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狼》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狼》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6 10:1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狼》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
一、文学常识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聊斋”是他的书房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郭沫若盛赞蒲松龄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之一。志怪,就是记录怪异。志怪小说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传说为主体内容,产生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
二、古今异义
1.去(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某—地方
2.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3.耳(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4.股(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屁股
5.盖(盖以诱敌) 古义:原来是 今义:遮蔽、覆盖
6.弛(弛担持刀) 古义:卸下 今义:放松、松弛
7.薪(场主积薪其中) 古义:柴草 今义:工资
8.暴(屠暴起) 古义:突然 今义:强大
三、一词多义
止:1.同“只”。例句:止有剩骨。 2.停止。例句:一狼得骨止。
意:1.神情、态度。例句:意暇甚。 2.意图。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情趣。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敌:1.攻击。例句:恐前后受其敌。 2.敌人。例句:盖以诱敌。
前:1.前面。恐前后受其敌。 2.上前。狼不敢前。
积薪:1.堆积柴草。例句:场主积薪其中 2.堆积在那里的柴草。例句:转视积薪后
四、词类活用
1.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
2.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3.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5.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地)。
6.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
7.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夫,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8.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
9.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卸下)。
五、省略句
省略宾语:1.“投以骨”中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
2.“一狼仍从”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
省略介词:3.“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
4.“一狼洞其中”中也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
5.“屠乃奔倚其下”中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
省略主语: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六、倒装句
8.“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9.“意暇甚”,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
10.“身已半入”,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
1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如故之并驱”
七、虚词的用法
1.之:代词,它,指狼。例句: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例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例句: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代词,代狼。例句:复投之。
2.以:介词,把。例句:投以骨。 介词,用。例句:以刀劈狼首。
介词,来。例句: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介词,用来。例句:盖以诱敌。
3.其: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场主积薪其中(指麦场)
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4.乃: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5.盖:盖以诱敌(表推测,大概,原来是)
八、重点句子翻译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2.屠惧,投以骨。屠户害怕,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3.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4.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追赶。
5.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6.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屠户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7.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8.久之,目似暝,意暇甚。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9.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10.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1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12.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表明作者看法的句子是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2.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屠惧”“投以骨”
3.狼得骨头后表现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表现狼的凶残和贪婪。
4.文章的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5.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6.屠户的机智和勇敢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照应上文的一句是:(目似暝,意暇甚。)
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结合全文,你可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示例一:(1)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2)人有狼所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示例二:狼虽然阴险狡诈,善于耍弄欺骗的伎俩,但终究逃不脱灭亡的命运。因为人有狼所没有的力量、勇敢和智慧。人能战胜狼,战胜一切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9.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是议论。画龙点睛,用议论句点明故事的主旨,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无论多么狡诈,终究会失败的。结构上总结全文。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0.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1.从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面对危险沉着冷静,勇敢机智。
1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嘲笑了玩弄阴谋,自食其果的恶狼,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3.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四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故事。
14.写出几个关于狼的成语、谚语、俗语。
成语: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鬼哭狼嚎,狼吞虎咽
歇后语:狼吃狼——冷不防
俗语:披着羊皮的狼;前怕狼,后怕虎。
故事:《东郭先生与狼》《狼和小羊》
15.一位诗人用悲愤的笔调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叫”,你是怎样理解的?
要点:人在大量地破坏生态环境,一些重要物种面临灭绝。
16.在动物学家的眼里,狼是一种智商很高,富有人情味,在整个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动物。正如美国狼基金会主席阿斯金所说的:“自然界中若没有了狼,就像一个钟表没有发条一样。”请联系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加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素质,建立和谐的人与动物相处的环境。
17.你能写两个关于狼的成语吗?从中可已看出人们对狼有怎样的认识?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狼的形象代表了什么?
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奔豕突。关于狼的成语,没有一个是褒义词。中国人自古就在接受着敌视狼的教育,几乎所有的人都对狼有一种厌恶和憎恨的情绪,邪恶的化身
18.谈谈狼和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关系。
狼是一种对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的动物,食物链中缺少了它,是不可想象的。
19.全文表现了狼的那些特点?
