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生物一轮复习学案
第31讲 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课标要求 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3.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 4.举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来调节内脏的活动。 5.简述语言活动和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鲸活动。
考点1 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概 念 落 实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
(1)图中可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为 。
(2)传导特点是 (选填“单向”或“双向”)传导。
(3)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 。
(4)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 。
2.膜电位的测量和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1)膜电位的测量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图1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 图2
(2)膜电位变化曲线(图1)解读
①a~b段: 电位,与 有关。
②b~c段: 电位,与 有关;峰值c的高低与神经纤维膜内外的 有关。
③c~d段:静息电位的恢复,与K+外流有关。
补充说明:
④d~e段:K+通道继续打开, 。
⑤Na+内流和K+外流都是通过离子通道的 ,顺浓度梯度进行,不需要消耗能量。
⑥Na+运出神经细胞和K+泵入神经细胞都是依赖钠钾泵的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目的是维持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图中 (填标号)构成一个突触结构。请补充完成下图:
(2)在下图示箭头处给予适宜刺激,可检测到电位变化的有 ,但 处不能检测到。说明兴奋在突触间 传递,在神经纤维上 传导。
(3)突触的类型(见下图)
A. 型,B. 型。
(4)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引起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Cl-、K+的通透性,Cl-进细胞或K+出细胞(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主要与Cl-内流有关)。结果使膜内外的电位差变得更大,突触后膜更难以兴奋。
方 法 规 律
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通常立即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
(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酶的活性位点,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的三大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4.兴奋剂与毒品对人体的危害
(1)作用位点:大多是通过 起作用。
(2)作用机理: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 ;干扰神经递质与 的结合;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 的活性。
(3)毒品和兴奋剂的危害:使人形成瘾癖,对人体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诊断·加强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静息状态下,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兴奋状态下相反。 ( )
(2)膜外Na+通过Na+-K+泵主动运输内流,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 ( )
(3)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 )
(4)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 )
(5)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
(6)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会使乙酰胆碱持续发挥作用。 ( )
2.链接教材人教选择性必修1 P28“图2-7”。(1)图①中,神经细胞外的 比膜内要高, 比膜内低,静息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 ,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因此静息电位表现为 。
(2)图②中,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表现为 的兴奋状态。此时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
(3)图③中,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兴奋部位表现为 的兴奋状态,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 。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 。
3.神经递质被释放并发生效应后, (选填“能”或“不能”)长期存在于突触后膜,其可能的去向有被 。
4.神经递质受体的本质是 ,能识别相应的神经递质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导致Na+通道打开,则会引起突触后膜 ;若导致Cl-通道打开,则会引起电位差进一步 ,使得突触后膜更不容易兴奋,从而表现抑制。可见,神经递质可分为 和 。
典 题 固 法
(2022·浙江6月卷)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
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
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
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2022·广东卷)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的膜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2021·湖北卷)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 mmol·L-1,胞外液约为4 mmo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K+浓度为4 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
B.当K+浓度为150 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
C.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 mmol·L-1),K+外流增加,导致细胞兴奋
D.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 mmol·L-1),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
考向1 兴奋的产生及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2020·江苏卷)下图为部分神经兴奋传导通路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或④处必须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才能产生兴奋
B. 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传导到②和④处,且电位大小相等
C. 通过结构③,兴奋可以从细胞a传递到细胞b,也能从细胞b传递到细胞a
D. 细胞外液的变化可以影响①处兴奋的产生,但不影响③处兴奋的传递
审 答 指 导
题眼 明确思路 指导答案
结构③内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可判断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大小 兴奋性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变大;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的电位变小,故②和④处电位大小不相等
结构③突触的特点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由细胞a→细胞b,但不能反向,C错误
考向2 膜电位的测量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
