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练习
初二年级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 甲骨文是我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下列甲骨文中,不是轴对称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B.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C.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D.不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2. 如图,△ABE≌△ACF,若AB=5,AE=2,则EC的长度是( )
A. 2 B. 3 C. 4 D. 5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ABE≌△ACF,可得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由EC=AC-AE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解:∵△ABE≌△ACF,AB=5,AE=2,
∴AB=AC=5,
∴EC=AC-AE=5-2=3,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3. 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已将图中的四个小正方形涂上阴影,若再从图中选一个涂上阴影,使得整个阴影部分组成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不符合条件的小正方形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把一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接下来,依据给出图形的特点,结合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进行解答即可.
【详解】解: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可知:分别在下图1,2,3处涂上阴影都可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故不符合条件的选A.
【点睛】本题考查轴对称图形的相关性质,熟悉掌握是解题关键.
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00°,则它的底角是( )
A. 40° B. 60° C. 80° D. 40°或100°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即可得出.
【详解】解:∵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100°,
∴100°的角是顶角,
∴底角为(180°﹣100°)=40°;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解答.
5. 到的三条边距离相等的点是的( )
A. 三条中线的交点 B. 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C. 三条高的交点 D. 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而已知一点到的三条边距离相等,那么这样的点在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上,由此即可作出选择.
【详解】解:到的三条边距离相等,
∴这点在这个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上,即这点是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性质,熟练掌握此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6. 如图,在∠AOB中, OM平分∠AOB,MA⊥OA,垂足为A,MB⊥OB,垂足为B.若∠MAB=20°,则∠AOB的度数为( )
A. 20° B. 25° C. 30° D. 40°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得到MA=MB,从而得到∠AMB=140°,利用四边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
【详解】∵OM平分∠AOB,MA⊥OA,MB⊥OB,
∴MA=MB,∠MBO=∠MAO=90°,
∴∠MBA=∠MAB=20°,
∴∠AMB=140°,
∵∠AOB+∠MBO +∠MAO +∠AMB=360°,
∴∠AOB=40°,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熟练运用角的平分线性质得到等腰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7. 如图,BD是△ABC的中线,点E在BD的延长线上,且CE∥AB,若BD=3,则DE=_____.
【答案】3
【解析】
【分析】利用“AAS”证出△ABD≌△CED,可得BD=DE=3.
【详解】解:∵BD是△ABC的中线,
∴AD=CD,
∵AB∥CE,
∴∠A=∠ACE,∠E=∠ABE,且AD=CD
∴△ABD≌△CED(AAS)
∴BD=DE=3
故答案为3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证明△ABD≌△CED是本题的关键.
8. 如图,已知AB=DC,∠A=∠D,则补充条件_____可使△ACE≌△DBF(填写你认为合理的一个条件).
【答案】∠ECA=∠FBD(答案不唯一)
【解析】
【分析】根据等式的性质可由AB=DC得到AC=BD,若利用ASA定理判定△ACE≌△DBF,则还需要添加一组角对应相等即可.
详解】解:添加条件∠ECA=∠FBD,理由如下:
∵AB=DC,
∴AB+BC=CD+BC,
即AC=BD,
在△EAC和△FDB中
,
∴△EAC≌△FDB(ASA).
故答案为∠ECA=∠FBD(答案不唯一).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
9.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和,则它的周长是 _______.
【答案】17
【解析】
【分析】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为和,具体哪条是底边,哪条是腰没有明确说明,因此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详解】解:①当腰是,底边是时:不满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因此舍去.
②当底边是,腰长是时,能构成三角形,则其周长.
故答案为:17.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已知没有明确腰和底边的题目一定要想到两种情况,分类进行讨论,还应验证各种情况是否能构成三角形进行解答,这点非常重要,也是解题的关键.
10. 已知,,点D是中点,,则____________.
【答案】10
【解析】
【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求解即可.
【详解】解:∵,点D是中点,
∴.
故答案为:10.
【点睛】本题考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的性质.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是解题关键.
11. 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B=30°,则∠DAC=_____°.
