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猫》课件(共2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猫》课件(共2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6 11:1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16 猫
猜一猜
脚穿钉鞋走无声,
不爱吃素爱吃腥,
白天无事打瞌睡,
半夜觅食不点灯。
头像老虎不是虎,
脚穿软鞋捉老鼠,
夜里眼睛圆又大,
说话好像小娃娃 。
新课导入
钱钟书帮猫打架,为猫写诗;季羡林的猫亦步亦趋随他散步;宗璞看着猫冢暗自神伤;海明威的著名小说《战地钟声》就是在猫的陪伴下完成的……古往今来,多少人有着爱猫情结并与猫为友。今天就让我们去看看著名作家郑振铎养猫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从他养猫的过程中,又领悟到哪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我”家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理清文章的结构。重点)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难点)
3.通过体会课文语言浓浓的感彩,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同情弱小、勇于自省的精神;学会关爱动物,珍视生命、善待生命。(重点)
学习目标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著有短篇小说《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另有《郑振铎文集》传世。
作者名片
郑振铎( ) 污涩( ) 红绫( )
乞丐( ) 诅骂( ) 屋脊( )
懒惰( ) 怅然( ) 蜷伏( )
虐待( ) 郁闷( ) 惩戒( )
妄下断语( ) 怂恿( )
字音字形
duó

línɡ
ɡài


duò
chànɡ
quán
nüè

chénɡ
wànɡ
sǒnɡ yǒnɡ
( )对称( )称号
( )提高
( )提防


chèn
chēnɡ


多音字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懒惰: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安详:从容不迫;稳重。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也说悬心吊胆。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畏罪潜逃:犯了罪怕受到制裁而偷偷地逃跑。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某些人或事物。
词语解释
1、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整体感知
“我”得到一只猫,但后来死了。
得到第二只,但被路人捉去了。
愧疚于第三只猫的死。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整体感知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第一只猫的死的酸辛感情。
第二部分(3--14段):写养第二只猫的经过。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
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第三部分(15--34段):介绍第三只猫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妄下断语的难过懊悔及对猫的内疚,良心受伤。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从隔壁要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3.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注意:圈点勾画)
很活泼
很受喜爱
病死
从舅舅家要来的
整体感知
浑身黄色
更有趣,更活泼
很受家人的宠爱
丢失
流浪猫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
不活泼、忧郁懒惰
若有若无,大家不喜欢,不大注意它
死亡
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第三次
铺垫
对比
(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
课堂探究
2.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
形态“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
性情“忧郁”“懒惰”。
3.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读第 17—29段)
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案件真凶:
芙蓉鸟被害案
一只黑猫
案件反思:
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自责、痛苦、悔恨、遗憾
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
表示“我们”全家伤心的程度加深了,在结构上起着总结上文的作用,又为下文被动收养流浪猫做了铺垫。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意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猫的想法。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
比上一句程度更深,一个“永不”显示了作者态度的决绝,放在文章最后,既呼应开头,又开拓了文意,总结全文。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了它,没过多久猫死了,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上的伤痛,永远愧对于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的想法。
研读课文
讨论在证据不确凿的情况下,流浪猫为什么会被冤死?归因于什么?
“我”、妻子、张妈、三妹
猫:自身外貌,性格,行为……
研读课文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吸取了许多经验教训
“我”,
妻子,
张妈等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应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善待生命。

不受欢迎的人,往往成为冤案的牺牲品,因此要免遭厄运,也需自我完善。
第三只猫“大家都不喜欢它”,但它亡失之后,“我”却“更加难过”。你觉得原因是什么?仅仅是“我” 冤枉了它吗?
是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认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却无法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从这件事中,“我”意识到光凭个人的好恶,带着私人的偏见去对待第三只猫是多么不公平,因而良心受到谴责,追悔莫及。
研读课文
作者写猫,并不仅仅局限于猫本身,而是借此阐发了人生哲理,揭示了关爱动物、爱护弱小、反思人类自身弱点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勇于自我反思的自省意识,以及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讳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背景链接
【1】(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猫的外貌。动词“滚来滚去”用得准确,与“白雪球”相照应,更显出猫的活泼可爱。
赏析句子
【2】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比喻,把猫视为“亲爱的同伴”,表达了一家人对猫的深厚感情。
【3】真是“畏罪潜逃”了,我以为。
倒装句,突出了“我”对猫“畏罪潜逃”的判断,表现了“我”的武断,与下文写“我”的自责形成鲜明的对比。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比喻。将原来对猫的暴怒、虐待比作刺“我”” 的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 发现真相后内心的悔恨。
本文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以及”我“内心的痛苦与自责之情,进而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否则难免出现谬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
文章主旨
1.抓住细节,描写逼真
写作特色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我掏出一块面包丢给那只小猴子,不料,它没有接,而是先用爪子试探了一下,然后又缩了回去,还怀疑地看看我。过了一会儿,它发现没有危险,才抓起面包,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完后,它又用央求的眼神看着我,并伸出爪子向我要吃的,于是我又扔给它一块糖。它迅速地剥开糖纸,放入口中大嚼起来。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可爱活泼
活泼有趣
蒙冤遭打
凡事不可
主观臆断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同学们,不论走到哪里,你们一定要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最绿的小草,最纯的水滴,最亮的星星……
让我们都心怀愧疚,心怀自责,反思自己吧!让我们都满怀宽容,满怀平等对待一切生命吧!
结束语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曾经错怪别人或被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