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生物一轮复习学案
第41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生物群落中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规律。 2.解释生态金字塔象征了食物网各营养级之间在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方面的关系。 3.调查或探讨一个校园、公园、农田、森林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活动)。
考点1 能量流动的过程、模型分析
概 念 落 实
1.能量流动概念剖析
2.每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
(1)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 。
(2)消费者的能量来自 的能量。
3.能量去路分析(以初级消费者为例)
(1)摄入量(a)= + ,其中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2)同化量(b)= + 。
(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去向,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①定量不定时(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能量的最终去路)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遗体残骸流向 的能量(f)+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即下一营养级 (i)。
②定量定时(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的能量(f)+下一营养级摄入量(i)+ 的能量(j)。
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未被利用的能量(j)将保留到下一年,因此“未被利用”是指在有限的时间“还没来得及被利用的能量”。
(4)合并(2)(3)中等式,总结同化量(b)的去路可用下图表示,即同化量= 消耗量+流向 的能量+流向 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4.能量流动效率
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一般为 。
方 法 规 律
能量流动过程中相关“最值”计算
在食物链(网)中,若题干中未做具体说明,则一般认为能量传递的最低效率为10%,最高效率为20%。
诊断·加强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 )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 )
(3)流经第三营养级的总能量是指三级消费者摄入体内的能量。 ( )
(4)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能量就从无机环境输入到了生物群落。 ( )
(5)某一营养级的总能量由四个部分组成: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 )
2.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甲、乙、丙、丁、戊代表的内容:
甲: ,乙: ,丙: ,丁: ,戊: 。
(2)据图可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流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太阳能→有机物中的 → 。
(3)图中甲营养级能量的去向有:
①通过自身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②流入下一 。
③残枝败叶等被 分解。
典 题 固 法
(2020·全国Ⅲ卷)假设某种蓝细菌(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 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水体中A种群密度极大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2 点即可)。
规范长难句——从食物和天敌2点考虑,注意答全面。
(2)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假设该湖泊中引入一种仅以A为食的动物(C)后,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则C和B的种间关系是 。
(2019·全国Ⅱ卷节选)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 ,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流向
(答出2点即可)。
(2019·江苏卷节选)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 。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 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 。
(3)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 (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 (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考向1 能量流动的过程
1.(2020·海南卷)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余下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下表为4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实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类别 玉米地 荒地 湖泊Ⅰ 湖泊Ⅱ
太阳能利用率(初级生产量/入射太阳能) 1.6% 1.2% 0.4% 0.1%
呼吸消耗率(呼吸消耗/初级生产量) 23.4% 15.1% 22.3% 21.0%
净初级生产效率(净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 76.6% 84.9% 77.7% 79.0%
A.与玉米地相比,荒地的太阳能利用率低,净初级生产效率也低
B.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
C.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
D.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
考向2 能量流动的模型分析
2.(2022·广东韶关期中)如图是农田生态系统中食草昆虫类的能量流动情况,此外,该农田生态系统还存在蜣螂等生物,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流经食草昆虫类的总能量为568 kJ,其中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99.84 kJ
B.蜣螂等生物获取的能量属于食草昆虫类体内同化的能量
C.图中储存能用于食草昆虫类的生长、发育、繁殖
D.该生态系统虽有人工的管理,但生态系统稳定性比自然区域低
3.(2022·汕头二模节选)汕头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滩涂、藻类、浮游动物、红树林、白鹭等部分组成,请回答相关问题:
(1)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些植物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显著提高了 。
(2)研究人员实地调查后,发现湿地中的群落正在发生次生演替,你认为他们的判断依据可能是 。
(3)科研小组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部分数据未给出,能量单位为J·cm-2·a-1,肉食性动物作为一个营养级研究)。
生物类型 X 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未利用的能量 传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生产者 41.0 5.0 97.0 19.0 0
植食性动物 7.9 1.1 12 Y 6.0
肉食性动物 6.5 0.8 6.2 0.5 10.0
①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J·cm-2·a-1。
②分析表中数据及各营养级能量的分配,表中X是指 ,表中的数据Y为 J·cm-2·a-1。
