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第一学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v
3
4
5
6
7
8
9
10
D
D
B
B
D
A
A
A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a
D
C
A
C
C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21.(13分)
(1)脂肪酸
卡尔文
ATP、NADPH
叶绿体内
同位素示踪法
(2)大于(>)
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氧气释放量/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二氧化碳吸收量/单位
时间单位叶面积的有机物积累量
4
ATP、NADPH
(3)长时间光照促进叶绿体产生NADH,M酶活性降低(1分),pMDH酶催化B酸转化为A酸(1
分)(共2分)
液泡
(4)②④①③
22.(17分)
(1)C
(2)CD(2分,少选得1分,错选得0分)
(3)条件
大脑皮层
双向
(4)脊髓(和上行神经束)
可以使机体对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答出更准确、更灵敏或维持
稳态起到积极意义给1分),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1分)(共2分)
(5)A
(6)Prokr2神经元
(T)Na*内流
不能达到阈电位
(8)血钙过高使N+内流减少(1分),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迷走神经支配肾上腺细胞分泌
抗炎症因子的功能降低(1分)(共2分)
(9)抑制TNF-a分泌过程中内质网、高尔基体形成囊泡(抑制TNF.a释放)
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a基因的转录(抑制TNF-a合成)
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a基因的翻译(抑制TNF-a合成)
增加N受体数量(言之有理即可,答出1点给1分,共2分)
23.(14分)
(1)10
10
(2)甲
(3)部分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2分)
(4)1/5
4/15
1/36(2分)
高二生物学科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⑤)①不抗虫玉米植株
套袋
②抗虫:不抗虫=2:1(2分)
同一条染色体上(连锁)
24.(16分)
(1)T淋巴(答“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也给分)
特异性(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
疫”也给分)
(2)L
通透性增加
肝、肾
(3)抑制免疫应答;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出血;引起肝肾等器官损伤(2分,答出两点即可)
(4)甲
(5)II和V
(6)①
方案1:
组别
抗体未标记抗体
荧光标记抗体
实验组
B
iⅱA
对照组1
iⅱ无关抗体
ivA
对照组2
同ⅱ
同iⅱ
方案2:
组别
抗体
未标记抗体
荧光标记抗体
实验组
i
A
ii B
对照组1
iii无关抗体
iv B
对照组2
同iⅱ
同iⅱ
②与对照组1基本相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2(2分)
()思路一:单独或共同使用A、B进行治疗
思路二:利用单抗制成靶向药物
思路三:针对EVGP与抗体结合位点的结构研制新型药物(1分,答出一种思路即可)
高二生物学科参考答案第2页(共2页)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3学年第一学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 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下列能够在人体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A. 血浆蛋白的合成 B. 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C. 新冠病毒的增殖 D. 抗原和抗体的结合
2. 下列腺体的分泌活动不受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调控轴调控的是( )
A. 甲状腺 B. 肾上腺皮质 C. 卵巢 D. 胰岛
3. 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上的受体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
B.CO 的固定发生在叶肉细胞的类囊体薄膜上
C. 高尔基体膜和内质网膜可通过囊泡建立联系
D. 酵母菌的生物膜系统能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
(
单体
连接键
生物大分子
检测试剂或染色剂
葡萄糖
①
②
③
蛋白质
④
⑤
核酸