2.某兴趣小组欲研究神经兴奋的传导情况,以枪乌贼的巨大神经轴突为材料,将电表的甲、乙两极置于轴突膜外侧,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相关实验(M点为轴突a~b段的中点)。下列关于指针偏转情况的预测(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正确的是( )
A.若将神经轴突放在适宜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则指针会向左偏转
B.若在轴突a~b段的中点(M)处施加适当强度的电刺激,则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C.若O~a段大于a~b段的一半,则同时在O点、M点施加相同且适宜强度的电刺激,则指针先左偏后右偏
D.若将电表的甲、乙电极都置于轴突膜内侧,在甲左侧施加适当强度的电刺激,则指针先右偏后左偏
方 法 规 律
兴奋传导、传递时电表指针偏转的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图中b和d两处电极都位于膜外侧)
①刺激a点,兴奋传导的方向是a→b→c→d,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ab=bd)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考向3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2021·全国乙卷)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4.(2022·山东卷)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
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
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
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考点2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概 念 落 实
1.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1)躯体运动受大脑皮层及脑干、脊髓等共同调控。
(2)大脑皮层 (第一运动区)控制躯体的运动
①倒置关系: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 的;②交叉控制:中央前回左边控制右侧躯体运动,中央前回右边控制左侧躯体运动;③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 程度有关。
(3)实例:膝跳反射、 等。
2.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由图示可见:
(1)最高级中枢—— 。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使自主神经系统 。
(2)较高级中枢—— :含有调节体温、水平衡、摄食等生理过程的中枢。
(3)基本中枢—— :含有调节呼吸、心血管活动的中枢。
(4)低级中枢: 。
诊断·加强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人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 )
(2)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 ( )
(3)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控作用。 ( )
(4)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但排尿不完全,也不受意识控制。 ( )
(5)排尿反射没有分级调节;有意识地排尿有分级调节。 ( )
2.链接教材人教选择性必修1 P34“图2-10”。
(1)因为交通事故,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通常情况下, (选填“能”或“不能”)发生膝跳反射,针刺足部 (选填“有”或“没有”)感觉。
(2)某人因意外,导致大脑皮层受损。该患者 (选填“能”或“不能”)完成膝跳反射,说出你的理由: 。
3.链接教材人教选择性必修1 P35“思考·讨论”。
(1)课间某同学没有尿意,为了防止上课时去厕所,就去厕所排了一次尿,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有 和 。
(2)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排尿反射过程的分级调节: 。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较长时间的憋尿可能会导致排尿困难的原因: 。
典 题 固 法
(2021·江苏卷)在脊髓中央灰质区,神经元a、b、c通过两个突触传递信息,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兴奋则会引起的b、c兴奋
B.b兴奋使c内Na+快速外流产生动作电位
C.a和b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D.失去脑的调控作用,脊髓反射活动无法完成
考向1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
1.下图为针扎刺激后反射过程的示意图,a、b、c、d、e表示神经元,“+”“-”分别表示促进和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和c三个神经元组成反射弧,这是完成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
B.针扎刺激手指皮肤后,a神经元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C.直接刺激b神经元时,神经冲动可双向传导至a和c神经元
D.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后,e神经元可释放神经递质使c膜电位反转
考向2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2.(2019·全国Ⅰ卷)人的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膀胱中的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的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 。
(2)排尿过程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 ,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排尿反射也受高级中枢控制,该高级中枢位于 。
(3)排尿过程中,尿液还会刺激尿道上的 ,从而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促进排尿。
考点3 人脑的高级功能
概 念 落 实
1.人脑除了能 以及 ,还具有语言、学习和记忆等高级功能。
2.语言功能
(1)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2)大脑皮层言语区及损伤症(连线)
归 纳 总 结
常见生理或病理现象分析
生理或病理现象 神经中枢参与(损伤)
考试专心答题时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和W区(高级中枢)参与
聋哑人表演“千手观音”舞蹈时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言语区的V区、躯体运动中枢
某同学跑步时 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植物人 大脑皮层损伤、小脑功能退化,但下丘脑、脑干、脊髓功能正常
高位截瘫 脊髓受伤,其他部位正常
3.学习与记忆
(1)概念:是指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 ,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 的过程。
(2)记忆过程的四个阶段。
(3)机理: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的 作用以及 的合成。
(4)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①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 的脑区有关。
②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 有关。
4.情绪
(1)情绪也是 的高级功能之一,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相反的表现。
(2)减少和应对情绪波动的办法:积极建立和维系良好的 、 和调节压力。
诊断·加强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不会说话,此人受损伤的部位是言语区的S 区。 ( )
(2)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患者听不见。 ( )
(3)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受损,患者看不懂文字。 ( )
(4)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W区都与运动有关,且位置接近,可能是从运动中枢演化而来的。 ( )
(5)感觉性记忆是转瞬即逝的,所记的信息并不构成真正的记忆。 ( )
(6)长时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 )
(7)抗抑郁药一般都通过作用于突触处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 )
2.同学说“我记单词很快记住了,但是忘记的也很快”,那么该同学记单词形成的记忆属于什么记忆?如何能记住较长时间?
