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二轮主体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二轮主体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6 20:40:18

文档简介








(一)给春天让条道
(1)风大,却是吹面不寒,抬眼,有几只芽茎似的风筝探向空中,顿觉,春已至。
(2)虽说心悦,却不免埋怨起来:这里是你们放风筝的地方么?
(3)这是郊外的一片山坡地,开阔,路宽,行人少,因其地处偏僻,市里在路边树了一块 “驾驶基地”的牌子,有几家驾校的学员在这里试驾,学车。车大多很慢,但有的“霸道”得很,也有的作蛇游状,好在路上极少有人,并无大碍。就是有行人了或是有其他的车了,也大多会让着我们的,人们知道我们都是初学者。车一律是黄牌照,教练车,内行人一看,知道是在警示你:离我远点。
(4)这样的时刻有两个孩子在路上放风筝是很危险的事情。
(5)加档,减档,踩离合,教练训斥声仍在耳边,一时让我们放松地停下来当然乐意得很。循着教练的目光,摇下车窗,看到天上有一只风筝!一时很静,细听,风筝还发出了“呜呜”的响声。这是一只装了竹哨的风筝。
(6)跟在后面的车都停了下来,静静地,举目向上,是风筝给枯燥的学驾生活带来了新奇,抑或是春天的突然造访让人们有了好心情?
(7)两个孩子原本是在路边的坡地上放风筝的,风大,孩子拉它不住,依着风,走着走着便走到路上来了。孩子显然在努力着,可风好像有意跟孩子作对,顺着路的方向跑。孩子左手相牵,其中的一个孩子牵着风筝的线,脸却并不朝天空看,不时地侧耳,是在听。听什么呢?另一个孩子则向他说着什么,一边用手向我们比划,笑。
(8)两个孩子仍旧努力地在牵那只不听话的风筝,路上停下的车显然对孩子们造成了心理压力。
(9)孩子已近,细看,我大惊,牵风筝的孩子是个盲童。哦,他侧耳是试图在听风筝上的哨声。
(10)看到两个孩子“上路”了,且一时没有拽过来那只不听话的风筝,就在这时,走过来一个大人,大人身后又跟着几个孩子。原来,他们这一群人都在山上的坡地处放风筝。再远看,天空有好几只这样的风筝,发出“呜呜”的哨声。
(11)这是市里聋哑学校的孩子,老师领着他们来放风筝春游来了。放风筝的盲童和哑童是搭开来的,他们两人一组。不想,他们选择的这块能“放纵”自己的地方却是“侵占了我们的领地”。领头的教师满脸含笑,点头,用双手向我们比划,做着跟那个放风筝孩子一样的动作,接着,身后的几个孩子一起向我们比划。老师和孩子们在说:“谢谢你们!”这是手语。
(12)教练点头致意,出人意料的是教练将手放在胸前,点头,比划:我爱你们。
(13)教练也会手语?
(14)老师鼓掌。孩子们鼓掌。
(15)“我爱你们”,这是我学会的唯一一句手语。教练告诉我们,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会来这里放风筝,有好些年了。驾校的教练都会教学员们这句手语,春天的时候,要想着告诉学员,给上了路的孩子让条道,给春天,让条道。
1.说说本文标题的妙处。
第(1)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3.结合划线词,理解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孩子显然在努力着,可风好像有意跟孩子作对,顺着路的方向跑。
4.仔细阅读文章,在空格处填写合适的内容。
主要情节:看见风筝——___________——得知真相——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变化:埋怨——乐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二)用善良做底色
(1)天气冷得出奇,寒风咆哮着卷起雪花,升腾起呛人的白烟。
(2)温暖的红砖房里,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柴火在灶坑里噼啪作响,锅上冒着润白的蒸气。我和弟弟早就饿了,正眼巴巴地等待着第一锅酸菜肉蒸饺出笼。
(3)这时,有人叫门。父亲出去片刻,带回一个衣着单薄的外乡人来。看上去是个20多岁的农民,但是很年轻,嘴唇都发青了,显然在风雪中冻了很久。“这丝棉很好的,你看看。”他说着,卸下肩上的旧麻袋,就要往外掏丝棉。“别拿了,我不买丝棉。”父亲止住了他,“外面太冷,请你进屋暖和暖和!”“哦,不买?不买啊?这丝棉好,真的很好。”他有些失望,坐在暖和的火墙旁,一时却也并不想挪动。
(4)这时,母亲端上了两大盘热腾腾的酸菜肉蒸饺。“你一定饿了,吃几个饺子挡挡寒吧!”母亲看着仍有些哆嗦的他,把筷子递过去。那人的确是饿了,推辞了一下,便接过筷子狼吞虎咽起来。当他意识到我们一家人还没吃饭时,两盘蒸饺只剩下了小半盘。他尴尬地抬起来,窘迫不安地嗫嚅道:“这……我……我……你们,你们还没吃吧?”母亲笑道:“还有呢,你要吃饱了啊!”蒸饺的确还有,可那一笼是纯素馅儿的,一丁点儿肉都没放。弟弟捏了捏我的衣角,嘟起嘴来。一盘半的蒸饺,对他来说可能也就六分饱,但无论如何他也不肯再吃了。
(5)接下来的聊天中,我们知道他是安徽的农民,跟父亲弟弟一起到北方贩丝棉,没想到折了本,近年关了,打算把剩下的丝棉低价处理了,好歹挣回返乡的路费。“我兄弟的脚冻坏了,他跟我父亲在车站蹲着呢。今儿天太冷,没让他们出来,我寻思把最后一包丝棉卖了,今晚就跟他们坐火车回去。”他说。母亲听了,感叹道:“唉,你们做点小生意,也挺不容易啊!”
(6)父亲跟母亲轻声说了点什么,母亲便去仓房找了三双半新的棉鞋,还有半面袋的冻豆包回来,递给这个年轻人说:“我们也不是有钱人家,要不然,就把你这丝棉买下了。这双棉鞋你换上,另两双拿去给你父亲和弟弟穿,北方不比南方,脚冻伤了可了不得!冻豆包我们今年蒸得多,你带几个让你的父亲和弟弟尝尝吧!”年轻人站了起来,拘谨地搓着手,一遍遍地说:“这可咋好呢?这可咋好呢?我这是遇上好人家了!”
(7)我们把他送出门时,年轻人一眼瞥见院子里一堆锯好的圆木。他突然放下肩上的包,三步两步抢过去。“我干点儿活再走!”说着便抡起大斧,劈起柴来。母亲正要劝阻,父亲说:“让他干吧!”寒风中,雪花飘飞,年轻人已经走了,我家院子里,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垛劈得粗细均匀的柴火。弟弟吃了剩下的半盘有肉的蒸饺,玩去了。我跟父母吃着第二笼纯素馅儿的蒸饺,觉得温暖而香甜。
(8)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赏心悦目的,是纤尘未染的青山绿水;最温暖人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 暮年回首时,最有价值的财富,应是一颗恬淡宁静的心,和一份丰富无悔的回忆。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一颗善良单纯的心做底色。
联系全文,体会本文标题的妙处。
第(1)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3.结合划线词,理解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那人的确是饿了,推辞了一下,便接过筷子狼吞虎咽起来。
4.仔细阅读文章,本文主要记叙了“我”的父母所做的哪两件善事?
