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5 20:0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繁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师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相对地说,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的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既是文化多元,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呢?
我们注意科学各部门间的对话,也在尝试使不同学科中已经发展的三些观念彼此对比,找出跨越学科的若干观念。我们的目的,只在提示同学们,学科的界限其实是暂设的,寻求知识的过程不过在设法了解自己及观察四周的世界;许多学术的术语,也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观察而设计的视角而已。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科学技术因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使人类产生了盲目崇拜。
B.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能为解决现代人类的“意义危机”提供更大帮助。
C.半个世纪前人文和科学彼此疏远,如今去者之间有了越来越多的沟通和融合。
D.科学研究往往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和制约,这些都说明科学越来越依赖人文。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适应文化多元发展及将来文化和社会体系间的紧密互动,须减少科学与人文的对立。
B.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则相对滞后,所以关注点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
C.只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文,用人文的方法开展科研,就能跨越人文与科学的鸿沟。
D.学科间的界限是暂设的,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术语。
3.关于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引用池田大作关于“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的论述,是为了证明科学思维法不如人文的思想方法好。
B.叙述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的事例,是为了证明科学家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C.举费孝通用科学实证主义方法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事例,证明科学和人文完全可能实现良性互动。
D.杨振宁在著作中借用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人文和科学在人类心智上是同根同源的关系。
4.两则材料在讨论两种文化关系的过程中,侧重点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相信科学的完美,视科学为万能,只关注科学自身的发展”是“科学崇拜”的主要体现,请结合材料探究,新时代青年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这种“科学崇拜”精神是否可取?(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怀念孙犁先生
铁凝
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父亲为我列了一个很长的书目,在父亲喜欢的作家中,就有孙犁先生。
那时还没有“追星族”这种说法,我像许多文学青年一样,迷恋他的文字带给我的所有愉悦,却没有去认识这位大作家的奢望。1979年,我被李克明、顾传菁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作家韩映山嘱托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可我却面露难色。我听人说起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都不敢乱叫。韩映山看出了我的为难,指着他家镜框里孙犁的照片说:“孙犁同志……你一见面就知道了。”
在秋日的一个下午,我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看见有人来,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者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这是我与孙犁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很快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孙犁先生和《天津日报》的慷慨使我对自己的写作“路子”更加有了信心。虽然这篇小说在技术上有着诸多不成熟,但我一向把它看作自己对文学的深意有了一点真正理解的重要开端。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戴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我们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我没有问过孙犁先生为什么总戴着套袖,若问,可能他会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以为,孙犁先生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瓜葛,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缝制袜子所付出的真诚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
以我仅仅同孙犁先生见过几面的微薄感受,要理解这位大家是困难的。他一直淡泊名利,自寻寂寞,深居简出,粗茶淡饭,或者还给人以孤傲的印象。但在我的感觉里,或许他的孤傲与谦逊是并存的,如同他文章的清新秀丽与冷峻睿智并存。
(有删减,选自《铁凝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5月版)
文本二:
孙犁,不是个大红大紫的作家,大家却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当年,孙犁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荷花淀》,毛泽东看过后写道“这是一个有风格的作家”。孙犁却从未向人言说,只是独守芸斋,寂寞耕堂,以笔为犁,用作品说话。
我读孙犁,深深地感受到他作品中的“唯真、唯善、唯美”。他总是那般真诚,他的作品都是从生活出发,对“美的极致”的发掘和诗意的表达。《荷花淀》是这样,《铁木前传》《风云初记》也是这样。孙犁对待作品是认真的,也是有感情的。
孙犁对于文坛,一向是清醒的。他在给贾平凹的散文集《月迹》作的序中指出: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噪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忍受得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