全文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狡猾但又愚蠢的特点。两只狼发现了屠户,立刻跟了上去,尽管屠户“投以骨”仍“缀行甚远”不依不饶,凶恶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而对屠户“奔倚”“持刀”,两狼决定前后夹击,一狼犬坐于前,“盖以诱敌”,一狼则绕到背后,“意将隧入而攻其后也”,可见他们的狡猾。可是狼毕竟是动物,虽然屠户持刀相向,狼被屠户开始的软弱所迷惑,认为他不敢主动进攻,所以放心地眯着眼睛睡,而且两狼前后夹击,分散了力量,使屠户能各个击破,可见狼的阴险多诈透出了怎样的愚蠢,正像结尾中说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六、语言训练
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两狼合伙用计暗算屠户而又被屠户分别杀死的情节吗?要把狼和屠户的动作、神态、心理分别描述清楚。
例:两只狼看到屠户靠着柴垛拿着刀面对着它们,它们有点胆怯了,不敢往前走,只是瞪着眼睛看着屠户。不一会,一只狼突然径直走开了,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很久,眼睛好像闭上,神情还很悠闲,它有点得意,好像在盘算着成功后怎样与伙伴分食屠户。突然屠户一声大叫,狼一睁眼,说时迟,那时快,“咯嚓”一刀下去,狼已被劈成两半,屠户刚想走,忽然想起另一只狼呢,他转过柴垛后,发现另一只正在柴垛后挖洞,看来想要两面夹击呀,身子已经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上去一刀砍断狼的大腿,又杀死了它。
十、中考真题
(一)阅读《狼》,完成各题。
1.上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是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的意思 ,“异”指奇异的故事。
2.翻译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投以骨”是“以骨投之”的倒装和省略形式。
B.“顾野有麦场”中的“顾”与“王顾左右而言他”中的“顾”同义。
C.文章记叙了屠户遇狼、避狼、惧狼和毙狼的全过程。
D.第二段告诉读者,面对狡诈的恶人,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获得胜利。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狼》第四、第五段
【乙】艾子有从禽①之癖。畜一猎犬,甚能搏兔。艾子每出,必牵犬以自随。凡获兔,必出其心肝以与之,食莫不饫②足。故凡获一兔犬必摇尾以视艾子自喜而待其饲也。
一日出猎,偶③兔少而犬饥已甚。望草中二兔跃出,鹰翔而击之。兔狡,翻覆之际而犬已至,乃误中其鹰,毙焉,而兔已走矣。艾子匆剧④将死鹰在手,叹恨之次⑤,犬亦如前摇尾而自喜,顾艾子以待食。 (选自《艾子杂说》)
【注释】①从禽:打猎。②饫(yù):饱食。③偶:遇,值。④匆剧:急忙。⑤之次:之中。
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意暇甚( ) (2)一狼洞其中( )
(3)必出其心肝以与之( ) (4)而兔已走矣( )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凡获一兔犬〡必摇尾以视艾子自喜〡而待其饲也。
B.故凡获一兔犬〡必摇尾以视艾子〡自喜而待其饲也。
C.故凡获一兔〡犬必摇尾以视艾子自喜〡而待其饲也。
D.故凡获一兔〡犬必摇尾以视艾子〡自喜而待其饲也。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犬亦如前摇尾而自喜,顾艾子以待食。

7.通读甲乙两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甲文中狼的狡诈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乙文中“猎犬毙鹰”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述。
(三)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狼》
【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得小狼二。
(节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①意甚仓皇:神情非常惊慌。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8.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乃悟前狼假寐(睡觉) B.屠暴起(暴躁)
C.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D.止增笑耳(只是)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两股战战 屠自后断其股 B.一狼洞其中 故人不独亲其亲
C.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无从致书以观 D.故令嗥 既克,公问其故
10.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节选自《聊斋志异》,“聊斋”指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述奇异的故事”之意。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C.【甲】文中的“屠”是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乙】文中的“竖”是“童仆”的意思,“牧竖”指牧童。
D.【甲】文“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和【乙】文“跑号如前状”都是倒装句。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
B.【乙】文开篇写“谋分捉之”,文中多处从狼的正面体现“谋”的结果。
C.【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D.【甲】【乙】两文给我们的启示:要用智慧来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4)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1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使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使用了比喻和描写。
1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四)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狼》
【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鹤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未几①,一鹳②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③,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选自张潮《虞初新志》
【注】④未几:没有多久②鹳:guàn,一种鸟,嘴长而直。③匝:周、圈。
1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或词语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骨已尽矣 悲鸣不已 B.一狼径去 俄而扬去
C.盖以诱敌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D.狼亦黠矣 二鹊亦尾其后
16.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衔一赤蛇吞之
A.久之目似瞑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群鹊见而噪,若有所等诉.

