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
语 文
(本试卷共150分,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
《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但是《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而不是哲学也不是史学,所以它的表达方式不是哲学语言,也不是“本纪”“列传”。《红楼梦》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它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所以,要从《红楼梦》中寻觅我们上面所说的各项内容,从字面上是找不到的。这须要读者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语言中仔细体味琢磨,才能悟出它的真意。所以读《红楼梦》须要细心读、反复读,耐心参详。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
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红楼梦》以宝、黛爱情悲剧贯通全文,同时也展现了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图景。
B.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C. 金陵十二钗所认同的不同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 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而在众多的悲剧要素中,不幸和死亡是不可或缺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B. 《红楼梦》是文学艺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表达思想,语言生活化,但如果只从语言或形象的表面来阅读,很难品出其作品主题的深刻性。
C. 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D. 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揭露的一项是( )(3分)
A. 薛蟠纵容豪奴打死冯渊,冯家告状要为冯渊讨回一个公道,“至次日坐堂,勾取一干有名人犯,雨村详加审问,果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故致颠倒未决”。
B. 贾宝玉邀请秦钟进贾家私塾一起学习,“秦业(秦钟父亲)细思,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只是宦囊羞涩,那贾府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
C. 张家因张金哥婚配惹下事端,请求王熙凤办事,王熙凤不过让手下人以贾琏的名义写了一封信,“那凤姐儿已是得了云光的回信,俱已妥协。……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
D. 黛玉得知宝玉从宝钗家来,“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宝玉以“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来说服她,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4. 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5. 有人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材料以“宝黛爱情”为例加以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二(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藏”
孙犁
这天,浅花又用布包了一团饭揣在怀里,在四外没有人走动的时候,跑进了对面的高粱地,从一人来高密密的高粱里钻过去,走到自家的菜园。高粱地里是那样的闷热,一到了井边,她感觉到难得的舒畅和凉快。
这小小的菜园,是新卯和那个陌生人退守的“山寨”。他们在井台上安好了辘辘,还带了一把锄头,将枪掖在背后的腰里,远远看去,他们是两个安分的农夫。村子里广大的土地都因为战争荒了,这小小的菜园却拾掇得异常出色。太阳光强烈地照着,园子里散发着黑豆花和泥土潮热的香甜味道。几畦甜瓜快熟了,懒懒地躺在太阳光下面。
人还没有露面,这沉重凸胀的大肚子先露了出来。新卯嘴唇动了动,不知道因为是喜爱还是心痛。“那边没事吗?”他问。
浅花说:“没有。”
新卯和那人吃着饭,浅花坐在一边用褂子襟扇着汗,那个人问:“这几天有人回家去睡觉了?”
“家去的不少了,鬼子修了楼,不常出来,人们就不愿再在地里受罪了。”浅花说。
“青年人有家去的吗?”那人着急地问。
“没有。”新卯说,“我早下了通知。”
那个人很快吃完饭,站起身来,望望浅花的肚子笑着说:“大嫂子,快了吧,还差多少日子?”浅花红了脸,看着丈夫。新卯跑去摘了几个熟透了的大甜瓜,塞到浅花怀里。“还是这玩艺儿省事,熟透了不用摘,一碰自己就掉下来了。”
这一晚上,敌人包围了他们,指名要新卯,人们都说他早跑了。敌人在人群里乱抽乱打,要人们指出新卯家的人,人们说他一家子都跑了。那些女人们,跌坐在地上,身子使劲往下缩,由前面的人把自己压在下面。在灯影里,她们尽量把脸转到暗处,用手摸着地下的泥土涂在脸上。
敌人把能找到的东西放在人们的手里,把一张铁梨放在一个老头手里,把一块门扇放在一个老婆手里,令她高高举起,不准动摇。他们在周围散步、吸烟、详细观看。浅花托着一个石砘子,肚子里已经很难受,高举着这样沉重的东西,她觉得她的肠子快断了。脊背上流着冷汗,一阵头晕,她栽倒了。敌人用皮鞋踢她,叫她再高举起那东西来。
夜深了,灯光照着人们,照在敌人的刺刀上,也照在浅花的脸上,一点血色都没有,流着冷汗。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眼里冒着金星。在眼前飞,飞,又落下,又飞起来。
一群青年人在新卯的小菜园集合了,由那外路人带领,潜入了村庄,趴在房上瞄准敌人脑袋射击。敌人一阵慌乱,撤离了村庄。他们把倒在地下的浅花抬到园子里去。
不久,她就在洞里生产了。洞里是阴冷的、潮湿的,那是三丈深的地下,没有一点光,大地上的风也吹不到这里面来。一个女孩子在这里降生了,母亲给她取了个名,叫“藏”。
(有删节)
文本二:
纪念
孙犁
黎明,我放了报警的第一枪。真的来了,这一群黄鼬一样的还乡队。立刻就接了火。敌人靠堤坡掩护着包围村庄,我们一班人上到小鸭家的屋顶上。
敌人冲着小屋射击,小鸭一家人并没有向别处转移。我在屋顶上喊:“小鸭,趴到地下去,不要在炕上!”小鸭叫道:“纪同志,不要叫敌人攻进来呀!”
