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原子的构成
初中化学
第二单元 第三节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了解科学家的贡献,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认识相对原子质量,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初步认识科学计量的方法。
新知导入
水分子很小,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更小,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知识点1 原子的结构
新知探究
原子结构发展史
(1)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墨子以及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构成的,即由原子构成的。
(2)19世纪初,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3)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发现了电子。证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他提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带负电荷的电子。
“葡萄干布丁”模型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森
(4)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著名的卢瑟福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并不改变原来的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甚至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卢瑟福实验
α粒子发射源
金
箔
由此可得出:
(1)原子不是实心的,内部有很大部分是空的。
(2)原子内部存在着带正电的组成部分,α粒子受到斥力而改变了原有的运动路径。
(3)原子内部存在着的带正电部分是实心的,且所占空间很小。
原子
原子核
(带正电)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不带电)
原子的内部结构
粒子种类 电 性 质 量
质子
中子
电子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1个单位正电荷
不带电
1个单位负电荷
约1.6726×10-27 kg
约1.6749×10-27 kg
质子质量的1/1836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1
氧 8 8 8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碳-12 6 6 6
碳-13 6 7 6
碳-14 6 8 6
原子中: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
4、原子种类不同,核内质子数不同。
氢原子没有中子
(1)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如金、金刚石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2) 原子也可以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水分子,大量水分子构成水。
(3) 原子具有微观粒子的一般性质。如质量和体积很小、有间隔和相互作用、总在不断运动等。
原子的特征
知识点2 相对原子质量
新知探究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67千克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288千克
即1.67×10-27千克
即2.657×10-26千克
即9.288×10-26千克
原子的质量很小,记忆、计算都不方便,怎么办?
1.概念:以一种碳12原子的实际质量(1.993×10-26 kg)的1/12为基准,计算出其他原子的相对质量,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计算公式
相对原子质量 =
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
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碳原子
碳原子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有什么区别?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 “比值”,单位为“1” ,通常省略不写。
而原子质量指的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一般以“克”或“千克”为单位。
尝试查阅一下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钠、硫、镁
看谁查得又快又准!
磷——31 铝——27
氮——14 钠——23
硫——32 镁——24
填写下表中的空格。
原子种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氧 8 8
硫 16 16
镁 12 12
8
方法点拨: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8
16
12
16
12
课堂达标
1.
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构成
B.原子由原子核和中子构成
C.原子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D.原子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A
方法点拨: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将答案填写在题中划线处:
最近,俄罗斯科学家宣布他们通过核反应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相对原子质量为289的超重元素原子,该原子内质子数为 ,中子数为 ,核外电子数为 。
114
175
114
4.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一种铁原子的质量为9.288×10-26kg,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55.9
9.288×10-26 kg
1.993×10-26kg
×
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