考点2 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生态金字塔
概 念 落 实
1.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易 错 提 醒
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
(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
(2)能量利用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流入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2.生态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包括 、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等。不同的生态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各营养级与能量、生物量、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
项目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特点 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象征含义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 的特性 一般来说,生物 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一般来说,生物的 沿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每一阶含义 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 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有机物总量
特殊形状 无
3.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帮助人们将生物在 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设计 ,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3)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 ,如草场上放养一些牲畜,农田除草、除虫等。
诊断·加强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再固定,且食物链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 )
(2)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 )
(3)蜣螂以象粪为食,则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 )
(4)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该狼就获得了这只兔子能量的10%~20%。 ( )
(5)能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以出现倒置现象。 ( )
(6)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 )
典 题 固 法
(2019·全国Ⅱ卷)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2022·山东卷)某地长期稳定运行稻田养鸭模式,运行过程中不投放鸭饲料,鸭取食水稻老黄叶、害虫和杂草等,鸭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该稻田的水稻产量显著高于普通稻田,且养鸭还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若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秸秆均还田且其他影响因素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多的肥料
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
C.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完全相同
D.该稻田比普通稻田的能量的利用率低
(2022·浙江6月选考)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
B.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
C.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
D.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2022·湖北卷)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 ;肉食动物1的数量 (选填“一定”或“不一定”)少于植食性动物的数量。
(2)如果②③④代表能量流动过程,④代表的能量大约是②的 。
(3)如果图中生产者是农作物棉花,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从物质或能量的角度分析,针对②的调控措施及理由分别是 ;针对⑦的调控措施及理由分别是 。
考向1 能量流动的特点与应用
1.(2022·广东一模)近年来,我省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虾稻共作”模式实现脱贫致富。该模式如下:稻田四周挖沟,沟渠为小龙虾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和充足饵料,小龙虾起除虫、除草、松土、净化水质和排泄物肥田等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小龙虾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
(2)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等都是小龙虾的食物,它们的总数量和所含的总能量均远远大于小龙虾。从能量流动的过程来看,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水草、藻类等生物作为小龙虾的食物来源,它们同化的能量只有部分流入小龙虾体内,原因有: , , 还有部分能量未被利用。
(3)“虾稻共作”模式可使肥料使用量减少约50%,而虾、稻产量却明显提升。本模式的原理与“桑基鱼塘”相似,即: 。
2.(2022·深圳一模节选)池塘中混养不同食性鱼类时,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收获较高的收益。如图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鱼能合理混合放养,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池塘水域中的 和 不同。为了使它们尽量避开对食物的竞争,流入鲢鱼、鳙鱼、鲤鱼的主要能量来源应分别调节为 。
(2)向池塘水体施加适量氨肥后,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各种鱼的产量,原因是 。但施肥时要注意适量,避免水体出现 。
考向2 生态金字塔
3.(2021·浙江6月选考)下列关于生态金字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金字塔显示了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
B.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同一食物链
C.生态金字塔中的营养级均按其所占的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D.生态金字塔可分别以个体数量、生产量和能量为指标绘制
4.(2022·梅州二模)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该图中由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可存在多条食物链
B.由图可知,人类食物中植物类食物的比例越高,获取能量的成本越低
C.初级消费者的消化吸收率影响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D.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主要原因是每一营养级的大部分能量均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构核心概念
练教材长句
链接选择性必修2教材 P56正文。
