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5 20:3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科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共4大题23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②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③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步伐。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④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⑤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培养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构建相应体制机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我国虽然有“尚巧工”的传统,但技能人才在传统社会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机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在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⑥弘扬工匠精神,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人民日报》
材料二:
①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于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境。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②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越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援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域《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是由于古代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的工艺如瓷器、丝绸、家具等的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B.加快发展先进制造,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就可以实现突破创新。
C.只要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就能消除社会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
D.工匠们看似“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他们不仅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工作成为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2.下列对两则材料的论证或报道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都体现了工匠精神,我国古代尊崇工匠的社会氛围也非常浓厚。
B.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仉需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
C.材料一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充分论证了在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D.或认为工匠精神是雕虫小技,或盲目神化工匠精神,或鼓励匠人与世隔绝,诸如此类,都不是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
3.根据材料一,以下关于“工匠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精美用品的生产和庞大工程的建造上,也展现在现代的高尖端科技项目中。
B.工匠精神不只是拘泥守旧的“匠气”,而是强调对职业的敬畏和追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
C.弘扬工匠精神,应该在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都做到精雕细琢,从“重量”到“重质”,进而提升品牌形象,建设品牌强国。
D.弘扬工匠精神,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良好社会氛围。
4.两则材料都论述“工匠精神”,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材料一说“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
明如何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给我一支枪
茹志鹃
①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②“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咖。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③“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④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⑤“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⑥“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⑦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
⑧“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⑨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⑩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驳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
(有删改)
文本二
《百合花》是六千多字的短篇。故事很简单:向敌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一个小插曲。人物两个: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次要人物,刚结婚的农村少妇。但是,这样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这是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百合花》的作者用这样一个短篇来参加这长长的行列,有它独特的风格,恕我借用前人评文惯用的词汇,它这风格就是: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它的风格。
(选自茅盾《谈〈百合花〉》)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呆板着脸”“总不开口”等神态表现了村庄房东大嫂对战争已经麻木的情绪。
B.“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村庄的这种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
C.大嫂带我去地里拣黄豆然后炒黄豆的情节,和《百合花》中新媳妇把自己的被子送给小通讯员,都是表现军民间真挚感人的鱼水情。
D.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呈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
7.对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营长把黄豆“摆成了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B.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实战争的残酷。
C.作者通过营长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生动形象地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极富感染力。
D.该场景与下文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比较中强烈感受到和平安宁的珍贵。
8.作者在文中三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其用意。(4分)
