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5 20:1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议论文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从形象细腻的文笔和抒情性的议论两个方面体会本文议论性散文的文体特点,积累语言。
3.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构建个体精神空间。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法】指导自学法 点拨法 指导朗读法
【学法】自学法 圈点批注法 感情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情,明确文体。
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叫《精神的三间小屋》,它是本单元的第4课。你知道这一单元学习的都是什么文章吗?(议论文)确切地说叫议论性文章,它比议论文的范围要更大一些。(板书:议论性)
大家已经读过了课文,发现这篇文章与前三篇相比有何不同?(语言形象,抒情味浓)所以它也是一篇散文。(板书:散文)
这节课老师就从“议论性”和“散文”这两个角度来指导大家自学这篇课文。
二、指导自学,感受“议论性”的特点。
(一)拿到一篇议论性的文章,我们要怎么学,才算是读懂了?
生交流: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梳理概括文章的论证思路。(师点拨强调某些要点)
(二)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笔,根据要求自学课文,做好批注。(师巡回指导)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找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并辨析它的作用。
3.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三)学生交流,师相机点拨引导,理清本文的论点、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可以按顺序, 也可以从按照结构梳理思路的角度带出论点和论证方法)
1.中心论点:每个人都应当建立自己的精神栖息地。
分论点:盛放爱和恨、盛放事业、安放自身。
2.论证方法及作用。
①比喻论证:题目“精神的三间小屋”就是比喻的说法。“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等句子都是比喻论证。
使用比喻论证大大增强了文章材料的形象性,使要阐述的道理可见、可感,通俗易懂。
②对比论证。在阐述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时,把问题的正反面都展现出来,强调突出了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使人印象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师点拨:两种论证方式相结合,既使得说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梳理论证思路。
首先,通过引用名言和类比的方式,引出本文的话题: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然后,运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分别论述了这三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我们的事业、我们的身心。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建好我们的精神小屋之后,还要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
师点拨: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三段论方式,指导学生梳理文章思路。弄清三间精神小屋的内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诵读词句,感受“散文”的特点
(一)从课后词语、相关文句中感受文章形象细腻的文笔。
1.一生朗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其余学生听写。
2.说说哪些词语会让你脑海中产生画面:广袤 游弋 自惭形秽 间不容发 金戈铁马 形销骨立 抽丝剥茧 鸠占鹊巢……
3.找出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至少一个),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其形象性和文采。
(二)找出抒情性的议论句,批注,并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朗读17段和19段,感受作者用句式整齐的对比句和排比句式表达观点的特点。
四、总结文体特点,拓展阅读
用形象细腻的文笔和抒情性的议论来表达观点、阐发哲理,就是议论性散文的特点,也是毕淑敏哲理散文的特点。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这类毕氏散文还有很多,像《我很重要》《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风不能把阳光打败》等,多读读她的散文,既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也能让我们的精神气质得到提升。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了四个理念:
一、自读课文“自读”的特点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又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如何体现自读的理念,是我备课时思考的重点。九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议论文,统编教材跟老教材相比,不仅用两个单元来学习议论文,而且安排二、三、五总计三个单元进行议论文的写作,分量不可谓不重。而自读课文又在教读——自读——写作这三个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我们在教学时更是不可轻视。所以,先复习从前三篇文章中学到的读懂议论性文章的知识,再以这些知识为支架,指导学生学习本篇文章,就成了本节课的基本教学形式。
二、因体而教的理念
文选型的教材,由一篇篇独立的课文组成。这些文章,由于他们的共性而被编排在了同一个单元里,但每篇文章又有作为“这一篇”的独特个性。既读懂共性,又读懂个性,是我们设计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本篇和本单元其他三篇的共性就是都为议论性文章,个性则是在语言上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形象性,它的文体为议论性散文。所以只要抓住“议论性”和“散文”这两大特点来设计教学,就能够体现本文的文本特质,做到因体而教。
三、关注单篇文章在整个单元、整本书中的地位
在九年级上册中,有第二、第五两个单元的议论性文章。虽然两个单元的目标中都有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等要求,但显而易见,第二单元只要求了解议论性文章的基本特点,属于基础版。第五单元还有理解议论文逻辑严密,思辨性强的特点,体会议论文严谨、准确,具有逻辑力量的语言特点,以及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等要求,属于进阶版。因此本课的教学,就要指导学生从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这4个方面来学习,又因为本文的论据不够典型,所以设计中只突出了其余三个。
四、体现统编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特点
作为一篇自读课文,虽然本课课后并没有拓展阅读的要求,但毕淑敏的散文不管是在文笔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同类的议论性散文也很多。所以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推荐给学生阅读非常必要。
本节课主要以指导自学的方式展开,学生学得较为充分,展示也非常积极主动。但由于学生对本单元的前几篇教读课文学得不够扎实,对诸如中心论点句的特点、议论文的结构等知识点不太了解,教师对相关问题的指导就多了一些,使自读课的特点有所削弱。可见,一个单元就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教读课的基础打得越扎实,自读课文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