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热点突破:科普阅读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热点突破:科普阅读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11-26 10:3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科普阅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评价建议”中要求:除了常规的纸笔练习外,结合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及跨学科问题、社会热点等,增加科普阅读、动手实践、实验探究等综合实践型作业,而科普阅读题特点是“高起点,低落点,情景新,条件隐蔽性强”。科普阅读题要求学生加强审题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审题和答题技巧,训练解题思路与方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加强学生解题规范化的训练,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1. (2023·通辽)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
强化训练
N2O是一种温室气体,由于N2O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长,大气中N2O含量过高会加剧全球变暖。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氮元素转化为N2O是大气中N2O的最主要来源之一。在大棚蔬菜、农产品生产中施用石灰氮(CaCN2),能减少土壤中N2O的排放。查阅相关资料可知,石灰氮在土壤中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氰氨(H2CN2),氰氨可进一步与水反应生成尿素[CO(NH2)2]。
CO2是另一种温室气体,减少CO2的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所示。
(1)氰氨生成尿素的化学方程式为H2CN2+H2O===== CO(NH2)2,该反应属于  化合反应  (填基本反应类型)。
(2)石灰氮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氰氨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N2+2H2O======= Ca(OH)2+H2CN2  。
(3)由图可知,到2050年,碳减排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排在第  2(或二)  位。
化合反应 
CaCN2+2H2O===== Ca(OH)2+H2CN2 
2(或二) 
(4)人工光合固氮装置通过电化学手段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2H2O 2CH2O2+X,X的化学式为  O2  。
O2 
2. (2023·山西)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一项战略性工程。它分为东、中、西三条线路,通过引水、调水、储水等方式将长江等水源送往北方。截至2023年5月,工程累计调水量超过620亿m3,惠及沿线28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结构。
南水北调工程对水源地水质要求较高,其中一种做法是在水源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以配置优良水质,改善水的硬度。输水工程沿线有严格的要求,不可随意取水用水,为安全起见,沿途设置了三道防线,禁止各种非法行为的发生。
南水北调进入穿黄段(如图)时,对工程质量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此该段的隧洞使用了钢板、混凝土和高强度钢丝加固而成。
千里迢迢风雨路,万丝甘甜济北方。在以露天水渠输水时,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水渠常采用减宽度、加深度的方式将长江水保质保量运达北方,实现长江水源合理调配。
阅读分析,解决问题:
(1)长江水源中含有的一种金属阳离子是  钙离子(或镁离子)  (写名称)。
(2)穿黄工程隧洞的坚固结构可防止  坍塌(合理即可)  。
(3)工程沿线设置三道防线,禁止各种非法行为的发生,如  私自取水用水(合理即可)  。
(4)以水渠方式输水时,采用减宽度、加深度的方式,其目的是减少污染和  减少水分蒸发(合理即可)  。
(5)为输送优良水质,向水源地加入适量生石灰,作用是  降低水的硬度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 Ca(OH)2  。
钙离子(或镁离子) 
坍塌(合理即可) 
私自取
水用水(合理即可) 
减少水分蒸发(合理即可) 
降低水的
硬度 
CaO+H2O===== Ca(OH)2 
3. (2023·牡丹江)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种纳米“蓄水”膜反应器(如图所示),内部封装了特定催化剂,该催化剂能够实现在温和条件下(3MPa,240 ℃)二氧化碳近100%高效稳定的转化。纳米“蓄水”膜反应器的壳层具有高选择性,反应后,能保证生成的水集中到内部而乙醇溢出。
二氧化碳不仅能制造乙醇,还能制造淀粉、蛋白质、甲醇、尿素、纯碱、灭火剂等。我国化学工作者正在围绕绿色、低碳、环保、高效的主题,继续推进碳捕捉、碳中和,以实现二氧化碳资源的高价值利用。
(1)图中“ ”表示的物质属于  有机化合物  (填“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
(2)壳层的优点是  具有高选择性(合理即可)  。
(3)纳米“蓄水”膜反应器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6H2 C2H5OH+3H2O  。
(4)该技术的研发有利于缓解  温室效应(或全球气候变暖,合理即可)  问题(写一条)。
有机化合物 
具有高选择性(合理即可) 
2CO2+6H2
C2H5OH+3H2O 
温室效应(或全球气候变暖,合理即
可) 
4. (2023·赤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北京时间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并进入预定轨道,之后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天舟六号携带了神舟十六号和神舟十七号6名航天员在轨驻留所需的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消耗品主要包括服装、食品、饮用水等,其中新鲜蔬菜水果的重量约70公斤。
“天宫空间站”采用了众多先进科技,如以环氧树脂和碳纤维为基体材料与增强材料的防热夹层……在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建设与运营中,化学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采用液氧加煤油作为推进剂。保持液氧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氧分子(或O2)  ;发动机点火后煤油燃烧,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点火的作用是  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航天煤油是从石油中分离出来的,石油属于  不可再生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飞船太阳能帆板工作过程中,将太阳能转化为  电能  。
(3)蔬菜、水果为航天员提供的主要营养素是  维生素  。
(4)防热夹层材料属于  复合材料  (填“复合材料”或“无机非金属材料”)。
氧分子(或O2) 
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不可再生 
电能 
维生素 
复合材料 
5. (2023·枣庄)天然气不仅是优质的能量来源,还是宝贵的化工资源。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方面已取得重大突破。
方法一:煤气化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高压和“甲烷化催化剂”的作用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别与氢气反应生成甲烷,其中“甲烷化催化剂”在这两个化学反应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方法二:开发煤层气。煤层气指储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烃类物质,俗称“瓦斯”,是与煤伴生、共生的气体资源。
方法三:开发可燃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甲烷水合物能稳定存在的压强和温度范围如图所示。可燃冰一旦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井喷意外,还可能会破坏
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
规模海啸,所以可燃冰的开采困难。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方法一中提到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别转化为甲烷的关键反应条件是使用  甲烷化催化剂  。
(2)方法一中一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原理可以表示为CO+3H2CH4+H2O,则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的原理为  CO2+4H2 CH4+2H2O  (写化学方程式)。
(3)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分析,方法二中的煤层气属于  混合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甲烷化催化剂 
CO2+4H2
CH4+2H2O 
混合物 
(4)根据方法三,判断有关可燃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B  。(填字母)
A. 在15 ℃和100 atm时,可燃冰能稳定存在
B. 可燃冰开采时若出现差错,可能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
B 
(5)“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CO2  (填“CO”或“CO2”)。我国政府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AC  。(多选,填字母)
A. 植树造林
B. 焚烧秸秆
C. 节能减排
D. 燃放烟花
CO2 
A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