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并根据拼音写字词。(6分)
1.戴着褐【gè hè】色口罩的母亲数完毛票后把钱塞【sāi sài】给我,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rén rèn】机板上了,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jī xiè( )忙碌【lù lǜ】状态。我鼻子一suān( ),攥着钱跑了出去……母亲如此辛苦,我有什么 quán lì( )乱花钱呢?
2.父亲扎【zā zhā】紧裤脚,穿一双深筒 dīng( )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liāo liáo】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丝绸汗巾还是母亲出嫁【jiā jià】时的péi( )嫁呢。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7分)
①恋恋不( ) ②迫不( )( ) ③( )魂( )魄
④( )意扬扬 ⑤一如( )( ) ⑥( )变( )化
1.选词填空。(填序号)(2分)
(1)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他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屋里,一副 、无精打采的样子。
(2)尽管退出了东京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团体赛,但刘诗雯仍 地刻苦训练。
2.仿照画“——”的词语,再写一个ABCC式结构的词语: 。把画“ ”词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2分)
三、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8分)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辞退 抽像 蚕丝 B.竞然 忍心 报考
C.彩排 数落 摩灭 D.口罩 师范 轮换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与例句中的“冤枉”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
A.因为被同学们冤枉,她伤心地哭了。
B.路在嘴边,嘴勤不走冤枉路。
C.对待案情,我们不会冤枉任何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坏人。
D.无论受了多么大的委屈和冤枉,他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从来没有动摇过。
3.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省略号的作用:①表引文的省略;②表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③表语意未尽;
④表说话时断断续续。
(1)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2)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
(3)“我……要钱……”
A.③②④ B.③②① C.②③④ D.②③①
4.下列对结尾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醒来,枕边一片湿”,让读者回味无穷。
B.“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省略内容,避免文章太长。
C.“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深化主题,使文章得到了升华。
D.“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照应题目,点明主题。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5分)
1.母亲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以文中“我”的身份转述这句话)(1分)
2.父母是迷航时的灯塔,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父母是 , ; , 。(仿写句子)(2分)
3.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2分)
(1)读了苏翊鸣的成长故事,我们被他勤奋、自律、刻苦的精神陶醉了。
(2)到目前为止,北京冬奥会是首先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冬奥会。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5分)