一直打到吃饭的时候,子弹不住从窗子里打进去,我非常担心,我喊:“小鸭,躺在炕沿底下,不要抬头。”
“不要管我们,管你打仗吧!”她母亲说。我们见小鸭在一边吃吃的发笑。
听见我们的枪声密了,小鸭就高兴的喊:“纪同志,你看看来的那些王八里面有陈宝三的儿子没有?他是回来夺我们的园子的!”
我说:“小鸭,放心吧,他回不来。”
太阳走的那样慢,可是也过晌午了。我有些饿,渴的更难受,很想喝点水,我喊着问:“小鸭,你们水缸里有水没有?”“我看看去!”是她母亲的声音。
“爬着去呀!”
我听见她在外间屋里掀瓮盖的声音。“唉呀,怎么一点也没有了,小鸭这孩子。我昨天叫你提水,怎么没提呀!”“不是爹来信了吗,我就没顾的去提。”小鸭说。
“你们渴的厉害吗?”母亲问。
“渴的厉害!”我失望地说,“没有就算了,快趴下吧!”我紧紧盯着堤坡上的敌人,我也看见了园子中间那一眼小甜水井,辘辘架就在那放着,辘辘绳还在井口上摇摆。我想,能有个什么管子通到我这里来就好了,痛痛快快喝它两口,那井水多么甜呀!
房门吱的一声响,小鸭的娘提着昨天买来的新柳罐,从屋里爬出来,我急忙压低嗓子喊:“大嫂,不要去,快回来!”
“不要紧,”她轻轻说,爬到井边去,把柳罐挂到井绳上,迅速地绞起了一罐水,当敌人发觉,冲着她连开三枪,她已经连跑带爬提进屋来。
“兔崽子们,你们打不着我!”她喘着气连笑带骂。“用刺刀掏个小窟窿吧!”她向我们喊。我从屋里系上一小罐水,小鸭还嘻嘻地笑着叫我系上一包干粮,她说:“吃了,喝了,要好好的顶着呀。”
这水是多么甜,多么解渴。我要喝一口水,她们差不多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的责任是什么?我问着自己。我大声说:“小鸭,我们就要冲锋了!”
