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解决问题-根据实际取商的近似值》
1
教材分析
2
学情分析
3
教学目标
4
重点难点
目
录
5
教法学法
6
教学流程
教材分析
1
1.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根据实际取商的近似值”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例10的教学内容。例题由玻璃瓶分装香油和红丝带包装礼盒两个问题组成,呈现“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结构思路,让学生经历“整理信息——分析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的全过程。由于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商的近似值。这样,“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学习就渗透在解决分装香油和包装礼盒的问题中。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学情分析
2
2.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表达交流等这些能力,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和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计算方面不会感到太困难。
重点是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地分析,选择正确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3
1.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2.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选择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和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4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合理性,并会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取商的近似值。
4.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5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情境导入
启发引导
讨论交流
观察发现
5.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6
6. 教学流程
2.自主探究
感悟方法
3.回顾总结
优化认知
1.复习引入
揭示课题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6. 教学流程
二、主动探究,感悟方法
6.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采用了情境导入法,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创境激趣,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逐步丰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结合解决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摘要呈现题中条件和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主动探究,感悟方法
6.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这部分运用了启发引导法和讨论交流法:由于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新的内容,因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先放后引,以引为主,在学生交流后通过追问让学生认识理解进一法,适当的小结,使也可以整理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明确描述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二、主动探究,感悟方法
6.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这部分的设计:是在学习了“进一法”求商的近似数之后,学习用“去尾法”求近似数,我通过启发引导式地提问,让学生体会25米的绳子只能包装16个盒子。所以用“去尾法”求商近似数。培养了学生类推知识的能力
二、主动探究,感悟方法
6.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这部分运用观察发现法和讨论交流法:通过比较,对学生来说既有认识上的提升,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又有方法上的总结:在取近似值时,如何进一,如何去尾。
三、回顾总结,优化认知
6.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这一专项强化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去尾法的区别和联系,体会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的实用价值,在根据题意很快作出判断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三、回顾总结,优化认知
6. 教学流程
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你对求商的近似值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又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
体现‘反思’思想,促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深化知识,内化知识。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体现简洁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突出课堂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1.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实现生活化的数学教学,通过熟悉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提升学生
综合素养。
3.基于学生多元需求,由扶到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设计理念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