18.乙文中,喜鹊在“孵维将出”时“悲鸣不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原因,并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喜鹊的形象特点。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狼》第四、第五段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选自苏轼《黠鼠赋》)
【注】 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jiāo)嘐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一犬坐于前 (2)橐坚而不可穴也
(3)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4)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20.翻译下面的语句。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21.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22.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六)阅读《狼》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2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缀行甚远 缀:连接、紧跟 B.恐前后受其敌 敌:敌人
C.屠暴起 暴:突然 D.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
2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A.狼不敢前 B.一狼洞其中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屠自后断其股
2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夫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夫与狼的斗争做了铺垫。
B.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
C.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
D.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七)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狼》
【乙】临江①之人,畋得麇鹿②,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③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④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此麇鹿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⑤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⑥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终不悟。 (选自柳宗元《临江之麋》)
【注】①临江:地名,今江西省樟树市。②麋鹿:麋鹿的幼崽。③怛:恐吓。④稍:渐渐。⑤良:的确。⑥俯仰:周旋,应付。
2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B.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其一犬坐于前
C.目似暝,意暇甚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D.乃悟前狼假寐 糜至死不悟
27.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禽善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8.请任选其一,用一个字形容文中的屠户或狼,并阐释理由。
29.两篇文章中,屠户和麋鹿有着不同的命运,你认为原因何在?请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狼》第四、第五段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①,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侯,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悖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②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
【注释】①厅事:住所的堂屋。②遁逸:逃跑。
3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犬:狗。 B.屠暴起 暴:突然
C.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作动词,挖洞。 D.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
30.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夫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夫与狼的斗争做了铺垫。
B.在遇狼到杀狼的故事发展过程中,屠夫从怯懦变得勇敢、机智,人物形象完整丰富。
C.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
D.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3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
(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33.语段(一)文中狼的狡诈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34.语段(一)和语段(二)两则故事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九)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狼》
【乙】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5.解释下列加点词。
(1)缀行甚远 (2)狼亦黠矣
(3)故遂与之行 (4)以为畏狐也
36.根据括号内的要求,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各标一处)
(1)其 一 犬 坐 于 前。
(2)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37.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38.[甲]文内容短小,但情节完整。根据你的理解,请将情节补充完整。
第①段:遇狼。 第②段:惧狼。 第③段: 。
第④段: 。 第⑤段:评狼。
39.①概括[甲]文狼的形象。
②根据[乙]文的内容写出相应的成语。
③[乙]文有什么寓意?
(十)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狼》
【乙】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选自吴妍人《俏皮话》)
4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温故而知新 B.狼不敢前/其一犬坐于前
C.意暇甚/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D.止有剩骨/止增笑耳
41.把甲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2.请用一个字形容【甲】文中的屠户或狼,并阐释理由。
我用“ ”等字形容文中的 ,因为 。
43.【甲】文和【乙】文这两个故事,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十一)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狼》
【乙】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①。寻途登觇②,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③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④其首,颠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⑥上革肉已破裂云。 《螳螂捕蛇》
【注】①厉:凄厉。②觇(chān):看。③制:控制。④攫(jué):钳制,用爪迅速抓取,这里是刺入的意思。⑤颠:摔。⑥额:鼻根,俗说之“眉心”。
4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其一犬坐于前 (2)意暇甚
(3)一狼洞其中
4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偶行溪谷 / 三人行 B.闻崖上有声甚厉 / 闻之于宋君
C.大疑 / 公大笑乐 D.颠不可去 / 太丘舍去
4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久 之 蛇 竟 死 视 额 上 革 肉 已 破 裂 云。
48.面对如此强大而凶残的对手,屠户和螳螂最后能获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内容具体分析。
(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狼》第四、第五段
【乙】支公①好鹤,住剡东峁山。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②其翮③。鹤轩者④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林曰:“既有凌霄之姿⑤,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置使飞去。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支公:支透,字道林,东晋名僧。②铩:剪掉,伤残。③翮:指翅膀上的羽毛。④轩翥(zhù):振翅高飞的样子。⑤姿:同“资”,资质、禀赋。
4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其一犬坐于前( ) (2)盖以诱敌( )
(3)有人遗其双鹤( ) (4)乃反顾翅垂头( )
5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
51.写出甲文中最能概括文章主旨的语句(用原文回答)。
52.同样是人与动物相处,两文中的动物结局截然不同,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十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狼》第四段
53.甲文选自课文《__________》;乙文选自 著的《 》。
54.甲文与乙文都进行了细致的动作描写:甲文描绘了老虎对驴的观察,所用的动词有“ ”“ ”;乙文描绘了屠夫“ ”狼的过程,表现了屠夫的 的形象。
55.从以上两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甲】文中的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的狼吃掉,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