9.文本二中茅盾先生对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风格的评价,是否也适用于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段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行·序》)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况能文,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校理。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拜命之日,献疏言事。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节选自《旧唐书·白居易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十年七月A盗杀宰相B武元衡C居易D首上疏E论其冤F急请捕贼G以雪可H国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和,唐宪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
B.谪,指贬官降职,文段一中“左迁”与文段二中“贬为江表刺史”中的“贬”也有此意。
C.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D.吏部,属六部之一,掌管文职官吏的任免、科举、考绩、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段一交代了《琵琶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点明了创作缘由。
B.白居易自幼聪明过人,弱冠之年创作的文章就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
C.白居易与元稹交好,元稹被贬时他多次上疏极力劝谏,奏疏呈上却没有得到回复。
D.白居易刚正敢谏,上疏请求抓捕刺杀宰相的刺客,却因越权进谏、小人的嫉恨等原因,先后被贬为江州刺史、江州司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2)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14.白居易为什么能得到章武皇帝的重用,请结合文段二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登高》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登岳阳楼》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抒发了实现夙愿后的极喜之情。
D.两首诗都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和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境壮阔,寄意深远,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16.《登岳阳楼》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1小题,共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化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华农耕文明根植于乡土,千百年来孕育滋长的乡土文化___________,不仅保留了层积历史的宝贵记忆,还在现实社会中不断___________。《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
传统农耕技艺是中国人生产智慧的高度凝结,传统乡土节庆、民族习俗等文化景观带来了体验乡村和寄托乡愁的丰富载体,乡土文化还成为特色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重要源泉。在新的历史情境中,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才能让乡土文化生命不息、___________。
还需要看到的是,乡土文化的挖掘弘扬有助于增强村民对“农民”身份、“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认同感、自豪感,积聚起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乡土文化反映了在乡土空间中经过千百年形成的人们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精神信仰,根植于乡土的孝亲、仁爱、民本、和合、天人合一等精神观念,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构成,是乡村中的人们所遵循的处世哲学行为准则。深入创新、继承挖掘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力量,更能提升人们文化上的满足感、增强人们的精气神。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父老乡亲式情感的维系,仰赖于作为乡村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的乡土文化。
B.有助于维系父老乡亲式的情感的乡土文化,是乡村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纽带。
C.作为乡村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纽带,乡土文化有助于维系父老乡亲式的情感。
D.乡土文化联系起了乡村中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帮助了父老乡亲式的情感的维系。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阅读,不仅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必需,也与城市竞争力息息相关。近年来,各地“枪人大战”渐趋白热化。站在人才个体角度来换位思考,选择扎根一座城市,必须考虑多种国素。一般来说,越是高层次人才,①___________。一方面,这与个人生活习惯有关,闲暇时看看书,能愉悦身心,增加新知;另一方面,②___________2020年7月的一项报告将阅读指标单列出来,指出阅读数量与城市的创新能力呈“正相关”,进而言之,阅读是涵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知识升级以及产业转型。一座城市爱不爱阅读,在制造业为主的阶段,差别或许不太明显,但到了升技创新驱动阶段,③___________。
2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2.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作文(本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
《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
《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班里要举行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读了上述材料产生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科答案
1.【答案】D
【解析】A项,“正是由于”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离不开”:“工艺……的水平”范围扩大,材料中是说“一些工艺水平”;B项,“就可以实现”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三段是说“才有可能”;C项,强行关联,“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
2.【答案】C
【解析】材料一中没有对比论证。
3.【答案】B
【解析】关联词搭配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为“不是……,而是……。”
4.【答案】材料一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内涵,材料二侧重阐述如何弘扬工匠精神。
5.【答案】
①敬业,把提高技艺水平当作头等大事。
②热爱,应发自肺腑热爱,专心如一。
③肯付出,废寝忘食,尽心竭力。
④精益求精,臻于至善,超今越古。
⑤专注,冰心一片,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⑥有信念,要技进乎道,超然达观。
⑦重实践,格物致知,脚踏实地。
(每点2分,写到其中3点即可。只要根据材料二得出的而且符合要求的答案如“克服浮躁、短视心态”等均可得分,但是如果交叉重复,只按一点给分)。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A项“呆板着脸”“总不开口”等神态表现了村庄房东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C项“作者通过营长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说法错误。文中对营长没有心理描写。
8.【答案】①第一次呼告是“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支枪来手刃仇敌,表达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
②第二、三次呼告是在屋外敌机轰鸣时,“我”急需一支枪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根据原文“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可知,第一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是在“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残忍杀害时,此时“我”的内心极其愤怒,对残害我们同胞的敌人无比痛恨,所以急需一支枪来手刃仇敌,让他们血债血偿,表达了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痛恨。
