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海陆的变迁 第1课时 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海陆的变迁 第1课时 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25 20:4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海陆的变迁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变迁。
2.知道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形成原因。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重点和难点
1.板块构造学说。
2.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三、教材设计思路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教学内容中贯穿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精神的培养,例如,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关内容。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了以求证和探索的思路来组织教学内容。教材叙述式课文部分用事实阐述基本观点,即大地是不断变化的。教材活动式课文则围绕基本观点,以实例举证、实例解释和实证分布为主。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说一说:沧海桑田的故事。
学生回答:......
(教师播放沧海桑田的故事视频)
教师小结:沧海桑田的故事告诉我们,海洋和陆地是会发生变化的,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也可能变成陆地。
(转承)你知道哪里发生过海陆变迁吗?
【讲授新课】
学生活动(一):了解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方法指引:读图2.13、图2.14、图2.15及课本37页文字。

问题引领:描述图中海陆变迁的实例,并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海陆变迁的实例有很多,沧海可以变桑田,桑田也可以变沧海。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和人类活动。
(转承)在认识到局部海陆变迁后,全球范围内的海陆轮廓形成的探讨引发新的讨论。
学生活动(二):了解海陆变迁理论—大陆漂移学说
方法指引:读图2.16-2.20及课本39页文字。
问题引领:
1.关于海陆轮廓的争论,你赞成哪种看法?
2.关于海陆轮廓的形成,魏格纳提出了什么理论?
3.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证据?
4.用该理论解释:(1)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2)图中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它将来的命运会怎样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一边播放多媒体,一边具体讲解)
教师小结: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该学说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们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有:(1)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2)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3)非洲西部和南美东部生物的相似性。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