56.翻译下面的句子。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57.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
A.赞叹老虎的谨慎。 B.讽刺外强中干者。
C.惋惜驴子的轻敌。 D.鼓舞人们的斗志。
(十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狼》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①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②树而蚤③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④,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⑤近之,则死狼也。仰首审视,见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价昂,直⑥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⑦之,可笑已。 (摘自《聊斋志异·卷六》)
【注释】 ①欻(xū):忽然。②诸:之于。③蚤:通“早”,早上。④昧爽:黎明。⑤逡巡:小心谨慎。⑥直:同“值”,价值。⑦罹:遭受。
5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场主积薪其中: (2)弛担持刀
(3)示以空担 (4)缘木求鱼
5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缘木求鱼,狼则罹之,可笑已。
60.你从甲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61.甲乙两文中的狼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它们的结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十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狼》
【乙】有樵①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②嵌空③而缭曲④,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⑤,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⑥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⑦虎退路,两穴并⑧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⑨,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樵:打柴。 ②故:通“固”,本来。 ③嵌空:深陷的样子。 ④缭曲:曲折缭绕。⑤窦:孔穴。 ⑥不意:没想到。 ⑦窒:堵住。 ⑧并:一起。 ⑨不食顷:不到一顿饭工夫。
6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1分)
樵 者 窘 迫
6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止有剩骨( ) (2)缀行甚远 ( )
(3)其一犬坐于前( ) (4)遂蛇行而入( )
6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

65.乙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6.甲文中的狼与乙文中的虎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甲乙两文都以议论结尾,请你根据阅读体验,谈谈对所论述道理的理解。
【答案】
1.蒲松龄 记叙
2.狼不敢往前走,瞪眼朝着屠户。不一会,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像狗似地蹲坐在屠户面前。
3.C
4.(1)这里指神情、态度 (2)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洞 (3)给 (4)逃跑
5.D
6.(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2)那狗还像以前摇着尾巴自觉得意,看着艾子等待食物。
7.(1)狼的狡诈表现:一是迷惑。一只狼假装睡觉,且神情这悠闲,貌似无攻击之意;二是前后夹击,另一狼钻洞从后边袭击,以达到其目的。
(2)“猎犬毙鹰”的原因:一是兔子狡猾;二是兔子少而猎狗饥饿难耐;三是猎狗的失误。
8.B 9.A 10.B 11.B
12.(1)想要钻洞进去以便攻击他(屠户)的背后。
(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3)(他们)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
(4)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13.A
14.D “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错误,乙文没有运用比喻修辞;
15.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观点表达。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我们要先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抓住问题关键,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赞同甲文屠户的做法。甲文中按照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来展开叙述的,“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屠户开始时对狼是迁就退让,“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凶狠、贪婪的狼肉尽而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户感到处境窘迫,继而被迫抵抗自卫,最后两狼被杀。狼贪婪、狡诈,代表邪恶势力,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屈服,不能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乙文中,狼并没有对牧童做什么,牧童却要伤害它们,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出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童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牧童的做法太残忍,孩子的暴力倾向,表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乙】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看见小狼不见了,神情十分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和耳朵,让它哀号;大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地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扭着另一只小狼的脚和耳朵令它急急地哀嚎;大狼听到另一只小狼的哀嚎后停下来四处张望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边刨土边嚎叫像刚才一样。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16.C
17.(1)(狼)打算从隧道中进入用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2)其他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什么事要说。
18.一条红蛇正威胁着卵雏;文中的喜鹊聪明、团结,爱子,从群鹊唤来鹳鸟帮助幼雏可以看出。
19.(1)像狗一样。(2)咬破。(3)被。(4)在。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穴,名词作动词,咬破。见,一词多义,被。于,一词多义,在。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0.因此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没有死却装死,用装死的样子求得逃脱。(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故,因此。啮,咬。而,表转折,却。以,用。致,招引。求,求得。
21.甲文中屠户能认识狼的本性,并识破狼的狡诈,善抓时机,行动果敢,最终战胜了狼;乙文中因人精力不专,懈怠疏忽,反受外物左右,被对方的欺骗手段蒙蔽,陷入对方圈套。(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结合甲文内容,从“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可知,屠户认识到了狼贪婪的本性,识破了狼的奸计,抓住狼假寐的有利时机,暴起杀之。;结合乙文,根据其中的“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可知童子用心不够专一,被老鼠装死欺骗,陷入对方圈套,最终被老鼠成功逃脱。据此回答即可。
22.甲文为小说(或寓言),重在突出故事之奇,因此以记叙为主,作者的观点表述十分简要,故事寓含的道理由读者从中意会。乙文为小品(或赋),重在“悟理”,以“黠鼠”逃脱为基础,着重推演故事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启示,揭示道理。(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从体裁上来看,甲文是小说或者寓言,乙文是赋或小品文。甲文重在叙事,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只在末段点明了故事当中蕴含的哲理,言简意赅。重在表现故事之奇特,而非说理。乙文则以说理为主,叙事只有一段。其余两段都在叙事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看法与观点。重在分析故事当中蕴含的因果关系。层层分析以后,末段揭示故事内蕴的道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
参考译文
乙:苏子在夜里坐着,有只老鼠在咬(东西)。苏子拍击床板,声音就停止了,停止了又响起一次。(苏子)命令童子拿蜡烛照床下,有一个空的袋子,老鼠咬东西的声音从里面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童子)打开袋子来看里面,里面静悄悄的什么声音也没有。(童子)举起蜡烛来搜索,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叹了口气说:“真是奇怪啊,这是老鼠的狡猾!(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很坚固、老鼠不能够咬破的。所以(老鼠)是在不能够咬的时候咬破袋子,用假装咬袋子声音来招致人来;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更有智慧的了。(人)能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神龟、狩猎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然后主宰他们,最终却被一只老鼠利用,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吃惊于老鼠从极静到极动的变化中,人的智慧在哪里呢?”
