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1《老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11《老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5 22:4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老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老王》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写的都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阿长、老王、父亲、卖油翁,这些小人物虽然很平凡,并且各人身上又都有弱点,然而他们的身上又有着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这一单元的学习要求是:熟读精思,把握文章内容;尝试从文章的开头、结尾及反复出现的句子解读中,感受文章的主题、意蕴。
《老王》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作者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文章不仅赞扬了老王善良的品质,还体现了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愧怍之情。
【教学设想】
《老王》这篇文章,学生认真读几遍,就能感受到老王的不幸,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照以及老王对作者一家的好,可是要深刻理解本文的主旨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就有一定的难度了。作者一家明明也是很关照老王的,可为什么还会产生愧怍之情呢?基于这样的教学难点,我引导学生从文末中心句的角度切入文本,然后从三个方面“解读不幸者”“解读幸运者”“解读愧怍之情”来研读文本。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背景,感悟老王及作者身上的人性光辉。
2.咬文嚼字,从语言品析中体会作者的愧怍之情。
3.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心、善良之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当代作家卢翎说:“杨绛先生的作品有一种洞悉世事的深刻,有一种知识分子于乱世固持的良知与操守,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今天,我们来学习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老王》,感受先生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二.抓中心句、巧妙切入
本节课,我们从中心句的角度来切入文本。什么是中心句呢?
中心句:能够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句。
中心句的基本特点:
1.位置通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2.若在中间的话,通常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遣词造句精短凝练、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给人启发;
4.往往是作者某种感情的浓缩。
学生浏览课文,找出能体现全文主要意思的中心句。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请同学们找出这个句子中的几个关键词。
幸运的人、不幸者、愧怍。
谁是幸运的人?谁又是不幸者?他们的幸运与不幸体现在何处?同学们自读文本,圈点勾画。
三.解读“不幸者”
1.谁是不幸者?(老王)
2.他的不幸体现在何处?
预设:
身体残疾、工作艰辛、居住环境差、周围人欺凌、没有亲人。
3. 重点品析,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无阴无晴,却极富表现力。。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有个哥哥,让人觉得如此不幸的老王,还有个亲人可以依靠,有一丝高兴;谁成想,死了!不免有一丝失落;有两个侄儿,峰回路转;可是没出息,人们的感情再次跌入失望的深渊。区区14个字,作者却写得波澜起伏,不幸的老王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四.解读“幸运的人”
1.杨绛何许人也?
杨绛,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丈夫钱钟书(字默存)是著名文学研究家和作家。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她翻译的《唐·吉诃德》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93岁出版的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
……
2.这样的一代才女,在十年文革动乱期间生活是这样的:
文革开始了,我和默存不发工资了,每月发生活费若干元。我升级成了“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和默存一样,我们是“牛鬼蛇神”。
人人都可以欺凌侮辱。
我被挂牌、认罪、扫厕所,挨打、受罚、剃“阴阳头”,戴高帽、挂牌、游街。
——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
3.作者杨绛的幸运从何体现呢?
预设:
相对于老王来说,作者夫妇虽然在文革中受到种种打击和折磨,但与老王相比,她觉得要幸运一些,他们毕竟每月还要发一定的生活费,不需为饮食担忧,生活上能够温饱,住房条件好一些。另外,蹬三轮车的老王还给予了作者夫妇很多的关怀和温暖。
引导学生重点品析老王给作者送香油、鸡蛋的语段,体会老王的感恩之情,他已经把作者一家当作自己的亲人了。
五.解读“愧怍”之情
1.这样的一个不幸者,结局如何呢?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思考:从平时的交往来看,老王和作者是关系那么亲近的朋友,老王去世了,我为什么不再多问?
2. 每想起老王,我为什么总觉得心上不安?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预设
对老王的艰难处境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怀而感到心上不安;对老王得了重病,没有前去看望而感到不安;对老王送鸡蛋和香油,没请他坐坐喝口茶而感到不安;对老王去世十多天了,自己竟不知道而感到不安对老王给予自己亲人般的关怀,我却拿钱去“侮辱”他而感到不安;
……这种不安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愧怍。
六、课堂小结
斯人已逝,可作者的愧怍之情却愈加沉重。同为不幸者,只是作者觉得她比老王幸运一些,他们彼此关怀,彼此温暖,不论身份、不论贫富,只因为他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也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善良者,将善良进行到底!
七、课外荐读
《我们仨》《将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