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科学4《听一听》活动探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科学4《听一听》活动探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11-26 10:4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案:青岛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听一听》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耳朵的构造和功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耳朵的构造和功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耳朵模型、音叉、小鼓、钢尺、橡皮筋、塑料瓶、米粒等实验材料。
2.学生准备:课前观察周围的声音,准备一些能发声的物体。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起学生的注意。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
学生:音乐声。
教师:你们是怎么听到音乐声的呢?
学生:用耳朵听到的。
教师:对,我们是用耳朵听到声音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听一听》。
2.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教师出示耳朵模型,让学生观察。
教师:同学们,这是我们的耳朵模型,你们知道耳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教师:耳朵主要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教师:耳朵的各个部分有什么功能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耳廓可以收集声音,外耳道可以传递声音,鼓膜可以振动,听小骨可以放大声音,耳蜗可以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送给大脑。
教师:如果我们的耳朵受到伤害,会影响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耳朵。
3.探究声音的产生
教师出示音叉、小鼓、钢尺、橡皮筋、塑料瓶、米粒等实验材料。
教师:同学们,这些物体都能发出声音吗?
学生猜测并回答。
教师: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看看这些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一:用手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实验二:用鼓槌敲击小鼓,观察鼓面的振动。
实验三:用钢尺划过桌面,观察钢尺的振动。
实验四:用橡皮筋弹拨塑料瓶,观察橡皮筋的振动。
实验五:在塑料瓶中放入一些米粒,摇晃塑料瓶,观察米粒的振动。
教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这些物体在发出声音时都会振动。
教师: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声波,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我们就能听到声音了。
4.拓展活动
教师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发出声音,并观察物体的振动。
教师:同学们,你们还能用其他方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学生尝试并回答。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我们可以用手拍、用嘴吹、用物品敲击等方法让物体发出声音。
教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可以发出声音,比如风声、雨声、雷声、汽车声、人声等。我们可以通过听一听,感受声音的美妙和多样性。
5.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我们学习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师:对,我们还知道了要保护好自己的耳朵。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关于声音的奥秘。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音,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游戏等方式学习科学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实验环节,教师要注意安全问题,确保学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