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鱼我所欲也》课件(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鱼我所欲也》课件(共5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6 19:0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同学们,陈毅的《梅岭三章》里有诗句说“取义成仁今日事”,其中的“取义成仁”借用了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提出的,“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孟子在文中是如何阐述的?我们一起到《鱼我所欲也》一文中去寻求解答。
鱼我所欲也
9
(一)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并背诵课文。
(二)抓住文章的主要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其论证方法;
(四)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学习目标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家学说的著作,是百家争鸣的产物。它的基本发展趋向是从简约到繁复,从零散到严整,越是后期的著作,篇幅越宏大,结构越严密。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学派有儒、法、道、墨四家,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老子》《庄子》《墨子》等。
文体知识
诸子散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有“亚圣”之称。他主张“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简介
“性善论”的要点:
①“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以“善辩”著称。他常用“比附逻辑”来说理。比附,即譬喻、比喻。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王纲解体,礼崩乐坏,处士横议,百家争鸣,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化学术空前发达,于是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彩的散文作品。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提出了“义”的主张。“义”的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背景简介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上》,就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文中记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
背景简介
因此,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正像他所说的那样:“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公孙丑上》)在这里,个人的修为和国家的治理是一脉相通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儒家政治理念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子。
背景简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fú)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初读感知
1.诵读文章,揣摩文意。
2.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直译意译相结合,注意特殊词语、重点句式。
3. 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圈点勾画出来。
读懂句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得到。
舍弃,放下。
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物(风雨兼程、统筹兼顾)。
连词,表顺承。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讨厌,憎恨。
同“避”,躲避。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超过,胜过。
做,干。
比。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假如,假使。
连词,那么。
什么(手段)不用呢?
连词,假设、假如。
连词,表转折。
做。
由,介词,凭借,根据;
是,指示代词,指某种手段。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假如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不只是。
这种心。
丧失。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是只有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而 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踩踏。
用作后缀。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连词,表修饰。
动词,给予。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他(吃),乞丐也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同“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介词,对于。
介词,为了。
侍奉。
同“德”,感恩、感激。
同“欤(yú)”,语气词。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同“向”,先前、从前。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停止。
wèi,介词,为了。
wéi,动词,做。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通假字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同“避”,躲避。
“辩”同“辨”,辨别。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乡”同“向”,先前、从前。
字词梳理
◆古今异义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能够用来。
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能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今义:豆类作物。
◆一词多义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动词,得到,获得
动词,同“德”,感恩、感激
动词,领会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为人谋而不忠乎
天子为动
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名为鲲
介词,为了
动词,做
介词,替
介词,被
介词,对、向
动词,叫作、称为
《〈论语〉十二章》
《周亚夫军细柳》
《桃花源记》
《北冥有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选贤与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吾谁与归
《大道之行也》
同“欤”,语气词
动词,给予
同“举”,推举
动词,参与,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介词,和、跟
《答谢中书书》
《岳阳楼记》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至于负者歌于途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呼尔而与之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醉翁亭记》
介词,比
介词,对、对于
介词,在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呼尔而与之
为宫室之美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得之则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代词,他
结构助词,的
连词,那么
连词,就
连词,如果
◆文言句式
判断句:
“……也”表判断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倒装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
状语后置,即“所欲有于生甚者”
◆成语积累
舍生取义: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嗟来之食:
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内容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来的?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3.“本心”具体指什么 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4.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并概括层意。
内容理解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来的?
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生与义二者不可兼得时,我们应舍生取义。)
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的方法。①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②用“舍鱼而取熊掌”类比“舍生而取义”,得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内容理解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大众作有利之事,为国家建设做事,为了别人安危挺身而出等;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事,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国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危害国家、危害人民的事。