……好像有人对我说“……你自己心里不专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扰、左右,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帮它改变困境。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搏取猛虎,可见到蜂蝎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一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
23.B.有误。“恐前后受其敌”的意思是“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敌:攻击。故选B。
4.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的“犬”解释为: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A.“狼不敢前”的“前”解释为:方位名词作状语,上前
B.“一狼洞其中”的“洞”解释为:名词作动词,打洞;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的“隧”解释为: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D.“屠自后断其股”的“断”解释为:砍断;
故选C。
25.D.“记叙的表达方式”有误。 文章结尾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故选D。
26.D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攻击/敌人;B.向前/前面;C.神情/意志;D.都解释为:明白;
故选D。
27.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了笑料罢了。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变诈:诡变巧诈;几何:多少;耳:语气助词,罢了。
28.示例一:用“勇”形容文中的屠户。因为他夜晚归家途遇两狼,凭借一己之力斗杀两狼,他是一个勇敢的人。
示例二:用“黠”形容文中的两狼。因为它们在与屠户对峙时,一狼假寐透敌,另一狼从后面偷袭,都表现出它们的狡猾。
本题考查形象分析。结合原文内容用一个字形容所选形象的特点即可。
狼:根据“缀行甚远”“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知,两只狼不满足于吃骨头,它们想吃掉屠户;可见狼是贪婪的,可用“贪”来形容狼;“眈眈相向”写出了狼想吃掉屠户的凶狠,可用“凶”来形容狼;根据“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两只狼相互配合,一只狼假装睡觉迷惑屠夫,另一只狼打算从后面攻击狼;可见狼是狡猾奸诈的,可用文中的“黠”来形容狼。
屠夫:本文主要凸显了屠夫的勇敢;“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写屠夫利用前狼“假寐”的机会,暴起劈狼,继而杀掉了挖洞的另一只狼,在屠夫认识到狼贪婪凶狠的本性后,御狼、杀狼,体现了屠夫的勇敢;可用“勇”来形容屠夫。
29.屠户没有被贪婪、凶狠、狡诈的狼吃掉,是因为他认清狼的本性,能够认清自己的处境,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十分机智,并能果断出击。麋鹿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忘却了自己的种群本性,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丧失了判断能力。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个性化理解和表达,言之成理即可。
两篇文章中,屠户和麋鹿有着不同的结局。屠户由开始的惧怕狼,到最后奋起反抗杀掉狼,他明白了狼的贪婪本性,认清自己的处境,并敢于斗争,勇敢机智地果断出击;乙文中麋鹿的命运很凄惨,是因为它只熟悉主人家的狗,而不熟悉外面的野狗,它无自知之明和他知之明;另外,主人把它保护的很好,它逐渐丧失了判断能力,以至于最后被野狗咬死吃掉。
【乙】临江有个打猎的人,捉到一只麋鹿,把它带回家饲养。刚一进门,一群狗流着口水,都摇着尾巴来了,那个人非常愤怒,便恐吓那群狗。从此主人每天都抱着小鹿去接近狗,让狗看熟了,使狗不伤害它。后来又逐渐让狗和小鹿在一起玩耍。时间长了,那些狗也都按照主人的意愿做了。小鹿逐渐长大了,忘记了自己是头鹿了,把狗当作自己真正的朋友,时常和狗互相碰撞在地上打滚,越来越亲近。狗害怕主人,于是和鹿玩耍,和鹿十分友善,但时常地舔自己的嘴唇。多年之后,鹿走出家门,看见大路上有一群野狗,立刻跑过去想跟它们玩耍,这群野狗见了鹿既高兴又愤怒,一起把它吃掉,鹿的尸体七零八碎散落在地上,鹿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死的原因。
3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A.句意: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夫的前面。犬:名词做状语,像狗一样。这里理解为“狗”不正确;
故选A。
3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文章结尾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这里“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表述错误;
故选D。
32.(1)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
(2)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之:助词,的。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2)此:这。何:为什么。取:指养狼。而:连词,表转折,却。自:自己。贻患:留下祸患。耶:句尾语气词,无实义,只是加强惋惜的语气。
33.狼的狡诈表现:一是迷惑。一只狼假装睡觉,且神情这悠闲,貌似无攻击之意;二是前后夹击,另一狼钻洞从后边袭击,以达到其目的。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一)“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在假装睡觉。狼这是在制造一种不攻击屠户的假相来迷惑屠户,体现了狼的狡猾;
结合“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可知,一只狼在前面假装睡觉,另一只狼打算钻洞从后边袭击屠户,两只狼前后夹击,想要达到目的,这也体现了狼的狡猾。
34.语段(一)通过屠户和狼较量,并最终战胜狼的故事意在告诉我们,人的智慧能战胜一切,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语段(二)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如果人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狼一样凶恶的东西丧失警惕,会是非常危险的。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
