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第 二 课 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马说导学案(第 二 课 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4-15 13:3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马说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
1.巩固掌握上课时学习的词语;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复习(结对学习)
①给下列词语注音
骈死 祗 槽枥 粟 一石
②解释文言词
故虽有名马( ) 是马也( ) 才美不外见( )
策之必以其道( ) 食之不能尽其才( ) 执策而临之
熟读课文,翻译下面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合作探究
(一)理读课文,推究文理(要求: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用原句印证)。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二)赏读课文,品味意境。(小组合作)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
伯乐:
千里马: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三、巩固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槽枥( )( ) 粟( ) 外见( ) 食马( ) 祗(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他和 、 、   、   、   、   、   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 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
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
③其真无马邪 ___通______ 含义:_______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第三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本文作者托物寓意,讽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自己痛感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9、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但还没有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办?
【教师小结】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收获反思】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很多,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并用 “读了《马说》,我懂得了           。”为句式,写一句话,做为自己学习本课的总结。
【拓展延伸】
一、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应该怎么做?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学习反思与评价】
23《马说》参考答案:
1.pián cáo lì sù xiàn sì zhǐ
2.①只是 ②并列而死 喂牲口用的食器 ③可是
3.①退之 唐 文学 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苏洵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②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5.①有时 ②它,代千里马 ③等同,一样
6.①见 现 显露(或表现) ②材 才 才能 食 饲 喂 ③邪 耶 吗,表疑问
7.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③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④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8.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其真不知马也。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④封建统治者
9. “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或,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 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