(有删节)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浅花又用布包了一团饭揣在怀里”一句中的“又”字表明浅花多次给丈夫送饭,流露出她对丈夫的关爱和支持。
B. “人还没有露面,这沉重凸胀的大肚子先露了出来”运用外貌描写,交代浅花即将生产的情况,为后文做铺垫。
C. 敌人包围村民,虐待村民,要求村民交出新卯,但是新卯在村民的帮助下已经提前撤退,敌人的图谋落空。
D. 小说采用全知叙述,把敌人的动向,青年人的反击等情节都清楚地告诉读者,便于读者掌握整个故事情节。
7.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一群黄鼬一样的还乡队”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还乡队贪婪凶残的本性,也表现了“我”对还乡队的憎恶。
B. “我们”在小鸭家房顶与敌人战斗,是因为敌人进攻时,小鸭一家人没来得及撤离,“我们”要保护他们一家。
C. “我”口渴了就喊着向小鸭要水喝,在得知水缸里没有水时又毫不掩饰自己的失望,可见军民关系非常融洽。
D. 文章结尾处写水甜,既写出“我”口渴后喝到水的满足,也表达了“我”对百姓无私的帮助的感动和感激。
8. 同为战争中的女性形象,浅花和小鸭娘的精神品质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本一标题“藏”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以下5小题。(本题共5小题,20分)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②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删改)
[注] ①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②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尧。
C.“大伦”即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
D.“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父亲召唤,子女不等答应就立即趋前”。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通过写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孟子认为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
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强,原因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4.孟子为何不主动到朝廷见齐王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次韵兼简履中南玉三首》(其三)①
黄庭坚
锁江亭上一樽酒,山自白云江自横。
李侯②短褐有长处,不与俗物同条生。
经术貂蝉续狗尾,文章瓦釜作雷鸣。
古来寒士但守节,夜夜抱关听五更。
注:①本诗作于元符三年黄庭坚谪居戎州(今四川宜宾)期间。履中、南玉:成履中、汲南玉,黄庭坚在戎州的朋友。②李侯:李任道,黄庭坚在戎州的朋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题目看出诗人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又写了三首和诗,并寄给两位好友。
B. 首联写景,锁江亭外白云缭绕的青山和如练横陈的大江呈现出一派开阔博大的景象。
C. 颔联写人,李侯身着粗布短衣,一介平民身怀才华,不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
D. 尾联言志,驻守边关的寒士夜夜难眠直到五更天亮,生活清贫却守节自持。
16. 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3小题,6分)
(1)《增广贤文》有言“知已知彼,将心比心”,此语与《〈论语〉十二章》中的“ , ”所讲的道理相似。
(2)《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
”,如果能做到“ ”,就不会失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敦煌艺术就其品类而言,包括壁画、彩塑、石窟建筑等,内容十分丰富,数量极其巨大。比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经过不断地交融发展、艺术创新,完全摆脱了印度石雕飞天原来的样式,以全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美不胜收,与印度的石雕飞天已非 。著名学者姜亮夫先生曾评:“敦煌千壁万塑,至今仍能 ,无一躯一壁不是中国流传的最古的宝迹。一幅顾恺之的《女史箴》引得艺术界 ;数十躯杨惠之的塑像,使人赞叹欣赏,不可名状。这样大的场面,这样多的种色,这样丰富的画派,安能不令世人惊赏!它是世界第一座壁画塑像的宝库,是中国人骄傲的遗产,也是艺术界的宝典,史学上的第一等活材料。”
敦煌文化在其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形成了极强的包容性。根据敦煌文化的创新发展生动地表明,丝绸之路虽然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创新之路,但也是一条简单的东西方之间的通道。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最后一句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工作狂”在某种意义上是心理问题。“工作狂”与“工作热情高”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① ,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只是借助拼命工作求得某种“心理解脱”。此外,这些人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可能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而“工作热情高”的人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② ,如出现失误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③ ,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的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调查显示,尽管“工作狂”的工作量要比“工作热情高”的人大得多,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明显不如后者。
2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自己”与文中画线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铁锁见他说得很自己,也愿意受他的照顾,只是见他穿着军人的衣服,怕跟上当了兵。(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B.部队却胜利地冲了过去,自己伤亡很少,倒把敌人打死很多。(邓洪《山中历险记》)
C.有些人说,光说谁开谁种,谁种谁收,有啥凭据呢?还是找找自己的老业地开着稳当。(李准《黄河东流去》)
D.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钱钟书《围城》)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90后、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韦东奕,再次登上热搜。此次登上热搜不是因为他的不修边幅和两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得主的荣耀,而是“六个博士搞不定的方程被韦东奕分分钟搞定”“哈佛为了他破百年校规”等江湖传说,紧接着韦东奕辟谣这些是假新闻。之后,谣言传播者道歉,称没有核实就发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黄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答案
【答案】1. B 2. A 3. D
4. 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如开篇引用鲁迅对悲剧的阐述,论证有力。
②论证语言严谨。如“几乎所有的”“似乎更接近于”等,表述严谨。
③论据选择典型,文中选择了莎士比亚悲剧和《红楼梦》以及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为论据,说服力强。
5. ①宝黛爱情的毁灭,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生见地不同,他们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