典 题 固 法
(2022·山东卷)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2022·湖南卷)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
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C.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
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考向1 人脑的语言功能
1.下列有关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B.聋哑人用手语与人交流的过程,依靠的是大脑皮层的视觉性语言中枢
C.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与呼吸有关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与排尿有关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考向2 学习和记忆
2.阿尔茨海默病是痴呆症的一种,病理显示患者的大脑细胞受损,海马区会出现神经炎性斑块,且会出现突触丢失、神经递质减少等异常现象。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如果海马区受损,则主要会影响长期记忆
B.如果新突触不能正常建立,则主要会影响短期记忆
C.如果言语区的W区受损,则患者会出现阅读文字障碍
D.如果大脑某一区域受损,则患者可能会出现大小便失禁
构核心概念
练教材长句
链接选择性必修1教材 P28“图2-7”。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不断地以电信号形式由兴奋部位传导到未兴奋部位,这是因为
,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链接选择性必修1教材 P29。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3)神经递质不是生物大分子,却通过胞吐运输的意义是 ;与神经调节快速、灵敏的特点相关联。
(4)研究发现,与突触前膜相对的突触后膜有许多突起,这种结构特点的生理意义是 。
链接选择性必修1教材P35“思考·讨论”。
(5)如何解释某些成年人受到外伤或老年人患脑梗塞后,出现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
拎教材“冷”点
链接选择性必修1 教材P30“思考·讨论”。
(1)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 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 减少。
链接选择性必修1 P28“图2-7”
(2)在电传导方面,虽然都表现为电位差,但与电流以自由电子的形式沿导线的传导不同,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是靠细胞膜两侧带电粒子的 形成的。
链接选择性必修1教材 P29“相关信息”“图2-8”。
(3)乙酰胆碱是常见的兴奋性递质,除此之外,神经递质还有氨基酸类、5-羟色胺、多巴胺,以及可作为激素类的去甲肾上腺素、 等。
链接选择性必修1教材P39“相关信息”。
(4)抗抑郁药一般通过 结构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有的药物可选择性地抑制 对5-羟色胺的回收,以维持 中5-羟色胺的浓度。
链接教材人教选择性必修1 P40“拓展应用”T1。
安静的环境有利于学习,因为安静的环境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使 记忆转入 记忆。而嘈杂的环境会影响人的 ,不利于集中注意力,不利于学习。
第31讲 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考点1 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概念落实】
1.K+外流 外正内负 Na+通透性 Na+内流 外负内正 (1)电信号 (2)双向 (3)相反 (4)相同
2.(2)①静息 K+外流 ②动作 Na+内流 Na+浓度 ④K+外流 ⑤协助扩撒
3.(1)⑤⑥⑦ ①线粒体 ②神经递质 ③突触小体 ④突触小泡 ⑤突触前膜 ⑥突触间隙 ⑦突触后膜 ⑧化学信号 (2)b、c、d、e a 单向 双向 (3)轴突—胞体 轴突—树突
4.(1)突触 (2)释放速率 受体 酶
【诊断·加强】
1.(1)× (2)× (3)√ (4)× (5)× (6)√
2.(1)Na+浓度 K+浓度 K+外流 内负外正 (2)Na+内流 内正外负 (3)内正外负 内负外正 局部电流
3.不能 降解或回收进细胞
4.蛋白质 兴奋 加大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典题固法】
【高考典例】
例1 A 解析:根据兴奋传递的方向为③→④,则①处恢复静息电位,为 K+外流,②处Na+内流,A 错误;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大小不变,即波幅稳定,B正确;在反射弧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播是单向的,C正确。
例2 B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
例3 D 解析: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 mmol·L-1,胞外液约为4 mmol·L-1,当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浓度为4 mmol·L-1时,和正常情况一样,K+外流不变,细胞的兴奋性不变,A错误;当K+浓度为150 mmol·L-1时,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细胞容易兴奋,B错误;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 mmol·L-1,但>4 mmol·L-1)时,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C错误,D正确。
【对点演练】
1.A 解析:兴奋产生的条件是受到阈值以上强度的刺激,A正确;①处产生的兴奋可以传导到②,然后传导到④,但电位的大小不相等,B错误;结构③是突触,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可以从a传到b,但不能从b传到a,C错误;细胞外液的变化会影响细胞的代谢,所以既会影响①处,也会影响③处兴奋的产生,D错误。
