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诗词曲五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15 07:5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诗词曲五首学习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3、熟读并背诵课文。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赠答诗。刘禹锡谪迁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途径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白居易在席上吟诗,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刘禹锡因此写此诗回赠。
1.首联交代了什么?
“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 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合作探究 共享诗意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沉舟”“病树”自比遭贬,抒发身世之感;
“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这两句诗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辛酸、愤懑怀恋、怅惘豁达、进取积极、昂扬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用典比喻富有哲理积极进取、乐观豁达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小 结(803~852),晚唐杰出的诗人。字牧之。世称“杜舍人”。为人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尤长于七绝,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赤 壁杜牧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一首咏史诗。——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
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诗人
所咏的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诗人
借题发挥,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赤 壁兴感之由感慨咏叹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怀才不遇之感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
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阅读理解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寂寥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走近文天祥 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1236——1282)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朗诵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读经书入仕途;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两人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前一个“惶恐”、“零丁”指地名,后一个“惶恐”、“零丁”是写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
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思想感情:过零丁洋文天祥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比喻形势险恶境况危苦对偶舍生取义名垂青史叙事抒情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名句后世仁人志士常把它用来激励自己为民族大业慷慨激昂,视死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知识拓展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爱国诗词 中秋词自( )一出,余词尽废。
——清·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水调歌头 写作背景:

苏轼和弟弟苏辙情谊深厚。写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密州,心情抑郁。这时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
关于“词牌”:水调歌头,词牌名,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名称。“牌”就是“谱”,词牌就是歌谱的意思,写作时按照它们的曲谱填上歌词一样,后来词的曲调逐渐遗失,词牌就由乐曲的名称变成特殊的文学格式,失去了题目的作用,所以,在填词时往往要另加题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苏 轼
苏轼之问,陡然发之,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此句实为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的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1、词的上下两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两者的联系何在?
上片: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
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3、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以及表示时间推移的句子。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表现了词人博大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示时间推移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上阕——望月问天(抒发人生感慨)下阕——对月怀人(抒写离合之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明月—天上宫阙—玉宇琼楼 月圆—人圆想象联想景物{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宫阙、琼楼玉宇实写虚写情感内涵: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 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音画欣赏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作者小传】张养浩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赈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写作背景元代散曲家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曲牌名题目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望西都,意踟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探究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3.“望西都,意踟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第一层: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总写作者的感慨。“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从视觉、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写作者远望长安,曾几何时,长安是那样辉煌,如今却一片荒凉,顿生悲凉伤感之情。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这是国家由盛而衰的写照。 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民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

①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
②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
山写动了,本来无情的水
写得心潮翻滚。
③曲为心声,一切景语皆
情语,“聚”“怒”两字透露
了诗人极不平静的情绪。
  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
  必争之地,铺垫下文。字词赏析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忧虑国计民生凭吊写景山:峰峦如聚水:波涛如怒(视)(听)雄伟险要
兵家必争怀古抒情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做了土战争连连
改朝换代主旨议论兴亡百姓苦人民疾苦 积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