②宝黛爱情是发生在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这一大环境中的,封建大家族的兴亡盛衰直接影响到生活于其中的人物的命运,而这一腐朽势力的必然灭亡,也加剧了宝黛爱情的灭亡。
【解析】
1题详解】B.“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错误。从原文“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来看,曹雪芹并没有规避“伤时骂世”。
【2题详解】A.“宝、黛爱情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即新生事物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选项“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曲解文意。
故选A。
【3题详解】D.这是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拈酸吃醋,不能体现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揭露。
【答案】6. C 7. B
8. 她们都不畏强敌,深明大义,爱憎分明。浅花不顾危险为丈夫和那个陌生人送饭,被敌人虐待,忍着剧痛也不交代丈夫的下落。小鸭娘面对敌人的进攻从容不迫,在战斗中冒着生命危险为战士取水。
9. ①“藏”是斗争策略,面对敌人进攻,战士们避其锋芒,等待时机,写出了抗战的艰难,也表现了战士们的智慧;
②“藏”是军民间的相互保护,表现了中国人民相互关爱、团结一心、共同御敌的英雄气概。
③“藏”是浅花的女儿的名字,她出生在恶劣的环境中,她是新生,是希望,象征抗战虽然艰苦但终将胜利的希望。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新卯在村民的帮助下已经提前撤退”于文无据,原文“人们都说他早跑了”是人们为了保护他的说辞。故选C。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是因为敌人进攻时,小鸭一家人没来得及撤离,‘我们’要保护他们一家”于文无据。原文说“小鸭一家人并没有向别处转移”,并没有说没来得及撤离,小鸭家成为进攻时我们占据的射击地点,并不是单纯“要保护他们一家”。故选B。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
【答案】10.C 11.B 12.B
13.(1)齐国人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
(2)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按其自身规律自然发展而不会妄加干预。
14.孟子认为,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要有事情商议,就会(亲自)前去请教有德行的臣子,而自己具有道义和仁德,并不比拥有爵位和财富的人缺少什么,所以齐王应该亲自来请教自己,而不是召见自己。
10“无他”为固定句式,意为“没有其他的(原因)”,其前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管仲且犹不可召”中,“管仲”作“且犹不可召”的主语,二者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相关历史、文学、文化常识,可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这些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官职变迁、姓名称谓、科举礼仪、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答题时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判断正误。
B项,“舜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尧”错误,应为“尧将首领的位置传给舜”。
故选B。
12.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找出原文中相关段落内容并进行翻译,最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
B项,“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中景子认为礼就是“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所以赞同“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故选B。
13.(1)第一个“以”,用、拿;“与”,和、跟;“岂”,难道;第二个“以”,认为。(2)得分点“是以”、“贵”、“复”
1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找出原文中相关段落内容并进行翻译;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答案。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中“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等内容可知,孟子认为,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怠慢的臣子,如有要事商议,不能用召见,而要(亲自)前去请教。而他自己拥有道义和仁德,就是君主不能召见的臣子,所以齐王如果真心想请教,应该亲自前来,所以拒绝主动到朝廷见齐王。
参考译文:
孟子将要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患了感冒,不能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能让我见到您吗?”
孟子回答说:“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堂上去。”
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推辞说有病,今日去吊丧,也许不合适吧!”
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能去吊丧?”
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
孟仲子答道:“昨天大王有诏令,他由于患病,不能到朝堂上去。今天病好了些,就匆忙到朝堂上去了,我不知道是否到了。”
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阻拦孟子,告诉他:“请一定不要回来,到朝堂上去!”
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家去歇宿。
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感爱为关键,君臣关系以恭敬为关键。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
孟子说:“啊!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他们在心里说‘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罢了。那么,(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的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
景子说:“不,我不是说这个。《礼记》说:‘父亲召唤,子女不等答应就起身,君王召唤,臣子不等马车驾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齐王,听了君王的诏令却不去了,这大概与礼的规定不符合吧。”
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他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他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遗憾什么呢?’不符合义,难道曾子会说吗?这或许是有一定道理的。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是一样、年龄是一样、德行是一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管理百姓,没有比德行更尊贵的,怎么能有了其中一样(爵位)而轻视另外两样(年龄、德行)呢?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就(亲自)前去请教。君王尊尚德行和乐行正道,不能像这样便不值得和他有所作为。因此,商汤对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统一了天下;桓公对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而称霸诸侯。当今天下各国土地大小相当,德行也不相上下,没有谁能够超过别人许多,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君主喜欢以听从自己的人为臣,而不喜欢以能教导他的人为臣。商汤对伊尹、桓公对管仲,就不敢召见。管仲尚且不可以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我呢?”