(1)生态系统的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 。
链接选择性必修2教材 P56~57正文。
(2)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 。
链接选择性必修2教材 P57正文。
(3)任何生态系统都 ,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4)能量金字塔直观地反映出 ,因此能量金字塔通常都是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
链接选择性必修2教材 P58正文。
(5)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设“沼气池”的意义是 。
(6)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的目的是 。
拎教材“冷”点
链接选择性必修2教材 P55“思考·讨论”。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生物体 中,而另一部分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以 的形式散失至无机环境中,两部分之和与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链接选择性必修2教材 P55“图3-6”。
(2)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 (选填“>”“=”或“<”)b+c。
链接选择性必修2教材 P57“学科交叉”。
(3)生命系统是 系统,可以通过获取 来维持系统的有序性。
链接选择性必修2教材 P59“探究·实践”。
(4)稻田中次级消费者对水稻生长利 (选填“大于”或“小于”)害。农民通过禁捕或适量放养等措施,实现生态农业的目标。
链接选择性必修2教材 P60“拓展应用”。
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 食物链,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例如,水田养鱼、果园养鸡等。
第41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考点1 能量流动的过程、模型分析
【概念落实】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食物链和食物网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热能 呼吸作用
2.(1)太阳能 (2)上一营养级同化
3.(1)同化量(b) 粪便量(c) (2)呼吸消耗的能量(d)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 (3)①分解者 摄入量 ②未被利用 (4)呼吸 分解者 下一营养级
4.10%~20%
【诊断·加强】
1.(1)× (2)× (3)× (4)√ (5)× 提示:在一定时间内,除最高营养级外,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有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和未被利用的四条去路。
2.(1)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呼吸作用 分解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 化学能 热能 (3)①呼吸作用 ②营养级 ③分解者
【典题固法】
【高考典例】
例1 (1)水体富营养化,没有其他生产者的竞争 (2)如下图所示 (3)竞争
解析:(1)A是蓝细菌,是该湖泊唯一的生产者,所以其种群密度极大的原因可能有该水域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蓝细菌大量繁殖和缺少其他生产者竞争。(2)该生态系统存在唯一一条食物链:A→B,据此并结合知识绘制能量流动关系图。(3)C和B都以A为食,所以二者是竞争关系。
例2 太阳能 初级消费者、分解者
例3 (1)生产者 二、三、四 (2)大型真菌、跳虫 (3)c a-b
解析:(1)杂食性鸟以草本植物等生产者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以蝗虫为食处于第三营养级,以蜘蛛为食处于第四营养级。(2)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图1中的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3)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乙的摄入量,且是乙没有消化、吸收的能量,因此不是乙的同化量而是甲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故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乙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图中a为乙的同化量,b为乙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所以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a-b)。
【对点演练】
1.A 解析: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高于荒地,但玉米地的净初级生产效率低于荒地,A错误;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因为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最高,B正确;由实验数据可知,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C正确;两个湖泊中有很多的水生植物,而这些植物接受的太阳能需要穿过水层,据此可推知,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D正确。
2.B 解析:流经食草昆虫的总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1 970-1 402=568 kJ,食草昆虫呼吸散失的能量=同化量-储存能=568-68.16=499.84 kJ,A正确;蜣螂等生物从粪便中获取能量,食草昆虫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未同化的能量,B错误;图中储存能用于食草昆虫类的生长、发育、繁殖,C正确;该农田生态系统比自然区域的生态系统物种数目少,食物网简单,虽有人工的管理,但生态系统稳定性比自然区域低,D正确。
3.(1)垂直 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2)该湿地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或生物多样性或生物种类或优势种或营养结构)发生了变化 (3)①178 ②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4
解析:(1)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出现分层现象,这些植物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2)群落演替的标志是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该湿地群落中土壤条件保留,且物种丰富度(或生物多样性或生物种类或优势种或营养结构)发生了变化,因此该湿地中的群落正在发生次生演替。(3)流经某一营养级的能量若分成四部分,则是指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还有未利用的部分。①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外部能量的输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41.0+5.0+97.0+19.0=162 J·cm-2·a-1,外部输入能量为6+10=16 J·cm-2·a-1,因此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62+16=178 J·cm-2·a-1。②图中每一营养级已有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利用的能量,因此表中X是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据题意可知,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包括上一营养级流入和外部能量输入,也可以表示为呼吸作用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利用,因此可得等式19+6=7.9+1.1+12+Y,解得Y=4 J·cm-2·a-1。
考点2 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生态金字塔
