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6 16:1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1903年,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著作《革命军》出版。邹容在书中以高昂的激情,论证了推翻清朝统治、实行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他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他还喊出“中华共和国万岁” 的口号。《革命军》刚一问世,便不胫而走,销售量居当时革命书刊的第一位,成为引导志士仁人走向革命道路的明灯。
1911年春,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林觉民回国,于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随后毅然投入广州的黄花岗起义: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 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1840-1842
鸦片战争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
洋务运动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
戊戌维新运动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列强侵华
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
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相继失败
清政府: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标: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概念界定
辛亥革命的概念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期间,为实现资产阶级民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狭义的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武昌起义。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而得名。
▲辛亥秋保路纪念碑
▲辛亥革命浮雕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
1.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认识: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清末新政内容
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1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
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材料一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前提
核心
保障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
【课堂探究】结合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三民主义?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孙中山“三民主义”题词
(1)进步性
(2)局限性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2)发展:孙中山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辛亥革命前的各次起义形势图
七十二烈士之墓
徐锡麟
秋瑾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
3.预备立宪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立宪派三次的请愿
第一次是1909年10月至1910年1月。由江苏咨议局发起,要求一年之内召开国会。被清政府以“国民知识程度不齐”为理由拒绝。
第二次是1910年4月至6月。专门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和“国会期成会”进行联络。并创办机关刊物《国民公报》进行宣传,被清政府以“财政困难、各地受灾、匪徒滋扰”为由拒绝。
第三次是1910年7月至11月。成立“各省咨议局联合会”,通过“速开国会”的提案。资政院成立,通过的第一个议案也是“速开国会”。清廷被迫宣布将召开国会的期限由九年缩短到五年,并立即着手组织内阁。
《钦定宪法大纲》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
3.预备立宪
(3)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首批内阁成员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
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
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寿耆
清皇族内阁合影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走向共和:武昌起义(1911.10.10)
控制武汉三镇,
成立湖北军政府,
推选黎元洪为都督。
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学习任务:结合教材P112和地图,梳理武昌起义的成果。(史料实证)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临时大总统
国都
政府
纪年(补充)
南京
民国纪年法 1912年:民国元年
(南京)临时政府
2.创立共和:创立民国(1912.1.1)
孙中山
学习任务:提取3张图片的关键信息,完成表格。
(史料实证)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南北合议
清帝退位(1912.2.12)
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2.15)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3.10)
基于史料实证的历史解释
任务1:阅读教材,结合史实化解“矛盾”。
任务2:阅读教材,结合史实说明革命党人是否信守承诺。
任务3:假如你是革命党人,根据以上史实预判袁世凯是否会维护民主共和。
矛盾1:地图中不到17省 矛盾2:“民国元年”vs“至专制政府既倒”
共和摇摇欲坠,如何捍卫共和?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专权,
维护民主共和。
3.捍卫共和:颁布《临时约法》(3.11)
(1)背景
南北合议
清帝退位(1912.2.12)
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2.15)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3.10)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袁世凯(1859-1916)
君上大权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
……
十、总揽司法权。
十一、发命令及使发命令之权。
附臣民权利义务
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钦定宪法大纲》
原典探析:比较《临时约法》与《钦定宪法大纲》,分析临时约法的特点。
(2)内容
与特点
1、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各族人民一律平等
3、国民享有一系列权利
4、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5、实行责任内阁制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自由平等
责任内阁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性质与意义: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捍卫共和:颁布《临时约法》(3.11)
1、积极意义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1)性质:
(2)功绩: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六:
民国之政治,比之满清尤为不及……把持国事者,均系军阀武人,争权夺利,祸国误民,有国家共和之名,无国家共和之实。
——《孙中山全集》第七卷
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材料七:
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大多仿佛沉睡着,或者只做一些无望的分散的反抗;站在革命运动前列的是一批受过近代教育而没有实力的知识分子。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2、局限性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总结: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Q1:“反帝”的成果?
——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Q2:“反封建”的成果?
——推翻清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
Q3:为什么是“比较完全意义”?
(1)“反帝”的有限:
①目标:未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②结果:未改变半殖民地的性质
(2)“反封建”的有限:
仅仅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未改变半封建的性质。
(地主阶级统治,封建自然经济,封建思想文化等仍然存在)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
【知识拓展】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材料:革命家吴玉章回忆录中这样记载:“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帝国主义、立宪派、旧官僚)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
体现:①纲领——提不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农民——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不能充分发动群众基础。
③政党——同盟会组织涣散,在革命胜利时已四分五裂,普遍倾向妥协,起不到革命政党的领导作用。
④军队——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革命武装。
根本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启示:
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取的反帝反封建的胜利!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背景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必然性: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
局限性
失败原因
偶然性:四川保路运动
南北议和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本课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