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生物一轮复习学案
第38讲 种群及其动态
课标要求 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重要方法。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举例理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应用。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
考点1 种群的特征
概 念 落 实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 、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
(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 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人们常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性害虫,这是通过改变害虫的 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5)年龄结构的类型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连线)
类型 各年龄段占有比 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Ⅰ. 增长型 A. 幼年个体<老年个体 ①增长
Ⅱ. 稳定型 b. 幼年个体>老年个体 ②基本不变
Ⅲ. 衰退型 c. 幼年个体≈老年个体 ③减小
归 纳 总 结
种群年龄结构的表示方法
类 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模 型 图
曲 线 图
柱 形 图
2.种群密度的调查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很多,需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调查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可以采用 ;但多数情况下需要采用估算法,如 ,及如下两种重要的调查方法:
方法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调查 对象 或活动范围 、活动能力 的动物 活动范围 、活动能力 的动物
调查 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 ↓ 随机选取样方 ↓ 计数 ↓ 计算种群密度 (取平均值) 确定调查对象 ↓ 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 ↓ 重捕、计数 ↓ 计算种群密度:
注意 事项 ① 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记对象的正常生命活动;③标记物要能维持一定时间
易 错 提 醒
(1)样方法中的注意点和计数方法
①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面积约为100 m2,灌木约为16 m2,草本植物约为1 m2。
②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方形地块。可在四角和中心位置分别取样,共五个样方。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调查区域,如公路沿线、铁路沿线等。
③计数原则: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如图所示(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应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甲 乙
(2)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误差分析
①若由于某种原因(如标记物易脱落、被标记个体的被重捕机会降低、标记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等)造成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偏小,则种群数量偏大。
②若由于某种原因(如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捕获等)造成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偏大,则种群数量偏小。
③若在调查期间,调查区域有较多个体出生和死亡或迁入和迁出,也会造成估算中出现较大误差。
诊断·加强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太湖内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 ( )
(2)种群密度就是种群数量。 ( )
(3)稳定型的种群数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 ( )
(4)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都采用标记重捕法。 ( )
(5)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卵的种群密度。 ( )
(6)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 )
(7)仅凭年龄结构可以准确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
2.分析下列几种生物分别适合使用哪种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①蒲公英 ②田鼠 ③蚯蚓 ④鲫鱼 ⑤蚜虫 ⑥跳蝻
适合使用样方法的是 ,适合使用标记重捕法的是 。(填标号)
典 题 固 法
(2022·山东卷)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 000条鱼售卖,第2 d用相同的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2021·浙江1月选考)下图为一个昆虫种群在某时期的年龄结构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图中的信息可以得出该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凹型
B.用性引诱剂来诱杀种群内的个体,对生殖后期的个体最有效
C.环境条件不变,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由目前的稳定型转变为增长型
D.与其他年龄组相比,生殖前期个体获得的杀虫剂抗性遗传给后代的概率最大
(2022·全国乙卷)某研究小组借助空中拍照技术调查草原上地面活动的某种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选取样方、空中拍照、识别照片中该种动物并计数。回答下列问题:
(1)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选取样方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 (答出3点即可)。
规范长难句——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调查时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可从选取地、大小、数量等角度回答。参考选择性必修2教材P5“探究·实践”,描述时注意语言简练,从不同角度,注意不要重复。
(2)已知调查区域总面积为S,样方面积为m,样方内平均个体数为n,则该区域的种群数量为 。
(3)与标记重捕法相比,上述调查方法的优势有 (答出2点即可)。
规范长难句——从对被调查的动物和调查者,以及调查时间和操作等角度考虑。
考向1 种群的数量特征
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正方形池塘沿岸蛙卵数量时,可采用五点取样法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C.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选择单子叶植物