15. D 16. ①赞扬李侯品性高洁,不随俗流。李侯虽然穿着粗布短衣,但他有自己的长处,不与俗人一样生活。②讽刺经学研究庸俗不堪,无才之人占据高位。批评当时的经学研究如狗尾续貂,无才之辈如瓦釜雷鸣。③以寒士自咏,表达坚守自洁,安贫乐道的人生追求。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驻守边关”错误,“抱关”指守门,这里有安贫乐道之意。
故选D。
17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
18.同日而语 巍然独存 如痴如醉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前面说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完全摆脱了印度石雕飞天原来的样式,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应该填写“同日而语”。同日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第二空,根据前面的“至今仍能”的和后面的“流传”等语可知,此处应填写“巍然独存”。巍然独存:形容经过变乱而惟一幸存的事物。第三空,语意是说艺术界对“顾恺之的《女史箴》”的痴迷推崇,应该填“如醉如痴”。如痴如醉,好像喝醉了一样,形容对人或事物极为迷恋或陶醉。
19.敦煌文化的创新发展生动地表明,丝绸之路并非仅仅是一条简单的东西方之间的通道,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融汇的创新之路。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存在句式杂糅、关联词搭配不当引起的分句语序不当的语病。“根据……表明”出现了句式杂糅的错误,不能连用。根据文意,后面两句为递进关系的复句,而关联词“虽然……但也是……”是转折关系,应用“并非(不)仅仅是……还是……”来表达更恰当。
20.①分析排比构成:句子运用了“是……,是……,也是……”将三个意义相关,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起来;②表达效果:加强了句子的语势、增强了节奏感,有音律美;同时从几个角度表现敦煌艺术的价值,更有条理性,更有利于表达对敦煌艺术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本题给出了两个解题任务,“构成和表达效果”,第一个任务“构成”,根据排比修辞的特点解答,画横线的句子中“是世界第一座壁画塑像的宝库,是中国人骄傲的遗产,也是艺术界的宝典,史学上的第一等活材料”,是由“是……,是……,也是……”引起的三个内容相关、结构相似的句子,构成了排比。第二个任务,分析表达效果,主要从语言特点和内容表达方面分析。语言特点方面,从增强语言气势、节奏感方面分析;内容方面,三个句子从三个方面解释敦煌艺术的价值,突出了对敦煌艺术的赞美。
21.C【解析】画线句“这些人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中的自己,指说话者本人。A项,自己,亲近,关系密切;B项,自己,指说话者本人这方面。C项,自己,指说话者本人。D项,自己,指说话者本人这方面的。
22.示例:①“工作狂”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 ②从工作中他们能获得巨大乐趣 ③会正视错误并加以改正【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①处语境,此处应填有关“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的原因,如“‘工作狂’”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根据②处的语境,此处应填“热爱工作”的结果,如“从工作中他们能获得巨大乐趣”;根据③处语境,此处应填与上文语意“相反”的信息,如“会正视错误并加以改正”。
23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讲述了近期称韦东奕称帮博士解决数学问题以及哈佛为他打破校规等都被发现是假新闻。而对此,谣言传播者也认识到自己没有核实就发出的错误,而向当事人及受众们进行道歉的新闻。
对于这一类新闻时事类材料,写作的重心在于对这一事件分析前因后果、深挖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这一事件而言,当事人韦东奕显然是被无端打扰到的一方。对于韦东奕的走红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造谣、虚假信息,我们可以说对于这些优秀的青年学者,我们应该给出的是安静的治学环境,营造有利于年轻人专心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而不是各种信息消费。对于材料中的谣言传播者,这可指出作为信息的发出方,应当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传播道德,不是不经调查就擅自发真假难辨的消息,更不能恶意传播虚假信息。而对于以我们自身为代表的信息接受者而言,更重要的无疑是准确辨别繁杂的网络信息的能力。
写作要找准材料的切入点,明确观点,逐条分析理由。作文可以就事论事,围绕材料中的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由此事延伸开去,揭示深刻的伦理道德、社会法治等方面的问题,比如如何治理谣言漫天飞的社会问题,如何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如何在信息时代辨明真假,等等。作文要思考要有深度,不仅要分析问题,还要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立意:
1.青年学者需要的是清静而非喧嚣。
2.媒介不是法外之地,方寸之间应有分寸。
3.慎独自修,谨守媒介时代的底线和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