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温故知新:
1.群落的分类依据?主要陆地群落包括哪几种?
2.我国自然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什么?
3.荒漠生物群落的群落外貌、分布、群落结构及其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分别是什么?
4.草原生物群落的群落外貌、分布、群落结构及其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分别是什么?
5.森林生物群落的群落外貌、分布、群落结构及其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分别是什么?
6.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丰富度、生态位概念分别是什么?
7.群落的空间特征概念、类型、特点、意义分别是什么?
8.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的概念分别是?举例
目标导航:
1.群落演替的类型
2.群落演替的大致过程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第3 节 群落的演替
1、生物是如何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
2、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原来群落的结构吗?
裸地→小型的动植物→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形成小树林
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消失,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物种组成发生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新形成的群落与原来的群落不同。
一.演替的概念
1. 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
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8-39给下列图片标序还原这一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
①裸岩阶段
②地衣阶段
③苔藓阶段
④草本植物阶段
⑤灌木阶段
⑥森林阶段
1.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初生演替)
表层为岩石或石砾,裸岩上没有任何生物。
裸岩阶段
二.演替的类型
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于是,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
真菌
藻类
通过菌丝提供水、CO2、无机盐
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有机养料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1.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初生演替)
问题1. 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形成原因: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藓便能生长起来。苔藓比地衣长得高,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变化: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1.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初生演替)
问题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地衣被苔藓取代了吗?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结果苔藓逐渐取代了地衣。
形成原因: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时,草本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发生长。竞争的结果是较高的草本植物逐渐占据了优势。
变化: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
草本植物阶段
1.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初生演替)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灌木阶段
形成原因:灌木和小乔木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
变化:灌木的生长起到了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于是成为很多鸟类的栖息地。物种的多样化使群落的结构较为稳定,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
草本植物阶段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1.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初生演替)
3.灌木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的原因是什么?
灌木比草本植物更加高大,“剥夺”草本植物的阳光,逐渐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
乔木阶段
形成原因:在灌木群落所形成的湿润土壤上,各种乔木的种子萌发出来,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
变化:树林的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的更加丰富多样,于是,群落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1.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初生演替)
问题4:群落演替到森林阶段只有乔木吗?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能找到。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存在。
杂草
弃耕农田
灌木
乔木
森林
一块弃耕裸露的农田
群落演替的类型
2.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过程——次生演替
一年生杂草生长→土壤条件改善→多年生杂草接踵而至
土壤有机物增多,土壤保水能力增强→小灌木生长→形成灌木丛
乔木出现→逐渐取代灌木,称为优势种。
气候适宜的条件下,逐渐演替出树林
问题5:从演替的起点来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什么不同?这两种演替还有哪些差异?
思考 · 讨论 比较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
草本植物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森林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沙丘
起始条件(演替的起点)
划分依据:
1)初生演替
火山岩
冰川泥
3. 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指在原生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
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的农田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不同点 起点
实例
经历时间
演替速度
发展趋势
经历阶段
相同点 从 的群落发展为 的群落; 群落中的 和 增多, 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火山岩、沙丘、冰川泥等
弃耕农田、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
较长
较短
缓慢
较快
较多
较少
结构简单
结构复杂
物种数量
群落层次
土壤、光
形成新群落
恢复原来的群落
归纳·比较: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4.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1)内部因素:
①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
②生物的迁入、迁出等。
2)外部因素:
①群落的外界环境的变化
②人类的活动等。
3)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资料1 我国的黄土高原历史上曾郁郁葱葱,从东南到西北,依次分布着温带落叶阔叶林、疏林灌丛草原、温带草原等。然而,现在的黄土高原上,森林和草原的覆盖率比历史上大幅度下降,很多黄土丘陵呈光秃状态。除了气候变化的因素,人类活动是导致这一地区出现濯(zhuó)濯童山的主要原因。自秦代以来,由于移民屯垦和大量砍伐森林,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很快,环境却年复一年地遭到破坏,导致大片森林和草原消失。
思考·讨论
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实例(p42)
资料2:20世纪60年代起,长江中游某湖泊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湖水面积减近50%。对该湖泊多种生物的调查表明,水生植物、鱼类的物种丰富度下降,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下表)
生物类群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水生 植物 种类 92种 68种
占优势的物种 菱、竹叶眼子菜、 苦草、黑藻 微齿眼子菜、菰、
金鱼藻、黑藻
鱼类 种类 74种 54种
占优势的物种 鲤鱼、鲫鱼、鳊鱼 鲫鱼、黄颡鱼、红鳍鲌
讨论1.上述资料中,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向什么方向进行?
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朝着物种丰富度降低、结构简单的方向进行。
思考·讨论
人类活动加快了这种演替的速度。
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一般会朝着人类活动出现之前的状态进行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物种丰富度会增加,结构会变得复杂。
2、人类活动对上述群落的演替速度有什么影响
3、如果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又会向什么方向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
方向
速度
被砍伐的森林
过度放牧的草原
污水排入河流
1)砍伐森林可以在短期内改变森林群落中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进而改变群落的演替方向。
2)过度放牧则可能很快导致土地荒漠化,使草原生物群落演替为荒漠生物群落。
3)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可能给水生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消极影响
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建立人工群落等,人类活动也可以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封山育林
治理沙漠
人工群落
管理草原
掌握自然演替的规律,和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积极影响
为扩大耕地面积,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原因:
2.目的:
截至2013年,全国共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与这项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47亿亩。
《退耕还林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施行。
2014年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2015年将这项工程列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
2018年,我国启动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退耕前后的对比
左图:1984年;右图:2017年
3.措施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关于群落演替的四个易误点: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4)并不是所有群落都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如果陆地环境条件适宜,群落都能演替到最高阶段——森林阶段。在干旱地区,一般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或低矮灌木阶段。
2.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速度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速或者减缓。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演替改变其自然演替的方向,有时也会和自然演替的方向一致。
(3)人类活动可以同时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群落演替
类型
概念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没有植被,从零开始
保留土壤条件;有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总结
演替方向和速度
优势取代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组成和数量会发生变化。判断下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1)群落演替就是群落内原有物种逐渐恢复到原有状态( )
(2)演替早期的种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 ( )
√
×
2.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了灌木的优势地位,其主要原因是 ( )
A.灌木寿命较短
B.乔木繁殖能力较强
C.灌木生长极为缓慢
D.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D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3.我国北方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三年后,对该地区蜘蛛类群的研究表明,地面蜘蛛丰富度增加,但原来分布于农田的蜘蛛种类部分消失了。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A.退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B.部分农田蜘蛛消失说明退耕还林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C.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 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D.蜘蛛类群的变化说明群落演替过程中物 种组成是动态变化的
B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4.对一处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的记录如右上表所示,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快
(1)该地草本植物的演替速度 (填“快”或“慢”),木本植物的演替速度 。
(2)一般来讲,与草原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3)如果一块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最可能发展到哪个阶段?
慢
复杂
针叶林的植物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条件
可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复习与提高 P46
二、非选择题
1.种植过大片草莓的农田,闲置多年后被木本植物覆盖,成片的草莓不见了。请解释其中的原因。为什么草莓不能和木本植物共同繁盛呢?
【提示】这是群落演替的结果。因为木本植物较为高大,能占据更多空间,获得更多的阳光,与草莓相比,它们处于优势地位,所以能繁盛起来,而草莓得不到生长所需的阳光,难以成片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