D.年龄结构与性别比例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2.(2021·福建卷)生境破碎指因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被隔断成碎片。隔断后的碎片称为生境碎片。为研究生境破碎对濒危植物景东翅子树种群数量的影响,2019年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类型生境碎片进行了相关调查,设置的样地总面积均为15 000 m2,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生境碎 片类型 植株数/株
幼树 小树 成树 合计
5 hm2碎片 21 9 3 33
15 hm2碎片 57 8 17 82
连续森林 39 22 26 87
A.15 000 m2应是设置的多块调查样地面积之和
B.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C.生境破碎有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D.不同树龄植株的数量比例反映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考向2 种群密度的调查
3.(2021·山东卷)调查1 hm2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 )
A.66 只·hm-2 B.77 只·hm-2
C.83 只·hm-2 D.88 只·hm-2
4.(2017·全国Ⅲ卷)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
5.(2016·全国Ⅱ卷)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内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考点2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概 念 落 实
1.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 、 、稳定、 等。在某些极端因素困扰下,甚至还会出现物种(种群)的 ,从而导致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下降。
2.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
项目 A:“ ”形曲线 B:“ ”形曲线
增长 模型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 (即图中阴影部分)不同
前提 条件 理想状态: 充裕、气候适宜、 敌害等 现实状态: ,存在敌害等
数学 模型 Nt=N0λt(N0为 ,t表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 ) —
K值 有无 无K值 有K值
曲线 特点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
增长 率/ 增长 速率 变化
方 法 规 律
(1)对“S”形曲线的理解
(2)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
项目 增长率 增长速率
概念 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 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即曲线斜率)
假设某一种群的数量在某一单位时间t(如一年内),由初数量N0增长到末数量Nt,则该单位时间内 种群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100%=(Nt-N0)/N0×100%(无单位) 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a-1)
3.对K值的理解
(1)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A'、C'、D'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
(2)K值与K/2值的应用
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有害生物的防治
K值 (环境容 纳量) 改善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 K值,如建立自然保护区 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密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 K值
K/2值 (最大增 长速率) 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 ,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易 错 提 醒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
(2)即使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时,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容纳的最大值;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可能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
4.种群数量的波动
(1)变化形式:波动,爆发增长,持续性或急剧的下降。
(2)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因素。
5.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
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2)生物因素(密度制约因素)
诊断·加强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 )
(2)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 )
(3)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形增长。 ( )
(4)种群数量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 )
(5)种群“J”形增长曲线中的增长率和增长速率均恒定不变。 ( )
(6)气温、干旱、传染病等都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 )
(7)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种群数量为K/2时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 )
2.链接选择性必修2教材 P8“思考·讨论”附图、P9“图1-5”。
附图中曲线是 形增长曲线,前提条件是 等理想条件。图1-5中曲线是 形增长曲线,前提条件是 是有限的、受其他生物制约。
典 题 固 法
(2021·广东卷)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
A.a B.b C.c D.d
(2022·全国甲卷)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考向1 种群数量变化分析
1.(2021·浙江1月选考)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2.(2019·全国Ⅲ卷)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②(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点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 形,且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②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
规范长难句——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分析原因时,答出K值的决定因素,并说明与题中条件“接种量”的关系,是得分关键。