(一)文主要讲述了屠户遇狼、惧狼、御狼到最后杀狼的故事,再结合(一)“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狼很狡猾,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屠户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再怎么厉害,最终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这里的“狼”象征着邪恶势力,对待邪恶势力,我们不能妥协退让,像屠户刚开始对狼的妥协和心存幻想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因此这也告诉我们要敢于向邪恶势力挑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势力。
(二)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富人养狼,差点被狼所咬的故事,再结合(二)“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可知,狼表面上和人亲近,内心却怀揣着对人的敌意,狼的本性就是邪恶的,对待像狼这样凶恶的势力,不可掉以轻心,不能被表面的伪善所迷惑而放松警惕,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
译文:有一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崽,他把狼崽与家里的狗混在一起饲养,狼崽与狗相安无事。过了一段时间,狼崽看上去变得非常温顺,富人忘记了它们是狼(而不是狗)这回事。有一天,富人在客厅睡觉,突然听到狗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在发怒。他惊讶地起床,环视四周,并没有人。富人准备躺下来继续睡觉。刚要睡的时候,狗狗又开始发出呜呜的警告声。于是,富人假装睡觉,等着看看会发生什么。就(发现)那两只狼等他(睡去)没防备(时),想咬他的喉咙,狗阻止狼(的企图)不让(狼)上前(咬主人)呢。(富人)就杀掉(狼)并剥了它们的皮。这个故事(我)从侄虞敦(处)听到。“狼子野心”(这种说法),确实不虚妄啊!不过,狼把自己的本性隐藏起来了,表面上和人亲近,内心却怀揣着对人的敌意,更不是只有凶恶罢了。野兽(的伎俩)并不值得说什么,但是,这个人为什么要养那两头狼崽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35.(1)缀:连接、紧跟(2)黠:狡猾(3)故:所以(4)畏:害怕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紧跟着(他)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
(2)句意:狼也是狡猾的。黠:狡猾;
(3)句意:所以就和狐狸同行。故:所以;
(4)句意:以为是害怕狐狸。畏:害怕。
36.(1)其一犬/坐于前。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1)句意: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应在主语“其一”后断一处;
故断为:其一犬/坐于前。
(2)句意: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禽兽之变诈”为主语,“几何哉”提出疑问;
故断为: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7.(1)另一只狼在积薪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身后。 (2)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首领,今天你吃掉我,是违背上天的命令。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洞:打洞;隧入:从通道进入;以:来;
(2)子:敬词,您;使:派;长:做……首领今;逆:违背。
38.御狼 杀狼
39.①贪婪、狡诈、凶狠 ②狐假虎威 ③讽刺了那些假借别人的权势,招摇撞骗的人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根据甲文“缀行甚远”“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见两只狼不满足于吃骨头,它们想吃掉屠户,写出了狼的贪婪的特点;“眈眈相向”“意将隧入以攻其后”写出了狼想吃掉屠户的凶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写两只狼图谋前后夹击攻击屠户,一只狼还用假寐的方式迷惑屠户给另一只打动的狼创造机会,表现了狼的狡诈。
②根据“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可知,狐狸借助老虎的威严吓跑群兽;相应的成语是“狐假虎威”,后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③根据“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可知,狐狸借助老虎的威严吓跑群兽,讽刺了像狐狸一样假借别人的权势,招摇撞骗的人。
【乙】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得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所以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40.D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以前、原来/学过的知识;
B.向前/前面;
C.神情/意志;
D.只/只;
4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42.示例一:“勇” 屠户 他夜晚归家途遇两狼,凭借一己之力斗杀两狼,他是一个勇敢的人。
示例二:“黠” 狼 它们在跟踪屠户时,吃屠户扔下的剩骨时“一止一从”的跟踪,在与屠户对峙时,一狼假寐诱敌,另一狼从后面偷袭,都足以看出它们的狡猾。
本题考查形象分析。结合原文内容用一个字形容所选形象的特点即可。
狼:根据“缀行甚远”“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知,两只狼不满足于吃骨头,它们想吃掉屠户;可见狼是贪婪的,可用“贪”来形容狼;“眈眈相向”写出了狼想吃掉屠户的凶狠,可用“凶”来形容狼;根据“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两只狼相互配合,一只狼假装睡觉迷惑屠夫,另一只狼打算从后面攻击狼;可见狼是狡猾奸诈的,可用文中的“黠”来形容狼。
屠夫:本文主要凸显了屠夫的勇敢;“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写屠夫利用前狼“假寐”的机会,暴起劈狼,继而杀掉了挖洞的另一只狼,在屠夫认识到狼贪婪凶狠的本性后,御狼、杀狼,体现了屠夫的勇敢;可用“勇”来形容屠夫。
