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答谢中书书陶 弘 景 制作者:大顾店初中语文备课组
备课人: 张文忆 程恭乐教学目标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是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检查预习作品简介《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夏阳(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整体感知重点字词的理解与识记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早晨,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傍晚,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1.带着美去寻找美。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例如: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流动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提示: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合作探究2.带着美去升华美。
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拓展练习,表达心中之美。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布置作业
1.完成《27.答谢中书书》的同步训练。
2.背诵本文。
3.预习《27.记承天诗夜游》
?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了解作者。
?了解写作背景。教师反思课件11张PPT。 制作者:大顾店初中语文备课组
备课人: 张文忆 程恭乐
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
本文作者是苏轼,?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他的词雄 浑豪迈,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你还学过他的哪些诗词?检查预习写作背景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整体感知 疏通文意1.解释加红的词语??
(1)欣然起行?(????? ) (2)遂至承天寺?(???? )(3)水中藻荇交横(??? )(4)盖竹柏影也?(??? )
(5)相与步与中庭?(?????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2.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照在门上,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课文翻译 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合作 探究拓展延伸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你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总结提升现在让我用三句话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
1.雕刻大师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2.苏轼告诉我们: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东坡告诉我们,要“胸中廓然无一物”。——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布置作业
1.完成《27.记承天寺夜游》的同步训练。
2.背诵本文。
3.预习《28.观潮》
?熟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翻译全文。教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