审 答 指 导
题眼 明确思路 指导答案
① 数量不再增加表明不是无限增长的情况,而是在现实条件下的一种增长方式 “S”形增长曲线是种群在现实中的数量增长模型
② 培养基体积减小,生存空间变小 K值是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可见K值大小由环境决定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判断种群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明确环境容纳量(K值)的含义和影响因素及环境容纳量(K值)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关系
考向2 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3.(2022·海南卷)某学者提出,岛屿上的物种数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动态平衡。图中曲线表示面积大小不同和距离大陆远近不同的岛屿上物种的迁入率和灭亡率,S1、S2、S3和S4表示迁入率和灭亡率曲线交叉点对应的平衡物种数,即为该岛上预测的物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D.物种数相同的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考向3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及应用
4.(2018·全国Ⅰ卷)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形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实验14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实 验 回 归
1.(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 、空间、 、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曲线,而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K值后,还会转向下降,直至全部死亡( 消耗、 积累及pH变化所致)。
(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 的方法——显微计数法。
2.实验步骤
实 验 提 炼
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原理
(1)血细胞计数板(如下图所示)
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上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另外,中央大方格以细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如上图B所示)。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血细胞计数板有如下两种规格:
(2)计数方法:对于16×25的计数板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计数板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
注意: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落在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菌体。
(3)计算方法
①16×25型的计数板:菌体细胞个数(每毫升)=10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100×400×10 000×稀释倍数。
②25×16型的计数板:菌体细胞个数(每毫升)=8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80×400×10 000×稀释倍数。
素 养 点 拨
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
实验误差的控制对定量实验非常关键,因为定量实验的最终结果是以一定的数据呈现的,实验误差直接关系着数据的准确性,进而影响着实验结论的科学性。请从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用具、变量等方面,分析本实验误差产生的可能原因。
典 题 固 法
1.(2022·江苏卷)将小球藻在光照下培养, 以探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振荡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增大培养液中的溶氧量
B.取等量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上,盖好盖玻片,稍待片刻后再计数
C.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稀释到每小格1~2个再计数
D.为了分析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
2.(2020·海南卷节选)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温度控制在18~30 ℃,原因是 。
(2)曲线a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种群增长所需的 最丰富。
(3)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 。该组酵母菌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种群增长逐渐变慢,其限制因素有 (答出2点即可)。
构核心概念
练教材长句
链接选择性必修2教材P5。
(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 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
。
链接选择性必修2教材P9。
(2)“J”形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 。
(3)“S”形增长曲线的成因: 。
链接选择性必修2教材P9。
(4)建立自然保护区, ,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拎教材“冷”点
链接选择性必修2教材P4“思考·讨论”。
(1)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 ,还受 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种群数量还受
的影响。
链接选择性必修2教材 P5“探究·实践”。
(2) 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所以不适宜用 调查。
链接选择性必修2教材 P6“生物科技进展”。
(3)调查种群数量的其他方法:①用 拍摄照片和视频;②根据动物的 特征计数;③通过动物的 特征进行计数。
链接选择性必修2教材 P6“旁栏思考”。
利用网目过大的渔网捕鱼时,年龄较大、个头较大的个体易被捕捉到,使之数量减少,而个体小、年龄小的个体不易被捕捉到,使幼龄个体比例上升,年龄结构变为 ,反之,网目过小,幼龄个体都被捕捉,年龄结构改变成 ,鱼产量降低。
第38讲 种群及其动态
考点1 种群的特征
【概念落实】
1.(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年龄结构 (4)出生率 性别比例 (5)Ⅰ—b—① Ⅱ—c—② Ⅲ—a—③
2.逐个计数法 黑光灯诱捕法 植物 小 弱 大 强N=N2/N0×N1 随机
【诊断·加强】
1.(1)× (2)× (3)× (4)× (5)√ (6)√ (7)× 提示: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除了依据年龄结构,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环境因素。
2.①③⑤⑥ ②④
【典题固法】
【高考典例】
例1 A 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 000/x=950/(x-1 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 。
