20《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5 19:49:2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在教学设计上,特别要注重以下三点:
1.教学目标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积累文言词句,梳理故事内容。②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以及精炼简洁的语言。③赏析曹刿的形象,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2.教学思路清晰。跟线下课程相比,线上课没有生成的内容,所以思路清晰更加重要。本课的主要内容按照四个部分依次展开:①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②这是两个怎样的人物?③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④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3.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除了文章的主体部分以四大问题来推进,很多内容的讲述也以设问句来提出。同时,开头以讲故事的方法来介绍背景,播放动画朗读视频,也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内容】
一、讲故事,了解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段春秋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是邻国,都在今天的山东省。齐国在东北部,鲁国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国的齐襄公继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了躲避祸患,分别逃到了莒国和鲁国。第二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杀害了,第三年春天,齐国人又杀死了公孙无知,这时齐国的国君位置空缺,公子小白就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这一年8月,鲁军与齐军在乾时作战,鲁军大败。齐桓公逼迫鲁庄公杀死了公子纠。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打鲁国,两军在长勺交战。
那么实力较弱的鲁国在长勺之战中是否又一次失败了?我们就根据鲁国史官左丘明所编写的《左传》一起回到2000多年前,去寻找答案。
首先,请同学们来听一段视频朗读,在听的时候,把易读错的字音标注在文中。(播放动画朗读视频)
听完了课文朗读,出示易错字,正音。
二、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1.了解题目
我们先看题目“曹刿论战”,曹刿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平民,虽然本文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在历史上有它的原型,相传叫曹沫,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论战”就是谈论战争。从题目来看,本文主要讲的应该是曹刿关于战争的一些评论和看法。
2. 讲解第一部分——曹刿请见
抓住重点文言词和文言句式,了解曹刿请见的原因。
3. 讲解第二部分——曹刿论战
“何以战”这一主问题之下,鲁庄公三次回答,曹刿三次评论。从这三组对话里,我们发现鲁庄公和曹刿对于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认识是不一样的。从鲁庄公对三件事的排列顺序来看,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取得近臣的支持,再是获得鬼神的保佑。而曹刿则认为,取得百姓的支持,也就是取信于民是最为关键的。
4.讲解第三部分——曹刿参战
战争中最重要的两个阶段,进攻和追击,鲁庄公和曹刿对于时机的选择完全不同。我们发现曹刿在战争中的确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虽然发号施令的是鲁庄公,但起实际作用的却是曹刿。
5.讲解第四部分——曹刿释疑
一个“克”,已经告诉我们战争的结果是鲁国战胜了齐国。曹刿的回答就是对参战时两次时机选择原因的解答。
了解了故事内容,我们发现,这篇课文的思路非常清楚,就是按照战前、战时、战后,鲁庄公和曹刿两个人的表现来讲述的,当然曹刿是主人公。我们在复述故事的时候,也应该按照曹刿请见、曹刿论战、曹刿参战、曹刿释疑这四个阶段来讲,侧重讲清楚曹刿的看法。
三、这是两个怎样的人?
首先我们来看曹刿。人物的形象是通过他的语言和行为来表现的。我们就来看看在战争的四个阶段中曹刿的行为。
先看战前。“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虽然是一介平民,但是却时刻担忧着国事。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能看出曹刿的爱国热情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充分的自信和底气。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的曹刿。
再看他跟鲁庄公的三组对话。他否定了庄公对于近臣和鬼神的看重,而肯定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认为取信于民是最重要的,这在春秋时代难能可贵的,说明曹刿具有卓越的政治远见。
作战时,曹刿对于进攻和追击时机的选择,能看出他非常善于抓住战机,并且当机立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杰出军事才能的曹刿。
战后,从曹刿的解释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深厚的军事理论、谋略过人的曹刿。
到此,我们就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曹刿的身份:他是一位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与军事家。
那么,鲁庄公难道是一个昏君吗?我们来看看他的表现。
战前,我们发现他最初是将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近臣和神灵的保佑上,这反映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作战的时候,一上战场就击鼓进军,看到敌人败了,就立即下令追击,轻率冒进、急于求成,可见他缺乏军事才能。
另一面,鲁庄公能够接见并非肉食者的曹刿,并且耐心回答他的三问。说明了他是一个能够礼贤下士、广开言路的君王。后来在作战中,他又听取了曹刿的意见,这反映了他知人善用,而且用人不疑。战胜之后又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说明他谦虚好学,不懂就问。所以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鲁庄公:他是一个缺乏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明君。
四、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
1.这是一篇详略剪裁得当的文章。
本文记述的是长勺之战这一历史事件,但是作者并非面面俱到,曹刿在战前对于民心重要性的论述,在战场上对于作战时机的选择,以及战后论述取胜之道等等,这些都是详写。而与此无关的部分,如长勺之战的规模,双方交锋的具体过程,曹刿请见、从战等则略写,目的就是为了凸显曹刿的战争理论,以及塑造出曹刿这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这种不直接流露作者的褒贬之情,通过恰当的详略剪裁,把作者的看法寓于字里行间的写法,古人称之为“春秋笔法”。
2.这是一篇善用对比手法的文章。
文中的两个人物,鲁庄公和曹刿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管是战前还是战时、战后,作者都在用鲁庄公的鄙来反衬曹刿的远谋。同时,开头第一段“其乡人”冷漠的反问,也跟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出曹刿的爱国热情。对比的写法使曹刿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这是一篇语言简洁精炼的文章。
既然是曹刿论战,语言描写自然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本文不管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的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其中曹刿的语言尤其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就两个字“未可”,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细讲战争策略的真实现状,也表现出了曹刿思维的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因此,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窥见《左传》这本书的精彩之处了。剪裁得当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简洁精炼的语言,也让《左传》这本儒家经典被誉为“百家文学之宗,万事古文之祖”。这也是我们在写作时要汲取的财富。
五、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学习古文,除了学习其高超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还是要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那么,这篇课文对于我们有哪些方面的启示呢?
1.葆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不管是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还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的爱国心和责任心。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更是要继承和发扬这一点。
2.民心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最重要力量。除了本课的长勺之战,历史上还有不少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争,像牧野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战争胜利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依靠人和。今天也是如此,要做成任何一件事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依靠大家的力量。
3.做事要善于抓住时机。作战时只有抓住战机才能取得胜利,做其它事情也一样,只有善于发现并抓住机遇,才能够事半功倍。
同学们,学习古人的文章,我们既要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的写法,还要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以此来助力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