人生云水过,平常自然心。
布衣孙犁,荷般高洁;清曲绝响,淡云长流……
(选自周伟《耕堂荷韵布衣人》,人民日报2011年12月14日,有删改)
注:①耕堂:孙犁的书斋。
6.下列对文本一中加点字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追星族”在文中指作为文学青年的“我”像迷恋明星一样迷恋着孙犁先生的文字。
B.“高墙大院”一词与上文传言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形成呼应,也暗示众人所言非实。
C.“路子”的问题在文中体现为“我”的小说创作理念没有得到“看过的长者”的认可。
D.临时“武装”在文中指孙犁为工作戴好套袖做好准备,说明孙犁先生非常爱护衣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真实地展现出“我”了解孙犁先生的过程,形成文章的抑扬,塑造了先生亲切敦厚的形象。
B.文本二引用孙犁为贾平凹散文集《月迹》所作序言中的话,直接表现了他的严厉苛刻与清醒,引出“我”对先生的敬佩之情。
C.文本一选取“我”与孙犁先生见面的多个场景,虽然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故事,但细腻地描写出“我”的内心情感。
D.文本二选自《耕堂荷韵布衣人》,该题目用语古朴典雅、简洁凝练,既指出了孙犁先生的身份,又概括了其创作及为人特点。
8.请结合文本一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深刻含义。(6分)
9.文本一为回忆性散文,文本二为人物传记,两个文本文体不同,都表达了对孙犁的怀念与钦佩之情。两个文本在艺术表现与艺术效果方面存在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媚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节选自《明皇杂录》)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夫不肖A用事B为其僚者C爱身D保禄E而从之F不顾G国家之安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谒告,在文中是请假的意思,姚崇曾经为了给儿子治办丧事,请了十多天假。
B.谢,在文中是谢罪的意思,与《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义相同。
C.济,在文中是成就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思相同。
D.相与,共同的意思,与《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的“相与”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姚崇为儿子置办丧事请假十余天,假满回来之后,很快就把积累的政事处理妥当,足以见得其理政的才能极高,深得皇上的信任。
B.齐浣认为姚崇作为宰相,比不上古代“管晏”,是因为姚崇制订的法度总是随时更改,他只能算得上是一位“救时宰相”。
C.司马光与“时人”的观点不一样,他认为唐明皇的太平盛世基业,是姚崇和卢怀慎两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对卢怀慎给予了肯定。
D.卢怀慎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妻子儿女常挨饿受冻,他的亲朋好友经常慷慨地接济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4分)
(2)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4分)
14.有人评价卢怀慎谦逊让贤、清正廉洁、明察理政,也有人评价他理政才能有限,请任意选取卢怀慎两个形象特点结合材料加以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②伶俜:漂泊,流离。③一枝安:典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比喻自己入职严府,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独宿”是诗眼,“蜡炬残”既是写景,也是诗人为公务鞠躬尽瘁的写照。
B.颔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与“映阶碧草自春色”中“自”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风尘荏苒”语义双关,既指诗人漂泊之艰辛,又指战乱延续时间之长。
D.共末句用典抒情,委婉表达诗人身暂安而心不安的处境,“平枝”照应首句“井梧”。
16.诗歌中“行路难”与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饱含的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生命就个体、整个人类而言,都是代代相传,与明月共存于天地之间的哲理。
(3)“鹿”音同“禄”,世人喜好将其作为“长寿安康、憧憬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生活习性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李白的诗大多豪迈奔放,富有想象力。他以无比的热情歌颂着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并将内容与艺术极其完美地统一起来。他的好友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描写的是壮丽的山山水水和内心的真情实感。所以,他的很多诗都具有一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迷人魅力。
李白的诗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抒彩阳表达的是一种____________、一泻千里的情感趋势。李白常常在自己的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比如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从而营造出一种神奇奔放、瑰丽动人的心理意境,这就是李白的诗作之所以能够给人以飘逸若仙之感的真实原因。
李白诗歌的语言多种多样,有的清新,有的豪放,有的则近于散文,但都会给人以 ② 的自然之美。他的歌行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达到了任意随性而又变幻多端的神奇境界。他的绝句给人以自然明快、潇洒飘逸之感,而且还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李白是一个诗歌高手,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黄河近两千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B.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C.假期前7日全国电影票房近37亿元,创国庆“黄金周”票房新纪录。
D.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身上。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火山爆发时喷射出大量炽热岩浆, ① ?原来火山爆发时就像地球打了一个“饱嗝儿”,烟尘会裹挟着矿物粒子及颗粒物形成庞大的蘑菇云, ② ,便会瞬间穿透对流层,进入相对稳定的平流层。其中一部分颗粒物很快会随风雨降落到地面,而另一部分以硫化物为主的物质在平流层中长期无法沉降,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形成的硫酸盐气溶胶会迅速扩散,像遮阳伞一样反射太阳光,也被称为“阳伞效应”。
