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设计思路
1.教学设想
“现代新诗”单元主要“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以“陶冶性情”。《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革命壮歌,是表达革命豪情、奋斗精神,激励青年人绽放青春光彩、担当家国责任、弘扬革命文化的经典作品。学习这首诗,既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要从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深入领会毛主席诗歌的精髓,这对于学生是有难度的。
学习这篇作品,要紧扣单元目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展开想象,又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尤其要深入认识,理解作者,循序渐进地提升语文素养,理解和传承红色革命文化。
2.教学目标
鉴赏诗歌意象和人物形象,学习“融情入景”“以景结情”的写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形象美。
学习披文入情,品味语言,体会诗歌音韵优美、生动凝练的特点。
理解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担当、自信拼搏的高尚情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背诵,理解内容,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将绘景、写人、叙事、抒情熔于一炉,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的写法。
二、教学准备
复习、背诵《沁园春 雪》,阅读毛主席经典诗歌,梳理毛主席革命经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沁园春 雪》导入。
《沁园春 雪》中点题的诗句是: ;视野最开阔的景象是: ;最富有动态感的景象是: ;洋溢着光明与胜利的喜悦的诗句是: ;上下阕过渡到诗句是: ;收束全诗、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
(二)朗读感知,把握节奏,感知意境。
1.同学们独立、大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情感。
教师指导:本诗的整体风格是什么样的?
2.朗读交流:“豪迈”体现在何处?
(1)引导学生朗读鉴赏“绘壮丽秋景”“忆峥嵘岁月”等诗句。
上阙:写景视野开阔,颜色亮丽,富有动态感。朗读时,语速较慢,声音高亢,充满赞叹与自豪之情。
下阙:写“同学少年”,用词铿锵有力,整散结合。朗读时要意气飞扬,缓急有致。
(2)设问引导学生深入诗歌:诗人的豪迈形象与精神体现在何处。
(三)品味语言,披文入情,理解情感。
1.诗歌是怎样塑造诗人形象的?结合诗句分析鉴赏。
教师引导:
问题一:“自古逢秋悲寂寥”,但诗人笔下秋景却并不萧瑟,这是什么原因?
问题二:面对秋天,诗人为何独立、怅、问、忆,又是如何作答的?
问题三:“恰同学少年”的鼓舞力量来自何处?
问题四:“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什么样的感染力?毛泽东为何爱用、善用“击”字?
2. 革命生涯中的毛泽东是什么形象?结合毛泽东的革命经历与诗词体味“恰同学少年”。
(1)毛泽东年谱(三十岁以前)
(2)毛泽东简介:毛泽东,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3)历史评价:
毛主席在政治上、军事上、文学上都有非凡的才能,是真正的‘天命’ ,以我国土地之大,人民之众,民气之烈,若有良好政府领导,定可与列强并驾。就毛主席而言,文武才干,英明智慧,不但为我国历史所未有,亦为世界所仅见。将来新中国建设成功,其光荣芬芳,前古后今,殆无出其右。
毛主席领导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短短十年努力,将破碎山河改造和建设成独立自主、富强康乐的新中国,一年等于几十年、几百年,谁能想得到!毛主席的诗《沁园春·雪》中云:‘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然毛主席这里指的是人民群众,但这风流人物,不也是毛主席么
——陈嘉庚
“在任何时代成为历史伟人的是很少的,毛主席是其中的一位”,“毛泽东的著作给人类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确实是我们时代的一位杰出人物”,“毛主席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对历史的影响将远远超出中国的国界。”
——美国总统福特
(4)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他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表现了出色的才华。诗人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杰出的诗作。至70年代末期,已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共43首。其中,诗14首,词29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作的24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作的19首。
小结:毛泽东目光远大,勇于实践,无私无畏,敢于牺牲。他将一生奉献给祖国,用奋斗诠释了“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3.朗读交流:豪迈是诗意,更是情怀,是革命的意志、胸怀和思想。
看:热爱祖国,积极乐观,胸怀宽广。
竞自由:争取自由。“各种改革,一言蔽之,由强权得自由而已。”
独立寒秋:独,岿然不动,砥柱中流;寒,清冷沉郁,忧思不已。
怅,问,忆,恰,记:
怅,对国家民族的忧思慷慨;
问,主动关切,自信担当;
忆,觉醒的充实与幸福;
恰,正好,一切刚刚好,青春时代投身民族解放的斗争中,恰是美好生命的绽放与永存的唯一途径;
记,呼应“问”,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毛主席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革命者勇于担当,自信乐观的精神。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击,是“鹰击长空”,是“击楫中流”,是“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鲲鹏击浪从兹始”,是“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表现的是逆流而上、自信勇敢、奋斗拼搏的革命豪情。
(四)迁移阅读。
通过朗读、赏读与品读,鉴赏阅读课后三首诗歌:《采桑子 重阳》《七律 长征》《浪淘沙 北戴河》及《菩萨蛮 黄鹤楼》《水调歌头 游泳》,从意象、语言、情感角度体会毛泽东诗词的豪迈风格。
(五)思考探究。
当代中国社会稳定,人民物质、精神生活不断丰富,我们如何传承和践行革命者奋斗拼搏的精神呢?
明确:奋斗拼搏源于高远、准确的目标的激励。奋斗拼搏是一种坚忍不拔、直面挑战的精神。奋斗拼搏需要青年人练就过硬的本领。
心中有国家、人民,有两个百年目标,有中华民族的复兴,才能不断超越对世俗金钱名利的追求与沉迷,形成积极、高尚的人格,在服务祖国与人民的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才能与生命价值。
(六)伟人诗词朗读比赛。
四、教学反思
毛主席诗词气象高远,豪迈大气,语言生动凝练,富有感染力。《沁园春 长沙》是人教版高中教材的开篇,既是诗词学习的典范,也是红色革命文化精品。学习这首诗应以语文素养的培养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开展教学。
第一,紧扣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突出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所谓“新诗”,是内容情感新,是格律体式新。但优秀的现代新诗,恰是充分汲取了中国古代诗歌精髓,融入作者对生活,对现代诗歌创作的思考与探究的经典作品。学习本诗,要紧扣诗歌的意象、语言、节奏,深入理解诗歌丰富情感与独特风格,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第二,深入挖掘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突出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提升文化自信,要求教师努力挖掘优秀文化资源。学生对伟人诗词有畏难情绪,教师要紧扣文本,结合伟人生平与创作,由浅入深,细致深刻地体会革命者的意志与情怀。
第三,组织学生活动主线清晰,形式自然合理,内容层次循序渐进,优化教学效果。学习这首诗歌,要组织学生多层次、多方式朗读,从节奏的把握,意象的初步感知,到披文入情,感受意境与人物形象情感,最后适时引入伟人生平和诗词,在语言、生活、思维的多种情境中获得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的培养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