5.第(8)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最暖心的事
(1)十年前,我从得克萨斯州的乡村来到纽约开出租车谋生。开的士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幽默诙谐,有的人失意忧郁,还有的人自命不凡。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老太太。
(2)那是今年5月份第2个星期日的深夜,我接到城郊的一个要车的电话。我想,也许是一些参加完晚会的人,或是某个刚赶到这个城市过母亲节的人。
(3)我到达目的地时是3点30分。一个破败的公寓楼黑黢黢地立在我的眼前,只有一楼有一个房间透出一点灯光。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司机顶多只会按一两声喇叭,稍等片刻,然后开车走人。因为这个时间和地点时常会出现治安问题。然而,我也知道这个时间在这样的地方打车不易,再说也许这个客人有点困难需要我帮一把手呢。于是,我走到亮灯的那户人家敲了敲门。
(4)“等一会儿。”回答我的是一个苍老虚弱的声音。我听到屋内有什么东西在地上拖动。隔了好久,门开了,一个80多岁的瘦小的老太太吃力地拖着一个萨斯包走了出来。她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活脱脱是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5)“你能帮我拎一下包吗?”她说。我先将她的包拎上车子,然后又回头搀扶着她。她走得很慢,边走边对我感谢不尽。
(6)“这没什么。”我说,“我这是为我的客人服务。再说,我希望我的妈妈在外面也能得到同样的服务。”
(7)“你真是一个好人。”她说。进了车子,她给了我一个地址,问:“能不能从城里走?我很想再看看这座城市……”
(8)“能,不过这就不是最近的路了。”我答道。
(9)“这不要紧。”她说,“我不着急。我是菲奥娜小姐,不过人们都叫我菲奥娜太太,是去圣洛安敬老院。”
(10)我从后视镜中看了她一眼。菲奥娜太太的眼窝里有一滴亮晶晶的东西。“我孤寡一人。”她继续说道,“医生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不然我不会去的。”
(11)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经过城里的路程一刻钟就能走完,然而我们却花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因为她一会儿让我慢行,一会儿让我停车,还不时地讲着话。菲奥娜太太指着一座大楼,告诉我她曾在这儿干过电梯操作员的工作。在经过一个居民区时,她说她和丈夫结婚的新房就是在这里。她要我将车子在一个商场前停了一会儿。她说这里曾是个舞厅,年轻时她在舞厅当过舞蹈指导老师。有时,她会让我在某一个地方放慢速度,然后默默凝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
(12)当第一缕阳光露出地平线的时候,菲奥娜太太这才说:“我累了。走吧。”
(13)车子来到了她要去的圣洛安敬老院前。敬老院的两个工作人员正在等着我们,工作人员说:“这位老太太一直不肯来敬老院,现在她患了肺癌,才同意来敬老院,而且必须在今年的母亲节来敬老院。”工作人员说着给她推来了轮椅。(14)“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菲奥娜太太取出钱包问我。
(15)“不要钱。”我答道。
(16)“你也要养家。”菲奥娜说。
(17)“还有其他客人呢。”我说,接着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弯下腰拥抱了她。她紧紧地抱住我。“你给了一个老太太一小会儿快乐的时光。”她说,“谢谢你。”
(18)我最后握了一握她的手,然后走向暗淡的晨曦。我的身后响起了关门的声音。这是一个即将结束的生命发出的声音。一路上,我在想,如果今天带菲奥娜太太的是一个脾气急躁没有耐心的司机,如果我在公寓楼前按一二声喇叭后就把车开走,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19)我做的这件事情似乎微不足道,但是现在想起来,却是我一生中最暖心的一件事情。
1.说说本文标题的妙处。
2.第(3)段中划线处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结合划线词,理解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有时,她会让我在某一个地方放慢速度,然后默默凝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
4.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抓住关键要素,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5.第(1)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母亲的心
(1)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2)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3)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4)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5)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6)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7)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8)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9)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摸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10)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11)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12)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1.联系全文,体会本文标题的妙处。
第(2)段中划线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划线词,理解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
4.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方框中补全(1)~(9)段的主要情节。
5.第(8)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五)新年礼物
(1)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一街两行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都有。超市、商场门口的大海报,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折、降价的信息扑面而来。街口巷角的空地也全被小商小贩们占领了。过年了,城管也睁一眼闭一眼的,他们也知道弱势群体的不容易。卖衣服的,卖年货的,还有现杀活羊的……都来了。有商家门口的音响放着“新年好啊新年好”,不时炸响的鞭炮,更是把年味送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2)李娟走进商场,打算给母亲买件礼物。迎宾小姐穿着大红的旗袍,脸似乎比平时笑得还灿烂:“欢迎光临!”
(3)每到年关,李娟必给老母亲买一件礼物。她自小没了父亲,是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既当娘又当爹地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不容易。记得进城的头一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洗脚盆。还是李娟在雇主家看到洗脚盆后,才决定给母亲买的。李娟是一个家政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保姆。李娟在电话里给母亲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这话也是雇主给李娟说的。李娟又问了雇主一次,才记住。先前在老家,晚上睡觉前谁洗过脚?即使偶尔洗一次,也是用的洗脸盆,谁用过那种木制的、带按摩的洗脚盆?第二年,给母亲买了一个袖珍音响,里面装了个卡,录满了家乡戏,豫剧、曲剧,还有大鼓戏。弟弟和弟媳在外打工,不常在家,母亲一个人在家孤独,听听戏也不寂寞。这玩意也是李娟在公园里见到的,不少城里老人都有,腰里挎着,手里拿着,口袋里装着,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比收音机方便多了。
(4)第三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按摩椅,母亲经常腰疼,都是干农活给累的。这也是李娟看到雇主家里有这个,才想起给母亲买的……
(5)李娟东瞅瞅,西看看,给母亲买什么合适呢?衣服?平时没少给她寄,弟媳也给她买,到老也穿不完。用的?电视机,家里有,冰箱,家里也有,除了过年派上用场外,其他时间都罢着工。洗衣机,在弟弟的屋里锁着。李娟想再给母亲买一个,母亲不要,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有,使用的却很少,都当成柜子塞满衣服了,说洗衣机老费电。即便是给母亲买了,会不会用还得一说。吃的?母亲饭量不大,也不吃肉,说老了,吃啥都不香甜了。开心果、核桃之类的坚果,她的牙也退化了,咬不动。
(6)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亲还缺少什么。
(7)听到是她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那端显得挺激动:“娟,是你吗?你五天都没打电话了。家里啥都不缺……你啥时间回来?”家里装的是座机,母亲却不会拨号,不能主动打电话,只能接听电话。
(8)又是这句话。每次打电话,母亲都问李娟啥时间回去。李娟耐心解释道:“娘,我最近工作忙,回不去。”前不久,李娟刚换了雇主,这一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国外,忙,没时间回来陪老人家,老太太晚上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晚上陪她睡觉。老太太的儿子给的价钱也诱人,李娟就答应了。
(9)母亲在电话那端不说话。
(10)母亲似乎不高兴,李娟忙换了欢快的语气:“娘,我弟弟他们回去了吧?我们几天前通过电话。我有时间就回去。”弟弟他们回去了,这个年也就热闹一点,家里也不至于太冷清。
(11)“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
(12)给我寄礼物?李娟感到新奇:“娘,您老人家给我寄啥子礼物,真是的。”母亲又说:“我让你弟弟寄的,他说丢不了,你会收到的。你弟弟他们今个儿去镇上赶集了……”
(13)电话挂断后,李娟就给弟弟拨通了手机,闲聊了一会儿,就问到正题:“娘说给我寄的礼物,啥礼物?”
(14)“姐,你别生气啊。娘给我二百块钱,让我买张火车票给你寄去……我今天早上才在网上订购的,让他们直接送票去你那里,估计今天就会给你打电话,是腊月二十六的票。姐,你几年没回来了,你就回来一趟吧。你知道吗?你给娘买的洗脚盆,她一直没拆封,按摩椅一次也没用……姐,你真的很忙吗?娘想让你回来陪她睡一晚上……”
(15)弟弟的话音没落,李娟眼里的泪已悄然滑落下来。
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标题的作用。
2.第(1)段中用很多笔墨来写越来越浓的年味,其作用是什么?
结合划线词,理解文中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
仔细阅读文章,李娟对母亲很孝顺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文章第(6)段划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六)枯萎的蒲公英
(1)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2)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地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3)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4)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称)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5)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拣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6)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7)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8)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9)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联系全文,体会本文标题的妙处。
第(1)段中划线句运用了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结合划线词,理解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概括文章(3)-(7)段中记叙的事件。
结尾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七)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1)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2)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冷月和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嫣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3)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了,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4)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泥土,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而背阴山坡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5)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6)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作了春天的天空呢!