2.D 解析:若将此神经轴突放在适宜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神经轴突膜外侧的甲、乙电极之间没有电位差,指针不偏转,A错误。若在轴突a~b段的中点(M)处施加适当强度的电刺激,兴奋同时传导到甲、乙电极处,指针不偏转,B错误。若O~a段大于a~b段的一半,则同时在O点、M点施加相同且适宜强度的电刺激,O点的兴奋向a点方向传导,到达a点之前就与M点所产生的兴奋相互抵消,指针不偏转;而M点产生的兴奋同时到达a点与b点,指针不偏转,C错误。若将电表的甲、乙电极都置于轴突膜内侧,在甲左侧施加适当强度的电刺激,当兴奋传到甲电极处时,甲电极处变为正电位,乙电极处为负电位,此时指针向右偏转;当兴奋传到乙电极处时,甲电极处为负电位,乙电极处变为正电位,此时指针向左偏转,因此,若将电表的甲、乙电极都置于轴突膜内侧,在甲左侧施加适当强度的电刺激,指针会先右偏,后左偏,D正确。
3.A 解析: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兴奋从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内流,A错误。
4.B 解析: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正确;由图可知,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错误;由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C正确;神经递质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考点2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概念落实】
1.(1)高级 低级 (2)中央前回 ①倒置 ③精细复杂 (3)缩手反射(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1)大脑皮层 并不完全自主 (2)下丘脑 (3)脑干 (4)脊髓
【诊断·加强】
1.(1)× (2)√ (3)√ (4)√ (5)√
2.(1)能 没有 (2)能 膝跳反射的中枢在脊髓,该患者脊髓未受损伤
3.(1)大脑皮层 脊髓 (2)大脑皮层→脊髓→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膀胱 (3)长时间的憋尿会导致大脑皮层持续抑制脊髓中的排尿中枢的活动,当排尿时脊髓中的排尿中枢兴奋需要一段时间,可能会导致排尿困难
【典题固法】
【高考典例】
例 C 解析:a兴奋可能会使突出前膜释放兴奋性或者抑制性的神经递质,则会引起的b、c兴奋或者抑制,A错误;产生动作电位的原因是Na+内流,B错误;神经元b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c,神经元a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b,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即a和b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C正确;一些简单脊髓反射活动,例如膝跳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失去脑的调控作用,脊髓反射活动依然能完成,D错误。
【对点演练】
1.B 解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这是完成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A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直接刺激b神经元时,神经冲动只能传导至c神经元,不能传导至a神经元,C错误;由图可知,大脑皮层产生痛觉后,能促进e神经元分泌神经递质,从而抑制c的兴奋,但不一定使c膜电位反转,D错误。
2.(1)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脊髓 大脑皮层 (3)感受器
解析: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婴幼儿由于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不能控制排尿,经常会尿床,而成年人大脑发育完善,可以通过大脑皮层有意识地控制排尿。
考点3 人脑的高级功能
【概念落实】
1.感知外部世界 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
2.(2)A—①—c B—③—d C—②—b D—④—a
3.(1)刺激 积累经验 (2)①短时 ②长时 ③感觉性 ④数秒至数分钟 ⑤可能永久 (3)神经递质 某些种类蛋白质 (4)①海马 ②新突触的建立
4.(1)大脑 (2)人际关系 适量运动
【诊断·加强】
1.(1)√ (2)× 提示: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中枢,H区受损,患者仍有听觉,只是“听不懂”话的含义。 (3)× 提示: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视觉中枢,V区受损,患者仍有视觉,只是“看不懂”语言文字的含义。 (4)√ (5)√ (6)× (7)√
2.提示:短时记忆。多次重复强化记忆才能形成长期记忆。
【典题固法】
【高考典例】
例1 A 解析: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
例2 A 解析:人在剧痛、恐惧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等特征,A错误。
【对点演练】
1.D 解析:与排尿有关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D错误。
2.D 解析:如果海马区受损,则主要会影响短期记忆,A错误;如果新突触不能正常建立,则主要会影响长期记忆,B错误;如果言语区的W区受损,则患者会出现书写障碍,C错误。
课堂小结与延伸
【构核心概念】
单向性 脑 脊髓 语言 学习和记忆
【练教材长句】
(1)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的局部电流能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产生相同的电位变化
(2)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3)可以短时间大量集中释放神经递质,从而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4)扩大了突触后膜的面积,有利于神经递质的作用
(5)提示:该状况的出现表明外伤或脑梗塞已伤及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致使丧失对排尿这种低级中枢控制的反射的“控制”作用。
【拎教材“冷”点】
(1)转运蛋白 受体 (2)跨膜运输 (3)乙酰胆碱、肾上腺素 (4)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5)感觉性 第一级 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