)4. 生物体内参与生命活动的生物大分子可由单体聚合而成。下列关于人体中生物大分子的单体和连
接键等信息如右表。
根据表中信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 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肌肉中
B.② 是氨基酸,③是肽键,⑤是碱基
C.② 和⑤都含有 C 、H 、O 、N 元素
D.④ 可以用双缩脲试剂
5.在对遗传物质的本质和遗传规律的研究中,很多科学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通过豌豆两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了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 萨顿利用假说-演绎法,分析归纳出“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可能是基因的载体”假说
C. 格里菲思通过活体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 DNA 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
D.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T 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 DNA 是 T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6.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
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语言区的韦尼克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 损伤发生在脑干时,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
C. 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 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高二生物学科试题第1页(共8页)
(
①
②食物泡
吞噬细胞
T
淋巴细胞
)7. 某二倍体雌性动物细胞中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别用和“●”和 “o” 表示,它们依次出现在如图所示的位置。这两个着丝粒所在
染色体的关系是( )
A. 同 源 染 色 体 B. 非 同 源 染 色 体
C. 姐妹染色单体 D. 非姐妹染色单体
赤道板位置
8.“命运女神”K1OthO 基因是一种与衰老密切相关的基因,它通过调控离子通道、信号通路或其它 基因的表达而发挥抗衰老、保护肾脏和保护心血管等作用。研究发现,K1OthO 基因缺陷的小鼠寿命 缩短了80%,而过度表达K1OthO 基因后雄鼠、雌鼠的寿命分别延长30.8%、19.0%。下列有关叙述
错误的是( )
A. 衰老细胞表现为酶失活,细胞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
B. 正常的细胞衰老有利于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对于个体具有积极意义
C. 细胞代谢产生的自由基可能会攻击K1OthO 基因引起基因突变,导致细胞衰老
D. 将更多的K1OthO 基因转入细胞后不能完全阻止细胞衰老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9、10小题。
自限性疾病一般指病原体急性感染后虽然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如发热、咳嗽、流涕,但这些症状持续时间不长,即使未经治疗,临
床症状也会消失,不会对身体造成永久的伤害,也不会导致慢性感染,
比如普通感冒。图表示某病毒感染人体后,体内出现的部分免疫应答
过程。
9.在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的过程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 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吞噬细胞膜上的 MHC 分子后被激活
B. 吞噬细胞参与的摄取、处理、呈递抗原等过程属于免疫应答中的感应阶段
C. 吞噬细胞吞噬和处理①病原体的过程, 一般需要细胞骨架参与,但不需要消耗 ATP
D.③ 代表溶菌酶,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效应细胞毒性T 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
10.人体在感染该病毒康复的过程中,部分患者表现为血糖升高,体温大于38.5℃以上,但反复的
出现畏寒感。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分泌糖皮质激素,并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来促进血糖升高