1.联系全文,体会本文标题的妙处。
文章开头划线处描写杭州西湖的春天,其作用是?
3.结合划线词,理解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
4.仔细阅读文章第(2)段,作者在文中通过描写霜花的变化来写春天来临的过程,请把太阳升起后霜花颜色的变化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八)在伤口上开出花朵
(1)那是几年前的秋天。
(2)我逛了好几条街,总算买到心仪的毛衣,水绿色的,款式别致,配上薄呢长裙,走在街上,心是轻盈的,那种感觉很好。高大的梧桐树下,黄色叶子飘飘柔柔落下,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地面一片斑驳迷离。
(3)早晨,我准备穿上毛衣去上班,令人惊讶又气愤的是,毛衣左襟竟被老鼠咬了个洞,还留有张牙舞爪的痕迹。因那时刚工作,租住的平房离单位不远,夜里时有老鼠来造访,为了工作方便,只能凑合着住,竟也想不到老鼠如此地猖狂。
(4)无奈,只得满街遍寻毛衣加工店,咨询有否补救的办法,接连跑了好几家,都摇摇头叹说不好修补,搭配不到同色的毛线,别的颜色补上去,效果就差了。旁边一位卖毛线的胖阿姨,看我沮丧神情说,西郊深巷有位织毛衣的师傅,手特巧,她或许有办法。
(5)我按胖阿姨说的巷口,顺着标记转来转去,总算在一条胡同深处找到,师傅表情淡然接过我手上的毛衣,做上标记,放在橱窗里,说一周后来取吧。一周后我准时去取,她从一叠放置整齐的毛衣中抽出,展开,同时我脸上也展出了喜悦,那个洞,神秘地变作一个美丽的雪花,为了强调效果,又接连绣了两个愈来愈小的雪花图案,有雪花飘飞渐行渐远的感觉,同时又在毛衣右襟也绣了三朵,师傅说这样显得对称,刻意而为。
(6)我不由感叹,真好!比原来毛衣更完美更独特,就像件艺术品,我好像走进雪落的日子,数不清的雪花在舒展着玉色的翅膀。原本的缺陷,通过心有灵眸的匠心,摇身呈现出一种完美。
(7)这让我想起同学小茵,她一直有偏头痛毛病,不像一般年轻人朝气,爱凑热闹,她独爱清静。平日倒看不出她内敛的性格,眼神清澈,笑起来漫不经心,后来听她说,白天讲话多了,晚上就头痛失眠,问过不少医生,连心理医生也咨询过,却于事无补。
(8)改变成了妄想,正应了那句话:“没有谁是上帝的半成品。”后来她渐渐习惯了自己,选择在实验室工作,大多时间与仪器相处,很少与人言语。工作之余为排遣寂寞,她一直学着写东西,和自己内心言语。
(9)岁月流转,再见她时,想不到她竟出版了自己的书。她在书中序里写到:“因为无奈,喜欢上一种寂寞的美丽,徜徉在文字里,寻找灵魂的突破口……”
(10)世上的万物并不都是完美的。残缺、病痛、意外等既存在又无法回避,抱怨颓废展览残缺,都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尽量修复伤口,嫁接花枝,有时伤口会意外开出绚丽之花,生命从另一种意义上取得完美。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在伤口上开出花朵”好在哪里。
2.第(2)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3.结合划线词,理解文中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按胖阿姨说的巷口,顺着标记转来转去,总算在一条胡同深处找到。
4.本文主要记叙了两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每件事的概括不超过20字)。
5.文章(7)(8)段的作用是什么?
(九)看火车
(1)下午,我和狗子、保家、爱军四个人一起悄悄地溜出村子,然后一路小跑,直到我们经过另外一个村子霍家坪,才放慢脚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们不能让村子里的人发现,不能让任何一个同伴发现,因为这个下午对我们来说,是完全应该载入史册的一天———当我们走了整整两个小时弯曲的山路之后,我们在三阳川的渭南镇看到了我们向往已久的火车。
(2)第一次知道火车,是在一个深夜。那夜,我恰巧和祖母住在一起。可能是半夜两点多吧,叔父背着一个背篓,回来了。祖母急忙下炕,给叔父收拾吃的去了。而我,一个才六岁的孩子也被惊醒了。我一看久别两个月的叔父风尘仆仆地坐在炕沿边,就再睡不着了。叔父给我讲了出门的一些经历——其中让我最觉新鲜的,就是叔父花了三毛钱,从很远的地方坐着火车到了山脚下的渭南镇。从此,火车就像一个魔术师的手,弄得我心神不宁——其实我并没奢望自己能坐上火车,只要能看看它奔跑的样子,也就心满意足了。是啊,看一看火车,是我一个乡下少年对远方的向往。从生在杨家岘这个小村庄开始,我就没出过远门。最远的一次,也就是去了一次三阳川,一个比我的村子略微好一些的地方。于是,我就把看火车这个秘密的愿望告诉给了我的三个好朋友;于是,也就有了我们秘密出村的那个下午——当我们到了渭南车站,好像是下午四点多。
(3)小心翼翼地进了火车站,在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里坐下来,我们就等着有一列火车能够驶入我们的眼帘。可是,当我们苦苦地等了多半个小时,才有一趟货车驶来了,好像是拉煤的,脏兮兮的,一点也不好看,还有一路的灰尘跟着火车在飘飞。可以说,这无异于渴望已久的漂亮姑娘居然以很丑的样子出现在眼前,让人倍感失落。我也就在那个下午突然明白,任何美好的事物在到达内心之前,其实都要走上一段很长很长的路,从而产生一种极为美丽的等待之苦。比如我们期待驶入我们眼帘的第一列火车。但我们没有罢休,并且下了决心,宁可不回家也要看一趟坐人的火车,看一看究竟是穿什么衣服的人坐着火车来来去去地经过祖国的南北大地。
(4)终于,不到十分钟,来了一趟火车,确实如我们所愿的是一列客车。更让我们兴奋不已的是,它居然就停在我们的眼前,停在西北大地上这个小小的车站上。这也就是我后来所知道的列车在单行道上的会车。火车一停下来,我们就欢呼起来。我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怕,躲得远远地,我看见车里的人来回走动着,有喝水打牌的,有抽烟睡觉的。至今我还记得,那趟火车某个窗口边上的一个中年男子,他总是冲着我们几个笑。我知道他是笑我们的傻。傻,难道不是一种美吗?我现在真希望有人笑我傻,然而没有了。还得补充一句,火车启动时他打开窗户,朝我们挥了手。
(5)随着一声鸣笛,火车慢慢启动了,在我们内心的挽留下驶向了远方。热闹了几分钟的站台沉寂了下来。只留下我们四个人在空荡荡的站台上孤零零地站着,回想着已经远去的火车。我不知道火车最终要去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沿途会有什么样的景色,但我可以相信,一路走去,肯定很美,肯定要比我所生长的这个小村子美得多。
(6)后来,在我的百般纠缠下——八岁的我被叔父带着坐了一次火车,但远远没有我所想像的那么美好。是啊,少年时代美好的秘密,如果要想一直保留它天真的面孔,就永远也不要揭开那层朦胧的面纱。
1.联系全文,体会本文标题的妙处。
第(5)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划线词,理解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从此,火车就像一个魔术师的手,弄得我心神不宁。
4.阅读选文(2)-(5)段,完成下面表格。
5.结尾段写“我”坐火车这件事有何作用?