【答案】60
【解析】
【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AD⊥BC,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
∴AD⊥BC,∠BAD=∠CAD,
∴∠B+∠BAD=90°,
∵∠B=30°,
∴∠BAD=60°,
∴∠CAD=60°,
故答案为60.
【点睛】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及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12. 如图,在中,,的平分线交于点D,,,则的面积是______.
【答案】8
【解析】
【分析】过点D作于点E,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解:过点D作于点E,
∵平分,,,
∴,
∴,
故答案为:8.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13. 如图,在△ABC中,∠ABC、∠AC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O,MN过点O,且MN∥BC,分别交AB、AC于点M、N.若BM=3cm,CN=2cm,则MN=_____cm.
【答案】5
【解析】
【分析】根据平行线性质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先证出∠MBO=∠MOB,∠NOC=∠NCO,从而得出OM=BM,ON=CN,即可求出MN的值.
【详解】解:∵MN∥BC,
∴∠OBC=∠MOB,∠OCB=∠NOC,
∵OB是∠ABC的角平分线,OC是∠ACB的角平分线,
∴∠MBO=∠OBC,∠NCO=∠OCB,
∴∠MBO=∠MOB,∠NOC=∠NCO,
∴OM=BM,ON=CN,
∵BM=3cm,CN=2cm,
∴OM=3cm,ON=2cm,
∴MN=MO+ON=3+2=5cm;
故答案为5.
【点睛】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性质的应用.证出∠MBO=∠MOB,∠NOC=∠NCO是解题的关键.
14. 如图,,点P为内一点,且,分别作出P点关于、的对称点M、N,连接,则______.
【答案】6
【解析】
【分析】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得出,,推出,进而求出为等边三角形,即可求解.
【详解】解:∵P点关于、的对称点M、N,
∴,,
∵,
∴,
∴,
∴为等边三角形,
∴,
故答案为:6.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画出辅助线,构造等边三角形.
15. 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ADC=90 ,∠BCD=135 ,连接AC、BD.M是AC的中点,连接BM、DM.若AC=10,则△BMD的面积为______.
【答案】##12.5
【解析】
【分析】运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等腰三角形BMD,利用四边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定理,判定三角形BM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计算面积即可.
【详解】∵∠ABC=∠ADC=90 ,∠BCD=135 ,M是AC的中点,AC=10,
∴∠BAD=45 ,BM=DM=AM=CM=AC=5,
∴∠MAB=∠MBA,∠MAD=∠MDA,
∵∠BMC=∠MAB+∠MBA=2∠MAB,∠DMC=∠MAD+∠MDA=2∠MAD,
∴∠BMC+∠DMC=2∠MAB+2∠MAD=2∠BAD=90 ,
∴三角形BM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MD的面积为=.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外角定理,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外角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16. 如图,,现把小棒依次摆放在两射线之间,并使小棒两端分别落在射线、上.从点开始,用等长的小棒依次向右摆放,其中为第一根小棒,且,若只能摆放5根小棒,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定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定理推出,,,,,根据只能摆放5根小棒,列出不等式组求解即可.
【详解】解:∵,
∴,
∵,
∴,
∴,
∵,
∴,
∴,
同理可得:,,
∵只能摆放5根小棒,
∴,解得:,
故答案为:.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68分)
17. 如图,点D、A、C在同一直线上,BC=DE,AB=CD, ∠B=∠D,求证:AB∥CE.
【答案】见解析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由已知条件可用“SAS”证△ABC≌△CDE,从而可得∠BAC=∠DCE,就可得AB∥CE;
试题解析:
∵在△ABC和△CDE中: ,
∴△ABC≌△CDE(SAS),
∴∠BAC=∠DCE,
∴AB∥CE.
18. 如图,在3×3的正方形网格中,已有两个小正方形被涂黑,再将图中其余小正方形任意涂黑一个,使整个图形(包括网格)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请画出所有情况.
【答案】见解析
【解析】
【分析】根据轴对称的概念作答,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详解】解:如图所示: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熟练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是解题关键.
