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同步课时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6 16: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历史7.20《第一次工业革命》同步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1、王觉非主编的《近代英国史》载:“从西至东,从北至南……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对世界获得这种“新动力”贡献最大的人是 (  )
A.阿克莱特 B.富尔顿 C.哈格里夫斯 D.瓦特
2、18世纪以前,英国教育主要是由教会组织和控制。然而到19世纪中期,英国开始通过颁布法律并增加财政拨款,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B.西方民主制度广泛实行
C.工人阶级斗争的促进 D.工业化时代的社会需求
3、1843年,英国议会就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48年又颁布了第一部改善工业城镇环境的《公共卫生法》。英国采取这些措施的背景是(  )
A.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工业革命迅速发展 D.环保意识普遍提高
4、“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D.技术革新促成工业革命
5、詹姆斯·弗农在《远方的陌生人——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中提到:“短短的200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无‘关系’就寸步难行的熟人社会,逆转为陌生人的天堂。” “逆转”的主要因素是(  )
A.工业革命 B.资产阶级革命改革 C.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 D.世界日益连为一体
6、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性发明是(  )
A.飞梭   B.珍妮纺纱机
C.改进的蒸汽机   D.蒸汽机车
7、观察如图,分析1750﹣1865年英国资本总额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C.七年战争的胜利 D.宗教改革的推动
8、“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面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
A.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君主立宪制
B.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首个工业国家
C.确立君主立宪制、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D.确立君主立宪制、成为首个工业国家
9、19世纪初,英国农业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但到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经不足工业劳动力人数的1/5了。英国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劳动力素质提高 B.劳动力不足
C.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D.农业发展落后
10、如图反映的是19世纪中期的英国城市,街道狭窄而拥挤,卫生条件极差,孩子们在垃圾堆上玩耍。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 B.这是早期城市化的重要问题
C.这容易导致疾病和瘟疫流行 D.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倒退
11、在19世纪的英国工厂中,工厂主设置“茶歇时间”让工人进行片刻休息,原因是他们认为工人喝到加糖的茶后能迅速补充体力,这样就可以将工人的工作时间延长更多。“茶歇时间”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A.贫富差距的增大  B.时间观念的淡漠
C.资产阶级的贪婪  D.平等思想的普及
12、关于工业革命,有学者评价说:“机器的使用是有局限性的,并非任何行业都可以使用机器……因此当纺织、制钉、刀具这些行业早早实行机械化时,多数行业却仍然保持手工操作,无法使用机械。但工业革命仍然把这些改造过来了,办法就是工厂化。”该学者旨在强调(  )
A.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生产和发展
B.工业革命未给工业部门带来实质性变化
C.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工业革命促进了现代工厂的产生与发展
13、工业革命以来,英国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1816-1838年报纸的销量增长了33%,1856-1882年的增长率高达600%。商业性的职业体育比赛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消遣活动。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推动了休闲方式商业化 B.降低了人们生活消费水平
C.促进了印刷技术的发展 D.提高了英国国民的识字率
14、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描述了伦敦的雾,“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造成“雾都”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殖民扩张 B.英国气候雾多 C.城市的兴起 D.工业革命
15、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重大变化。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美国的人口已超过1亿。材料表明(  )
A.贫富加剧 B.环境恶化 C.人口增长 D.人口流动
16、下图所示数据说明英国工业革命 (  )
A.促成了钢铁工业的产生 B.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交通
C.密切了生产与市场联系 D.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17、鼓风炉是近现代钢铁产业最为关键的设备,如表所示数据迅速变化说明(  )
英国鼓风炉指标数据(部分)
鼓风炉平均产铁量 鼓风炉最高高度
年份 指标数据(吨) 年份 数据(米)
1788年 800 1800年 6
1806年 1130 1820年 18
A.工业发展不断刺激设备升级 B.欧美最早设计出鼓风炉设备
C.英国钢铁产量惊人 D.科技助力英国问鼎世界霸权
18、天主教认为儿童身上有与生俱来的原罪,施以劳动是很好的抑制方法;到了19世纪中期,德意志等国家都意识到必须解决工人阶级子女的教育问题,工人阶级子女的童年生活重心由劳动转向了教育。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思想解放的深入 B.政治统一的实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福利国家的建立
19、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符合当时实际情形的是(  )
A.人们乘坐飞机出行 B.汽车在街上往来奔驰
C.人们乘坐火车出门旅行 D.人们通过电报传递消息
20、英国经过工业革命的技术革命,一跃成为19世纪最大的经济强国,占据了工业霸主地位,把竞争对下远远的抛在后面:这段材料表明工业革命(  )
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
C.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 D.确立了英国对世界的统治
21、到18世纪中叶,在急剧扩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面前,英国的手工工场已走到了尽头。手工劳动的局限性,使它无力进一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迅速增加产品的数量。摆脱落后的手工劳动状态,过渡到更高效的生产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这表明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是  (  )
A.原有生产力水平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B.拥有充足的劳动力
C.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 D.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
22、如表为1751﹣1851年英国人口变化统计表。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英国人口(千人) 城市人口(千人)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
1751年 7390 1657 22%
1801年 10755 3488 32%
1851年 20879 11194 54%
A.英国殖民扩张推动了人口增长 B.英国工业发展的不均衡
C.英国城市化进程的普遍加快 D.人们生育和居住观念的转变
23、咖啡、茶、糖从生存角度来看并非是必不可少的,若非生活水平改善,它们不可能成为一般家庭的必备品。而英国咖啡的人均消费量从1793年到1850年上升了92.7%,同期茶上升了58%,糖上升了72%,这一现象说明(  )
A.工业化推动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
B.咖啡、茶、糖逐渐成为全世界的主要饮料
C.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为富庶的国家
D.咖啡价格低廉,成为英国人民的主要饮料
24、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评述“牛顿缔造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上述两人的主要贡献分别是( )
A.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创制内燃机 B.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研制改良蒸汽机
C.发明电灯、制造汽车 D.发明电子计算机、完成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
25、“1750—1800年,英国的煤产量增长一倍,进入19世纪后,100年中竟增长20倍。1848年,英国的生铁产量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煤的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2/3,棉布产量则占一半以上。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国民收入的空前增长。”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三角贸易” D.启蒙运动
二、解答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新生资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的发展,不得不借用作为基督教神学的对立物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世俗的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内涵。
材料二 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的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英国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世界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合适的政治”环境是指什么?它是通过哪一文献确立的?