(十)变
(1)少年只有16岁。之前他干过许多糊涂和愚蠢的事情:他偷过郊区的苹果,偷过城市的盆花,偷过同学的铅笔和饼干,偷过邻居的茶杯和腊肉,还偷过大街上的自行车。他一次次被带进派出所又一次次被放出来。一天,他猛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意识到自己错了,意识到自己应该痛改前非了。
(2)他后悔,他想改,可是他已经挽回不了自己的声誉和尊严,他已经没有了任何朋友,他一出现总会引来一些异样的目光。少年并不记恨他们,认为这是对他的惩罚。少年望着窗外,天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阳光。
(3)整整一个夏天,每天上午,他都把自己关在家中,透过窗子看外边的树。他忍受不了寂寞,到下午时,悄悄出去,在小区转一圈。人们一看见他,或扭过头去,或老远就避开。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少年不敢上前,不敢与他们对视,他失去了与任何人交流的勇气。他无奈、自卑,似乎世界在他面前关起一扇门,又加上无数把锁。
(4)他垂着头慢慢地走,轻踢着一粒石子。没有阳光,少年却感觉后背灼热。忽然有人喊他,是一位坐在凉亭里的老人。老人朝他招手:“喂,年轻人!”他抬头一愣,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你是在喊我吗?”他指指自己。“过来,年轻人!”老人说。他走过去,胆战心惊。他想逃离,可是却说服不了自己的脚步。老人叼着一根没有点燃的香烟,摸着口袋,问他:“有火柴吗?”“没有。”“打火机呢?”“也没有。”说完,他急急地低了头,试图离开。“别急着走。”老人再一次喊住他,“去帮我取来打火机吧,我的家,你知道的。”
(5)他当然知道,老人与他同住一个单元,他住七楼,老人住一楼。“我的腿脚不中用。”老人笑呵呵地说,“打火机放在茶几上,麻烦你帮我取来。”少年心中划过一道闪电。可是那闪电转瞬即逝。“钥匙呢?”他问。“门没有锁。”老人说,“我从来不锁门的。住咱们这个小区,根本不必锁门。”少年心中又是一道转瞬即逝的闪电。少年飞奔而去,途中流下了眼泪。一缕阳光从云缝里钻了出来。
(6)那扇看起来冷冰冰的防盗门果然没有上锁,他轻轻一推,便开了。茶几上放着果盘,放着零钱,放着钥匙和打火机。少年抓起打火机,转身跑出屋子。
(7)老人点着了烟,郑重地对少年表示感谢。然后,他对少年说:“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愿意,我们下一盘象棋,好吗?”少年当然愿意。他坐下来,聚精会神地和老人下起了象棋。不久,少年便败下阵来,可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凉亭外,阳光灿烂……
(8)少年后来成为一名警察,老人的身体仍然很好,闲时,他们会凑到一起下象棋。他多次跟老人谈起那件事情,他说那天你故意不锁门,那天,你口袋里,其实装着打火机。
(9)老人只笑不语。问急了,老人就说我忘记了,我真的忘记了。或许真如你所说的,那天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的;或许那几年里,我出门真的从不锁门;或许,那一天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切不过是你的一个美好梦境。不过我认为,这一切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亲手推开了那扇门,而不是别人……
1.联系全文,体会本文标题的妙处。
2.选文(2)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主要作用是什么?
3.结合划线词,理解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少年心中划过一道闪电。
4.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结尾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十一)日子里的诗意
(1)她的煎饼摊就摆在热闹的步行街口,简单的手推车上嵌着一个平底锅,锅边一盆和好的面粉,一盆碧绿金黄的韭菜鸡蛋馅。每天,她专心致志做着煎饼,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车流人群,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就在面粉的搓揉拿捏中寂寂度过。
(2)那个深秋的黄昏,空气中刮着冷冷的风,我接儿子放学,等公交车时,被一阵阵浓郁的韭菜香吸引,忍不住停下脚步。第一次仔细看她:额上几道深深的皱纹,留下岁月的痕迹,脸和手都被冷风吹得通红,看上去四十多岁,没有一般小摊女人的邋遢随意,大红冬袄外围着一条蓝色碎花围裙,朴素而洁净。她正用双手飞快地搓揉翻拣,一个个圆乎乎、油汪汪、金灿灿的韭菜饼子在她的手下翻飞。
(3)瑟瑟秋风里,能有这样一个热乎乎的煎饼也是一种寻常日子里的幸福吧。
(4)等煎饼的间隙,我打量这个小摊,没什么特别。在昏黄的街灯下,她及她的小摊都笼罩着一种淡淡的烟火的气息,一种浓浓的家的味道。突然,我发现在小推车中间的档子上,放着一个红皮笔记本,式样已经过时,却是一种记录岁月的陈旧,有一种俗世里的美好。看得出,主人一定很爱它,并日日抚摸它,翻阅它。
(5)我的目光停留在红皮笔记本上,久久没有移动。她仿佛看出我的疑问,腼腆一笑说:“没事时坐着晒晒太阳、翻翻杂志,遇见好的诗,忍不住抄下来。呵呵,年轻时候喜欢文学。”她的话让我愕然,想不到,这样一个卖煎饼的女人,被生活打磨得如此粗糙,却又如此细腻,竟如此执着地喜欢诗、喜欢文学,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和坚守?
(6)忽然间,很想看看她的红皮笔记本,可以吗?
(7)她用沾满面粉的手递过来,不好意思啊,只是觉得这些句子好,爱。
(8)爱,多么强大的理由!
(9)我想起电影《SWANN》中那个写诗的普通农妇,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令许多城里人惊讶喜爱。她常穿着农家朴素的衣裙,站在风里,嘴唇紧闭,目光忧郁地望着远方。她生活在粗壮丈夫的暴力之下,那个男人不懂得她的诗,更不懂得她的美。她只能在结束一天的辛勤劳作后,才悄悄地把自己沉浸在内心深处的世界里,把内心丰富的情感用美丽的句子表达.她将希望与梦想写在破碎的纸片上,一片又一片,藏在皱皱的牛皮纸袋里,在日复一日的艰难生活中,她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和思想的飞翔。
(10)其实,做煎饼女人抄写的诗句有多美,意蕴有多深刻,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与电影中的农妇一样,有一颗能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心。
(11)此时,深秋的黄昏不再寒冷。坐在暖和的车厢里,儿子依偎在我的怀中,他香甜地吃着煎饼,和我说着幼儿园的趣事。车窗外,秋雨潇潇,夜色渐浓,华灯初上。下班的人们裹着阵阵寒气上车,不一会儿,车厢里的阵阵温暖就将这寒气融化,人们说着笑着,牵挂着不远处亮着灯光的家。
(12)忽然觉得,心里满满的:是晴空艳阳的暖,是春风拂面的柔,是姹紫嫣红的娇,是围坐火炉的热,是韭菜煎饼烙在锅里的香。日子里的诗意,原来是这样好!
1.结合选文说说标题“日子里的诗意”有什么好处。
选文第(2)段写“那个深秋的黄昏,空气中刮着冷冷的风”,其作用是?
3.结合划线词,理解文中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她的话让我愕然,想不到,这样一个卖煎饼的女人,被生活打磨得如此粗糙,却又如此细腻,竟如此执着地喜欢诗、喜欢文学,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热爱和坚守?
4.阅读选文(5)—(8)段,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5.第(2)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十二)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1)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2)“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3)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4)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5)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6)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钞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7)“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8)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9)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10)“什么,爹?”
