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
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下表为考古发现的西周晚期毛公鼎部分铭文(父歆为大臣名字)。该铭文( )
王曰:“父歆……唯天将集厥命,……临保我有周。”
王曰:“父歆……余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宁,虔夙夕,惠我一人。”
王曰:“父歆,余之庶出,入事于外,专命专政……父歆舍命。”
王曰:“父歆……先王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
A.反映出周代诸侯大都遵守宗法制 B.有助于研究西周晚期政治情况
C.说明西周君主权力受到大臣制约 D.重在宣扬西周的君权神授观念
2.《汉书》记载了郡国对其属县的考课情况:卜式“为成皋令,将漕最,拜齐太傅”、赵广汉“为阳翟令,以治行尤异,迁京辅都尉”、萧育“为茂陵令,会课,育第六……及罢出”。考课的作用在于( )
A.确保朝廷政策稳定性 B.纠察豪强郡守不法行为
C.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 D.考核官吏政绩以定升降
3.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撰修淡化了《春秋》笔法,通过一些细微小事铺叙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选材鲜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灵动,叙事风格有较鲜明的文学性。这反映出当时( )
A.官修史书具有教化功能 B.文学日益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C.家族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D.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冲击
4.苏辙在《栾城三集》中指出:“(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作者在此强调了王安石变法( )
A.用人不当加重百姓负担 B.并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
C.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D.涉及面广百姓莫安其居
5.元代学者郭居敬辑选了民间流传的二十四个孝子孝行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的启蒙读物,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元曲伦理剧寓教于乐,《晋陶母剪发待宾》褒扬诚信道德、《赵氏孤儿大报仇》赞颂忠良仁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挞伐贪财嗜利。这反映出元代( )
A.文学艺术以教化为主要追求 B.儒学地位依赖民间力量维护
C.儒学的理论系统取得新突破 D.儒家伦理走向通俗化普及化
6.“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内阁决策权力的增强 B.行政中枢运转开始成熟
C.君主专制进一步削弱 D.内阁辅政功能得以强化
7. 清统治者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设立有别于内地的将军体制。1907年清政府将盛京将
军改为东三省总督,为东北三省最高长官,并在奉天、吉林、黑龙江建行省,设巡抚,取
代将军体制,逐步废除了旗民分治政策。这一变革( )
A.化解了满汉矛盾 B.强化了中央集权
C.促进了国家认同 D.加剧了边疆危机
8.1878年创办的中兴煤矿是第一家完全由中国人自办的民族矿业,1916年成为北洋军阀以私人名义经营的产业,1928年国民党党内上层人物逐步接管营业管理权。1914至1934年间其盈亏情况如图1所示。据此可推断出( )
1914—1934年中兴煤矿盈亏情况统计图
A.外国资本的经济掠夺得到遏制 B.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政治特权
C.民族工业发展与时局紧密相关 D.官僚资本膨胀阻碍了经济发展
9.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
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
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1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 )
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说: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下放自主权给企业,建立经济特区,这些解放生产力的举措……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响应。但这些都是局部的,某一个领域或方面的。……只有实行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才是全局性的。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经济体制 B.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
C.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D.两种经济体制的冲突逐渐缓和
12.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指出,要推动各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表明新时代党和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 )
A.重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B.促进各民族全方位的一致
C.确保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D.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3.梭伦改革开启了雅典民主的进程。针对城邦中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梭伦宁愿遭受双方仇视也要为城邦订立最优良的法律。他在诗歌中表达了立场:“我屹立于此,为双方挥舞坚实的大盾,不许任何一方行不义而占上风。”这说明( )
A.法制是雅典城邦的民心所向 B.梭伦主张武力消除双方矛盾
C.民主政治需要法律提供保障 D.梭伦改革旨在维护平民利益
14.钱乘旦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中说:“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下列事件,符合文中“现代化”特征的是( )
A.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将罗马周围的地区交给教皇统治,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
B.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
C.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
D.德意志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
15. “在控告私人化的诉讼模式下,一些无辜的人无端的被一些不负责任的、甚至是恶意的人指控犯罪,或者被那些为牟取赏金、敲诈勒索的治安官指控犯罪”。为解决上述问题,近代西方国家在司法实践中坚持( )
A.无罪推定 B.权力制衡 C.程序公正 D.司法独立
16.二战后德国的高级行政管理官员往往被称作“政治性行政管理官员”,一般担任各部秘书长或职能部门领导人,他们的任免往往依据政治标准,由现任政府决定。 这些高级文官帮助一些官员,代为起草各种法令、演说稿、质询,并向官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一政治现象( )
A.改变了选官用人制度 B.动摇了西方政党政治
C.破坏了政治中立原则 D.推动了文官制度成熟
二、非选择题(17题15分,18题15分,19题12分,20题10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自国家出现以来,中国历代都制定不同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
记述 出处
史料1 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征匈奴四十馀,匈奴远遁,日以削弱 宁欣《古代历史史料汇编》
史料2 太宗曰:“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司马光《资治通鉴》192卷
史料3 (太祖)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
史料4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檐曝杂记》
材料二 国学大师钱穆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然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要实现中国的民主化,我们首先要认识和了解祖宗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智慧。在此基础上,再去认识西方的政治制度,将适合中国国情的部分移植过来。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述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并援引材料一中史料信息加以说明。(7分)
(2)结合近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历程,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4—16世纪,是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下列表格反映了这一时期与之相关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时间 事件