1.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尚书》中说:“克勤于邦, 。”魏征劝告人们:“居安思危, 。”司马光告诫人们:“由俭入奢易, 。”朱用纯提醒我们:“一粥一饭, ; , 。”
2.父母之爱隽永深长:一只不起眼的渔船,在吴冠中眼中却承载着 ;梁晓声的母亲 的行为中饱含着“慈母情深”;巴迪的父母对他的诗所作的不同评价,让我们懂得了“爱”的表现形式不仅是母亲的“ ”,还可能是父亲的“ ”。
六、口语交际。(6分)
观察图片,你更认可两幅图中哪位妈妈的做法?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观点。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33分)
(一)慈母情深(节选)(12分)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想一想选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并把思维导图补充完整。(4分)
2.选文主要通过动作、 和 描写塑造了母亲的形象。画“ ”的句子采用了倒装的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3分)
3.选文中画“——”的部分能不能换成“看见我的母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为什么?(2分)
4.选文结尾处,母亲的眼神为什么是疲惫的?她看“我”的眼神为什么是吃惊的?(3分)
(二)儿时腊月年味浓(21分)
周益民
从繁忙的工作中抬起头来,发现一下子竟到了传统的腊八节,按照古人的说法“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到了,意味着新年就不远了。生活在年味渐淡的城市,我不禁忆起了儿时的腊月。
印象中,儿时腊月的家乡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这年味,首先是从火炉上、屋檐下挂着的一刀刀腊肉上飘出来的。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家乡用熏腊肉这种朴素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家乡有熏腊肉的习惯,几乎家家每年都要养两头猪,一头在冬至那天杀掉,杀的猪肉先用盐腌制,几天后起缸晾晒,晒后再挂到柴灶上的梁上用柴火慢慢熏。熏后的腊肉黄中透红,味道奇美,肥而不腻。另一头猪在除夕前杀,这样春节期间可以吃上新鲜肉。冬至或除夕前杀年猪是家乡的一件大喜事。
腊八粥是腊月的另一种年味。每年的腊月初八,母亲都要为我们熬一锅浓香的粥。她先把红豆、绿豆、花生、莲子洗净,下锅后一次性加足水,用大火煮至半熟状态再加入糯米、小米、栗子、青菜,改为小火炖。母亲熬的粥香气四溢,味道特好,吃了,我们心里暖融融的。
过了腊月二十,新年就近在咫尺了,这时,年味愈来愈浓了。母亲把每一天都安排得很紧凑,一家人踩着点儿赶日子,天天都是忙碌碌、乐呵呵的,全然忘记了腊月的天寒地冻。
母亲和父亲一次次合计着,筹划过年要花多少钱,要买什么样的新衣、购买多少年货、准备多少压岁钱和赠送的礼品。那时候,钱不多,得精打细算着用,尽量少花钱多买点东西。
接下来,就是行动了。洗衣晒被、打扬尘、磨豆腐、搓麻花、炸翻饺……全家男女老少全部上阵,忙得不亦乐乎。洗衣晒被是母亲的事,打扬尘归姐姐们负责,我乐意掺和的是磨豆腐、搓麻花、炸翻饺,在做这些事时,我可以吃到许多平时吃不到的食物。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逛街、购年货、买新衣。那时候,乡下虽然已经通了到城里的公共汽车,票价也不高,但为了节约钱多备点年货,我们宁愿步行二三十公里去城里。
记得1981年腊月二十六那天,我和父母、姐姐们一起上街,我买了新衣还想买一本《三国演义》。因为事先没有计划,父亲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母亲却毫不犹豫地给了我一块钱。她说:“喜欢看书是好事,就少买点年货吧!”
除夕那天,年味到达了极致。我们兴高采烈地将大红对联贴到大门上,把窗花和“福”字贴到窗格子里,一切大功告成后便站在一旁欣赏。对联虽然是请人写的,但句句表达的都是一家人的心愿;窗花虽然是自己剪的,但样样都和市面上买的一样漂亮。
中午十二点整,噼噼啪啪,燃放了鞭炮后就开始吃年饭,品着香喷喷的饭菜,喝着母亲自己酿制的米酒,我们互相送上祝福。没有电视机,晚上,一家人就围坐在温暖的火盆旁,天南地北地神侃,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院子里,孩子们提着各自的灯笼,热切地讨论着谁的样式更独特,谁的图案更精美……不知谁喊了声“放鞭炮啦!”大家便放起了烟花爆竹。
如今生活在城市,很难感受到儿时乡村腊月那浓浓的年味了,但那些温暖、喜气的镜头却化成了一缕乡愁附在了我的身体,钻进了我的骨髓,融入了我的血脉,温暖着我的身心……
(有删改)
1.作者回忆了儿时腊月的哪些难忘场景?根据时间线索梳理后简要概括。(2分)
2.依据短文内容,乡亲们是怎么腌腊肉的呢?(2分)( )
A.杀猪——腌制——起缸——挂梁——晾晒——火熏
B.杀猪——腌制——挂梁——晾晒——火熏——起缸
C.杀猪——腌制——起缸——晾晒——挂梁——火熏
D.杀猪——起缸——挂梁——晾晒——火熏——腌制