19. 如图①,在一张长方形纸片上画一条线段,将纸片沿线段折叠(如图②),当时,试问重叠部分的是什么三角形,请说明理由(注:长方形纸片对边平行,即:)\
【答案】是等边三角形,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出,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是等边三角形,理由如下:
∵四边形沿折叠得到四边形,
∴,
∵,
∴,
∵,,
∴是等边三角形.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折叠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折叠前后对应角相等,有两个角等于60度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0. 如图,在△ABC中,AB、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于D、E.
(1)若BC=10,求△ADE的周长;
(2)若∠BAC=130°,求∠DAE的度数.
【答案】(1)10;(2)80°
【解析】
【分析】(1)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AD=BD,AE=CE,进而可得△ADE的周长=BC;
(2)由AD=BD,AE=CE,可得∠B=∠BAD,∠C=∠CAE,又由∠BAC=130°,可得∠BAD+∠CAE=∠B+∠C=50°,进而求得答案.
【详解】解:(1)∵在△ABC中,AB、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于D、E,
∴AD=BD,AE=CE,
又∵BC=10,
∴△ADE周长为:AD+DE+AE=BD+DE+EC=BC=10;
(2)∵AD=BD,AE=CE,
∴∠B=∠BAD,∠C=∠CAE,
又∵∠BAC=130°,
∴∠B+∠C=180°﹣∠BAC=50°,
∴∠BAD+∠CAE=∠B+∠C=50°,
∴∠DAE=∠BAC﹣(∠BAD+∠CAE)=130°﹣50°=80°.
【点睛】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21. 如图,已知,,,.判断AC与B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见解析
【解析】
【分析】由“SAS”可证△AOC≌△BOD,可得AC=BD,,可证AC⊥BD;
详解】解:,.
证明:,,
,
,
即,
△AOC和△BOD中,
,
,,
,,,
,即.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是本题的关键.
22. “数学建模”
(1)模型——小马喝水问题:直线表示一条河流的岸,在河流同侧有A、B两地,小马从A地出发到B地,中间要在河边饮水一次,请在图①中用直尺和圆规作出使小马行走最短路程的饮水点P的位置.(作在答题纸上,保留作图痕迹)
(2)运用——和最小问题:如图②,E是边长为8的正方形边上一点,,P是对角线上的一个动点,画出为最小值时点P的位置并求出最小值.
【答案】(1)见解析 (2)图见解析,最小值为10
【解析】
【分析】(1)过点A作直线的垂线,与交于点O,再在垂线上截取,最后连接,则其与的交点即为点P;
(2)连接,交于点,连接,点即为为最小值时点P的位置,且最小值为的长.再根据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小问1详解】
解:如图,点P即为所作;
【小问2详解】
解:如图,连接,交于点,连接,点即为为最小值时点P的位置.
∵四边形是正方形,
∴点A与点C关于对称,
∴,
∴.
∵,
∴的最小值为的长.
∵正方形边长为8,
∴,
∴,
∴,即的最小值为10.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勾股定理.熟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3. 已知:如图,在直角中,,点D、F分别在边和上,,垂足为E,且,.
(1)求证:平分;
(2)当时,求的度数.
【答案】(1)见解析 (2)
【解析】
【分析】(1)根据证明,得出,即可求证;
(2)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得出∴,则,由(1)可得,则.
【小问1详解】
解:∵,
∴,
在和中,
,
∴,
∴,
∵,,
∴平分;
【小问2详解】
解:∵,,
∴,
∴,
由(1)可得,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判定,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24. 同学们学完第二章,喜欢数学整理的小聪同学归纳了第二章中获得直角的两种方法:
方法一: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方法二: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是底边上的高线.
