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6 16:16:27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 本卷共8 页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2. 答题前, 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 考场号、 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强调:“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所谓“公共权力”指凌驾于国民之上的、被社会全体成员公认并普遍尊奉的权利。可以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B.夏政权聚族而居,处于早期国家阶段
C.商朝内外服制度,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D.西周政权与族权结合,成为典型国家
2. 有学者将某时期政治制度本身的转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尊王攘夷”与五霸迭兴时期;第二阶段为“弭兵”会盟与民族融合时期;第三阶段为七雄并争与中央集权制度萌芽时期。下列表述属于第三阶段的是
①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②“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③“国人暴动”,“共和行政” ④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A.①② B. ①③ C.②③ D.②④
3. 秦朝从三公九卿,到郡守、县令,乡长、亭长、里长,层层设置官吏。权力自下而上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形成“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的格局。这一格局设计旨在
A.杜绝相权对皇权制约 B.根除中央和地方矛盾
C.维系大一统国家治理 D.提高国家的行政效率
4. 下表为汉武帝统治时期(公元前 133-112年) 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下面对此表解读有误的是
时 间 主 要 事 件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对匈奴开战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收复河套,同年颁布推恩令
元朔五年至元狩四年 (公元前124-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连续4次大战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年实行盐铁专卖
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 统一货币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
A.反击匈奴的战争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B.出使西域使西域地区得到有效管理
C.采取经济措施为集中财力支援战争 D.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势力
5. 下图为《九章算术》书影,该书成书大约在公元1世纪,其中记载的很多试题都是徭役赋税问题。比如:“今有北乡算八千七百五十八,西乡算七千二百三十六,南乡算八千三百五十六。凡三乡发徭三百七十八人。欲以算术多少衰出之,问各几何 ”衰,衰分,即按一定标准的比例分配。算,指算赋,就是人头税。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九章算术》是国家治理的产物
②它是古代中国数学的代表作
③从史学角度说,它具有史料价值
④根据百姓意愿计算所缴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 《史记》记载, 刘邦死后“群臣皆曰: 高祖起细微, 拨乱世反之正, 平定天下, 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材料所述体现西汉时期丰富皇帝制度,增加了
A.谥号 B.年号 C.庙号 D.职权
7. 自东汉王朝瓦解,至隋再度重建大一统王朝,地方政权分立割据的状态历时 300多年而自成一个历史阶段,不过乱世和分裂时代也并非漆黑一团。结合下图,对该阶段特征解读正确的是
A.①阶段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职权分工明确
B.②阶段内迁少数民族采用中原模式国号年号、汉族制度
C.③阶段江南经济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获得长足发展
D.④阶段创立的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8. 有学者说:“在南北朝后期,北朝显示蓬勃活力;北朝最终得以统一南方,绝不仅仅来自部族的骑射传统和强大的武力。……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北方独特的历史道路”包括:
①双向的民族交融 ②学习士族制度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颁布均田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 察举制发展到东汉时逐渐形成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操时,九品中正制雏形显现,中正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成官家品评,强迫清议与政府一致,同时使原来与政府有矛盾的大族名士与政府取得协调。可见九品中正制初创时的目的是
A.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平 B. 选拔有道德才能的人
C.扩大专制统治的基础 D.恢复集权政治的传统
10. 易中天在《易中天中华史》一书中指出,从两汉到明清,皇权政治与官僚政治一直在相互较量。同样是“寓分权于分工”,两汉和宋元时期注重对相权职责的分工,隋唐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据此可得出
A.西汉的中朝与北宋的三司职权相同 B.唐朝皇权受三省六部制程序制约
C.职权的分工保证了国家的科学决策 D.分权制衡是各朝代机构设置初衷
11. 杜佑在《通典》中记载隋“天下义仓又皆充满”,而唐太宗却说:“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材料反映出
A.国富民穷是隋朝的弊端 B.隋朝短暂,却“盛极一时”
C.义仓遍置于隋朝乡间 D.生产破坏而民不聊生
12. 魏晋到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与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既有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也有中国的名僧西行取经或者东渡送法。与下图所示佛教的传播交流路线图有关的人物为
A. 法显 B.玄奘 C. 鉴真 D. 空海
13.宋代立法活动频繁,法典种类众多,条目细密繁复。在刑事司法活动中贯彻明确的鞫献分司原则,狱讼审讯与检法断刑分别处理, 以期二者制衡,减少冤滥……一方面司法体系趋于完密,另方面中央行政机构对于司法的干预增多。据此可知宋代立法旨在
A.完善司法体系 B.缓和阶级矛盾 C.行政干预司法 D.维护集权统治
14. 萨班灵骨塔遗址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白塔寺内。1247年,藏传佛教高僧萨班在凉州与蒙古王子阔端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蒙古达成协议。1251年,萨班在凉州圆寂,蒙古统治者仿照藏式佛塔形式, 为他建塔安放灵骨。该遗址相关记述
①见证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③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④表明西藏地区成为四大汗国之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 北方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发展、活跃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汉族王朝难以替代的作用。下列名称与图中所示北方少数民族相对应的是
A.①-匈奴②-瓦剌③-辽④-东突厥 B.①-西夏②-瓦剌③-金④-西突厥
C.①-匈奴②-鞑靼③-辽④-东突厥 D.①-西夏②-鞑靼③-金④-西突厥
16. 钱穆曾有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视对文官的选拔,而文官绝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有学者统计,唐代,科举共取士6603人;宋代,进士达43000人。宋代共有 135位宰相,其中 90%以上系科举出身。这表明宋代
