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

文档属性

名称 题破山寺后禅院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14 20:4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         常建:唐代大诗人。开         元十五年(公元727年)         进士,仕途坎坷,直到         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         后辞职还乡。今存诗五         十七首。他的诗歌往往         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         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         的境界。你知道这节课学什么吗
1 能揣摩有关诗句的含义反复诵读,能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能背诵这首古诗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候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改建的,到唐已属于古寺。后禅院,指僧人居住的地方。你知道有关破山寺的知识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lài qìng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吟读 你知道怎么读吗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 晨 入 古 寺,初 日 照 高 林。
曲 径 通 幽 处,禅 房 花 木 深。
山 光 悦 鸟 性,潭 影 空 人 心。
万 籁 此 都 寂,但 余 钟 磬 音。 / / / /
/ / / /
/ / / /
/ / / /
节奏 韵脚 ▲ ▲ ▲ ▲2/1/2
2/2/1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感悟诗意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你找到这些景物了吗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身临其境 深刻感悟古寺、初日、高林、曲径、
禅房、花木、山水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吗?身临其境 感悟诗意清 晨 入 古 寺 初 日 照 高 林首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颔联潭影空人心山光悦鸟性颈联万 籁 此 都 寂但 余 钟 磬 音尾联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
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 “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歌赏析  “高林”即“丛林”,一语双关,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早晨,初升的红日将金色的阳光洒向寺院,洒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变得更加绚丽明亮,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变得更加翠绿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给刻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首联是写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的近景刻画打下了基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 诗歌赏析   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欲无求,苦修苦行,而后禅院却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  成语“竹(曲)径通幽”源于此诗,意思是说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歌赏析  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诗人举目四望,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写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悦鸟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颔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无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悦”、“空”,使动用法:
解释为:“使……欢悦”、“使……空明”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诗歌赏析尾联两句以动(声音)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钟馨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成语“万籁俱寂”源于此诗,
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中心:
2 理解诗句,生动描绘3 深情吟读,语感品悟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4 升华情感,激情高歌 1激情吟读 整体感知2 细心品读 深化感知3 背诵积累 巩固感知你知道怎么学了吗背诵全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展开联想生动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