1431年 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遇难。
1492年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大西洋贸易从此愈加繁荣,欧洲的生产关系进而发生蜕变。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布《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1539年 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了《维莱科特雷法令》,规定法语为法国行政和法庭所用的官方语言,取代了此前使用的拉丁语。
材料二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民族”一词引进后,不久就复合出“中华民族”一词。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随着中国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日益自觉地结成整体,中华民族实际上包括各民族的内在联系,越来越被揭示出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正确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阐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必须最广泛地团结各族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对内求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这样就把中华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完全揭示出来了,并且把中华民族大联合的必要性升华到了理论和革命纲领的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彻底废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压迫制度,完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56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互相支援、共同发展的民族大家庭。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14—16世纪影响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 “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的原因;结合所学,评述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采取的重大政治举措。(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土地高度集中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下存在的一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到南京国民党政府建立时,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趋势非但未能遏制,反而逐渐加深。国民党在执政中试图改变这种土地高度集中的社会现象,出台了土地法令和《佃农保护法草案》,提出“佃农缴纳租项等,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的百分之四十”。中国共产党也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法令,并不断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适时进行调整。两党政策制定的基本出发点都是“平均地权”,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但两党的土地政策所取得的成效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廖光珍《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比较》
根据材料,围绕“国共两党的土地政策”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材料一 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是适应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建立起来的。两汉时期,朝廷设立各级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监察机构开始独立于行政系统。监察官员的品级比相应行政官员的级别低,但职权较大,如隋朝御史大夫为从三品,但其监察范围包括公卿宰相和各级官员。唐朝以来,各朝推行“检举、控告、采访调查、深入部门定期检查、重大政治活动亲临现场督察以及考课督察结合”等方式,以保证监察效能的实现。宋代设立监司、监州,完善地方监察体系。清朝不仅在全国设十五道监察御史,还规定都御史统辖省按察使。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网意、纠正、纠华、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监察制度的特点。(4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5 BDCAD 6-10 DCCBC 11-15ADCBA 16 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参考答案
示例1:
发展趋势1:中央集权日益加强。(3分)
说明:史料1反映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力量;军事上远征匈奴,解决边患,巩固中央集权。史料3反映了宋太祖鉴于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端,削弱地方力量,将兵权和财权均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4分)
示例2:
发展趋势2:君主专制不断加强。(3分)
说明:史料2反映的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史料4反映的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军机大臣上传下达,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4分)
观点:政治制度创新应在批判中继承发展。(3分)
理解:民族资产阶级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并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失败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新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传承文明、学习西方、立足国情、有所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5分)
18.参考答案
(1)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专制王权的兴起;宗教改革的影响;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语言强化了民族认同。(任选三点,6分)
(2)原因:民族危机加剧;先进分子的引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国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两点4分、三点5分)
评析: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56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互相支援、共同发展的民族大家庭。(4分)
19.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政党阶级属性影响土地政策效果。(2分)
阐述:经过1924年改组的国民党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但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的土地政策倒退为限制租项比例,由于国民党蜕变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执政党,该政策收效甚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工农群众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紧紧围绕废除或改造封建土地私有制,根据形势需要先后发动土地革命、实施双减双交、开展土地改革,从而获得人民支持,最终实现了反封建目标,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8分)
综上所述,国共两党不同的阶级属性,不仅导致了二者土地政策不同,也决定了两党政治地位的变化,影响了国家的发展方向。(2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
20.参考答案
(1)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有利于规范各级官员的执政行为,减少官员的腐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6分)
(2)特点:监察制度完整、灵活;以议会监察为中心,是分权体系的一部分;构建了多层次立体监察体系;监察力度大、涉及面广。(任答两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