这些气溶胶颗粒又是形成云层冰晶的凝结核,这也导致火山灰波及之处多为阴雨天气。而水汽在向液态、固态水转化的过程中也会吸收大量太阳辐射。正是因为太阳辐射被大量反射或吸收,在强烈火山喷发活动后,地表会出现明显的降温现象,有时这二效应会持续数年,便会形成“火山冬天”,进而引发所谓的“无夏之年”。
这种“阳伞效应”的降温作用能否帮助我们抵消全球变暖呢?火山爆发带来的危害远大于积极效益,靠火山爆发去解决全球变暖,不仅不靠谱, 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请根据材料内容分析火山爆发可能引发“无夏之年”的主要原因,要求表达清晰流畅,不超过8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季文子[注】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论语》
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注]钱穆说:“季文子之为人,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故其生平行事,美恶不相掩。”
如何把握思与行?品读上述材料,对照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人生体会,请你谈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语文 参考答案
1.D【解析】说明“科学越来越依赖人文”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可知,是为了说明“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
2.A【解析】B.“关注点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错误,科学和人文二者必须要共同协调发展;C.“只要……就……”错误,过于绝对;D.“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术语”无中生有。
3.C【解析】A.“是为了证明科学思维法不如人文的思想方法好”错误,是为了证明科学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B.“是为了证明科学家无法保持价值中立”错误,是为了说明科学家不应保持价值中立,应有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D.“是为了证明人文和科学在人类心智上是同根同源的关系”错误,是为了说明“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4.①材料一从科技文化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出发,分析人文文化的补充与矫正的作用,强调两者要协调发展,特别要关注人文文化的发展。②材料二重点梳理科学与人文从疏远到融合的趋势,强调要拆除二者之间的樊篱。(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5.不可取,①相信科学的完美:忽视科学“非人格化”“价值中立”的特点,将加剧其轻视生命的倾向,导致其畸形发展,造成对人类的危害。②视科学为万能:看不到科技无法提供价值理性的局限性,将导致人类意义危机的加剧。③只关注科技自身的发展:忽略科学研究受到社会的制约、人文与科学可以沟通的客观事实,会阻碍科学的良性发展。(观点1分,答对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6.D【解析】D项,“孙犁先生非常爱护衣服”错。
7.B【解析】“严厉苛刻”错误,孙犁先生的话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清醒,并不能表现他“严厉苛刻”。
8.①孙犁的孤傲:与众不同的个性,不因外界传言而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与其他老师以“路子”为由打压年轻作家相比,他一心肯定新人、扶持新作品;种地的院子、清冷的房间和需要缝补的窗户等落寞的生活环境也反衬出孙犁的孤傲。②孙犁的谦逊:对待同行新人态度随和,戴着套袖亲力亲为参加生活劳动写作;与作者铁凝的少年轻狂与大言不惭相比更加凸显了孙犁的谦逊质朴,绝无矫饰。③孙犁文章的清新秀丽与冷峻睿智的特点就是他“谦逊与孤傲”的体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文本一运用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塑造了孙犁这一艺术形象;文本二以史实等为基础,客观评述了孙犁的杰出贡献。②文本一以记叙为主,在记叙中穿插描写、抒情;文本二援引史料与事实,以议论为主,兼具抒情。(每点3分,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BCF(答对1处1分,多断不给分)
11.C【解析】C项,“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是“渡过”的意思,与文中意思不同。
12.D【解析】“所以他的亲朋好友经常慷慨地接济他们”错,文中“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意思是“卢怀慎虽然贫穷,但是他对亲戚朋友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
13.(1)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和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译出大意给2分,“一:完全,全部”,“所变更:所字结构,变化和修改的内容”,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卢怀慎)一直认为宋璟和卢从愿有才干,看到他们俩人来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译出大意给2分,“器:认为……才干”,“设:置办、准备”,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①谦逊让贤。他淡泊名利,不与姚崇争宠,提携后辈,在病危的时候亲手写了一封奏章,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②清正廉洁。他不谋求钱产资财,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身份高贵以后,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对待亲戚朋友,卢怀慎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③明察政事。他协助姚崇治理国家,成就唐朝基业;为后生分析国家形势,鼓励后辈忠君爱国。④理政能力有限。姚崇请假期间,卢怀慎处理政务时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分析一点2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唐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让您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很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提并论?”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