(1)求证: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已知:
求证:
(2)如图,已知P是外一点.请在上确定一点A,使为直角三角形且为斜边.(用两种方法)要求:(1)用直尺和圆规作图;(2)保留作图的痕迹,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答案】(1)见解析 (2)见解析
【解析】
【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定义证明即可;
(2)根据切线的性质作图:方法一:如图:连接,分别以点P,O为圆心,大于为半径画弧,两弧分别相交于点M,N,连接与相交于点D,以D为圆心,长为半径作圆交于A,作直线,即为所求;方法二:作P点关于点O的对称点,以为半径作圆O,连接,设原来的半径为r,以的长度为半径,为圆心画圆,交弧于点Q,连接,交于原来的圆O于点A,点A即为切点.
【小问1详解】
解:已知:在中,D为的中点,,
求证:;
证明:∵D为的中点,
∴,
∴,,
∵,
∴,即;
【小问2详解】
解:方法一:如图:连接,分别以点P,O为圆心,大于为半径画弧,两弧分别相交于点M,N,连接与相交于点D,以D为圆心,长为半径作圆交于A,作直线,即为所求;
方法二,如图,
作P点关于点O的对称点,以为半径作圆O,连接,设原来的半径为r,以的长度为半径,为圆心画圆,交弧于点Q,连接,交于原来的圆O于点A,点A即为切点;
根据作图可知,,,
∵O为的中点,
∴为的中位线,
∴;
【点睛】本题考查了复杂作图,掌握圆的切线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是解题的关键.
25. 定义:如果1条线段将一个三角形分割成2个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双等腰线”.如果2条线段将一个三角形分成3个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2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三等腰线”.如图1,是的“双等腰线”,是的“三等腰线”.
(1)请在下面三个图中,分别作出的“双等腰线”,并做必要的标注或说明.
①;②;③
(2)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有“双等腰线”,那么它的底角度数是 .
(3)如图3,中,.画出所有可能的“三等腰线”,使得对取值范围的任意值都成立,并做必要的标注或说明.(每种可能用一个图单独表示,如果图不够用可以自己补充)
【答案】25. 见解析
26. 或
27. 见解析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新定义下的三角形的应用,理解概念和掌握分类讨论的解题方法是关键.
(1)根据双等腰线的定义可得:①取的中点D,连接,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证明;②当时;③当时,同理可求;
(2)分情况讨论:设是以为腰的锐角三角形,为“双等腰线”,当时,根据条件即可求解;设是以为腰的钝角三角形,为“双等腰线”,当时,同理可求;
(3)要画出使得对取值范围内的任意值都成立的“三等腰线”,所以不能使等于具体的数值,因此只需要使分割后的三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成比例即可.
【小问1详解】
解:①如图,取的中点D,连接,
∵,
∴是直角三角形,
∴,
∴,,
∴是的“双等腰线”;
②当时,,如图,
∴,
∴,
∴是的“双等腰线”;
③当时,,如图,
∴,
∵,
∴,
∴,
∴,
∴是的“双等腰线”;
【小问2详解】
解:设是以为腰的锐角三角形,为“双等腰线”,
当时, 如图,
设,则,
∴,
∴,
∵,
∴,
∴,,
∴;
设是以为腰钝角三角形,为“双等腰线”,
当时,
设,则,
∵,
∴,
∴,
∵,
∴,
∵,
∴∴,
∴,
∴,
综上,底角度数为或;
【小问3详解】
解:要画出使得对取值范围内的任意值都成立的“三等腰线”,
所以不能使等于具体的数值,因此只需要使分割后的三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成比例即可;
第一种画法:
∵,
设,
当将分成,三个等腰三角形时,
则有,,
∵,
∴,
∴,
因此,“三等腰线”使得三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比为,即可使得对取值范围内的任意值都成立;
第二种画法:
∵,
设,
当将分成,三个等腰三角形时,
则有,,
∵,
∴,
因此,“三等腰线”使得三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比为,即可使得对取值范围内的任意值都成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练习
初二年级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 甲骨文是我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下列甲骨文中,不是轴对称的是( )
A. B. C. D.
2. 如图,△ABE≌△ACF,若AB=5,AE=2,则EC的长度是( )
A. 2 B. 3 C. 4 D. 5
3. 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已将图中四个小正方形涂上阴影,若再从图中选一个涂上阴影,使得整个阴影部分组成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不符合条件的小正方形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00°,则它的底角是( )
A. 40° B. 60° C. 80° D. 40°或100°
5. 到的三条边距离相等的点是的( )
A. 三条中线的交点 B. 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C. 三条高的交点 D. 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6. 如图,在∠AOB中, OM平分∠AOB,MA⊥OA,垂足为A,MB⊥OB,垂足为B.若∠MAB=20°,则∠AOB的度数为( )
A. 20° B. 25° C. 30° D. 40°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7. 如图,BD是△ABC的中线,点E在BD的延长线上,且CE∥AB,若BD=3,则DE=_____.
