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赏析所写雪景的妙处。
2.以探究“痴”为重点,感悟作者的情思。
教学过程:
一、熟读课文,初步感知
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雪景吗?见过西湖的雪景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岱笔下西湖的雪景,欣赏西湖雪景的美妙,感悟作者的情怀。(板书课题)
⒉初读,读通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三遍,能够把课文通顺流利地读下来。不会读的字可以根据注释加上注音,没有注音的自己查词典注音。顺便写一写,学会认读、书写这些字。
明确:更(gēng) 拏(ná) 毳 (cuì)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⒊再读,感知大意。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大意。难理解的词语,查查词典看能否解决。
明确:
(1)俱绝:都消失了。(2)是日:这一天。(3)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4)强(qiǎng)饮:尽情喝。强,尽力,勉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5)喃喃:低声嘟哝。
[设计意图]
这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相对来说字面意思浅易,要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让学生养成自我阅读、自我解决字词等基础问题的良好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得通顺流利了,学生对基本文意也就理解了。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二、发现问题,感悟文本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学们通过以上的阅读,基本理解了课文内容。
思考:
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你从阅读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提出各自的问题,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别的同学帮助解决;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先提出来,然后归类整理。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节课的重点问题,教师可以补充提出。)
预设: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西湖雪景的?雪景有什么特点?
2.“痕”“点”“芥”“粒”等词的用法有什么特别之处?
3.在湖心亭碰见的金陵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4.从文中能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吗?他具有怎样的情怀?
5.怎样理解“痴”的含意?
[设计意图]
自读课文,要以学生自读为主。在学生自读基础上,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者教师进行适当补充。这些问题的产生,必须是在学生自我阅读、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阅读的基本能力。
三、品味语言,赏析雪景
(通过反复阅读、对话的形式,从文本的语言出发,研讨以下问题。)
⒈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西湖雪景的?
预设:
(1)从镜头远近角度来分: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景远景)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具体近景)
(2)从感觉角度来分: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听觉)
天下一白。湖上影子。(视觉)
(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用不同的标准区分写景的角度。)
⒉西湖雪景有什么特点?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这些特点?
预设:
湖中人鸟声俱绝。(重点品析“绝”,特点为“幽静”。)
天下一白。(重点品析“一”,特点为“洁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主要欣赏整体画面,是一幅模糊的水墨西湖夜雪图。重点品析“影子”“惟”等,特点为“纯美”。)
辨析“一”字:
“上下一白”的“一”字,是形容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
“一痕”“一点”“一芥”的“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
(这里的重点是品味语言,通过关键词句的深入品味,理解雪景的特点。)
⒊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湖雪景的?
预设:
(1)白描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和神。(整体画面)
(2)量词运用:“痕”“点”“芥”“粒”量词,改为:“条”“座”“只”“个”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词语运用)
“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远远地看,这幅美景就好像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一样,作者把自己、以及自己乘坐的小舟等,都放进了画面中。
(3)简要比较: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江天茫茫,人鸟无踪,江雪中独有一位孤独垂钓的渔翁。
本文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二者在写景上有相似之处,在表达的感情上也有不同。感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深入探究。
[设计意图]
文言文教学更要注重品味语言,因为经典的篇目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都有独到之处。仔细深入品味其关键词句,既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更是赏析文意的最佳途径。
四、探究“痴”字,领悟情思
⒈文中最能表现作者特点的是哪个字
预设:“痴”。痴,本义为傻,愚笨。在这里的意思是痴迷。
⒉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预设:
痴迷——奇景:西湖幽静、洁白、纯美的雪景。
痴情——知己:独到湖心亭赏雪,发现竟有同样的赏雪人。
3.从这些“痴”中,你能读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1)补充作者简介,了解写作背景: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生活优裕,久居杭州。生性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张岱隐居于浙江嵊州市境内的四明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的风月繁华和故国往事。张岱记叙过去的行踪都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当年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2)探究作者“痴”情:
张岱沿用明朝纪年的做法,他冒寒看雪的强烈的冲动,他描绘的这么一个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他偶遇外人的淡淡的落寞,他刻意突出湖中人的身份“是金陵人,客此”的文字,能表现出他怎样的情思呢?
预设:
他对明朝兴盛繁荣时期的怀念与追思;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他自己作为忠明遗民的孤独冷清的心境;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他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他诗人超然脱俗的情怀;
[设计意图]
这是本课难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挖掘文本内涵、借助相关背景资料的基础上,深度解读文本,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这篇小品文杰出的真正原因。对于作者情思的理解,可根据学情适当处理,只要能从文本出发,有理有据就行。
五、推荐阅读,拓展巩固
课后阅读张岱《陶庵梦忆》中的另一篇文章——《西湖七月半》,也是写西湖的,读一读,请与本文进行比较,看看两篇文章在所写内容、表达情感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要点:
共同点:内容上都写的是西湖,也都写了游人。感情上都表达了作者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不同点:《西湖七月半》内容上主要通过写西湖上的五类游人各自的表现,表达作者的高雅情趣。《湖心亭看雪》主要写西湖雪景和赏景之人,表达作者的钟爱山水的个性和遗世独立的情趣。
[设计意图]
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张岱的另一篇名作,一方面可以在写景与抒情方面进行比较,加深对文本的学习领悟;另一方面,可以对作者文风特点做进一步的了解;第三,真正体现1+X阅读教学策略,以课文学习带动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