B. 副交感神经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进而促进血糖升高
C.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生畏寒感
D. 患者体温由正常上升到38.5℃的过程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11. 制作和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实验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如下图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细胞时期,适合染色体观察和计数 B. 乙细胞时期,细胞中已有2个中心体
C. 丙细胞时期,核膜凹陷产生新细胞核 D. 丁细胞时期,染色体的 DNA 正在复制
高二生物学科试题第2页(共8页)
12. 海蜘蛛是一种在深海中生存了5亿年的节肢动物,其视觉器官高度退化,身体透明不易被发现,
且几乎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在海洋中不存在天敌,偶尔会进入淡水水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海蜘蛛的视觉器官退化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B. 海蜘蛛化石是研究海蜘蛛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C. 淡水环境条件会使海蜘蛛产生定向变异,从而加快其进化速度
D. 海蜘蛛进入淡水水域时,由于淡水的渗透压较低,可能会减少或停止饮水以防止细胞过度吸水
13. 下列有关同位素示踪技术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用131I“饲喂”小鼠,研究生长激素的合成与分布
B. 用32P 的培养基直接培养 T 噬菌体用于标记其 DNA
C. 用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中能检测到放射性
D. 用 Cl8O “饲喂”藻类,置于适宜光照等环境中, 一段时间后,可检测到含18O 的 O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15 小题。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知 K 蛋白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重庆医科大学团 队在研究乳腺癌疾病的分子调控机制时发现,circRNA 可以通过miRNA 调控K 基因表达进而影响乳 腺癌细胞增殖,调控机制如图所示。miRNA 是细胞内一种非编码单链小分子 RNA, 可 与mRNA 靶向结 合并使其降解。circRNA 是细胞内一种非编码闭合环状RNA, 可靶向结合miRNA 使其不能与mRNA 结
合,从而提高mRNA 的翻译水平。
(
②
①
mRNA
mRNA
③
miRNA
miRNA
TITT
CircRNA
ITTT
miRNA
加工、
circRN
A
前体
mRNA
K
蛋白
K
基因
结合
结合
DN
A
①
③
)
14. 下列关于乳腺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乳腺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且能在体内转移
B. 导入外源修饰的 mRNA 可以作为治疗乳腺癌的研究方向之一
C. 细胞内 miRNA 含量升高,可以促进K 蛋白合成
D. 可以通过增大细胞内circRNA的含量来治疗乳腺癌
15. 下列关于乳腺癌疾病分子调控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需要RNA 聚合酶和核糖核苷酸
B. 过程②为翻译过程, 一条 mRNA上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合成一条多肽链
C. 过程③中的碱基配对遵循卡伽夫法则
D.miRNA 影响K 基因的表达不可遗传给子代
16. 某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SHOX基因突变所致,某家系中一男性患者与一正常女性婚配后,生
育了一个患该病的男孩。究其原因,不可能的是( )
A. 父亲的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I 四分体时期, X 和 Y 染色体片段交换
B. 该男孩在胚胎发育早期,有丝分裂时 SHOX 基因发生了突变
C. 父亲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Ⅱ后期,性染色体未分离
D. 母亲的卵细胞形成过程中, SHOX 基因发生了突变
高二生物学科试题第3页(共8页)
17. 我国盐碱地规模较大,但盐碱地不适合主要粮食作物的生长。某科研小组尝试利用普通水稻 (2n=24) 培育耐盐水稻新品种,实验方案如下图1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③花药离体培养、
γ射线处理
①
普通水稻—→萌发种子—→幼苗
-
>耐盐植株
·
多代自交
、筛
选
耐盐新品种
_、筛选
筛选
②
)
图 1 图 2 A. 过程①处理过的种子,在形成幼苗的过程中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图2的染色体行为
