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寻找荒原的变化,理清文章的思路。
2细读课文,品味赏析,学做旁批,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3.学习牧羊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掌握圈点勾画,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牧羊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有一位五十五岁的老人,拥有自己的农场,可他相继失去了自己的独子和妻子,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同学们觉得这位老人的生活会怎样呢?(学生可能回答:孤独、寂寞、痛苦等等)是不是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呢?让我们在文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标题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核心词:圈点勾画人物形象)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1.教师提问,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情况。(慷慨 废墟 坍塌 溜达 琢磨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2.文中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景,默读课文,在勾画出不同时间段高原的变化。(提示:抓第二段、第十三段、第十八段,圈画形容词)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能根据要求寻找文段,能抓住关键词语去感受荒原的变化,进而理清文章的思路,为下文的人物形象分析打下基础。(默读圈点勾画方法指导: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词语要圈画出来。)预设:40年前:光秃秃稀稀拉拉干涸没有生气(荒凉破败没有生机)大战结束后:11公里宽山毛榉树林望不到边白桦树鲜嫩挺拔橡树茂盛溪水(蔚然成林生机盎然)1945年6月:微风飘香沃土干净的农舍幸福的人民(生机勃勃幸福美满)小结:荒地——沃土(板书)3.追问思考:是谁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设计意图】
引发学生思考,引出下面人物分析。
预设:
牧羊人:本文写了一位牧羊人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点拨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结果)了不起的人、神人等等。三、细读课文,分析人物:1.再次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描写牧羊人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
【设计意图】
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引导学生继续采用默读的方式,圈点勾画,尝试做旁批,也可同伴合作完成,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牧羊人的人格魅力。教师示例: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慷慨无私、热情)预设:
正面描写的句子有:第5、7、10、11段,勤快能干,一丝不苟,毅力顽强,执着
作者评价的句子有:第1、4、6、15、21段,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自信平和,安静,忠厚,不张扬,沉默寡言,
侧面衬托的有:通过写荒原的变化来衬托牧羊人毅力顽强、执着坚持的优秀品质。
板书:牧羊人:意志顽强充满自信慷慨无私富有爱心
2.这位失去独子和妻子的老人,从五十五岁开始,三十多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在大地上创造奇迹,你能从他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再次感受牧羊人的美好品质,学习他,做生活的强者。
预设:
做个生活的强者,战胜困难;
做个有恒心的人,永不言弃;
做个胸怀大爱的人,贡献社会;
做个讲环保的人,保护环境……
(完善板书)四、拓展延伸,寻找“牧羊人”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你的感想。
1.我国有一个《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年近九十的愚公苦于太行、王屋两座山堵塞交通,出行不方便,率领家人搬山,后来天神被他感动,就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了这两座山。
2.在滇西宝山市施甸县,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农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杨善洲61岁时,扎根大亮山,种树扶贫,建立大亮山林场,面积达5.6万亩,价值超过3亿元,且将林场无偿捐给国家。
【设计意图】
此处讲解杨善洲的事迹,意在告诉学生,像牧羊人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好,向他们学习,做个有正能量的人。
学生交流感悟。
教师寄语:
做个种树人,种下希望,收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