例2 D 解析:种群的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图示只能表示昆虫种群在某时期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不能得出该种群的存活曲线为凹型,A错误;常用性引诱剂来诱杀种群内的雄性个体,改变种群的正常性比例,会影响个体间的正常交配,对生殖期的个体最有效,B错误;由图示可知,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目前呈增长型,若环境条件不变,种群数量会不断增长,之后年龄结构逐渐转变为稳定型,C错误;由于生殖后期个体不再进行繁殖,生殖前期个体获得的杀虫剂抗性基因有更大的概率进入生殖细胞,D正确。
例3 (1)随机取样、样方大小一致、样方数量适宜、样方面积大小适当 (2)(S×n)/m (3)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测量者的人身安全性高
【对点演练】
1.A 解析:调查池塘沿岸蛙卵数量时,采用样方法,由于池塘呈正方形,所以可采用五点取样法,A正确;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B错误;调查草地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选择双子叶植物,C错误;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D错误。
2.C 解析:生境破碎不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3.B 解析: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在第一次标记的鼠有5只自然因素死亡,相当于初次捕获并标记的鼠为39-5=34只,重捕34只中带标记的鼠为15只,因此可估算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密度为34×34÷15=77.06只·hm-2,因此种群密度最接近77只·hm-2,B正确。
4.B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直接统计样方内个体数目即可,不用标记;因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并适当增大样方面积。
5.C 解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在被调查种群分布的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内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考点2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概念落实】
1.增长 波动 下降 灭绝
2.J S 环境阻力 食物和空间 无 资源、空间有限 种群的起始数量 倍数 连续增长 K/2 环境容纳量
3.(1)K值 K/2值 (2)增大 降低 K/2
4.人为
5.(1)林冠层 光照强度 气温降低 气候干旱 (2)种内竞争
【诊断·加强】
1.(1)× (2)× (3)× (4)√ (5)× (6)× (7)×
2.“J”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S” 资源和空间
【典题固法】
【高考典例】
例1 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
例2 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时间变化,曲线甲先增加后减少,曲线乙呈“S”形,曲线丙下降,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鱼苗后,由于一段时间内鱼没有进行繁殖,而且一部分鱼苗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故种群数量下降,如曲线丙;存活的个体重量增加,如曲线乙;种群总重量先增加,后减少,如曲线甲。综上可知,D正确。
【对点演练】
1.D 解析: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还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D正确。
2.(1)“S” a/2 (2)减小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解析:(1)“J”形曲线中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峰值。“S”形曲线中,由于环境阻力(培养液有限、试管体积有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维持稳定,该单细胞菌数量达到a后不再增加,即为K值,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形,种群数量为K/2即a/2时,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2)若把上述单细胞菌接种到含5 mL培养基的试管中,由于培养液减少,营养物质减少,故该菌的K值会下降。若该菌的接种量增大一倍,则会较快达到K值,但由于培养液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故K值不变。
3.A 解析:据图可知,均为大岛时,近而大的岛的预测物种数S4>远而大的岛的预测物种数S3,均为小岛时,近而小的岛的预测物种数S2>远而小的岛的预测物种数S1,因此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少,A错误;与大陆距离相同时,近而大的岛的预测物种数S4>近而小的岛的预测物种数S2,远而大的岛的预测物种数S3>远而小的岛的预测物种数S1,因此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B正确;据图中四条实线可知,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C正确;据图中两条虚线可知,物种数相同的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D正确。
4.D 解析:培养瓶中细菌数量达到K值前,由于随种群密度增加,种内竞争加剧,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
实验14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实验回归】
1.(1)成分 pH (2)“J”形 “S”形 营养物质 代谢产物 (3)抽样检测 2.无菌 均匀 血细胞计数板 平均数
【典题固法】
1.D 解析:小球藻在光照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振荡培养的目的是使小球藻充分接触营养物质,且可防止细胞聚集成团;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该先盖上盖玻片,再取等量藻液滴加到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稍待片刻后再计数;若一个小格内小球藻过多,应进行稀释,一般稀释到每小格10个左右较为合适。
2.(1)酵母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8~30 ℃ (2)营养物质 (3)不更换培养液 营养等物质不足,有害代谢废物积累
课堂小结与延伸
【构核心概念】
样方法 年龄结构 “J”形增长 阳光、温度、水等
【练教材长句】
(1)降低 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导致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2)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3)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4)给大熊猫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拎教材“冷”点】
(1)年龄结构 食物、天敌、气候 迁入率和迁出率
(2)单子叶草本 样方法
(3)红外触发相机 粪便 声音
(3)增长型 衰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