B. 质壁分离发生时,水稻叶肉细胞中液泡逐渐缩小且颜色逐渐变深
C. 相比过程③,过程②操作更简便,但育种时间更长
D. 过程③中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得到可育纯合子
18. 盐碱胁迫下植物应激反应产生的H O 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禾本科农作物AT1 蛋白通过调节细
胞膜上 PIP2s 蛋白磷酸化水平,影响 H O 的跨膜转运,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膜外
膜内
-H,O,
抗氧化胁迫能力弱,细胞死亡
抗氧化胁迫,高成活率
PIP2s
蛋白
PIP2s
蛋白
盐
碱
H O
)
注:◎磷酸化
A. 细胞膜上 PIP2s 蛋白高磷酸化水平是其提高H O 外排能力所必需的
B.PIP2s 蛋白磷酸化被抑制,促进 H O 外排,从而减轻其对细胞的毒害
C. 敲除 AT1 基因或降低其表达可提高禾本科农作物的耐盐碱能力
D. 从特殊物种中发掘逆境胁迫相关基因是改良农作物抗逆性的有效途径
19. 某种植株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O 浓度下,单位时间内O 吸收
量和 CO 释放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细胞呼吸分解的有机物全部为
葡萄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甲曲线表示O 吸收量
B.O 浓度为 b 时,该器官不进行无氧呼吸
(
O,
浓度
/
%
)C.O 浓度由0 到 b 的过程中,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速率逐渐
增加
D.O 浓度为 a 时最适合保存该器官,该浓度下葡萄糖消耗速率最小
20. 某雌雄异株高等植物A 基因纯合时花粉不育。基因型为Aa 的植株杂交产生F ,F 随机交配产 生F 。 利用若干标有A 或 a 的卡片和两个分别标有雌、雄的信封模拟F 随机交配产生F 的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将信封中的卡片取出模拟F 产生配子过程
B. 雌雄两个信封中A、a 两种卡片的比例不相等
C. 雌雄两个信封取出的卡片组合模拟了基因重组
D. 多次重复实验后,出现 aa 的概率是1/3
高二生物学科试题第4页(共8页)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21.(13分)学习以下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调控植物细胞活性氧产生机制的新发现,能量代谢本质上是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在植物细胞 中,线粒体和叶绿体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场所。叶绿体内氧化还原稳态的维持对叶绿体行使正常功能 非常重要。在细胞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会有活性氧产生,活性氧可以调控细胞代谢,并与细胞凋
亡有关。
我国科学家发现一个拟南芥突变体m(M 基因突变为m 基因),在受到长时间连续光照时,植 株会出现因细胞凋亡而引起的叶片黄斑等表型。M 基因编码叶绿体中催化脂肪酸合成的M 酶。与野
生型相比,突变体 m 中 M 酶活性下降,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
为探究 M 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凋亡的原因,研究人员以诱变剂处理突变体 m, 筛选不表现细胞凋 亡,但仍保留m 基因的突变株。通过对所获一系列突变体的详细解析,发现叶绿体中 pMDH 酶、线 粒体中 mMDH 酶和线粒体内膜复合物I (催化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等均参与细胞凋亡过程。由 此揭示出一条活性氧产生的新途径(如图): A 酸作为叶绿体中氧化还原平衡的调节物质,从叶绿体 经细胞质基质进入到线粒体中,在 mMDH 酶的作用下产生 NADH([H]) 和 B 酸 ,NADH 被氧化会
产生活性氧。活性氧超过一定水平后引发细胞凋亡。
(
活性氧
复合物
I
线粒体
02
产生
长时间
NADH
光照
(HD)
B
酸
·
细胞质
基质
载体
蛋白
→A
酸-
·B
酸+
·NAD*
pMDH
→A
酸
-
NAD*
NADH([H])
mMDH
叶绿体
→脂肪
酸
前体
物质
→
促进
A
酸-
B
酸
M
酶
)
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从拟南芥突变体 m 入手,揭示出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之间存在着一条 A 酸 -B 酸循环途径。对 A 酸-B 酸循环的进一步研究,将为探索植物在不同环境胁迫下生长的调控机制
提供新的思路。
(1)从图文中可以看出,叶绿体可以合成磷脂、油脂的组分 A 。叶绿体通过 ▲ 循环将二氧化 碳转化为糖,该过程需要光反应为其提供 ▲ 才能一轮一轮的循环,三碳糖可以在 ▲ (“叶绿
体内”或“叶绿体外”)用于淀粉、脂质和蛋白质的合成,常用 A 法来确定光合产物的去向。
