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少年闰土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5.少年闰土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5 18:1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 题 少年闰土
1.内容分析
本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描绘了记忆中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写了“我”与闰土相识的原因,以及初次相识时的情景;第三部分是第6-18自然段,写了“我”与闰土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新鲜事;第四部分是第19自然段,写“我”与闰土的分别和友谊。 课文以回忆的方式展开,依次介绍了记忆中的闺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重点回忆了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其中“看瓜刺猹”这件事叙述得最详细,正因为作者对闰土介绍的这件事印象极深,所以开篇才会选取这一场景来描写。作者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特点。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令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的闰土和讲新鲜事的闰土跃然纸上。而文中反复写“我”“并不知道”“也没有知道”“素不知道”,“我”和朋友们“所不知道”,则是一种侧面描写,一方面借“我”的孤陋寡闻衬托出闰土的见多识广,另一方面体现出“我”对自己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生活环境的不满,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描绘的是闰土看瓜刺猹的场面,画面中的农村少年手持钢叉,目光坚毅,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想象第1自然段描绘的场景,感受人物形象;第二幅图描绘的是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场景,“我”歪着头,饶有趣味地听着,闰土一边比画一边兴致勃勃地讲着,这幅图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进一步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第二课时: 正确书写“郑、拜”等12个字,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品读闰土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重点) 理解“夹叙夹议”写作手法,体会“我”的内心世界。(难点)
3.教学过程与设计(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回顾“新鲜事” 词语听写,同桌互查。 回顾闰土讲的四件“新鲜事” ——雪地捕鸟、海边捡贝、瓜地刺猹、看跳鱼儿 探究写法“夹叙夹议” 过渡:作者鲁迅在文中写了对闰土讲述的新鲜事的议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自学探究 出示自学要求。 2.学生分享,老师引导点拨。 点拨:鲁迅先生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不知道”,一共5处。 点拨:鲁迅先生一连用了5个“不知道”是想表明什么? ——关于闰土:“我”认为闰土知道很多新鲜事,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关于自己:“我”认为自己不知道很多事情,“我”很羡慕、向往闰土丰富多彩的生活,感慨自己生活天地的狭隘,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 探究写法“夹叙夹议”,尝试言语实践。 引导: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叙述了四件新鲜事,用“我”第一人称发表了自己的议论,一边叙述一边议论,这种手法叫作“夹叙夹议”。鲁迅先生写小说、写散文等,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就是“夹叙夹议”。 质疑:小说中,鲁迅先生的这三段议论,有对应“海边捡贝”的,有对应“瓜地刺猹”的,有对应“看跳鱼儿”的,唯独没有对“雪地捕鸟”这件事发表议论,这是为什么? 点拨:“雪地捕鸟”对我来说确实属于新鲜事,再次阅读,看小说第三段,阅读发现,因为在闰土没来之前,“我”就听说闰土会捕捉小鸟雀——“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知道他会捉小鸟。而后面三件事——都是“我”从来没听说过的事。 练笔:如果闰土现在跟我们讲了这个“雪地捕鸟”的故事,我们要发表一段议论,要怎么来议论?请试着写一写。(可以像鲁迅先生一样,用上“不知道”一词) 三、品读语言,分析闰土形象 (一)品读“月下刺猹”的闰土,体会人物形象。 过渡:少年闰土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新鲜事是——瓜地刺猹。过了三十年,这件事在“我”脑海里留下了这样一幅画面。 出示文段和图片。 齐读。 思考:借助插图和文段,说一说,在“我”脑海里,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点拨: “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十一二岁的闰土,却敢于在夜 晚用钢叉刺猹,体现了闰土的勇敢、能干。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句话虽然表面上是在写 猹的狡猾和机敏,其实是侧面衬托了闰土的机智勇敢。这种写作手法叫“衬托”。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这里用环境描写,描写了 三种鲜艳的颜色,衬托了闰土这个少年活泼可爱、充满朝气。 总结:第一段开头是环境的衬托,最后是猹的衬托,中间是闰土的人物形象描写。 思考:鲁迅先生在开始回忆闰土的时候,为什么描写环境呢? 点拨:一般在写人物的时候,常常会对人物形象进行描写。写环境,对人物形象有衬托作用。看小说倒数第二段,“我”生活的地方“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而闰土生活的环境却是自由自在、广阔的。这样的描述,也体现了“我”对闰土的羡慕。 品读“初次相识”时的闰土,体会人物形象。 过渡:我所羡慕的闰土,是和“我”、“我”的朋友都不相同的,初见闰土时,作者就感受到了他的不一样。 1.出示文段和图片。 齐读。 2.思考:借助文段,说一说,在“我”脑海里,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点拨: 从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的外貌描写,以及“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能够看出,闰土是个纯朴的农村少年。 四、延展阅读,想象鲁迅“再见闰土”情景 过渡:闰土这样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但是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故乡》这篇小说中,二十年之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 自由想象,说明理由。 想象一下,二十年之后的闰土是怎样的? 出示文段,对比思考。 请你阅读原文,对照一下少年时的相见,闰土有哪些不同? 预设:少年闰土机智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现在的闰土木讷、凄凉、生分。 五、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故乡》--鲁迅 思考问题:究竟是什么让机智勇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变成了暮气沉沉的中年闰土? 2.给闰土画画像 画像:联系《故乡》内容,根据你对闰土的了解,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画一幅人物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