3.下列对短文画“——”句子中“踩着点儿赶日子”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新年近在咫尺,家里还有许多事没有做,大家都忙忙碌碌。
B.新年近在咫尺,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大家都心情欢畅。
C.新年近在咫尺,天寒地冻,做事没劲,事情都堆到最后做。
D.新年近在咫尺,大家忙着熬煮腊八粥、洗衣晒被迎接新年。
4.“我”乐意掺和的事有(2分)( )
①洗衣晒被 ②打扬尘 ③磨豆腐 ④搓麻花 ⑤炸翻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5.对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对联虽然是请人写的,但句句表达的都是一家人的心愿;窗花虽然是自己剪的,但样样都和市面上买的一样漂亮。
A.动静结合,描绘除夕当天的精美布置。
B.运用对比,突出朴素而又浓郁的年味。
C.直接抒情,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D.句式相似,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
6.短文围绕“年味”来写,为什么特别提到了1981年腊月二十六这天母亲给“我”钱买《三国演义》呢?(4分)
7.短文以“儿时腊月年味浓”为题好在哪儿?结合短文内容说明理由。(4分)
8.联系短文内容,体会结尾的特点,并写一写。(3分)
八、习作。(30分)
题目: ,我想对你说
在成长过程中,你一定接受过许多人的帮助。帮你的也许是你的同桌,也许是你的爸爸或妈妈,也许是你的朋友,也许只是一个陌生人……他是怎么帮助你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你回忆一下,写下想对他说的话。要求:事例具体,表达真情实感,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一、1. hè sāi rèn 机械 lù 酸 权利
2. zā 钉 liāo jià 陪
二、①舍 ②及待 ③失落 ④得 ⑤既往 ⑥千 万 1. (1)③ (2)⑤
2.示例:行色匆匆 今晚有足球赛,我一放学就迅速收拾好书包,狂奔到校门口等爸爸来接我。
三、1.D 2.B 3.A 4.B
四、1.母亲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她们是当妈的呀!她挺高兴我爱看书的!
2.示例:冬日里的阳光 温暖我们稚嫩的心灵 父母是坚强的卫士 守护我们健康成长
3.(1)把“陶醉”改为“感动”。 (2)删去“首先”或“第一个”。
五、1.克俭于家 戒奢以俭 由奢入俭难 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2.深深的父爱 不顾工友的劝阻给他钱买书 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
六、示例:我更认可图②中妈妈的做法。她的做法能够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品质,使孩子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这样,当孩子以后遇到困难时,才不会手足无措、自暴自弃,更不会一味地依赖别人,而是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七、(一)1.①光线阴暗 ②空气闷热 ③噪声大 ④拥挤狭窄
2.外貌 神态 将母亲的动作前置,更加突出母亲的疲惫和辛劳,突出“我”的震惊和心疼
3.不能。因为在阴暗、狭小、嘈杂的厂房中,“我”要不断地辨认才能确认到底哪个人是“我”的母亲,而不是一眼就能看出。
4.因为母亲工作辛苦,既要养家糊口,还要照顾孩子,十分劳累,所以眼神疲惫。母亲没想到“我”会跑到她工作的地方来找她,所以看“我”的眼神是吃惊的。
(二)1.熬腊八粥 贴对联、窗花和“福”字,放鞭炮,吃年饭,享受天伦之乐
2.C 3.B 4.D 5.A
6.因为作者是通过儿时的一个个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来展现“年味”的,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眷恋;而1981年腊月二十六这天,虽然“我”是临时决定买《三国演义》的,可母亲还是毫不犹豫地把钱给“我”,这与上文“但为了节约钱多备点年货”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母亲对“我”无私的爱,更好地突出了短文的主题,“年味”也更加浓了。
7.因为儿时一到腊月,家乡人们就开始准备迎接新年,随着新年的一天天临近,一家人忙碌而欢快地踩着点儿赶日子,年味也越来越浓,“我”每天沉浸在幸福欢乐之中,回想起来,至今难以忘怀。文章以“儿时腊月年味浓”为题,不仅表现出儿时新年的热闹气氛,更表达了“我”对儿时浓浓的年味的怀念。
8.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年味的无比怀念和对亲情的无比眷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