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第一中学校(北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部分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要求)。
1.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称为“重瓣花朵”格局。中心位置在中原,好比花心。围绕中心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体的文化区,就好比内圈的花瓣。从东南顺时针数起有闽台、粤桂、滇、藏、新疆、内蒙古、东北等,这些文化区好比是外圈的花瓣(图)。这一理论反映出中华文明( )
A.中原文化区的中心位置 B.各个文明间的多元独立
C.发展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中国史前考古成就突出
2.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 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 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家国一体 B.政教合一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
3.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农业产量有很大程度提高,社会经济也有明 显的发展。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井田制度的瓦解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土地买卖的加剧 D.变法运动的开展
4.先秦时期,儒家以仁义而尊圣,道家以自然无为而崇圣,墨家以事功原则而希圣,法家以专制暴力而扬圣。且各家都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 的方向寻求突破。这反映了诸子百家意在( )
A.推行仁政理念 B.重建社会秩序
C.完成思想统一 D.发展理论体系
5.考古学家注意到,“二里头至西周时代……宫庙合一,以庙为主;春秋战国时代至秦 汉时代……宫庙分离,以宫为主”。意在强调( )
A.夏商西周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周秦之际是政教分离的分水岭
C.法家集权思想深刻影响历史走向 D.秦汉文治武功奠定政治制度格局
6.秦朝建立后,规定“数以六为纪”“六尺为步”“符、法冠皆六寸”“器械一量”“书同文 字”“车同轨”“舆六尺”“乘六马”。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社会基层治理 B.消弭六国贵族反抗
C.适应大一统的需要 D.增强秦朝综合国力
7.西周通过“分土建邦”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其 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行政区域监察的变化 B.促进了封建经济产生
C.选官方式明显的变化 D.限制了专制皇权强化
8.初立的汉王朝由于秦朝暴政的剥削以及连年的战争,面临的是一片荒凉的社会景象 ——人口稀少,物资残缺,粮食生产极度萎缩。正如史书记载的那样“天子不能具钧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经过几十年的恢复,出现了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这一盛世出现的原因是( )
A.秦末战乱,田地荒芜 B.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C.均输平准,平抑物价 D.尊崇儒术,儒学独尊
9.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监察制度。汉武帝时期,为巡视监察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 所采取的措施是( )
A.盐铁官营 B.设置刺史 C.尊崇儒术 D.任用酷吏
10.汉和帝时期,窦太后临朝,其兄弟窦宪、窦景等,并居机要,掌握实权。窦氏一门 富贵,其子弟亲戚无不飞黄腾达。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皇帝年幼 B.外戚专权 C.宦官势大 D.君主专制
11.东汉《九章算术》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土地和粮食测量的内容;苏美尔人发明了 60 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这反映出( )
A.古代数学理论走向成熟 B.交流互鉴推动文明进步
C.亚洲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D.科技服务生产生活实际
12.公元 485 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隋代到唐初,均田制的内容虽有所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均田制( )
A.动摇了封建土地制度 B.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C.加重了百姓赋役负担 D.使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
13.《晋书》记载鲜卑族曾居“洛阳四市”“改务农业”;同一时期位于东北地区的高句丽 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铁制农具、车具、锅形生活用具;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 文房四宝;孝文帝在位期间“迁都洛阳”“讲汉语、穿汉服”。这反映当时( )
A.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B.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C.农耕文化已取得主导地位 D.吸取了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14.图为敦煌莫高窟中北朝时期的佛教壁画,讲述的是须阇提为保全父母性命,愿以己 肉供父母充饥.其至孝精神感动了天神,最终天神以神通复原了须阇提的身体的佛经故 事。这幅壁画体现出当时( )
A.佛教主动适应中华文化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儒、释两家思想趋同 D.三教合流最终完成
15.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请你根据所 学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16.780 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 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17.下表是先秦到隋唐的主要选官制度演变历程,据此判断,不属于先秦至隋唐时期选
A.选拔标准以血缘为主变为以才学为主 B.选拔制度着重维护平民利益
C.选拔方式由推荐到更公开公平的考试 D.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到中央
18.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其探究图中工具最有可能出现的朝代为(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19.中国近现代史学家指出:“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乎出于士大夫 之手者,惟宋为然。”这一言论的依据是宋初( )
A.实行二府三司制 B.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
C.吸取唐亡的教训 D.提倡文治并重用文官