43.【甲】文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乙】文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有一点点能力或功劳就到处显摆,有的是比你厉害的人,告诉我们,做人还是要低调。
本题考查启示。
甲文,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他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但“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于是屠夫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进行防御,一只狼假装睡觉迷惑屠夫,另一只狼打算从后边攻击屠夫,屠夫抓住时机,勇敢反击,先砍杀前狼,后“自后断其股”杀掉第二只狼。启发我们:坏人的狡猾手段有很多,所以我们要锻炼出一双慧眼;遇到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不能心存幻想,怯懦退缩,我们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乙文,写狐狸夸耀自己的皮毛可以“衣被苍生”,猪夸耀自己的肉可用“供人果腹”,羊夸耀自己“兼汝二者之长”,结果它们都被狼吃掉了,此则寓言最后借助狼的话“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点明主旨(不要动不动就夸耀自己的功劳)。启发我们做人要谦虚、低调,“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比自己厉害的人有很多,不要以为自己有一点点能力或功劳就到处显摆。
【参考答案】
【乙】狐狸笑猪说:“你是这么愚蠢的动物,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上做了什么功劳。”狐狸说:“我的毛皮,能做衣服、被子造福百姓,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就没有功劳了。”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跑过来,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都有你们两个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狼突然起身,将它们全部杀了,然后把他们全都吃掉了,笑着说:“这是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总是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也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
44.(1)像狗一样(2)神情 (3)打洞
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一样。
(2)句意为:神情悠闲得很。意:神情、态度。
(3)句意为: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洞:打洞。
45.(1)两只狼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46.B
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A.均为“行走”的意思;B.听/使……听到;C.均为“非常”的意思;D.均为“离开”的意思;
47.久 之 / 蛇 竟 死 / 视 额 上 革 肉 / 已 破 裂 云
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语句“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的意思是: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48.共同原因:勇于斗争;“屠暴起”、“屠自后断其股”说明屠户由畏惧妥协到认清形势后果断出击;“攧不可去”则说明螳螂在斗争中勇敢无畏。或答:善于斗争,“屠乃奔倚其下”、“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说明屠户能够利用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说明螳螂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极具智慧。
①勇于斗争。《狼》一文中,屠户在因惧怕反复投骨后,发现了狼的贪婪后,躲到麦场积新后,与狼对峙,抓住时机“暴起,以刀劈狼首”“屠自后断其股”,杀了两狼。表明屠户敢于斗争;《螳螂捕蛇》一文中,螳螂面对巨蛇,“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用它那刀似的前前足在割蛇的头,蛇竭力摔动着头,总也摔不掉),则说明螳螂在与蛇的斗争中勇敢无畏。
②善于斗争。《狼》一文中,屠户看到麦场中的积新,便“奔倚其下”,找到有利地势,与狼对峙;当看到一狼蹲坐在前面,“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屠户抓住有利时机,果断反击;《螳螂捕蛇》一文中,与巨蛇斗争时,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小小的螳螂占据了有利位置,攻击了巨蛇的要害,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极具智慧,可以看出善于斗争。
[乙]一个姓张的人,偶尔在山谷中行走,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他找到一条小路攀上去,偷偷地看,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颠倒扑打,用尾巴乱打树,树枝劈劈啪啪纷纷地落下来。看那翻转跌倒的样子,好似有什么东西制住了它。但是,细细一看,并没什么东西,他感到疑惑不解。慢慢地向前靠进几步,就见一只螳螂紧紧地伏在蛇的头顶,用它那刀似的前足在割蛇的头;蛇竭力摔动着头,想把螳螂摔下来,但总也摔不掉。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它鼻梁上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
49.像狗似的 大概,原来是 送 回头看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犬:像狗似的。
(2)句意为: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盖:大概,原来是。
(3)句意为:有人送了他一对小鹤。遗:送。
(4)句意为:于是回头看自己的翅膀,然后低下头来。顾:回头看。
50.(1)一只狼在积薪中打洞,打算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身后。(2)既然有直冲云霄的资质,哪里会甘心当人的宠物被豢养玩耍?
