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生物一轮复习学案
第29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课标要求 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4.以血糖、体温、pH 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5.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6.实验:比较清水、缓冲液、体液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
考点1 细胞生活的环境
概 念 落 实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组成
(2)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连线)
方 法 规 律
分清模式图中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确定组织细胞
2.构成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
(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 ,包括 等。
(2)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
方 法 规 律
(1)判断内环境的成分突破点在于单向箭头
(2)从关系图中也可以看出内环境各成分的来源
成分 来源
组织液 ①透出毛细血管的血浆;②细胞内液外渗
血浆 ①消化道吸收或呼吸系统获得(O2);②组织液回渗;③淋巴液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
淋巴液 进入毛细淋巴管的部分组织液
3.细胞外液的成分
(1)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中都含有 (约90%)、 、蛋白质及血液运输的少量其他物质,包括各种 、 、各种代谢废物等。
(2)只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 (主要是各种血浆蛋白),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 。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
①概念:是指溶液中 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②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
③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 。
④在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
血浆的正常pH: ,这与其含有HC、H2CO3等物质有关。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左右。
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直接生活的场所,细胞可以 进行物质交换,获取所需物质,排出代谢废物,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需要 的参与。
写出图中参与物质交换的各结构或系统名称:① 、② 、③泌尿系统、④皮肤、⑤ 。
(3)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特 别 提 醒
与内环境相关的三组易混概念
(1)血液≠血浆≠血清
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②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③血清是血液凝固后由血浆经离心、沉淀后得到的上清液,内含抗体等成分。
(2)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①血红蛋白是存在于红细胞内的重要成分。
②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3)体外液体≠体液≠内环境
①体外液体: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外分泌腺等)中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不在体内,属于体外液体。
②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内环境(细胞外液)。
③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
诊断·加强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人体红细胞放在清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中和浓度较高的液体中都会吸水破裂。 ( )
(2)正常情况下,血浆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770 kPa。 ( )
(3)剧烈运动使肌肉细胞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内环境,从而大大降低了血浆pH。 ( )
(4)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活性来影响代谢。 ( )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 ,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写出下列转化关系图中各成分的名称:甲 ,乙 ,丙 ,丁 。
典 题 固 法
(2022·广东卷)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血糖
C.肾上腺素 D.睾酮
方 法 规 律
(1)内环境成分的判定
①存在的物质
②不存在的物质
(2)判断常见生理反应是否发生在内环境中
外界环境 内环境 细胞内液
①精卵结合; ②大分子物质的消化; ③O2进入肺泡 ①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②抗原与抗体结合; ③激素与某些靶细胞受体结合; ④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定 ①细胞呼吸的各个阶段; ②蛋白质(抗体、细胞因子、某些激素、消化酶等)的合成
考向1 内环境的组成与成分
1.如图表示淋巴液和另外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A.甲、乙、丙分别表示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
B.如果淋巴液不能流入丙,则会引起组织水肿
C.甲、乙、丙和淋巴液构成了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维持丙的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蛋白质
审 答 指 导
题眼 明确思路 指导答案
题图 依据箭头方向判断内环境的成分: ①双向箭头:血浆 组织液,组织液 细胞内液; ②单向箭头:组织液→淋巴液,淋巴液→血浆 可判断甲、乙、丙分别属于体液的哪种成分
B选项 淋巴循环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可判断B项
考向2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2021·河北卷改编)高盐饮食后一段时间内,虽然通过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但机体依旧处于正钠平衡(总Na+摄入多于排泄)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
B.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与主动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有关
C.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
D.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细胞外液总量和体液总量均增多
考点2 内环境的稳态
概 念 落 实
1.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 的状态。
(2)实质:内环境的各种 保持 稳定状态。
(3)实例——内环境pH的维持
人体的内环境中存在调节pH的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是 ,其次还有HP/H2P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调节过程大致如下:
2.实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思路:采用对比实验,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如肝匀浆)中加入 溶液引起的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2)实验结果
对自来水 的处理
对缓冲液 的处理
对肝匀浆 的处理
(3)实验结论:在一定范围内,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 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 ,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
3.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 。直接参与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
(2)调节机制: 调节网络。
(3)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 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会出现稳态失调的情况。举例可见下图:
归 纳 总 结
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及相关信号分子
调节 方式 信号分子 信号分子来源 靶细胞或作用部位
神经 调节 神经递质 突触前膜释放 突触后膜
体液 调节 激素或其他化学物质 内分泌腺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 靶细胞
免疫 调节 抗体 浆细胞 抗原
细胞因子 辅助性T细胞 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 的必要条件。
诊断·加强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浆的pH与正常人相比会略有降低。 ( )
(2)由于血浆中含有Na2CO3,因此血浆的pH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 )
(3)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 )
(4)某人常吃咸鱼、咸菜,但他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仍能保持相对稳定。 ( )
(5)内环境保持稳态时,人体不会得病。 ( )
(6)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的代谢速率一定下降。 ( )
2.链接选择性必修1 P7“问题探讨”中“血液生化检测化验单”。
(1)分析该化验单中血浆的生化指标(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为什么它能反应机体的健康状况?