20.王安石在《上五事札子》中指出,“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 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伸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今一旦变之,使行什伍 相维,邻里相属,察奸而显诸仁,宿兵而藏诸用”。这一论断旨在( )
A.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 B.宣扬法家思想
C.抨击反对派的保守性 D.强调以民为本
21.“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之间皆是理。”说这段 话的是( )
A.程颢、程颐 B.孟子 C.董仲舒 D.荀子
22.宋真宗时期,张贵妃的伯父看中状元冯京,声称根据皇帝的意思,想招其为婿,但冯京“不肯就,力辞之”;北宋末年,大臣王黼、张邦昌都想招初入仕途的进士潘良贵为 婿,潘良贵“不肯托昏富贵之家”,最终拒绝。这些现象反映出宋代( )
A.大臣希望通过联姻巩固地位 B.科举出身者享有较大的权力
C.依靠婚姻结交权贵受到鄙视 D.社会传统婚姻观念发生变化
23.元朝在法律上规定,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犯罪后分属不同的机构审理,如果汉人 遭遇蒙古人殴打,法律不承认汉人开展“正当防卫”的权利,汉人只有向司法部门申诉的 权利。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
A.“四等人制” B.猛安谋克制
C.南北面官制 D.行省制
24.秦朝时,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 国性道路网;元朝时,政府在各地广设驿站,构筑了从大都(北京)向全国各地乃至境 外延伸的驿路体系。这些做法( )
A.促进中外文化经济交流 B.满足了对外扩张的需要
C.加速了两大王朝的灭亡 D.利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25.明朝后期,官员的奏疏要先交内阁审阅,内阁将奏疏内容及处理建议写在纸上并贴 在奏疏上进呈皇帝裁决,皇帝亲自或委托太监用红笔写出处理意见后返回内阁下发六部 执行;同时通过厂卫制度监察百官。因此出现了嘉靖、万历皇帝尽管多年不上朝,国家 仍能照常运行的现象。这反映了( )
A.监阁体制有利于政局稳定 B.君主集权的强化
C.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D.中央集权的强化
26.明成祖统治时期,实行“厚往薄来"及主动对外开拓的政策,不断遣使外出,招徕“四 夷”,形成了“四夷来朝”的盛况。明成祖病逝后,继位的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专注内 政治理。明仁宗这一政策调整( )
A.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C.冲击了传统的夷夏秩序 D.导致了朝贡贸易体制崩溃
27.1759 年,乾隆举办“定西域祀典”。其中,博克达山系(今新疆境内),素来为关外 之民所重,尊之为“灵山”与“圣山”,犹“东岳”之于西域,故首先被纳入清朝国家祀典体 系之中,与三山五岳等同列为山川祭祀对象。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观念 B.反映出宗教文化受到了政府重视
C.表明华夷之辨旧观念瓦解 D.意在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思想控制
28.明万历时期(1572~1620 年),传教士罗明坚、金尼阁等携带了“七千西书入中国”, 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相当敏感的士人”产生了“压迫感”和“异样感”。“中国 保持着平静的心情……那些曾经挑战并震撼了中国的西洋文明在蛰伏着。”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经济模式难以撼动 B.儒家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C.科举制度禁锢人们思想 D.西方思想受到士人排斥
29.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贸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 )
A.以经济目的为主 B.是“闭关自守”政策的体现
C.以政治目的为主 D.通过商品平等完成贸易
30.清初,皇帝的谕旨一般由内阁草拟,经内阁发六科抄出发送,其内容是公开的,称 “明发上谕’’。自雍正帝开始,皇帝谕旨均由军机大臣拟定文书传递,不经由内阁,由军 机处直接寄出,称为“廷寄”。这一调整旨在( )
A.提高中央决策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C.防止泄露军政机密 D.精简政府行政人员
二、材料分析题(本部分 30 分,共 1 道题)。
31.古代中国国家治理,对于今天探索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 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 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元朝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省制度……在邻近首都大 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称为“腹里”……吐蕃作为一个单独的大行 政区,也未设行省……起初行省带有比较明显的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 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行政机构。 材料三 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清 朝对边疆民族的治理使得清朝政府在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 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的管辖,将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 在世界面前,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摘编自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材料四 汉王朝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诸 如西域都护府,负责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 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等等。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列举汉代、唐代、宋代、明代 为加强皇权采取的主要措施。(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管理吐蕃地区的机构名称,并简述元朝行省制 度创立的历史意义。(6 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的新问题,并列出清代 前期巩固疆域的主要措施 3 条。(8 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6 分)
三、论述题(本部分 10 分,共 1 道题)。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表是先秦至魏晋历史发展的关键词表,从中选出 3 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对 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阐释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CABBB CCBBD DBBAB ABDDA ADADB AAACB
