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人物历程,体会成长中的感受,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体会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展现人物成长过程所起的作用。
2.联系实际,理解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体验成长。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2.圈点勾画法: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
3.点拨研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积极性,自主探究,互助合作,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有一句歌词大家都熟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设计意图:从耳熟能详的歌词切入,谈成长过程中难忘的生活经历,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尽快进入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作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
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强化双基,而双基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在学生的心田扎下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用笔圈画体现时间地点和人物心理变化的语句,梳理故事情节,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
(1)依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一天早晨,家庭变故中途辍学的杜小康迫不得已跟着父亲去放鸭——刚离开油麻地时想放弃——确定无法改变时对未来感到担忧——终于来到目的地面对无边的芦苇荡感到巨大的恐惧——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孤独越来越强烈——面对芦荡,不再突然感到恐慌——暴风雨之夜找到鸭子感到自己长大了,坚强了。
(2) 内容概括:课文讲述了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
设计意图:尽管文章很长,但是阅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求学生圈点勾画表现时间和地点的语句,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故事的情节,同时,也是教给学生一种有效阅读的方法,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为下文的探究和品析做铺垫。同时,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分析人物语言,感悟孤独中渐变成长的形象,理解主题。
1.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请找出文中体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词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
明确: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设计意图:利用对语言、环境描写品味,深刻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以本为本,深入文本理解、把握人物形象。
2.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杜小康成长的过程?找出相关语句,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加以分析,体会人物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
明确:
(1)“我要上岸回家……”——幼稚、软弱、恋家
(2)“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克服想家,展望未来
(3)“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软弱
(4)梦到母亲,哇哇大哭,“我要回家”——幼稚软弱,已经受磨练
(5)遇到暴风雨时的种种表现——镇定、勇敢、坚强、负责
(6)找到鸭子又迷路时,他哭了起来——情绪的发泄,是委屈的、激动的哭
(7)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想起母亲……长大了,坚强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勇敢坚强地面对现实
(8)他惊喜地发现鸭下蛋了——成长的自豪和骄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同时又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内容,梳理要点,明白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孤独——不再恐惧——坚强。借此领会主旨,分析人物形象,体验成长的感受,让学生感悟到这一趟孤独之旅也正是一趟“成长”之旅。
3.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环境、生活的磨炼
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明确:承担责任,勇敢坚强
设计意图: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突出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情况及其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主要人物饱经生活磨难而逐渐“长大”的成长经历的全程印象,感悟人生在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道理。
5.小组讨论文章的题目“孤独之旅”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
(l)指空间上的孤独。杜小康远离了熟悉的学校,村庄,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2)指心理上的感受。自然环境的恐惧和对前途的恐惧,以及因为缺少交流的寂寞。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讨论,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又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主动的深入的去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便于下一环节品析小说的“文”的进行。
四、欣赏景物描写句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1.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大声朗读,并四人小组合作探讨,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
小说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就有三点:①烘托人物心情。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为塑造人物形象作铺垫。
明确:
(1)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家乡生活的留恋。
(2)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设计意图: 小说中的景物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朗读并品味自然景色的描写句段,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体会杜小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中的内心活动,感受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中的孤独情感,从而体会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旅程有着直接的关系。也让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景物描写除渲染气氛、抒发感情外,还可以推动情节发展。
2.小说尾部写道:“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的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细节描写。它写得非常巧妙:一是照应了上文杜小康风雨中寻鸭“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二是再现了杜小康的坚强、成长与收获。脚底流血了。他能忍受痛苦,可见他意志坚强,他长大了。三是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血滴在父亲的脚印里,可象征着子承父业;血滴在身后鸭的羽毛上,也暗指杜小康是在放鸭的过程中经受磨难、战胜孤独而长大了。总之,这一句话描写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让读者浮想联翩。
知识链接:
(1) 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社会环境中,某些具有特征的细微末节的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有细致性、细小性、和细部性的特征。此法,笔触周密,细致入微;小处着眼,工笔刻画;截取一部,细细勾勒。它细而不微,如同荷叶上的露珠,使整个荷塘闪耀着珍珠班的异彩。
( 2)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细节描写的范围很广,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有的细节,可以反映人的思想品质,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有的细节,可以给人物性格定下基调;有的细节,是显示人物性格的荧光屏,使人物形象富有立体感。
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是烘托人物内心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法;还起描绘典型环境等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抓住高潮部分,做为“样本”,引导学生通过赏析精彩的语言,感受暴风雨的肆虐以及经历了孤独之旅后的杜小康此时所具有的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体会以景衬情、烘托渲染的手法的作用以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3.小说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较大的篇幅来写他父亲和鸭子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写父亲和鸭子,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衬托作用。如:写父亲拼命赶鸭子,“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可能。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写鸭群“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作为成年人,经历了生活沧桑的父亲对前途未来都深感茫然和恐惧,何况小小少年杜小康 作为低等动物的鸭子,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尚且感觉孤独害怕,何况是作为人的杜小康 因此对这二者的描写,使得杜小康的孤独感受显得更为真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品味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关系,为课后的作业做准备。
4.杜小康的成长给你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成长,感悟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本课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承受孤独是少年的精神成长的一次飞跃,无论孤独是一种苦难还是一种美丽,我们都应当把它当成生活的调味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作者通过少年杜小康在困境中如何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孤独,如何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老师在这里有几句话想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太阳是孤独的,所以在经历了黑暗的煎熬之后温暖人间;月亮是孤独的,所以在经历了缺失的痛苦之后明媚夜空;风是孤独的,所以在经历了冷热的碰撞之后诗意漫然;雨是孤独的,所以在经历了艰苦的积累之后滋润万物;欣赏孤独吧 ,当你经历了淡泊与执着之后,你将如此的与众不同!”
设计意图:孤独的环境,孤独的精神生活中杜小康成长了。什么叫真正的成长呢?勇于承担责任,勇敢坚强的杜小康给出了答案,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六、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观察生活中某位有个性的人,了解他的成长历程,虚构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小小说,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设计意图:目的是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实际上也是让学生学以致用。
附: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孤独——不再恐惧——坚强
孤独之旅——“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