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朱自清的《春》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学习的第一篇写景散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一、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二、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三、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会运用阅读方法学习这篇文章对后面学习《济南的冬天》,特别是对自读课文《雨的四季》有很好的引领作用,因此,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我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
在诗人的眼中春天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同学们眼中的春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自由讲自己眼中的春天)这节课,我来学习朱自清的《春》,看看作家朱自清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诵读
1.组织学生听读、自读、听音乐合读、选点诵读、选点演读。
2.细节性要求:教师指导,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停连、读出画面、读出情感。
三、赏析
1.品析美点:由品评词语到品味句子到品析精锻。
品词语:动词 形容词
活动抓手:同学们可以用“……用得好,写出了……表达了……”这样的句子自由赏析。
教师示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中“钻”用得好,写出了春天小草悄悄破土而出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赞美之情。
课堂上,孩子们找了很多,比如,“涨”写出了春天来临,冰雪融化,春水上涨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来临的欣喜之情。“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笼”字用得好,写出了薄烟的轻,柔,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热爱之情。“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逼”用得好,写出了经雨水滋润的小草绿而亮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雨中小草的喜爱之情。
品句子:含修辞手法的句子
活动抓手:同学们可以用这样的格式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比喻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情感。
教师示范:“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桃树,杏树,梨树”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花树争相开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花树争春的赞美的情感。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桃花、杏花、梨花”分别比喻成“火、霞、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艳丽,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按照示例,每个学生找出三个含修辞的句子赏析。
课堂上,孩子们找了很多: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散在草丛里的野花”比做“眼睛”“星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曳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之情。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鸟儿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鸟儿在繁花嫩叶间婉转鸣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春的盼望之情。
语段赏析:
示例:赏析 春花图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抒情方式:借景抒情。作者借对春花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修辞手法:运用各种修辞。作者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3.描写角度: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多种角度描写了春花,有立体感。
4.写景顺序:作者先写书树上的花,再写地上的花,层次清晰。
5.虚实相生:由眼前的花想到满树的果,由实景到虚景,虚实相生,给人一种美感。
6.化静为动:作者用动态的词语写静态的花,化静为动,体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7.句式运用:作者多用短句,节奏感强,体现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学生按照示范,找出自己喜爱的语段赏析。
四、语言学用
用春花图中两种以上的描写方法,描写一段秋景。 独立写作,朗读交流,听读评价。
五、背读积累
在赏析的基础上,体会描写层次,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背诵。
教后反思:
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感受到了单元整体设计对学生学习的好处。在对《春》一文阅读方法指导后,学生学习《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倍感轻松。特别是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赏析,基本每个学生都掌握的很好。当然,每篇散文不仅是“这一类”还是“这一篇”,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到“这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