(2)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正常参考值是一个范围,这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 。
典 题 固 法
(2021·海南卷)肾病综合征患者会随尿丢失大量白蛋白,导致血浆白蛋白减少,出现水肿。有的患者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也会减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不能相互渗透
B.长期丢失大量的蛋白质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
C.免疫球蛋白减少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
D.临床上通过静脉输注适量的白蛋白可减轻水肿症状
方 法 规 律
组织水肿的原因
考向1 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仅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就能维持血浆pH的稳定
C.机体细胞既依赖于内环境又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D.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就能维持内环境稳态
考向2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
2.(2022·广州二模)“酸碱体质理论”认为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酸性体质造成的,人若要健康,应多摄入碱性食物,但该理论并没有坚实的科学依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测得某人的唾液pH为6.5,则可判断其内环境呈弱酸性
B.喝“碱性水”后,人体内环境的pH将从酸性转变成碱性
C.丙酮酸在组织液中转化成乳酸会导致人体血浆的pH降低
D.内环境pH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构核心概念
练教材长句
链接选择性必修1教材P5。
(1)内环境理化性质变化受 的影响。
链接选择性必修1教材P5“图1-2”。
(2)科学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得人体血浆的化学组成中,蛋白质含量7%~9%,无机盐含量约1%,但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中占重要地位,原因是 。
链接选择性必修1教材P6“拓展应用”。
(3)剧烈运动后,运动员会感到肌肉酸痛,但其内环境中的酸碱度却能保持相对稳定,请解释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链接选择性必修1 P10“与社会的联系”。
(4)人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或在夏季炎热的日光下,会造成“中暑”。试从稳态失衡的角度分析“中暑”的原因。
拎教材“冷”点
链接选择性必修1教材P6“概念检测”。
(1)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这是由于 形成的,一段时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原因是 。
链接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旁栏思考题。
(2)尿毒症是由于肾脏病变导致代谢废物和毒素不能 而引起的稳态失调。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 和肾脏移植。
链接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思考·讨论”。
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变 , 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 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膨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的功能紊乱。因此在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以在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 。
第29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1 细胞生活的环境
【概念落实】
1.(1)①血浆 ②组织液 ③淋巴液 ④细胞外液 ⑤细胞内液 ⑥体液 (2)①—b ②—a ③—ac ④—ab ⑤—bc
2.(1)内环境 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 (2)①组织液 ②血浆 ③淋巴液
3.(1)水 无机盐 营养物质 激素 (2)较高(多) 很少
4.(1)①溶质微粒 ②无机盐、蛋白质 ③Na+和Cl-
(2)7.35~7.45 (3)37 ℃
5.(1)直接与内环境 (2)体内各个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3)形成和维持
【诊断·加强】
1.(1)× 提示:人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吸水过多而破裂,在等渗的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中形态变化不大,而在浓度较高的液体中会因失水过多而死亡。 (2)√ (3)× 提示: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可以中和乳酸等酸性物质,从而维持pH稳定。 (4)√
2.有机联系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液
【典题固法】
【高考典例】
例 A 解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符合题意;血糖属于营养物质,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肾上腺素属于激素,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睾酮属于雄激素,可作为调节物质(信号分子)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对点演练】
1.C 解析:如果淋巴液不能流入丙(血浆),淋巴循环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乙(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B正确;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不包括甲(细胞内液),C错误。
2.C 解析:细胞内液可以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换成分,因此,细胞内液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C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通过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饮水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以增加细胞外液总量,体液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组成,体液的总量也会增多,D正确。
考点2 内环境的稳态
【概念落实】
1.(1)器官、系统 相对稳定 (2)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相对 (3)HC/H2CO3
2.(1)酸或碱 (3)缓冲液 缓冲物质
3.(1)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2)神经—体液—免疫 (3)有一定限度
4.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诊断·加强】
1.(1)√ (2)× (3)√ (4)√ (5)× (6)×
2.(1)提示: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2)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
【典题固法】
【高考典例】
例 A 解析:患者体内的水分在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A错误。
【对点演练】
1.C 解析: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仅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不能维持血浆pH的稳定,因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物质是可以相互交换的,B错误;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2.D 解析:唾液不属于内环境,因此测得某人的唾液pH为6.5,不能说明其内环境呈弱酸性,A错误;喝“碱性水”后,一般不会明显改变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因为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能维持内环境的酸碱平衡,B错误;丙酮酸转化成乳酸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课堂小结与延伸
【构核心概念】
①细胞内液 ②组织液 ③血浆 ④淋巴液 ⑤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练教材长句】
(1)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和外界环境变化
(2)血浆中虽然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但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大,单位体积溶液中蛋白质微粒数目少,产生的渗透压小
(3)提示:剧烈运动时,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酸痛,但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HC等),pH能保持相对稳定。
(4)提示:高温环境下,人体内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引起体热过度蓄积和体温失调,进而导致稳态失调,出现“中暑”。
【拎教材“冷”点】
(1)血浆中的水渗出到组织液 组织液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2)及时排出 血液透析 (3)小 内环境 渗透 无机盐(或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