(11)“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以“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为题的好处。
文章有很多处关于“风雪”的环境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3.结合划线词,说说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4.梳理文章情节,把下面的空缺处补充完整。
父亲摸黑砍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十三)冬天里的事情
(1)那是冬天的事。我小时候在东北生活,真冷,你要是站在雪地里不动,骨头都能冻酥了。我们生活的部队家属院里有一口井,不管是冬夏,吃水都靠它——一根管子伸到地下,上头是一个呆头呆脑的铸铁做的圆家伙,一抬一压把下面的水抽上来。一到冬天管子就被冻住了,要压水,先要提一壶开水,顺着管子浇,把里面的冰烫开,才能抽出水。有一天早上,没人注意,我悄悄溜到水井边,想舔一舔管子,试一试舌头能不能把管子里的冰化开。我半蹲在地上,张开嘴,伸出舌头,管子仿佛有强大的吸力,把我的舌头粘了个结结实实,瞬间,一股寒气“沁人心脾”,透心凉。我感觉不妙,往回扽了扽①舌头,可是,“焊”得很“死”。越扽,“焊”得越死,很疼。我一点办法都没有,纹丝不动地蹲在那里,挺着脑袋,张着嘴,吐着舌头,像一只仰天长叹的青蛙。连哭的可能都没有。在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如果再冻一会儿,我会成为水井边的一尊冰雕。
(2)那是几十年前的事。实际上,我很快就解脱了,但是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舌头上的一层皮不见了,永远留在了管子上。当我满嘴血丝呼啦地回到温暖的屋子时,一家人吓了一大跳。我掩盖不住自己的伤,强忍着疼痛,诉说了刚才的经历。按照父亲的脾气,要狠狠地揍我一顿才行,可是,他是革命军人,不能打伤员。
(3)东北的冬天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我的舌头虽然不幸遭受了一场“浩劫”,但是在那一天的前前后后,它主要的作用还是用来品尝东北的美食。粘豆包。冬天的时候家家都做,蒸了一锅又一锅,放到屋外去冻,冻成冰疙瘩。吃的时候,拿进来几个,上火一蒸,冰雪很快消融,豆包呈黏黏糊糊的形状,又不会黏成一团,蘸着白糖吃,真甜。里面的豆沙馅也很甜。冻豆腐。家家都有小小的圆圆的石磨,女人都会做豆腐。一盘盘热腾腾的豆腐在风里雪里很快凝固,坚硬得像一块块石头,颜色也由白变黄。冻豆腐是东北人冬天绝妙的美味,炖骨头,炖白菜,炖酸菜,炖粉条,都可以放冻豆腐,咬着很筋道,味道很独特,百吃不厌。
(4)东北的冬天里。我和小伙伴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在冰雪的陪伴下度过了我自由快乐的童年。
(5)那样的冬天,南方人是不敢想象的,也想象不来。我是见过冬天的“大世面”的人,比如我正在经历的这一年的冬天,着实有点北方的特色了,有强烈的风,街上的树还好,但我们阳台上的那些树摇得很来劲,在屋子里都能听到树叶摩擦发出的欢快的声音。窗外悬着的一股股凉气顺着窗户缝隙一阵阵袭来,吹到脸上,但不刺骨,很清冽,让人清醒。桌上的一杯热红茶已成冰茶,很好喝。
(6)晚些时,我走在路上,竟然下雪了,不过,那是一粒粒的小雪珠,是“霰②”,是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一句“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我小心地捻着它,富于质感,柔韧且倔强。我用整个面孔承接了它,我整个人,从里到外,似乎都被漫天蕴蓄的雪珠涤荡得清清澈澈。
(7)这时,我接到母亲的长途电话,她说,我看天气预报了,你们那里很冷。
(8)我想让母亲来南方过个年,父亲已经不在了,她很孤独。我特别想让她来南方吃几顿我做的饭,还是我小时候她做给我们的,酸菜炖粉条,小鸡炖蘑菇……天气好的时候,我想陪她到南方的草地上晒太阳。
(9)只是,也许在她抵达南方的时候冬天已经绕走了。但冷与暖,永远是心里的事情。
【注释】①扽(dèn):猛拉,使伸直或平整。 ②霰(xiàn): 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以“冬天里的事情”为题的好处。
文章第(5)(6)段关于南方冬天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3.结合划线词,说说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我一点办法都没有,纹丝不动地蹲在那里,挺着脑袋,张着嘴,吐着舌头,像一只仰天长叹的青蛙。
4.东北的冬天里,哪些事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根据全文简要概括。
5.说说结尾段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但冷与暖,永远是心里的事情。
(十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2)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3)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4)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5)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看你能熬到什么时候?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6)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7)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8)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9)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10)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11)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1.请根据文章内容,为本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2.文章第(1)段划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3.结合划线词,说说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看你能熬到什么时候?
4.胖瘦二位老人的性格特点和追求各是怎样的?请分别概括。
5.文章第(9)段中,作者认为,他们“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说说这句话的作用。
(十五)麦与镰的季节
(1)时光,以镰刀的脚步,一步一步走近。阳光的移动,河水的流逝,月亮的圆缺,燕去雁归,土地在河水中移动,这就是时间的脚步,在收割着地面的一切。不知不觉间,夏季来了。麦子在逐日褪去身上的绿色外衣,披上淡黄色的衣衫。
(2)立夏过后,扬花的麦子,总是羞涩地将两点花瓣儿挂在穗头,麦地里就多了一层淡雅的粉白。粉白不起眼,只是很温情,像乡村的少女,匆匆赶路,总是散着一绺头发,低着眉,红着脸,青春的气息,舒畅而又细腻。
(3)麦子是土地的女儿,也是养育乡村的母亲。就像乡村的女孩儿有一天也会感到受孕的幸福,以生命创造生命,在痛苦的幸福中祈福。
(4)初夏,楝子花开,是麦子逐渐成熟的标志。羽状的复叶是苦的,粗糙的树皮是苦的,椭圆的果实是苦的,深埋的根须也是苦的,苦心的苦楝树,淡紫色的小花朵浓郁的开满整个灌浆时节,一种独特的苦香四处弥漫。麦子的成熟,是和石榴花开相应和的,饱满的麦粒,堆满我们的院落,火红的花朵,摇曳在我们的每一段岁月。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美酒一样,浓郁芳香醉人。
(5)我曾在柔和的春夜漫步田间,微朦的月光下,小麦,在风中摇曳,显示出努力生长的模样,土地是软绵绵的,踏上去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新翻的泥土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气息,与小麦散发的清香味糅合在一起,有一种给人向上的力量的感觉。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田野作物的叶面之上,像洁白的乳汁。作物在春的时节,努力地拔节生长,似乎能听到生长的声音,一种向上的音响。
(6)麦子是温柔的女子,在召唤阳刚的镰刀。初夏时节,麦子成了待阁的少女。
(7)我手握镰刀,弯腰低头,向麦子致敬。或许是她们太矮小,不,是她们太牵挂母亲。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8)一分神,手指被锋利的镰刀轻轻划破,殷红的血液,在光洁的镰刀上留下斑斑痕迹。不知是麦子柔弱,还是土壤疏松,镰刀时而割断麦子,时而又将麦子连根拔起,麦芒刺伤我的手指和手背,隐隐作痛。
(9)远方的养牛院子里,牛的尾巴在不停地摇摆,驱赶着身边的蚊蝇,姿态很甜美,旋律也很优雅。或许,牛儿们知道麦子成熟,收割后,被轧扁的麦秸是它们最好的食粮,麦田就是它们天然的谷场和食料厂。
(10)有些植物追求肥沃,有些植物则追求空间,而麦子,是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的农作物。当冬日万物沉睡时,麦子则在广袤的土地之上苏醒,绿色在田野间镶上了边框,她们是那么纤细,是那么弱小,是那么新绿。此刻面对金色麦田,她们过往的绿色身影,在我们的眼前不停地晃动。绿色,是最感人,最有情的。她们不像红色那样热,不像蓝色那样冷,她们柔和美好,给人安慰,使人安静,叫人思索。
(11)手指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使她们显得更加美好柔和,给人安慰,给人安静,让人增添无限的思索……
1.联系全文,体会本文标题的妙处。
2.第(1)段中划线句运用了环境描写,其作用是?
