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我们是谁?
我们来自哪里?
我们要去向何方?
——房龙《人类的故事》
人类文明起源
◎女娲造人
◎亚当夏娃
◎考古说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
——冯友兰
什么是文明?中华文明如何起源?
什么是国家?早期国家怎样形成?
材料一 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都已知道冶炼金属。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材料二:“人类学者指出了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美)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探究:什么是文明?
两则史料关于“文明特征” 的叙述上哪些是相同的?
文明的要素
文字的出现
城市的出现
国家的产生
陶寺城址示意图
①阶级的出现
②公共权力的设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走进中华文明博物馆
第壹展厅
中华文明的曙光
第一展厅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打制而成
打磨结合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生产力水平——分期
第一展厅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门齿化石
◎北京人头骨化石
在北京市房山县周口店龙骨山出土大量猿人骨骼化石……洞穴中还有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打制石器
群居生活
会使用火
从事渔猎和采集
受时节影响大且数量有限
不断迁徙
生产力低下,人口受限
第一展厅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新石器时代
◎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
◎红陶兽形壶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碳化稻米
◎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
◎玉龙
(红山文化)
◎玉琮
(良渚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时期 文化遗存 活动区域 生产特点
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仰韶文化 ;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彩绘陶器、黑陶
河姆渡文化 种植 ;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又称
红山文化 出土了精美的 ,出现较大规模的祭祀和神庙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农业出现
出现公共权力
长江下游
水稻
黄河中游
“蛋壳陶”
彩绘陶器
黄河中下游
“黑陶”
陶器制造
辽河上游
玉器
第一展厅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新石器时代
◎山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仰韶文化典型)
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
——《中外历史纲要》
聚落定居
村社诞生
人口增长
尚未贫富分化
母系氏族公社
生产力提高但水平仍较低
第一展厅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新石器时代
◎山西襄汾陶寺墓地部分及2001号大墓出土时全景(龙山文化)
占有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中外历史纲要》
思考:对比姜寨聚落和陶寺遗址,出现了什么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
阶级分化明显
地位不平等
贫富分化明显
第一展厅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二、新石器时代
◎山西襄汾陶寺墓地部分及2001号大墓出土时全景(龙山文化)
占有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随葬品200多件。
——《中外历史纲要》
探究: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磨制石器的使用
稳定的食物供给
生产力提高
剩余产品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阶级产生
原始农业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一展厅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探究: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分布广泛、集中于大河流域
第一展厅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满天星斗”——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北大教授苏秉琦(1909~1997)
燕辽文化区系
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山东文化区系
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中原文化区系
第一展厅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我们一般说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这是指文明初期发展的情形。如果再向早期追溯,这个摇篮又是由多个更早的原始文化源地共同凝聚而成的。在地理空间中,有一个从分散到集中的历史演变过程。
——唐晓峰《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1987年和1989年发掘的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发现了单纯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与受良渚文化影响的大汶口文化墓葬共存的现象。
——中国国家博物馆
多元性 从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
从遗址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诸多大河流域
一体性 从经济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
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从演进趋势看,多元发展的区域文化在历史演进中逐渐汇聚融合成统一的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第贰展厅
中华文明的塑造
第二展厅
从部落到国家
炎黄子孙
一、三皇五帝
炎帝
黄帝
黄河中上游
华夏始祖
三皇
(有歧义)伏羲氏、女娲氏、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部落首领、部落联盟首领
龙山文化时代
“万邦时代”
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禅让制
第二展厅
从部落到国家
私有观念、私有制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一旦出现在氏族内部,就产生巨大的离心作用,并在产品交换、部落之间的战争中不断扩大,从而加速原始公有制的崩溃。
——朱绍侯 齐涛《中国古代史》
阶级分化
生产力提高
剩余产品
私有制产生
统治者:首领
被统治者
阶级矛盾
贫富分化
征服者
被征服者
部落战争
公共权力
政府、军队、监狱
古国产生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工具。——列宁
第二展厅
从部落到国家
第二展厅
从部落到国家
二、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
舜
禹
禅让制
启
世袭制
儿 子
治水有功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
传贤
传子
部落联盟
早期国家
公有
私有
第二展厅
从部落到国家
二、夏朝建立
1、建立:
2、政治:
3、遗存: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标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实质:天下为家/家天下
(2)中央: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
(3)地方:夏部族直接统治,其他间接统治(控制不强)
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第二展厅
从部落到国家
第二展厅
从部落到国家
二、夏朝建立
◎乳钉纹青铜爵
◎石猴
◎网格纹青铜鼎
◎镶嵌绿松石
兽面纹铜牌饰
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
——刘周岩:《寻找夏朝》
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文献资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资料)……我辈固得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
传说VS历史
第叁展厅
中华文明的发展
第三展厅
商和西周
一、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
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尚书·商书》
◎甲骨文
史料互证
最早的信史
王征土方,王占曰甲申其有凿。
——《甲骨文经典拓片100例》
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方
——《英国所藏甲骨集》
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第三展厅
商和西周
一、商朝建立
方国的首领,他们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赐予的封号,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但是,各诸侯国、方国的官吏,不是由商王任免的。
——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外服既臣服又独立,商王最高权力尚未集中
思考:商与外服的关系
第三展厅
商和西周
二、西周建立
①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②统治: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③共和行政:公元前 841 年“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
④灭亡:公元前 771年西北游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宗法制
分封制
礼乐制度
第三展厅
商和西周
(一)分封制
①对象:同姓诸侯、先代贵族之后、异姓功臣
②分布:姬姓诸侯国为主体,集中在黄河中下游流域
④目的:维护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⑤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再分封
③分封内容:土地、物资、武装、人口
权力分配制度
第三展厅
商和西周
(一)分封制
层层分封,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扩大统治范围
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容易形成割据局面
分封制有什么作用?有什么不足?
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促进文化交流,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第三展厅
商和西周
(二)宗法制
①定义:以血缘亲属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和名分的制度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③关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④特点:等级森严
权力分配原则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的权力分配问题。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与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互为表里)
分封制:君臣政治关系
宗法制:父子血缘关系
血缘亲疏决定了政治地位高低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补充
解决了统治阶级在权力和财产分配上的冲突和矛盾
第三展厅
商和西周
(三)礼乐制度
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意识中,华夏诸国保持了对周王室的政治认同,奉之为天下共主;在文化上,宗周王朝通过各种礼典来强化伦理规范与意识……周礼成为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的符号。
——曹建墩《三代礼制传统与华夏文明的连续性》
思考:周礼的制定有何历史意义?
周王朝巩固统治,扩大文化影响力
促进各民族融合为华夏民族共同体
九鼎八簋
七鼎六簋
五鼎四簋
三鼎二簋
八佾舞
六佾舞
四佾舞
二佾舞
第三展厅
商和西周
(四)商周经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滕文公下》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工具:木、石、骨、蚌
探究:井田制能长久存在吗?
第三展厅
商和西周
井田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分封制
活动:请画出四种制度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度
井田制
血缘纽带(里)
政治表现(表)
维护
维护
上层建筑
决定
经济基础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