【概念落实】
1.单向流动 热能 逐级递减 呼吸 分解者
2.能量金字塔 逐级递减 个体数目 有机物总量
3.(1)时间、空间 (2)人工生态系统 (3)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诊断·加强】
(1)√ (2)× (3)× 提示:粪便中能量不属于大象同化的能量。 (4)× 提示: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较,一只狼、一只兔子不能代表对应的营养级。 (5)× 提示:生物量金字塔可以出现倒置现象,但能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形。 (6)×
【典题固法】
【高考典例】
例1 A 解析: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则牧草的数量比羊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一棵树上可以有很多昆虫,因此,昆虫的数目比乔木的数量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
例2 C 解析:鸭粪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需要施加更少的肥料,A错误;鸭取食水稻老黄叶、害虫和杂草等,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B错误;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该稻田与普通稻田的群落空间结构完全相同,C正确;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稻田的能量利用率高,D错误。
例3 D 解析:生物群落中各物种间通过捕食关系建立食物链,A正确;错综复杂的食物链构成食物网,B正确;营养级是指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C正确;测算全部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D错误。
例4 (1)分解者 不一定 (2)1%~4% (3)控制(减少)植食性动物的数量,使棉花固定的能量尽可能保留在棉花植株中 合理密植,改善通风条件,满足光合作用对CO2的需求,减少无氧呼吸消耗;增施有机肥,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可产生更多无机盐、CO2满足棉花生长需要;喷淋降温,缓解强光照和高温导致的“午休”,满足光合作用对CO2的需求
解析:(1)据题意可知,A能将遗体、粪便、碎屑中的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返还回无机环境,因此A表示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因此能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形,而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倒置或部分倒置,数量金字塔有时会出现高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于低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因此肉食性动物1的数量不一定少于植食性动物的数量。(2)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②表示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③表示肉食动物1的同化量,是②的10%~20%,④表示肉食动物2的同化量,是③的10%~20%,因此④代表的能量大约是②的1%~4%。
【对点演练】
1.(1)种群密度 (2)食物链和食物网 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3)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从能量流动的过程来看,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水草、藻类等生物作为小龙虾的食物来源,它们同化的能量只有部分流入小龙虾体内,原因是一部分能量在呼吸作用的过程中散失,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还有部分能量未被利用。桑基鱼塘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是相互联系的,沟渠为小龙虾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和充足饵料,小龙虾起除虫、除草、松土、净化水质和排泄物肥田等作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2.(1)食物来源 栖息环境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饲料 (2)浮游植物利用氨肥中的氮合成光合色素、光合酶等,增强了光合作用强度 富营养化污染
解析:(1)分析图可知,三种鱼能合理混合放养,主要是因为它们在池塘水域中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不同。为了使它们尽量避开对食物的竞争,如三种鱼都会吃饲料碎屑,存在较大竞争,因此流入鲢鱼、鳙鱼、鲤鱼的主要能量来源应分别调节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饲料。(2)分析题意可知,向鱼塘水体施加氨肥后,浮游植物利用氨肥中的氮合成光合色素、光合酶等,增强了光合作用强度,提高了净初级生产量,进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各种鱼的产量。但是过量的N、P可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故施肥时要注意适量,避免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污染。
3.A 解析:生态金字塔显示了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A正确;生态金字塔中每个营养级的生物均属于食物网的同一营养级,不属于同一条食物链,B错误;生态金字塔通常都是下宽上窄的正金字塔形,但也有倒金字塔形的,C错误;生态金字塔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故可分别以个体数量、生物量和能量为指标绘制,并非生产量,D错误。
4.A 解析: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初级消费者)不能作为食物链的起点,A错误;由图可知,营养级越低,其所含的能量越高,所以人类食物中植物类食物的比例越高,获取能量的成本越低,B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某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个营养级同化量之比,初级消费者的消化吸收率影响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本身的同化量,所以影响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正确;能量不能穴环利用,每一营养级的大部分能量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所以能量在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D正确。
课堂小结与延伸
【构核心概念】
固定 化学能 单向流动 对人类最有益 生长、发育、繁殖
【练教材长句】
(1)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可逆转;生产者不能再利用散失的能量
(2)某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自身呼吸要消耗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还有一部分未被利用,所以不能将全部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3)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4)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能量的关系,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总是逐级递减
(5)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6)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拎教材“冷”点】
(1)有机物 热能 相等 (2)> (3)开放 能量 (4)大于 (5)增加或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