3.结合划线词,理解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我只好蹲下,与她们近距离接触。我再一次对她们感念,我单膝跪下,进一步向她们致敬。
4.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5.结尾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十六)我送父亲进养老院
(1)那天晚上养老院打电话说父亲病重时,我正在参加同学聚会。当时气氛很热烈,我喝了不少酒,微醺中,我一边恋恋不舍地穿上大衣,一边和同学说:“我父亲没事,我接到这样的电话不是一次两次了。”
(2)当我带着酒气赶到医院时,父亲已进入半昏迷状态,养老院的人说父亲是撑着最后一口气,在等我。看见我,父亲虚弱地张张嘴,但纵有千言万语,已说不出一个字来,大颗大颗的泪珠从他的眼角滚落,之后他疲惫地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醒来。我那种锥心的痛和自责,无人能够理解。
(3)五年前,父亲因病生活不能自理。母亲已经去世了,照顾父亲就成了我沉重的负担。可能是因为有病吧,父亲的脾气变得很怪。进养老院的前三年,我先后给父亲找过八个保姆。有时我晚上下班到家,正要给孩子做饭,保姆就来电话了,说父亲又发火了,不肯吃饭。我要是有一天不去看父亲,他就和保姆闹腾,他说,还是丫头做的饭好吃,还是丫头贴心。
(4)我每天晚上安顿完父亲,回到家孩子已经睡了。日复一日,一年下来,我累得半死,人瘦了好多。我的小家庭进入一种无序状态,那种苦是外人不能体会的。先生也开始抱怨,他说,你能不能想想办法,让家里过上正常生活呀。
(5)2006年年底,我心中的烦累达到了顶峰,我和在国外的大哥商量,推说我身体不好,想把父亲送进养老院。大哥同意了,事实上,因为不能在父亲身边尽孝,大哥一直对我满怀愧疚。
(6)父亲去世后我才听大哥说,那天他打电话劝父亲去养老院时,父亲一直沉默。后来大哥说,妹妹身体不好,时间长了会把妹妹累垮的;再说也会影响她的家庭和睦。父亲哭了,他说,我糊涂呀,我拖累丫头了。
(7)就这样,因为我们经济条件尚好,也为了花钱买心安,弥补感情上的“欠债”,我给父亲选择了一家很好的养老院。
(8)父亲的房间很整洁,从窗口望出去,芳草如茵,几名护士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者在散步,四周寂静得令人心酸。同一个房间的大爷对父亲说,完了,这辈子完了,孩子不要咱们了。父亲是个要面子的人,当然也是怕我难过,他说:“没什么,老哥,既然孩子们小的时候要送到幼儿园,为什么咱们年纪大了就不能送到养老院呢?孩子们也不易,让咱们住到这么好的养老院就是孝顺呢。”
(9)我想起当年父亲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第一次去我特别不适应,父亲便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教室,他才依依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父亲每次都要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头,看我玩一会儿才离开。
(10)那天,初到养老院,曾经在家里顶天立地的父亲,像个无助无奈的孩子。我不知道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盼着我有一天接他回家。想到这里,我再也忍不住了,从身后抱住父亲,泪如泉涌……父亲忍住泪,拍拍我的头对同屋的大爷说:“丫头舍不得我来,是我自己非要来的。”后来我每次去养老院,父亲都会这么说,是说给他自己听,也说给别的老人听。
(11)尽管我内心很矛盾,很挣扎,但理智最终还是让我硬起心肠和父亲告别。父亲微笑着说:“你放心地走吧,我没事的。”我逃也似的离开那里,生怕自己多待一分钟就会改变主意。
(12)把父亲送进养老院的两个月后,我竞聘当上了一个部门的主管,我很想做出成绩来证明我自己,于是总得加班。先生在北京工作根本顾不了家事,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我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照看父亲。坦白地说,很多时候我去养老院看父亲都是敷衍了事,怕别人说我把老人扔进养老院就不管了。
(13)如今,失去父亲的痛和内心的拷问,沉得就像一座永远搬不走的大山压在我的心头。有时在路上看到养老院的牌子,我也会忍不住泪流满面。
(14)同学聚会那天我穿的那身衣服,被我压在了柜底。聚会的头一天,原本是我和父亲约好去看他的日子。但是因为聚会,因为在聚会上会见到那个我曾经心仪后来错过的男人,我在大街上流连,买了一天的衣服。第二天上午,我本来还可以去看父亲的,我却打电话给父亲说单位有急事要加班,事实上,我在美容店里做了一上午皮肤护理。我不知道,那就是我和父亲最后一次说话。几个小时后,我失去了父亲。
(15)现在我想孝敬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了。
(16)有调查资料显示:90%的老人不愿意住进养老院,他们需要的是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在养老院中,60%的老人是从考虑子女的难处出发而入住的。父母的爱是天下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当父母健在时,我们要尽心。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以“我送父亲进养老院”为题的好处。
2.第(8)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3.结合划线词,说说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坦白地说,很多时候我去养老院看父亲都是敷衍了事,怕别人说我把老人扔进养老院就不管了。
4.本文记叙了“我”送父亲进养老院的经过。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
5.说说(13)段中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如今,失去父亲的痛和内心的拷问,沉得就像一座永远搬不走的大山压在我的心头。
(十七)窑变
(1)鲁山花瓷是瓷中名品,百闻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上算稀罕物,可是,他的店里,有时也做着鲁山花瓷的生意。
(2)他开一爿(pán)店,在一弯水边,上写铺名:名瓷之家。各种瓷器,琳琅满目。客人来寻,踏过石桥,转过一道竹林,沿一道逼仄的门进去,眼前一亮,面前柜上摆着罐、杯、壶、瓠(hù)等,有的天青色,有的白如银子。还有一种瓷,胎质厚实朴重,黑色质地上流淌着白斑蓝彩,泛着幽幽蓝光,让人眩晕。
(3)这,就是闻名的鲁山花瓷。
(4)买家只许看,选准了,他才拿出瓷器让对方细看。在他这买瓷的,尤其是鲁山花瓷的,一般都信任他。因为,他是鲁山花瓷的权威。一尊鲁山花瓷拿来,不要放大镜,他用手一摸,鼻子一嗅,嗯,宋代的,绝对宋代的,瞧这质地,这手感。一查,果然是宋代的。也因此,他的那家店,人来人往,生意很好。
(5)当然,有时买主一个电话,他也会乐呵呵地送货上门,仅限于本市。以他的说法,不为挣钱,只为交友,志同道合嘛。
(6)有人出三万元钱,想买他这个罐。那天,是个细雨天,天青色的烟雨无边无沿地下着。他用纸盒随手装了个小小的鲁山花瓷罐,提着,走了出去。
(7)由于路近,他没有打车,走过小巷,出了竹林。这时,一辆三轮车冲了出来,他躲闪不及,手一松,纸盒落地,“哐”的一声全碎了。
(8)三轮司机傻了眼,跳下来道:“没事吧,大哥?”他火了:“没事?瞧我这罐。”三轮司机说:“不就一个罐吗?多少钱!”
(9)就在这时,买主打来电话,说三万元已备好,罐怎么还没送来?他将电话让司机听了。三轮司机顿时结结巴巴道:“三——三万元啊?”他眼一翻:“现在知道不是你家腌菜罐子了吧?”三轮司机呆了一会,一咬牙:“我赔!”他哼了一声:“民工吧,你有钱吗?算了算了,就当我募捐了,做了善事。”说着,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
(10)回到家,他拿了另一件鲁山花瓷罐,四耳的,黑底白釉,装入一个纸盒子,去了买主那儿。三万元钱也就到了手里。
(11)这样的生意,他一天会做几起。所以,撞碎鲁山花瓷的事,他也就慢慢忘了。
(12)一个冬日的早晨,他刚开门,一个人影戳在眼前。抬眼一望,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民工司机。司机吸溜着鼻子,显然站了一会儿了。看见开门,司机连忙把手上紧紧裹着的蛇皮袋层层打开,抖抖索索捏出几卷钱,一张张地数,整整三万,放在他手中。
(13)司机交了钱,嘘了口气,好像多大一个心事了了。他张张嘴,想说什么,可又没说出来。直看着那民工骑上三轮车,嘟嘟嘟地走了。一直消失在晨雾中,消失在他视线的尽头。
(14)他拿着钱仍呆呆地站在那儿,心中有股烈焰在燃烧,在蒸腾,在激流澎湃,以至于他虚汗淋漓。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卖出去的鲁山花瓷里,有个别是赝品,是自己手制的。
(15)那天,民工撞碎的就是一尊赝品。他当时之所以没让赔,一则赝品不值钱。再则怕闹开了,被行家发现,看出其中的猫腻。
(16)鲁山花瓷,是高温下的一种美丽的窑变。
(17)他没想到,一个民工司机,竟让自己心中发生了剧烈的窑变,也如鲁山花瓷一样,放射着一片洁净的蓝色。当天,他找到民工退还了钱。以后,他的“名瓷之家”中,再也没有赝品了。
1.联系全文,体会本文标题的妙处。
2.第(6)段中写“那天,是个细雨天,天青色的烟雨无边无沿地下着”,其作用是?