内容理解
“本心”具体指什么 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
“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 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内容理解
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然后正反结合,进一步分析论证观点。
第二部分(第二段):举例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提出本文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从 “生亦我所欲”到“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通过正反两方面进一步分析论证。
第三层(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得出结论,对论点加以补充论证,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义”无处不有,但当面临生死存亡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想不到,而是做不到。
合作探究
1.文章重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论点?
2.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请分别梳理第一段和全文的论证思路。
舍 取
舍 取
舍生取义
鱼 熊掌
生 义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形象地区别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道理论证
正面
反面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所欲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对 比论 证
推理一层紧扣一层,严密无间
事实论证
正面
反面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勿失其本心
对 比论 证
是前面的补充和深入,前后相贯,密切呼应
合作探究
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请分别梳理第一段和全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段论证思路:
首先,以鱼和熊掌作喻,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自然地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论述舍生取义的原因——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舍生取义;
最后补充论证,人人都有“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本性,只是贤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全文论证思路:
首先,以鱼和熊掌作喻,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自然地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接着,从“所欲”“所恶”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原因,得出人皆存有“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本性的结论并指出人人都有本心,只是贤者能不丧失罢了。
最后,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列举行道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告诫人们不可失其本心,进一步论证了本文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合作探究
反面
正面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不避患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道理论证
提出论点:类比: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勿失其本心
对比论证
正面: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
反面:不辨礼义而受万钟
合作探究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主题概括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拓展思考
拓展思考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泰然赴死;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输,还有后来人”的就义诗慷慨赴死。这些都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高贵品质。
拓展思考
“舍生取义”原本是为正义而牺牲生命的意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词语的意思也与时俱进。在今天,“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舍弃个人利益。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时代呼唤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在每个人心中牢牢扎根,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我们的民族才大有可为。
赏析语言
本文语言形象、气势充沛、议论犀利,试从论证方法运用、修辞、句式等方面加以分析。(说理的方式:对比说理、正反论述)
赏析语言
本文第1段,以鱼和熊掌作喻,形象易懂,选取了选取了“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阐述,正反论述,层层剥笋,逐步深化。
第2段,由三字短句起始,节奏加快,情绪高昂。虽然仍然保持了对比说理与正反论述的惯性,如“得之”-“弗得”,“呼尔”-“蹴尔”,“行道之人”-“乞人”。然而,当对举的句式转而为铺排(乡今),语势强烈,终于推演出汪洋恣肆的议论、排山倒海的质疑,发出最为强烈的呼喊,如惊涛冲岸,令人动容。
赏析语言
本文第1段,以鱼和熊掌作喻,形象易懂,选取了选取了“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阐述,正反论述,层层剥笋,逐步深化。
第2段,由三字短句起始,节奏加快,情绪高昂。虽然仍然保持了对比说理与正反论述的惯性,如“得之”-“弗得”,“呼尔”-“蹴尔”,“行道之人”-“乞人”。然而,当对举的句式转而为铺排(乡今),语势强烈,终于推演出汪洋恣肆的议论、排山倒海的质疑,发出最为强烈的呼喊,如惊涛冲岸,令人动容。
总结:运用精妙的比喻(“鱼”“熊掌”等)、精当的对比(正反面道理、正反面事例)(“乡”“今”的变化)、精彩的排比(“乡”“今”的铺排),对同一论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道理、举例;从关乎生存的物质、精神方面的追求等)的论述,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同时,纵横驰骋,气势恢宏,富有穿透力和鼓动性。
赏析语言
1.善用排比,气势充沛。
孟子喜欢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串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写作特色
2.比喻对比,浅入深出。
本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让说理更加浅入深出,生动有趣。此外,本篇中还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舍生取义”的道理论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拓展阅读
“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
苏武被困匈奴19年,须发尽白不易志。
文天祥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收买,英勇就义。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戊戌变法失败后,有人劝谭嗣同东渡日本避难,他拒绝了,为了唤醒民众支持变法维新,他慷慨就义。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拓展阅读
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
B.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
C.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丢掉了“本心",就会做出见利忘义的事情来
D.“一箪食,一豆羹"微不足道的,但日常生活中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D
关系生死
课堂检测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端没有直议题,而是先从人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写起,这为下文论证议题作好了铺垫,也使所要论述的问题通俗易懂。
B.第二段采用了举例论证,举出两个事例,但论证的角度又有所不同,先正面论证,再从反面论证,形成鲜明的对比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是指贪生怕死之心,这跟“谓失其本心〃的含义截然相反。
D.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会做出失其本心的行为,可能是“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为所识穷者得我”。
C
羞恶廉耻之心
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所欲


熊掌

不可兼得
不可兼得

喻体
结论
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