根据原文“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可知,在这句话中“我”两次呼告“给我一支枪吧”,这时的屋外“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我”想保护怀中弱小可爱的孩子,所以以呼告的方式来表达渴望得到一支枪的愿望,表达了“我”对和平生活的期盼。
9.【答案】示例一:这个评价适合本文。
①本文围绕“黄豆”展开,没有直接写正面战争的炮火,选材角度独特;②本文表现了“我”对枪与战士意义的思考,这在战争题材小说中显得独特;③本文善用细节描写,比如孩子努力啃咬黄豆的过程,文笔细腻,极富感染力。
示例二:这个评价不适合本文。
①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哀痛无助的大嫂,是战争题材小说中常见的百姓形象;②“我”宿营的村庄被战争破坏,环境凋,是战争中的典型环境;③“我”多次强烈呼唤武器,要求敌人血债血还,是战争题材小说常见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
首先根据文本二概括茅盾先生对茹志鹃战争题材小说《百合花》风格的评价:用简单的故事和人物表现宏大的战争主题,呈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特点。解答本题抓住这个根本点,就不会偏离题意。
示例一:这个评价适合本文。
从情节安排上看,本文围绕“黄豆”展开情节,用大量笔墨写了找豆子、炒豆子、吃豆子等一些故事情节,没有直接写正面战争炮火,没有展现战争场面的惨烈,和《百合花》一样,选材角度独特;从主题上看,本文表现了“我”对枪与战士意义的思考,通过“我”请求得到一支枪,渴望在战场上去为百姓复仇,表现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也是和《百合花》一致的,这在战争题材小说中显得独特;从手法上看,本文善用细节描写,如“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将孩子努力啃咬黄豆的过程描写得非常具体详细,文笔细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示例二:这个评价不适合本文。
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中的大嫂哀痛无助,丈夫被敌人用刀杀害,独自抚养年幼的孩子,像这样遭遇悲惨的人物形象,是战争题材小说中常见的百姓形象;从环境上看,“我”宿营的村庄是被战争破坏过的,“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这种凋敝的环境是战争中的典型环境;从主题上,“我”多次强烈呼唤“给我一支枪吧”,“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表现了“我”渴望报国杀敌的强烈愿望,希望用武器去为百姓报仇,要求敌人血债血还,这是战争题材小说常见的主题。
10.【答案】AC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书议论他冤枉,急切请求逮捕强盗以洗雪国耻。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科举”不归吏部掌管,为礼部掌管,故选D。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弱冠之年”错误。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由原文“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顾况。”可知创作的文章得到了当时著名文士顾况的赞许是十五六岁,故选B。
13.【答案】(1)于是撰写一首长诗,作歌用来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
(2)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平生所学,报答皇上的恩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因为”,古今异义,于是撰写:“以”,连词,用来;“共”,总共;(2)自以,自认为;“好文”,喜好文治;“非次拔擢”,被动句;“非次”,破格。
14.【答案】①白居易擅长诗文创作,创作了很多讽喻诗。
②白居易创作的讽喻诗常常流传到皇宫。
③章武皇帝善于纳谏,渴望听到正直言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句,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时之病,补政之缺”可知,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由此可知,白居易擅长诗文创作,创作了很多讽喻诗。
由原文“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可知,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那些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并往往流传到宫中。由此可知,白居易创作的讽喻诗常常流传到皇宫。
由原文“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说言”可知,章武皇帝接受劝谏励精图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由此可知,章武皇帝善于纳谏,渴望听到正直言论。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作歌用来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
文段二: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他从小就聪慧过人,胸怀豁达开朗。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的一篇文章,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擅长作诗文,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顾况)看到白居易的文章,不自觉地到门口迎接,以礼节对待他。贞元十四年,白居易才以应贡进士身份参加考试,礼部侍郎高郢选拔他为甲科,吏部判试合格,拜授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四月,宪宗当廷策试制举应考者,白居易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廷试,录入四等,授周至县尉、集贤殿校理。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他写的几十上百篇诗歌,(这些作品)都在立意上含有讽谏的表述,针砭当代的弊病,弥补政务的缺漏,那些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并往往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接受劝谏励精图治,渴望听到正直的言论,元和二年十一月,皇帝召白居易进翰林院任学士。元和三年五月,又任命他为左拾遗。白居易自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君主,自己被破格提拔,就决心用平生所学,报答皇上的恩泽。他在拜谢厚命的时候,献上文章议论政事。白居易与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同年应制举之试得中,彼此交谊深厚。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府士曹属吏,翰林学士李、崔群在皇上面前辩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多次上疏切劝谏。可奏疏呈上去却没有答复。元和六年四月,其母陈夫人去世,白居易退职还居下。元和九年冬天,重新进入朝廷,被授予太子左赞善大夫的官职。元和十年七月,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第一个上书议论他冤枉,急切请求逮捕强盗以洗雪国耻。宰相认为白居易是太子属官而非谏官,不应在谏官之先议论政事。
正碰上有人一向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主管这一事务的人正厌恶白居易为此事上谏,就上奏皇帝把他贬为江表刺史。诏书下达,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议论,根据白居易所犯的罪行,不应该治理州郡,追回诏书授任江州司马。
15.【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抒发了实现夙愿后的极喜之情”错误,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渲染气氛。故选C。
16.【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答案】颈联写诗人的穷困苦境,意境从宽阔转入狭窄:亲朋隔绝,无一消息,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写诗人凭栏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不禁老泪纵横。自己的孤寂与辽阔雄壮的洞庭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