3.结合划线词,理解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看见开门,司机连忙把手上紧紧裹着的蛇皮袋层层打开,抖抖索索捏出几卷钱,一张张地数,整整三万,放在他手中。
4.请简要概括本文(6)-(9)段的事件。
5.文章第(11)段划线句的作用是?
(十八)鼓神
(1)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因为生意亏了本,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2)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无奈中,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谁知这里也在操练鼓锣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
(3)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哀,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
(4)可能感到再也推辞不了,张伯突然像运气似的抡了抡手臂,脱袄,扔衣,大步流星,就站稳在了大鼓前。他拉开架势,将双槌高擎过头,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豪气万丈,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普通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降临高耸在鼓阵中间;一个在群山中滚爬像山石一样平凡的山民一瞬间如金刚发威挺立在群峰之上。.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在轻敲几下鼓沿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5)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只见他急敲慢叩--急如狂风暴雨,缓似岚岗生月;重擂轻掠——重如万马奔腾,轻似惊鹿踏雪,把一面鼓指派得出神入化。除了力的迸射,还有技的绽放。老人时而槌抹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低伏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刚时像枪挑滑轮;乱则乌云横飞,齐则兵阵突进。铁马兵戈飞鸣镝,细雨轻风荷叶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机杼声……
(6)轰鸣!呼啸!冲突!纠缠!齐整!狂乱!
(7) 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8)我虽然肃立在山民中间,但精神却是跪着的。形似卑微而神不卑微,处身卑微而心不卑微——调度这阵势,创造这奇迹的老者已不再是一个焉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这是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卑贱者豪迈,低微者挺拔,全在于自己。
(9)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标题的好处。
文章第(1)段有何作用?
3.结合划线词,说说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4.根据文本,概括“鼓神”的“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5.简要分析第(3)段中划线句的作用。阅读练习答案
(一)给春天让个道
1.标题中的“春天”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已到来的春天,又指孩子们,他们像春天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欢乐。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事件。标题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2)交代了“风大”, 为下文写放风筝的孩子被风带到路上以及车子“让道”作铺垫
(3)描写了天上的风筝,把风筝比作“芽茎”,照应了题中的“春天”。 3.这个句子运用拟人修辞,使风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大,而孩子们的力量小,拉不住风筝。
4.停车让道 相互致意 大惊 感动
5.第(7)段划线句运用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动作情态,表现他们放风筝时的快乐。为后文揭示他们是盲童与哑童作铺垫。
(二)用善良做底色
1.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底色”指的是朴素单纯的心灵本质,同时照应了文章结尾句。标题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天气非常寒冷(2)为下文写年轻人来“我”家推销丝棉以及父亲请年轻人进屋暖和暖和作铺垫(3)天气的寒冷与人情的温暖形成对比,突显文章的主旨。
3.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人大口大口吃饺子的情景,表现他极度饥饿。
4.父母请年轻人吃带肉的蒸饺。父母送棉鞋和冻豆包给年轻人。
5.结尾句照应文章标题,总结全文。深化了文章主旨,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使世界更加美好。
(三)最暖心的事儿
1.标题点明了文章主要内容,“暖心”点出文章主旨:菲奥娜太太在生命结束前得到了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关怀和帮助,她感到快乐和温暖。“我”帮助了一个生命即将结束的老太太,“我”感到温暖。
标题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描写了深夜郊外的情景,渲染了这里寂静无人、让人感到危险的氛围。(2)为下文中我未离开,而是去敲了乘客的门作了铺垫,同时也凸显了我的善良、为人着想,为后文中我满足老人的每个愿望并且不收车费的行为,提供了合理性。
这个句子运用神态描写,菲奥娜太太“默默凝视前方”,生动细致地写出了她沉浸在对过去美好时光回忆的神态,表达了她对年轻时代美好生活的怀念和不舍,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老太太的怜悯、欣赏、和爱心。
“我”在母亲节深夜送一个即将告别生命的老人到敬老院时,满足她的每一个愿望(或送她到她想去的任何地方),最后到达目的地,不收她的出租车费,还给了她一个拥抱,她感到很快乐,“我”也很温暖。 或者:我送一个即将告别人生的孤寡老人到敬老院时,满足她的每一个愿望并不收费,使她感受到了生命最后时刻的温暖。
5.第一段是倒叙的记叙顺序,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一个开的士时遇到的老太太,我对她印象十分深刻。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并自然引出后文故事的叙述。
(四)母亲的心
1.标题点明了本文的主旨中心,母亲的心既指母亲的爱子之心,也指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标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1)交代了故事发生在春天
(2)照应了上文中的“熬过严冬”,为后文母亲在冰凉的溪水中艰难地翻找螃蟹作铺垫。
3.“咬咬牙”写出了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起双眼”写出了母亲不忍看自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4.(1)母亲翻找螃蟹 (2)母亲发现螃蟹 (3)母亲放下螃蟹
5.表现了母亲既想满足孩子吃螃蟹的愿望,又不忍心捉走母蟹的矛盾心理,为后文母亲放了母蟹作铺垫,表现了母亲的善良。
(五)新年礼物
1.标题“新年礼物”暗指儿女的陪伴才是给父母最好的新年礼物。“新年礼物”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这里运用了环境描写,(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过年欢乐热闹的气氛。(2)烘托人物的情感,在这样的氛围中,李娟想尽孝为母亲买新年礼物,母亲盼望女儿回家团聚。(3)自然引出下文有关“新年礼物”的故事。
3.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心里的不安与担心。没有跟女儿商量就擅自做主给女儿订了回家的火车票,她担心李娟没有收到火车票,也害怕女儿工作忙,拒绝自己的要求。
4.(1)李娟总是给母亲买各种生活用品,希望母亲能够享福。(2)当李娟意识到母亲对于自己不能回家过年的决定似乎有些不高兴了,就马上换了欢快的语气又安慰母亲。(3)李娟勤奋工作,希望能给母亲好的物质生活。
5.这是个过渡句,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上文李娟想给母亲买新年礼物,转到母亲给自己送了新年礼物,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旨:父母最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
(六)枯萎的蒲公英
1.蒲公英已经快要枯萎,仍努力向着大地,努力生长,喻指母亲刚强坚毅的性格。蒲公英作为行文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描写冬日午后阳光与植物凋零的景色。交代了本文故事发生的时间
渲染冬日萧瑟冷清的气氛,与后文所写的母亲对子女的温暖呵护与爱意形成对比。自然引出下文对枯萎蒲公英的描述。
运用拟人修辞,通过“努力”“力量”“手脚”等人格化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
去年冬天,母亲在楼下寻挖蒲公英为我治嗓子。
5.(1)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2)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3)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七)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1.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到来的过程比作化雪的漫长过程。突出文章主旨中心:北国春天来得漫长、曲折、艰难,突出其沉着果敢,心无旁骛,顽强拼争的精神品质。标题运用修辞,富有文学色彩,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用杭州西湖的春天来得迅猛而热烈与北国立春时的严寒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写北国的春天来得艰难作铺垫。
3.这句话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粉红的、雪白的梅花”比喻为“一颗颗爆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杭州地区立春时节梅花盛开的热闹景象。
4嫣红 橘黄 鹅黄 雪白
5.结尾段总结全文,照应文章标题,深化中心主旨:北国春天来得漫长,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过程曲折、艰难,作者敬佩、赞美其沉着果敢,心无旁骛,顽强拼争的精神品质。
(八)在伤口上开出的花朵