8. 如图,已知AB=DC,∠A=∠D,则补充条件_____可使△ACE≌△DBF(填写你认为合理的一个条件).
9.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和,则它的周长是 _______.
10. 已知,,点D是中点,,则____________.
11. 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中线,∠B=30°,则∠DAC=_____°.
12. 如图,在中,,的平分线交于点D,,,则的面积是______.
13. 如图,在△ABC中,∠ABC、∠ACB的角平分线交于点O,MN过点O,且MN∥BC,分别交AB、AC于点M、N.若BM=3cm,CN=2cm,则MN=_____cm.
14. 如图,,点P为内一点,且,分别作出P点关于、的对称点M、N,连接,则______.
15. 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ADC=90 ,∠BCD=135 ,连接AC、BD.M是AC的中点,连接BM、DM.若AC=10,则△BMD的面积为______.
16. 如图,,现把小棒依次摆放在两射线之间,并使小棒两端分别落在射线、上.从点开始,用等长的小棒依次向右摆放,其中为第一根小棒,且,若只能摆放5根小棒,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68分)
17. 如图,点D、A、C在同一直线上,BC=DE,AB=CD, ∠B=∠D,求证:AB∥CE.
18. 如图,在3×3的正方形网格中,已有两个小正方形被涂黑,再将图中其余小正方形任意涂黑一个,使整个图形(包括网格)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请画出所有情况.
19. 如图①,在一张长方形纸片上画一条线段,将纸片沿线段折叠(如图②),当时,试问重叠部分的是什么三角形,请说明理由(注:长方形纸片对边平行,即:)\
20. 如图,在△ABC中,AB、A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BC于D、E.
(1)若BC=10,求△ADE周长;
(2)若∠BAC=130°,求∠DAE的度数.
21. 如图,已知,,,.判断AC与B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2 “数学建模”
(1)模型——小马喝水问题:直线表示一条河流的岸,在河流同侧有A、B两地,小马从A地出发到B地,中间要在河边饮水一次,请在图①中用直尺和圆规作出使小马行走最短路程的饮水点P的位置.(作在答题纸上,保留作图痕迹)
(2)运用——和最小问题:如图②,E是边长为8正方形边上一点,,P是对角线上的一个动点,画出为最小值时点P的位置并求出最小值.
23. 已知:如图,在直角中,,点D、F分别在边和上,,垂足为E,且,.
(1)求证:平分;
(2)当时,求的度数.
24. 同学们学完第二章,喜欢数学整理的小聪同学归纳了第二章中获得直角的两种方法:
方法一: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方法二:等腰三角形顶角的角平分线是底边上的高线.
(1)求证: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已知:
求证:
(2)如图,已知P是外一点.请在上确定一点A,使为直角三角形且为斜边.(用两种方法)要求:(1)用直尺和圆规作图;(2)保留作图的痕迹,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25. 定义:如果1条线段将一个三角形分割成2个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双等腰线”.如果2条线段将一个三角形分成3个等腰三角形,我们把这2条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三等腰线”.如图1,是的“双等腰线”,是的“三等腰线”.
(1)请在下面三个图中,分别作出的“双等腰线”,并做必要的标注或说明.
①;②;③
(2)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有“双等腰线”,那么它的底角度数是 .
(3)如图3,中,.画出所有可能的“三等腰线”,使得对取值范围的任意值都成立,并做必要的标注或说明.(每种可能用一个图单独表示,如果图不够用可以自己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