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2.能够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
1.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2.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三、教材设计思路
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这一节教材主要讲述气温的变化和分布两个方面的内容。教材分别从日变化和年变化两个方面讲述气温的变化,从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个方面讲述气温的分布。这一节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是理解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说一说:冬天早上起床的纠结;说说春夏秋冬四季穿衣的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气温无论一天中,还是一年中都在发生着变化。
(转承)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什么是气温?气温是如何观测的。
(请同学阅读54页材料)
教师讲解:气温就是大气的温度,反映大气的冷热状况的指标。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气温,是指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米高处的温度。这个温度基本上反映了观测地点(当地)的气温。国际上标准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教师提问:怎么求日平均气温?
教师讲解:通常取该地一天当中的4时、8时、12时、16时四个点的平均气温就是日平均气温。
(转承)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气温在不断变化。
学生活动(一):气温的日变化特征。
方法指引:读图3.11及课本53页文字。
问题引领:
1.一天中最高气温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
2.一天中最低气温多少°,出现在什么时间。
3.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不在12点,而是午后2点。
4.什么叫气温日较差。
学生自主学习回答:......
(教师一边播放多媒体,一边讲解、归纳)
教师小结: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午后2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日较差。由于气温的升降受太阳直接照射影响而是地面和大气受热后的间接影响,所以最高温时间会出现延后。
(转承)气温一天中的变化受地球自转影响很大,同样地球的公转也会带来气温一年中的变化,我们把气温以一年为周期的变化叫着气温的年变化。
学生活动(二):气温的年变化特征。
方法指引:读图3.12及课本53页文字。
问题引领:
1.如何通过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判读南北半球。
2.如何通过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判断寒温热三带的位置。
3.该低气温最高在哪个月?最低在哪个月?
4.判读该地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陆地还是海洋。
5.什么叫气温的年较差。
6.为什么北半球陆地气温最高月出现在7月,最低月出现在1月。
7.为什么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都会比陆地延后。
学生自主学习回答:......
(教师一边播放多媒体,一边讲解、归纳)
教师小结: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气温的年变化是随着太阳光照强度在一年中的变化而变化的,和地球的公转密切相关。海水的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会比陆地上延后一个月。
学生活动(三):画气温曲线图。
方法指引:阅读课本54页活动题,熟悉画图步骤。
问题引领:1.请根据提供的A地气温数据,画出气温曲线图。
2.判断该地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学生动手画图:.......
教师小结:该地最高月气温在1月,最低在7月,与我们生活的地方相反,所以是南半球的陆地。
想一想:下面反映的是日温差/年温差,温差大/温差小。
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小结:一个地方通常午热晨凉,冬寒夏暑。但也有四季如春、四季如夏、四季皆冬的情况,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反映在气温的日变化或者年变化图上。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