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远去的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所涉及的是典型的美术基础知识——焦点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变化。但是通篇课本都没有直接提到“焦点透视”,因为在第三学段对类似需要逻辑推理的美术知识主要是感受和体验,所以,本课的开始以两幅美术作品和一幅摄影作品作为欣赏和提示,让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回忆生活中的感受,在对近大远小的道路变化有准确认知的同时,欣赏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利用近大远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感的。接下来的四幅公路示意图进一步帮助同学们找到准确的观察位置。此示意图之所以没有标明“知识点”,其目的就是和“学习提示”相呼应,帮助同学们找到“近大远小”的感受,而非记住焦点透视知识。“学生作品”则和“学习要求”相呼应,包含了绘画和拼贴作品。
教学目标: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并能运用所学视觉现象原理绘制或拼贴一幅以路为主题的风景画。
2.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中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
3.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绘制或拼贴一幅以路为主题,具有视觉现象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
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懂得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展示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绘画工具:如铅笔、彩色水笔(水彩笔、油画棒等);拼贴工具:如剪刀、胶水、双面胶等,彩色纸、皱纹纸等各种纸材或生活中可以利用的废旧纸和布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课件播放公路上汽车行驶的照片,问题:照片中向远处去的公路有什么变化 公路上的汽车、路两旁的树木、路灯杆等景物有什么变化 师生交流后,共同总结出:向远处去的公路看起来越来越窄,公路上的汽车越往远处去越小,路两旁的树木、路灯杆等景物越往远处越低。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画一画远去的路。 (板书课题)
二、发展阶段
( 一 ) 展示图片,分析问题
1.欣赏法国油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和现代油画家韦其美的《新线》,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运用观察、发现、分析的方法,总结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
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两幅画家表现远去的路的作品。《塞夫勒道路》是法国画家西斯莱在1873年完成的一幅油画:普通的乡村道路在画家笔下呈现出一片温暖的诗意。他用精细的写实笔法,来表现他所感受到的天空、道路及两旁的树木、房屋。韦启美的油画《新线》是20世纪中国的经典油画:明朗的蓝天下,新修的公路上,一正一侧两个圆形的电缆线滚子,不仅巧妙地映现了现代化的进程,也成为颇有情趣的构成。在这两幅画中,画家是怎样表现远去的路的 又是怎样表现路两旁的景物的
(生答:画家们在作品中都表现出了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
2.观察生活中的图片,启发学生谈一谈生活中见到过的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除了公路,生活中的其他景物存不存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呢 课件播放生活中的其他景物照片(田野、体育场、小巷、兵马俑坑、画展展览大厅)除了生活中的这些景物外,你还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现象呢 (生答)
3. 小组讨论,分析图片分析教科书第7 页中最上面的四幅图。 (从四个角度去观察:从低处看路、从高处看路、从左边看路、从右边看路。)在自然界中,我们所见到的景物都是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本来宽广的路,会慢慢消失在远处的地平线上。但是当我们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看到的公路会是一样的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播放站在不同位置看到的路的样子。
小组讨论: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视觉变化
师生共同总结:从不同的角度看,观察的位置发生变化,会产生不同的透视现象。
4. 教师演示,拓展思路我们在绘画有路的风景画时,也要表现出这种近大远小的现象,把我们了解到的这些知识运用到绘画中。教师演示笔直大路和蜿蜒小路的视觉现象。
5. 欣赏学生作品
课件播放4幅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这几幅学生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 画面是怎样表现远去的路的 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来表现的 5. 运用新知,尝试创作同学们可以选用绘画或拼贴等方法表现具有视觉现象的路。
三、展示与评价阶段
引导学生围绕作品是否具有视觉现象的特点和画面内容是否丰富等,找出优点,指出不足和改进办法。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所有景物都存在着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并且练习了用绘画或拼贴的方式创作了一幅有路的风景画,希望大家以后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多观察、分析看到的事物,爱动脑,多思考,从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去探索,发现更有意思的问题和现象。
《远去的路》教学反思
《远去的路》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美术上册的第三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并能运用所学视觉原理绘制或拼贴一幅以路为主题的风景画;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感。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绘制或拼贴一幅以路为主题,具有视觉现象的风景画;教学难点是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懂得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变化。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学生能够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并能够在作业中表现出公路及公路两旁景物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但是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很多学生把画面中的树、墙、路灯杆等景物画得东倒西歪,甚至干脆倒在地上,比如公路左边的树向左歪,公路右边的树向右歪,我在巡回指导时不停的给学生提醒、纠正,学生还是画不好。我觉得,这应该是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的新难点。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突破这个难点呢 我首先让学生回忆树木、路灯杆、墙等景物与地面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说这些景物都与地面垂直。然后让学生观察了几幅课件上的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观察这几幅学生作品上的树木、路灯杆、墙等景物都表现的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无论画面上的公路如何倾斜,所有原来与地面垂直的景物在画面中都要与视平线垂直。经过这样的一番引导,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的表现公路两旁的景物,学生作业效果普遍好了很多!由此可见,只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作业中出现了问题,肯定是老师的引导不够,只要老师能及时找到有效的办法解决,就能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