材料三 经过工业革命,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英国工业的五大基本部门。到1830年,工业收入已经超过农业收入。到1850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英国从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工业革命还促成了城市化的发展。
——摘编自《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3)根据材料三,归纳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影响。
27、科技是国之利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后世称之为“工业革命”,
材料二 “英国水力资源并不丰富,只有在彭奈思山脉和苏格兰—威尔士一带,才有河流湍急的地方,其余地区的河流流速缓慢,不足以作为工厂的动力……所以动力问题,又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急迫的问题。”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三 动力的革命解放了人的手,运输的革命又使人类远距离的生产与销售成为可能,这便是在英国兴起的广泛而深刻的工业革命。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上所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工业使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平民百姓有机会享受过去帝王将相也想象不到的文明、舒适生活。但是,工业化逐渐、而且不可挽回地改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最突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人类社会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二难局面。
——张跃发《近代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写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的发明。
(2)谁的哪一技术创新成功解决了材料二中所提及的“摆在人们面前的急迫的问题“?这一创新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材料三中提到的“运输的革命”的成就有哪些?请列举一例。
(3)据材料四,归纳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28、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不断创造物质的历史,物质的流动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以前,英国的棉织品质地低劣,竞争不过印度、中国的棉织品。当时穿着中印棉布衣服的风尚风靡一时。为了促进本国纺织业的发展,1700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禁止从印度、中国和伊朗输入染色的棉纺织品……英国只有采用新技术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同印度、中国的产品竞争。正是这个商品竞争的需要,才推动了一系列新发明。进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摘白刘祚昌、光仁供、韩承文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下表为部分世界博览会举办情况一览表
时间 举办国 名称 展览主题、概况简介
1851年 英国 万国博览会 世界文化与工业科技
1876年 美国 费城世博会 美国独立百年,显示科技领先、经济强国的地位
1889年 法国 巴黎世界博览会 庆祝大革命一百周年、埃菲尔铁塔面世
1970年 日本 大阪世博会 主题为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10年 中国 上海世博会 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材料三: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的推行,使美洲的烟草、东非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以及印度的糖经过扩大再生产后重新出现在了它们的原产地,不同于原有的原料形态,它们统统被饰以知名商标和发达地区的文明气息,以一种更加迅猛的方式征服了它们原来的生产者,从立顿茶叶、箭牌糖果、美国烟草到后来的雀巢咖啡、星巴克咖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从1800到2000年,这一征服全球消费者口味的争夺战几乎无往不利。
——摘自刘祚昌、光仁供、韩承文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最早从哪一行业开始?并从中归纳英国促进该行业发展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工业革命中两项推动该行业发展的发明。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前后世界博览会展览主题发生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国举办世界博览会的目的。(至少分析其中一个国家)
(3)根据材料三,归纳过去两个世纪物质交流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D 2、 D 3、 C 4、 D 5、 A
6、 B 7、 A 8、 D 9、 C 10、D
11、C 12、D 13、A 14、D 15、C
16、D 17、A 18、C 19、C 20、B
21、A 22、C 23、A 24、B 25、B
二、解答题:
26、 (1)强调人性,反对神学束缚;追求现世的幸福和自由
(2)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产阶级统治地位或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权利法案》
(3)使英国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27、 (1)珍妮机。
(2)瓦特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火车、汽船。
(3)工业革命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改变了社会上所有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等问题。
28、(1)棉纺织业。方法:颁布法令,禁止从印度、中国和伊朗输入染色的棉纺织品;采用新技术。发明:珍妮纺纱机和改良蒸汽机。
(2)变化趋势:19世纪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20世纪更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目的:英国举办万国博览会目的是展示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美国费城世博会是为了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法国巴黎世博会是为了庆祝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目的是倡导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中国上海世博会目的是推崇“绿色生活的理念”。
(3)特点:交流品种增多;交流范围扩大;经济作物交流为主;对原物品进行机器化生产和标准化加工;品牌化的包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