1.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中心:世上的万物并不都是完美的,不要抱怨不要回避,只有尽可能地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弥补缺陷。不轻言放弃,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会意外开出绚丽之花,使生命从另一种意义上取得完美。标题具有文学性,新颖独特,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这里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我”买到心仪的毛衣时的那种喜悦激动的心情,同时又与下文老鼠咬了毛衣后的沮丧心情形成鲜明对比。
3.“总算”是终于的意思,这里写出了作者毛衣购置不易,对它非常爱惜的情感,很想要补救毛衣上的破洞。
4.(1)裁缝用绣雪花的方式绣好了被老鼠咬破的毛衣。(2)小茵因病不能多讲话,经常写而出版了书。
5.(7)(8)段运用插叙。插叙小茵的事例,因偏头痛这一缺陷,她渐渐习惯了自己,选择实验室工作,出版了自己的书。插叙部分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九)看火车
1.以“看火车”为题,交代了文章叙述的事件内容。标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2.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站台沉寂的气氛,烘托出我们四人失落的心情。
3.运用比喻修辞,把火车比作魔术师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火车的好奇心理,表现我对远方的向往。
4.A. 等待火车 B. 恭敬、失望 C. 兴奋、胆怯 D. 不舍、失落
5.坐火车时的感受同看火车的感受形成对比,突出了看火车时感觉的美好。凸显文章的主旨:少年的往事,往往因其朦胧的面纱,而保持着美好和天真。
(十)变
1.标题“变”一个字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少年改变自己,走上正途。标题是本文的线索,文章情节围绕“变”展开。标题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环境描写 作用:烘托了少年孤独苦闷(绝望自卑)的心情。
3.这句话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少年得到信任时的惊喜和所受到的震动(激动、感动)(如果答出“少年心里燃起一丝希望”或意思相近也可得分)
4.示例一:本文叙述了少年在老人的帮助下痛改前非(重拾自信或打开心门痛改前非),最终走上正途的故事。 示例二:本文记叙描写了老人帮助少年痛改前非,最终使少年走上正途的故事。
5.结尾句借老人的话,深化本文中心主旨:人是可以改过自新的,只要重拾自信、打开心门,就能够走上正途。结构上,照应了第(3)段中“似乎世界在他面前关起一扇门”。
(十一)日子里的诗意
1.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中心,“日子里的诗意”既指两个女人在或平凡或艰难的生活中所坚守的对诗的热爱,也指生活中所有能给人带来美好感受的事物。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标题具有文学色彩,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这里运用环境描写,写秋天的冷风,既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表现天气的寒冷,又衬托出做煎饼女人生活的辛苦。
3. “粗糙”指煎饼女人外表沧桑,“细腻”指她内心敏感。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这个句子突出了做煎饼女人的内心的美好,表达了“我”对她的欣赏。
4.(1)疑惑(2)了解到笔记本里的内容(3)震撼。
5.划线句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女人做煎饼时动作娴熟,表现了她勤劳能干。
(十二)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1.标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以及主要人物。标题照应文章结尾,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父亲的叮嘱是在教我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渴望被尊重的人。
2.(1)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为父子二人的活动提供了特定背景。(3)为所塑造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间接地起到了烘托作用。(4)营造出清冷、凝重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生动细致地写出雪花落在鼻尖上融化后的触觉感受,含蓄地表现出“我”看到父亲如此艰辛后的酸楚和感愧。
4.父亲雪天卖柴、父亲临别叮嘱
5.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十三)冬天里的事情
1.标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文章中记叙的几件事都是在冬天发生的。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作为行文线索,贯穿了文章始终。
2.写在南方的冬天遇到难得的具有北方特色的寒冷,烘托了作者对北方冬天的怀念,为下文“我”与母亲的互相牵挂作铺垫。
3.这里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的舌头因天气极度寒冷被水管粘住的尴尬和无奈的神情。
4.(1)用开水烫冻住的水管(2)用舌头舔水管被粘住(3)品尝粘豆包、冻豆腐等美食 (4)做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等游戏。
5.结尾句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中心,儿时在东北冬天的生活,虽然寒冷但充满了乐趣和温情;现在“我”身处南方,母亲独处北方,距离虽遥远,但是彼此却牵挂与思念。
(十四)
1.垂钓
2.通过对海鸥“不敢远翔”、猎犬“凄惶的吠叫声”和兵舰“像一座座千古冰山”的描绘,形象地烘托出大海的恐怖、迷蒙、凄惶的特点。渲染了一种凝重、深沉、荒凉的气氛,为下文两位老人的出场作环境上的铺垫。
3.运用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了胖老人像胜利者一般的快乐心态,以及对瘦老人的嘲讽。
4.胖老人:活泼、随和,追求物质而易于满足。瘦老人:执著、倔强,追求精神上的东西。
5.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在作者看来,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两位垂钓者,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人生追求:一个是物质的,知足常乐
另一个是精神的,永不满足。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构成了人类追求的全部。
(十五)麦与镰的季节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标题是行文线索,文章正是以季节推进,时间的发展为顺序,从立夏写到初夏,得出了对自然生命的思考感悟。标题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不知不觉间,夏天来了”,划线句的环境描写点明了本文叙述事件发生的季节,描绘了小麦不断成长,逐渐成熟的情态。
这句话是对收割小麦的动作描写。“蹲下”“单膝跪下”这两个带有递进关系的动词,充分表现了对小麦虔诚的“感念”与“致敬”。(2分)
(1)春夜小麦(2)饱满(3)既追求肥沃,又追求空间(柔和美好)。
5.结尾句升华了文章主旨。 “手指上的鲜血,给她们配上热烈的色彩”,是对小麦的真挚感恩,并使小麦显得更加美好柔和。因为敬畏与感恩,更加能够感受到小麦赠予的“安慰”与“安静”,并增加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思考。
(十六)我送父亲进养老院
1.标题点明了文章中心事件。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环境描写。父亲的养老院环境整洁美丽,表面看起来不错,实际上感觉很寂静,暗示了老人们离开儿女独自住在养老院的孤单心情。侧面表现父亲对儿女的体谅理解和无私的爱。
3.“敷衍了事”是马马虎虎应付的意思。这里写出了我在父亲住在养老院后,并没有多花时间去陪伴老人,无法真正孝敬,只能偶尔探望。表现了作者的愧疚自责之情。
4.(1)烦累到了极点(2)像个无助无奈的孩子(3)内心很矛盾(4)锥心的痛和自责
5.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把失去父亲的心痛自责比作一座大山,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的懊悔感受,和对父亲的浓浓亲情。
(十七)窑变
1.标题关联文章叙述内容,点明主旨中心:“窑变”指瓷器土胚在窑中经过数次高温烧烤后,最终形成美丽鲁山花瓷的过程,在文中,“窑变”的深层含义是指“他”在民工司机敢于担当、讲诚信美德的影响下得到净化后发生变化的过程。标题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这里运用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天气,为后文发生碰撞摔碎罐子做了铺垫。
3.这句话是对民工司机的动作描写。“紧紧裹着”的蛇皮袋,“抖抖索索”“捏”表现出民工司机非常珍惜他的血汗钱,每一张钱都来之不易,突出了民工司机敢于担当、诚信朴实、善良的高贵品质。(2分)
4.民工司机撞碎名贵的瓷器,瓷器店店主不追究。
5.第(11)段划线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民工司机撞碎瓷器店主不追究的事件的记叙,表现店主的不在意,为后文揭示了这个瓷器是赝品埋下了伏笔。
(十八)鼓神
1.标题“鼓神”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称呼老人为“鼓神”,表现了作者对他赞美敬佩的情感。“神”字表现了老人的鼓技高超,对鼓有着热爱之情。标题新颖独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地点,及“我”凄惶可怜的境遇,从而自然引出下文遇见鼓神的故事,同时形成首尾呼应,更好突出了鼓神的精彩表演,带给我的心灵震撼,使我明白“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的人生道理。
3.“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这个句子形象地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4.(1)“神”在对鼓的特殊感情,老人外表蔫耷拉、卑微、落魄,拿起鼓槌却能突然焕发出豪气万丈。(2)“神”在击鼓技艺的精湛。老人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3)“神”在能随着鼓声迸发生命的力量。蕴藏黄土高原的豪气,代表人类立地顶天的精神。
5.这个句子运用了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鼓神张伯外表上的落魄和蔫耷,和下文他拿起鼓槌后的形象形成对比,突出了鼓神张伯的形似卑微而神不卑微,处身卑微而心不卑微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