A.门第观念开始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17. 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游牧民族更善于治理 B.少数民族实现了封建化
C.辽政权实行南北面官 D.“二虏”比汉唐更强盛
18. 唐宋时期学术领域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华文明的盛事之一。唐代的经学继承汉代严谨学风,在去伪存真方面日臻细密。宋代学风一变而为六经注我之义理之学, 以经学为依傍发展出新哲学。该哲学
A.被陆王心学所取代 B.提倡“工商皆本” C. 冲击了传统儒学 D.仍属儒家思想范畴
19.观察下面某一朝代都城的中央机构分布图。关于这一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正确的是
A.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 B. 三省长官相互牵制
C. 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D. 三司分割宰相权力
20. 在清朝统治下,出现了“康乾盛世”,使得中国社会维持了近200年的稳定局面,最终奠定了作为近代领土国家的版图。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称:“中国之一统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统始于元氏,而极盛于我朝。”从唯物史观来看,“康乾盛世”的出现是基于
A.皇帝勤政 B.摊丁入亩 C.国家统一 D.思想控制
21.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与交往成为历朝统治者巩固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藏族地区的相关表述,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②封授当地首领法王称号③和亲会盟,促进汉藏友好关系④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A.③④①②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①③④②
22. 明后期出现了几部总结性的科技著作, 其中一位作者, 长期深入田间、作坊,通过亲身调查获取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第一手资料,详细地记下各种工艺进程,并绘制图画。他认为科学的结论应当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皆须试见而后译之”。该作者的著作
A.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B.集北方和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
C.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D.是记载中国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23. 生活在明代后期的松江人何良俊称:“余谓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因四民各有定业 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其反映的经商热潮导致
A.出现了白银货币化现象 B.地区贸易网络核心形成
C.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解体 D.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
24. 林则徐到广州后派人翻译外国刊物,主动了解西方:“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已先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展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第一要大炮得用……幸勿以示他人,切祷!切祷!”林则徐的观念
①体现了御辱的勇气 ②展现了“开眼看世界”的远见
③对西方有全面认识 ④承认了英国军事的优越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5.下表为1839年中英贸易中中国方面进出口商品货值统计表(单位:西班牙银元),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进口 货值 出口商品 货值
鸦片 13354030 茶叶 9317992
印度棉 6563124 生丝 2052288
杂货(主要是手工制品) 4116873 杂货 1669644
珠宝 751455 珠宝 8974776
A. 中英贸易结构存在巨大隐患 B. 中英两国贸易的互补性较强
C. 导致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D. 加速英国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26. 学者钱乘旦指出: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洋务运动
A.创办了轮船招商局等军事工业 B.实现了“剿发逆”, 没实现“勤远略”
C.使清朝统治阶级达到自救目的 D.以改变封建统治引进生产技术为初衷
27. 晚清以来,中国不断遭到外国入侵,相继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国家主权不断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下表所示史实与结论分析不匹配的一项是
史 实 结 论
A. 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B. 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
C.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D.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28.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写道:“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于去陈用新, 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对此认识最佳的是
A.划出了维新运动与洋务运动的历史界限 B.维新运动相当于洋务运动的继续
C.两种做法都认为唯有变法才能救亡图存 D.认为“小变”是全变的必经阶段
29.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可见戊戌维新运动
A.在社会层面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主张博采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管理
C.在“中体西用”框架下难以根本变革 D.彻底改变过去清政府空疏迂谬之弊
30. 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和从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越来越紧地掐住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历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则记载: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紧密 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据此可知
A.学者素养制约历史研究 B.史家视角影响历史研究
C.历史事件难以形成共识 D.史料选取决定历史结论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 小题,共40分)
31. (10分)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 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材料二
清朝建立后,西藏先后出现蒙、藏贵族之争,准噶尔军攻占拉萨、 阿尔布巴叛乱、珠尔默特叛乱等, 雍正六年正式设立的驻藏大臣,也有被杀害的。乾隆五十七(1792年),福康安率大军入藏,在藏族人民支持下,将入侵的廓尔喀(尼泊尔)军队全部驱除出境,廓尔喀王请降。乾隆帝曾指示福康安,一定要妥立章程,以改变西藏各项制度废驰,噶伦与地方官员舞弊、擅权的状况。于是,福康安与达赖、班禅及西藏地方官员共同议定了章程。章程明确了西藏灵童转世、 军政事务等具体规定。……章程还规定, 西藏涉外事务集权于中央,统归驻藏大臣管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管辖实施的具体措施,并归纳唐朝管理边疆的特点。(5分)