17.【答案】
(1)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4)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遏”、“摧眉”、“掇”、“纶”、“樯橹”的书写。
18.【答案】源远流长吐故纳新薪火相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本处指中华农耕文明孕育出历史悠久的乡土文化,所以选用“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第二空,本处指乡土文化不仅保留了层积历史的宝贵记忆,还要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变化更新。所以选用“吐故纳新”。吐故纳新: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第三空,本处指让乡土文化生命不息,代代相传,所以选用“薪火相传”。薪火相传: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由前后文可知,此句陈述的主体对象是“乡土文化”,排除A;与前文“乡土文化的挖掘弘扬有助于增强……积聚起……”的句式保持一致,据此排除BD。故选C。
2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答案】本句话中有三处语病:
一、“深入创新、继承挖掘”搭配不当,应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二、“不仅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力量,更能提振人们文化上的满足感、增强人们的精气神”语序不当,“不仅能”与“更能”后面的内容逻辑顺序不当,应该互换;三、“增强人们的精气神”搭配不当,应是“提振”精气神。(每点1分)
2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画线的句子,把“阅读”比作“土壤”,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A.拟人,“溅泪”“惊心”赋予花和鸟以人的情感。
B.比喻,“尘网”比喻官场。
C.借代,“杜康”代指美酒。
D.用典。正是引用《魏书·世祖纪下》中的典故。《魏书·世祖纪下》记载,拓拔焘于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以后,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22.【答案】
①就越注重阅读
②这跟城市的创新能力有关
③差距就会迅速拉大(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简洁连贯自然
23.写作。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多材料组合式的材料作文题,紧扣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内容。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语式材料,第二部分是情景写作要求,第三部分是一般写作要求。
第一部分:几首诗歌,都围绕“青春”这一主题展开。《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人的凌云壮志,可以围绕青年的理想和抱负来谈:《红烛》讴歌了奉献精神,可以围绕青年的价值在于奉献等来谈;《峨日朵雪峰之侧》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可以围绕青年即使力量弱小,也要体现不屈的生命力来谈;《哦,香雪》展现了青年人对“远方的世界”的追求,用知识改变命运,可以围绕青年要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望来谈。
第二部分是情景写作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召开主题班会,写作应注意班会的受众、场合等要求。二是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要紧紧围绕此主题展开论述,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思考在“青春的价值”这个主题之下,把前面诗歌的内涵与“时代之下的我”“时代之下的我们”建立起联系,放在当今的时代之下去思考。
第三部分为作文的一般要求,这里要注意的是选好角度,意味着有多个角度可以选择,应选最佳立意。
【名言素材】
1.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
2.人人奋青春之元气,发新中华青春中应发之曙光。——李大钊
3.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李大钊
4.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马克思
5.青年人肩上的重担忽然卸去时,他勇敢的心便要因着寂寞而悲哀了!——冰心
6.青年人充满活力,像春水一样丰富。——拜伦
7.青年不是生活在过去的人,也不仅是生活在现在的人,而是生活在未来的人。——池田大作
8.真正觉悟的青年,应当舍身到最黑暗的地方;只有在最黑暗的地方,需要你们觉悟的光明。一一代英
9.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10.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11.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12.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13.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14.光阴在再,物换星移。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15.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
16.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
17.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年,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
【优秀标题】
1.青春不荒芜,价值无限量
2.绽放青春光芒,实现青春价值
3.青春逢盛世,跨越正当时
4.点燃青春之火,绽放青春之花
5.以青春之我,逐华夏之阳
6.以奋斗为楫,扬青春风帆
7.青年有担当,世界有希望
8.把青春相册嵌入时代画卷
9.青年不做时代的看客
10.萤萤之光,可照旷野
11.青年担责,助力中国
12.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13.当青春遇见新时代
14.不忘初心,青春闪耀
15.与时代同心同向,让青春绽放光芒
【优秀范文】
青春的价值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青春的价值》。
有人问,青春的价值是什么?青春是年幼之人的向往,是年老之人的回忆。我认为,青春的价值在于它是大胆的、激情的、无尽的。
青春的价值体现于它是“大胆的”。年轻人常被教导“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年轻人未经风雨沧桑,但以渐明事理,不像中年老年之人逐渐趋于保守,也不像孩子一般天真幼稚。所以经常会大胆的做出尝试,这些举动只能由这批正处青春年华之人完成,但有时便会震惊世界。闻名四海的“五四运动”便是由身在北京的学生、青年发起,运动倡导反帝反封建,且直接影响了共产党的诞生及发展。
学生们感到“看不下去了”便大胆地奋起反抗,倡导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大胆的尝试便是青春的价值。
青春的价值体现于它是“激情的”。青春岁月,往往被赋予激情的形象。就在“五四运动”之时,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写下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篇诗歌,诗中反复出现壮阔的意象,以及“啊啊!”的呼喊,郭沫若先生本人也说过“那时确实是疯了”相近意思的话,可见青春年华可以赋予人多大的激情与狂热,这种激情是别的年龄段少有的,这便是青春的价值。
青春的价值体现于它是“无尽的”。《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正处于青春年华,他们不停地遇到困难,然后从原地爬起,从未放弃,用自己的意意志力去拼搏。青春的年华是有尽头的,可是在青春能干的事情是无尽的,无限地发出“光照”。非无穷的青春,完成无穷的事情,体现出青春的价值。
青春的价值体现于它是“无私的”。明代景德镇的窑工童宾,因为上级压迫十分严重,他忍无可忍,跳火自焚。一个人的牺牲,点燃了全窑反对暴政的抗议,最终为平息此事朝廷罢免了在任者太监潘相,封童宾为“风火神”,他的抗议起到了十分关键且有效的作用。
再如开山岛的守护者王继才,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祖国守护边境。在开山岛,一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岛,不论风吹雨打,每天在岛上升旗,这守护,一守便是一辈子。他为祖国奉献了青春,祖国也永远不会忘记他,在他死后赋予其“时代楷模”的称号,因为他对于他青春的无私奉献,体现出了青春的价值。
青春的价值,在于其大胆勇敢,在于其激情四射,在于其无穷无尽,在于无私奉献。只有不断的努力拼搏,无私奉献,才可尽可能的实现青春的价值。少年强则国强,即将步入青春年华的我们,更应敢当自立,自强不息,实现自己青春的价值!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