(2)某拟南芥植株处于光补偿点,则其叶肉细胞的真正光合强度 A 呼吸强度,其净光合速率可以 用 A 来表示。该拟南芥线粒体产生的 CO 要被利用,至少穿过 ▲ 层磷脂双分子层。若环境
中的 CO 浓度大幅上升,则短时间内叶绿体中含量会下降的含氮物质有 A 。
(3)结合文中图示分析,M 基因突变为m 后,植株在长时间光照条件下出现细胞凋亡的原因是:
A ,A 酸转运到线粒体,最终导致产生过量活性氧并诱发细胞凋亡。与动物细胞凋亡相比,植物 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最大差异在于死亡细胞的残余物被细胞壁固定在原位,不是被周围细胞吞噬,而
是被自身 A (答一细胞器)中的水解酶消化。
(4)请将下列各项的序号排序,以呈现本文中科学家解析 “M 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思
路: A 。
①确定相应蛋白的细胞定位和功能 ②用诱变剂处理突变体 m
③鉴定相关基因 ④筛选保留m 基因但不表现凋亡的突变株
高二生物学科试题第5页(共8页)
22.(17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中医承载着中 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请回答有关问题:
(1)《黄帝内经·灵枢·五味》曰:“谷不入,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中医理论认为,“气”的 实质是人体活动时产生的能量。从中医角度看,“气衰”相当于西医中的“低血糖症状”。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
A. 出现“气衰”的症状是因为机体能量供应不足
B. “谷”中储存能量的物质主要是糖类
C. 正常情况下,人体细胞产生“气”的同时都有CO 产生
D. 出现“气衰”症状时,机体肝糖原可以转化为葡萄糖
(2)我国唐朝医学家甄立言在《占今录验方》里对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症”)的症状进行了描述: “消渴,病有三: 一渴而饮水多.....二吃食多...三多小便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是 A (多选)。
A. 糖尿病患者表现为消渴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在大脑皮层形成渴觉
B. 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吃食多而消瘦”是因为体内糖代谢异常,导致非糖物质分解加强
C. 糖尿病患者的垂体分泌的某种激素调节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分级调节
D. 糖尿病患者表现为“多小便”是因为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a 异常升高导致的胰岛素抵抗等炎症反应与Ⅱ型糖尿 病密切相关。2021年我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证明针灸的现代模式--电针刺小鼠后 肢的足三里 (ST36) 穴位,可在细菌多糖 (LPS) 引起的炎症反应中发挥抗炎作用。
图1
(3)穴位在被针刺时感到疼痛,但并不会缩回,这属于. ▲ 反射,与缩手反射结构相比,该过程需 要. A (填结构)参与。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刺激上图相应穴位产生的兴奋在 Prokr2 神经元上的
传导是 A (单向/双向)的。
(4)研究发现,在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 Prokr2 感觉神经元(主要存在于四肢节段),
将后肢的感觉信息通过 ▲ 传向脑的特定区域(延髓)。图中的迷走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交感神
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 ▲
(5)针灸或低强度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都能引起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增加,该过程
属于 A 。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一体液调节 D. 激素调节
(6)同等强度电针刺激小鼠手三里穴可引起相同抗炎反应,刺激腹部的天枢穴,却没有引起相同的抗 炎反应,原因是手部存在. ▲ ,而腹部不存在。这也为针灸抗炎需要刺激特定穴位才有效提供了
解释。
高二生物学科试题第6页(共8页)
(
+50
) (
0
) (
-50
) (
-100
) (
-100
图2
) (
表1:注:“+”越多表示浓度越高
)(7)图2中甲、乙分别为细针和粗针进行针灸治疗时,针刺部位附近神经末梢的电位变化。当粗针扎 穴位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 A ,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细针治疗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