31.(1)职能: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措施:汉设置“中朝”作为决策机构,削夺了丞相的决策权(或中外朝制度);唐规定三省长 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或三省六部制);宋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或二府三 司制)。
(2)名称:中书省;宣政院。 职能: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意义: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开创了中国的省制;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任答 2 点)。 (3)新问题:沙俄等西方列强的入侵。
主要措施:如:①统一台湾并设台湾府;②反击沙俄侵略,1689 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③平定蒙古准噶尔部,稳定新疆(或者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或者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或者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④通过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巩固对西藏的管辖。(或者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或者特创“金瓶掣签”制度;或者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民族事务)(任答 2 点)。
(4)特点:设置专门机构,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因俗而治;注重维护中央权威。 意义:基本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 开发;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唐代、宋代的中国。 职能:根据材料“上佐天子理阴阳”可分析出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措施:结合中外朝制可分析出汉设置“中朝”作为决策机构,削夺了丞相的决策权(或中外朝 制度);结合三省六部制可分析出唐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将相权一分为三(或三省六部 制);结合二府三司制可分析出宋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或二府三司制)。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 名称:根据材料“在邻近首都大都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不设行省”可分析出中书省; 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
职能: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
意义: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明清时期沿用了行省制可分析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开创了中国的省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前期的中国。 新问题:根据材料“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可分析出沙俄等西方列强的入侵。
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如:①结合康熙时期统一台湾可分析出统一台湾并设台湾府; ②结合中俄《尼布楚条约》可分析出反击沙俄侵略,1689 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③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平定蒙古准噶尔部,稳定新疆(或者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或者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或者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④结合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可分析出通过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巩固对西藏的管辖。(或者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或者特创“金瓶掣签”制度;或者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民族事务)。
(4)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特点根据“汉王朝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得出是设立专门的机构,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根据“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得出是因俗而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还有注重维护中央权威。意义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奠定中国疆域版图、强化民族认同、促进边疆地区开发、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和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等角度进行总结概括。
32.关键词:张骞、长安、丝绸。
主题:张骞通西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
阐释:西汉时期,张骞为贯彻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意图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各国,虽未完成战略意图,但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自此,汉地丝绸、金属工具、井渠法传到西域,西域的良马、骆驼以及各种皮毛制品源源不断东来。综上,张骞通西域,既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先秦至魏晋时期(中国)。如选择关键词为张骞、长安、丝绸,因此可拟定论题为张骞通西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关于阐释,可从丝绸之路开通的目的、影响及沟通中原同西域地区经济联系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结合所学,丝绸之路开通的目的是西汉时期,张骞为贯彻汉武帝夹击匈奴的战略意图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各国。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是,张骞虽未完成战略意图,但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中原同西域地区经济联系的表现有,汉地的丝绸、金属工具、井渠法传到西域,西域的良马、骆驼以及各种皮毛制品源源不断东来。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即张骞通西域,既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