5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句的筛选。
甲文的第二段是作者的议论,作者通过第一段中描写的两只狼欲通过虚假动作而杀死屠夫的故事,反映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所以甲文的主旨句应为第二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一句。
52.(1)人与动物所处的境遇不同。甲文中的狼处处要置人于死地,人面临生存危机,不得不与狼搏斗;乙文中的人能尊重鹤的本性、有怜惜、爱护之意。(2)动物的本性不同,甲文中的狼本性凶残狡诈,有贪婪的本性;乙文中的鹤是性情温顺的动物。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甲文中“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和“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内容可知,狼的本性凶残,用狡诈的诡计诱骗屠夫,目的是为了杀死屠夫;根据乙文中“鹤轩者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的内容可知,鹤的性情温顺,面对自己不能飞翔,并没有伤害剪断它羽毛的支道林。所以动物的本性是不同的。
根据甲文根据“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和“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的内容可知,面对如此凶残的狼,屠夫只能杀死它们以自保;根据乙文“养令翮成,置使飞去”的内容可知,面对伤心的鹤,支道林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将鹤的羽毛养好,放飞鹤,可见支道林对鹤的怜惜和爱护。所以人与动物所处的境遇是不同的。
乙:支公(支道林)特别喜欢养鹤。他在浙江东部的峁山住的时候,有人送了他一对小鹤。过了一些时候,小鹤渐渐长出羽翼,时时想起飞。支公舍不得鹤飞走,就剪断了鹤的羽根。鹤想举翅高飞却没办法再飞,于是回头看自己的翅膀,然后低下头来,看上去就像人一样沮丧。支道林说:“鹤生来是应该翱翔在天空的,哪里会甘心当人的宠物被眷养玩耍?”经过一段时间调养,等到鹤的羽毛重新长出来,让它们飞走了。
53.黔之驴 蒲松龄
54.见 窥(“近”亦可,三选二) 毙 勇敢(机智)
55.外强中干(虚有其表) 机智勇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56.虎因此高兴起来,心里盘算这件事:“驴的本领不过如此罢了!”
57.B(3分) D(l分)
58. (1)柴草 (2) 解除,卸下 (3)把 (4) 沿着
59.(1)才明白前面那只狼是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2) 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狼本想吃肉,结果却遭受祸患,这很可笑啊!
60.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61.相同点:都十分贪婪; 不同点:甲文中的狼狡猾阴险,乙文中的狼愚蠢。
62.1.(1分)樵 者 / 窘 迫
63.(1)通“只”,只有 (2)连结,紧跟 (3)像狗一样 (4)像蛇一样。
64. (1)(屠户)又投了块骨头,后跟着的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先前的那只狼又跟了上来。(2)没想到曲曲折折地爬了几步,忽然看到了光亮(天空)。
65. 示例:人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坚持的事情,不要强求继续下去(要“当止则止”)。(或:人要懂得控制自己的利欲,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必为之所害。)
66. 贪婪。乙文中的虎明明知道洞穴难以容身,还非要再往里去以捕食樵夫,而樵夫脱身,它却把命丢掉了。作者借此告诫人们不能贪婪,该停止时就要停止,否则也会落得像文中的虎一样的下场。
注:有个樵夫在山中遇到老虎,躲到山洞里,老虎也跟着进来了,山洞空隙狭窄而且曲折,樵夫沿着迂回的缝隙往里躲,渐渐的山洞容不下老虎了,但是老虎一定要想捉住樵夫,就奋力勉强前进。樵夫陷入窘境,发现旁边有一个小洞,只能容得下自己身体,于是像蛇一样爬进去,没想到迂回了几步远,忽然看到了天空,竟然爬出了洞外,于是奋力搬来几块石头,堵住了老虎的退路,在两个洞口都对上木柴焚烧,老虎被烟熏火燎,吼声震动山谷,不一会就死了。这件事足以让那些应该停止却不停止的人引以为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