原因是▲,所以针灸治疗需要对针的粗细进行选择。
(
上
阈电位
+50
上
b
阈电位
分组
处理
T
NF
-
a浓度
膜内外电位差(
mv
)
0
-50
甲
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
乙
腹腔注射
LPS
++++
丙
腹腔注射
LPS
+A处理
++
)
(
甲
)乙
(8)已知细胞外Ca +对 Na 存在“膜屏障作用”,试分析临床上患者血钙含量偏高,针灸抗炎疗效甚微
的原因是 A 。
(9)研究人员对图中抗炎过程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及结果见表1。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 (LPS) 可使大鼠出现炎症,检测 TNF-a 浓度可评估炎症程度。据图分析,若丙组的A 处理仅在肠巨噬细胞
内起作用,推测 A 处理的2种可能的作用机制: ;
(
转基因品种
F
表
型
甲
全是抗虫
乙
抗虫91(株),不抗虫30(株)
丙
抗虫201(株),不抗虫6(株)
丁
抗虫165(株),不抗虫11(株)
)23.(14分)玉米(2N=20, 雌雄同株异花)是我国栽培
面积最大的作物,但易受害虫侵害,导致产量大减。
现如今经基因工程培育获得4个转基因品种,每个品
种中都有2个相同抗虫基因,经自交, F 表型结果如
右表(在转基因培育过程中没有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
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细胞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 A 个四
分体;为了研究玉米基因组序列需要测定 A 条染
色体。
(2)据表分析,两个抗虫基因在同一基因座位上的是 A 品种。
(3)丙自交产生的 F 中出现少量不抗虫性状分离的原因是 A 。
(4)丁的 F 抗虫表型中含有纯合体的机率是 A ,含有1个抗虫基因的机率是 A 。让丁的F 中含有两个抗虫基因的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不抗虫的机率是 A 。
(5)欲进一步验证乙品种的两个抗虫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现让乙品种的F 抗虫表型分别进行 测交。请完善实验思路,并写出实验结果和结论。(说明:该乙品种玉米的两个抗虫基因所在同源染
色体不发生交换,玉米个体的生殖力相同,且子代的存活率相同)
①实验思路:
第一步:选择乙品种F 抗虫作为母体给雌蕊套袋、选择表型为 ▲ 作为父本给乙品种的F 抗虫授
粉, A 。
第二步:观察记录后代的表型及个数,并做统计分析。
②实验结果:
预期统计后的表型及其比例为 A ,可验证这两个抗虫基因位于 A
高二生物学科试题第7页(共8页)
24.(16分)人感染埃博拉病毒 (EV) 会引起致命的出血热,致死率可高达90%。为了寻找治疗 EV 病的有效方法,中外科学家进行了系列研究。研究发现 EV的主要靶细胞是吞噬细胞、血管内皮细 胞、肝细胞和肾细胞等,吞噬细胞最先被 EV 侵染, EV 能在吞噬细胞中增殖并随之扩散至全身。EV
的致病机制如图1所示。
(1)由图1可知,被EV 侵染的吞噬细胞功能异常,无法将EV 特有的抗原 (EV-GP) 暴露并直接
呈递给 A 细胞,因而难以激活人体的 A 免疫。
(2)被 EV 侵染的吞噬细胞分泌的 sGP 与 A 共同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毛细血管壁 ▲ , 出现出血症状。同时 EV 直接破坏了 A 器官的细胞结构,引起这些器官的损伤,加重了出血症
状。
(3)综合上述分析,人感染 EV 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
(4)科学家采集了多年前感染EV 并已康复的甲、乙两人的血液,检测抗 EV-GP 的抗体水平。
据图2,应选取 A 的血液分离B 细胞用以制备单克隆抗体(单抗)。
EV
侵染
吞噬细胞
(
分泌
) (
\
分
泌
π
作用
) (
分泌
/
sGP
)释放
EV
TNF
(
作用
淋巴细胞
)侵染
(
血管
)肝、肾等
(
凋亡
) (
出
血
图1
)器官损伤
血浆稀释度
图 2
单克隆抗体编号
图 3
(5)将制备的多种单抗分别与病毒混合,然后检测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率。据图3,抑制效果最
好的两种单抗是 A 。
(6)EV-GP 具有多个与抗体结合的位点。为了研究上述两种单抗(分别称为A、B) 与 EV-GP 结合
的位点是否相同,可按图4所示简要流程进行实验。
(
依次加入表达EV-GP
的细胞
和适宜浓度的未标记抗体
加入适宜浓度的荧光标记抗体
加入缓冲液
混匀、离心、弃上清液
混匀、离心、弃上清液
混匀
测定荧光强度
)
图 4
①请将图4中应使用的抗体填入下表完成实验方案(“▲”上填“A”或“B”或“无关抗体”)。
抗体 未标记抗体 荧光标记抗体
组别 实验组 i . ii
对照组1 iii_ iv_
对照组2 同ii 同ii
②若A、B与EV-GP结合的位点不同,与对照组1、2分别比较,实验组的荧光值应 ▲ 。
(7)中国科学家用分子结构成像技术证实了A 、B 与 EV-GP 结合的位点不同。基于上述系列研究, 请你为治疗 EV 病提供一种思路 A a
高二生物学科试题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