臣司马光评论说:昔日(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因为了解后者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他们,这种做法受到了孔子的赞赏。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和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部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
材料二:
唐朝的卢怀慎,清正廉洁,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身份高贵以后,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对待亲戚朋友,卢怀慎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
后来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卧在床很久,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去探望他。
卢怀慎一直认为宋璟和卢从愿有才干,看到他们俩人来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出将入相,作国家的藩篱、皇帝的辅臣,皇帝寻求天下大治的心思很急切,但是在位的时间长了,近来对勤政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在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就亲手写了一封奏章,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奏章,对他的离世越发哀悼惋惜。
15.A【解析】A项,“蜡炬残”只是写景,暗示诗人夜深不寐,“也是诗人为公务鞠躬尽瘁的写照”属于过度解读。
16.①本诗“行路难”展现了诗人对关塞阻隔,归路艰难;战乱不息,国运艰难;漂泊流离,生计艰难的深切感受。②《登高》诗中两句抒发了诗人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思家念亲的悲哀之情。表达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国难家愁之苦。(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3)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须行即骑访名山 且放白鹿青崖间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18.①排山倒海②超凡脱俗(每答对一空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合乎语境,亦可酌情给分)
19.B【解析】都表示引用。A.特殊含义,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讽刺。
20.他被好友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描写的是壮丽的山山水水,抒发的是内心的真情实感。(每答对一处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语意连贯,亦可酌情给分)
21.①为什么会导致气温变低呢 ②如果爆发的强度足够大 ③反而会适得其反(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亦可酌情给分)
22.火山喷射出的一些物质形成的气溶胶会反射太阳光(1分),水汽转化成雨雪时要吸收太阳辐射(1分),因为太阳辐射被反射和吸收(1分),所以热度减弱(1分),地面温度下降(1分),就可能引发“无夏之年”。(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我们要先理清“思”和“行”二者之间的关系:先思后行,思定立行,行而有思,还要注意对于“思”来说,过犹不及。重点强调的应该是思定立行。然后,再结合具体情况、根据行动主体的特定性格,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要“三思”,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再思”即可。此处要结合现实社会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写,把写作引向思考如何在以后的生活中处理好思考和行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让自己的事业开展得更顺利,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稳健。
立意:
1.行而有思,思而行远。
2.思而悟,悟而行,行必高远。
3.且行且思,且悟且进。
4.认真思考,迅速行动。
例文:
行胜于思
长辈常常教导我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诚然,将一件事考虑周全对我们更好地行动大有裨益。然而事实完全是如此吗?
孔子听闻季文子做事情过分地小心,过分地仔细,“三思而后行”,便说:“再,斯可矣!”我也认同孔子的观点,考虑过多未必是件好事,行胜于思,我们要勇于果敢行动,不要事事思虑太多。
事前的考虑是必要的准备,而行动才是关键。认真地思考是为了更好地行动,前提是思考不应阻碍应有的行动。君不见,古今中外因思虑过多而丧失机遇的例子比比皆是。三国时期,魏延本可实施妙计奇袭长安,奈何诸葛亮将对手看得太高明,思虑过多而放弃计划,最终错失良机,直接导致日后蜀国讨魏无果。滑铁卢战役中,法国元帅在大战开始后害怕敌人的侧后包抄,顾虑重重迟迟不敢进攻,犹豫一天才决定回防滑铁卢,可是为时已晚,最终惨败,直接致使拿破仑百日王朝的终结,留下千古遗恨,令后世唏嘘不已。
由此可见,事事担忧,事事顾虑,思虑过多只会束缚我们的行动。
如果把行动比作飞鸟,那么思考便是翅膀,适度的思考可以促进行动的准确进行,而过度的思考,往往会拖累行动,就像飞鸟的翅膀有了过多冗余的负累,也难以起飞。古人云“奇谋为短”也是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才能防止思考束缚拖累行动的现象呢?我想答案就在孔老夫子的话中:“再,斯可矣。”对于一件事,我们只需适度思考,明确利弊即可行动。继而在行动中保持冷静、谨慎,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不至于莽撞。
当然,行与思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有些情况下,我们应该在事前充分考虑。2021年,清华大学在未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停止新闻传播学院的本科招生,受到学界的批评指责,因为此等做法势必会影响新闻专业的活力,影响这一专业的根基与命脉。由此观之,对于一些重大且无法回头的决策,一定要经过反复思考,不宜莽撞行事。
《唐·吉诃德》一文中,作者表达了他对于勇敢的看法:向下是怯懦,向上是鲁莽,而正中间的才叫勇敢。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行与思,只有适度思考不莽撞,才能实现有效的决策与行动。
我们青少年应把握好行与思的关系,有猛虎猎豹般的果决,也要有羚羊狡兔般的谨慎,思行结合,而我们更应该敢于行动,相信行胜于思,勿让过多的思虑束缚了行动。就像《唐·吉诃德》中说的:鲁莽比怯懦更接近勇敢。只有敢想敢做,行动起来,才能抓住时代的机遇,实现个人的、集体的和全社会的目标和理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