(2)结合所学,写出章程的名称及颁布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的民族政策成功的经验。(5分)
32. (10分)制度创新为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又说“制度时, 则国俗可化, 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 尚书、 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 中书、 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 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 门下给事中掌封驳, 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封建官僚机构形成的体系。此后,历朝基本上都沿袭了这一制度。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政治上创新的表现。并从当时的“历史潮流”的角度,阐述商鞅变法的历史进步性。(5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主要职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此后历朝基本上都沿袭了这一制度”的原因。 (5分)
33.(10分)长江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长江文明都引领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从20世纪 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 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 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 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 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 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材料二
魏晋时期开始, 我国北方黄河流域长期存在混乱局面,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相对地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则比较安定,北方的劳动人民大量向南迁徙。这不但为此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而且带去了农业、手工业的先进生产技术。 自唐朝中叶以来, 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宋元时期, 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
——孟庆远等《中国古代史常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文化遗存的主要代表。① ② 。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80多年良渚发掘考古和研究工作的历史价值所在。(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用宋朝相关史实论证“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取代中原成为新的经济中心”这个观点。(5分)
34. (10分)鸦片战争使中国出现千年变局,先进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派官僚因此逐渐感到,要想继续举办和维持军事工业,实现所谓“自强”,必须同时发展民用工业以“求富”, 即李鸿章所归纳的“必先富而后能强”。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
材料二
康有为汲取了今文经学“变易”的哲学思想,糅合了“三统”“三世”学说,指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指出“据乱、升平、太平”三世有序不乱地向前发展,强调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
——徐绍清《论戊戌思潮的发生与近代思想解放》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李鸿章创办的主要企业。(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特点的成因。 (5分)2023 学年第一学期七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C B A C C B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D A C C B D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B D A B D A C B
二、 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4 小题, 共 40 分)
31.(10 分)(1)开明(团结、友好、平等)的民族政策。(1分)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
府。(2分)特点:因俗而治;恩威并施。(任意 1 点得 2分)
(2)1793 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1分)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
管辖权。(2分)
经验:①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②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③优待各族
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任意 2 点得 2 分)
32.(10 分)(1)政治创新: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实行什伍连坐;普遍推行县制。
(3分) 进步性: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政治制度;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
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任意 2 点得 2 分)
(2)职能: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3分)
原因: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职权彼此制约,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
臻完备。(任意 2 点得 2 分)
33.(10 分)(1)①河姆渡文化②良渚文化(2 分)
历史价值: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及国家文明提供了一
手史料;丰富了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认知;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3 分)
(2)过程:魏晋时期,江南开发;唐中叶以来,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逐渐超过北方;宋元时
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 分)
表现:①北宋国家经济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②长江下游和太
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③南方出现明州、广州、泉州
三大贸易港口,对外贸易发达。(任意 2 点得 2 分)
34.(10 分)(1)目标:自强、求富;(2 分)
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任意 3 点得 3分)
(2)特点:托古改制(或: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2分)
原因:①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②中国封建势力强大,有助于减少变
法阻力;③康有为个人教育等因素的影响。(3 分)
第 1 页 共 1 页
{#{QQABQQQAogiIABIAARgCUwGCCEKQkBEAACoGBFAIIAAAQBNABC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