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质量监测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第一章至第三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8月12日至13日出现英仙座流星雨,画面十分壮观。下图示意某天文爱好者观察英仙座流星雨时所拍摄的流星雨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此次流星雨所在天体系统有()
①银河系②地月系③太阳系④河外星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此次流星雨现象说明地球()
A. 属于英仙座 B. 大气层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C. 与其他行星公转轨道具有共面性特点 D. 距离太阳遥远
化石是指在岩层中保存下来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特征显著、延续时间较短、分布较广、数量多、比较容易发现的化石,属于标志性化石,人们通常将它们作为划分、对比地层的重要依据。下图为某区域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甲类生物化石最有可能是()
A. 鸟类 B. 蓝细菌 C. 被子植物 D. 两栖类动物
4. 乙类生物繁盛时期()
A. 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B. 是地质史上主要的成煤期
C. 喜马拉雅山脉基本形成 D. 地壳运动相对平稳
5. 研究标志性古生物化石可以()
A.预测未来海陆变迁 B. 推测地球起源
C. 推测古生物生存环境 D. 促进海洋生物的进化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虽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重要作用。下图示意近30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A. 是对流层成云致雨必要条件 B. 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C. 主要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D. 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7. 为抑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可采取的措施是()
A. 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 因地制宜植树造林
C. 垃圾分类,提高资源利用率 D. 减少乘坐公共交通
暑假期间,小李同学从石家庄出发,乘坐石家庄—成都航班。当飞机在高空平稳飞行时,透过机窗,可以看到蔚蓝色天空下翻腾的云海(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飞机从石家庄起飞到平稳飞行,大气环境的变化为()
A. 水汽含量不断增多 B. 大气从以水平运动为主变为以垂直运动为主
C. 天气一直复杂多变 D. 大气密度呈降低趋势
9. 翻滚的云海可以()
A. 减少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B. 削弱大气辐射强度
C. 削弱太阳辐射强度 D. 增强地面辐射强度
地面冷热不均,会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致使等压面产生变化。下图为北半球某地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是()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丁、丙
C. 乙、甲、丙、丁 D. 甲、乙、丁、丙
11. 若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丙—丁中间释放一气象探测气球,将会飘向()
A. 东方 B. 西方 C. 南方 D. 北方
12. 若此图表示的是海陆之间的气压关系,则甲为()
A. 热源,如夜间的海洋 B. 热源,如白天的海洋
C. 冷源,如白天的陆地 D. 冷源,如夜间的陆地
2023年7月29日起,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与副热带高压、台风“卡努”水汽输送、地形综合作用等影响,中国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出现灾害性特大暴雨天气。2023年7月30日,永定河上游的北京市斋堂水库提前进行了预泄,7月31日洪峰形成后,北京市第一次动用了1998年建成的滞洪水库蓄洪,最大限度发挥水库的蓄洪调峰作用。河道向下游控泄流量700m3/s,最大限度地减轻对下游地区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此次北京特大暴雨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A. 陆地内循环 B. 海陆间循环 C. 海上内循环 D. 海上大循环
14. 北京市采取的一系列蓄洪措施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 下渗 B. 地下径流 C. 地表径流 D. 水汽输送
海洋表层温度(SST)作为关键的海洋环境变量,是海洋表面水热交换的重要参数,能够指示海洋系统的动力过程。已有研究显示,1970年以来全球海洋持续升温,特别是近年来SST表现为持续大幅度升高。下图示意1982—2021年黄渤海地区年平均SST变化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全球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最可能会导致( )
A. 所有鱼类生长更加旺盛 B. 表层海水密度降低
C. 表层海水盐度降低 D. 深层海水密度升高
16. 在全球海洋持续升温背景下,图示海域东北部表层海水温度却有所降低,其原因可能是该海域( )
A. 纬度偏高 B. 距离陆地较近 C. 寒流加强 D. 潮汐加强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灶神星是从地球上可以看见的最亮的小行星,是小行星带里体积第二大的小行星。黎明号太空船在2011年7月16日至2012年9月5日进入环绕灶神星的轨道,进行了近一年的探测活动。右图示意太阳系八大行星分布。
(1)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是______(填字母),图中表示地球的是______(填字母),灶神星最可能位于______和______之间(填字母)。
(2)A、B、C、D具有相似的体积与质量,它被称为______。灶神星与八大行星具有相似的运动特点是______。
(3)简述黎明号太空船在飞往灶神星轨道时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8月31日15时3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
(1)图中②层是____(填名称),其中分布有____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原因是____。
(2)遥感三十九号卫星预定轨道应位于图中的____层(填数字),地面发送的信号可以反射回地面,主要得益于该层的____(填名称)。
(3)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发射升空时,在①层气温逐渐变____,其原因是____。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克环流,是赤道太平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热力环流。在东太平洋赤道区,由于秘鲁寒流带来了冷海水,对沿岸地区的气候具有降温作用,使赤道太平洋东西部出现很大的温度差异。下图为沃克环流示意图。
(1)请画出沃克环流的热力环流图(标注箭头)
(2)简述秘鲁寒流对沿岸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3)若秘鲁寒流增强,试分析沃克环流机制的变化。
1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质量监测
地理答案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第一章至第三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8月12日至13日出现英仙座流星雨,画面十分壮观。下图示意某天文爱好者观察英仙座流星雨时所拍摄的流星雨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此次流星雨所在天体系统有()
①银河系②地月系③太阳系④河外星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此次流星雨现象说明地球()
A. 属于英仙座 B. 大气层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C. 与其他行星公转轨道具有共面性特点 D. 距离太阳遥远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流星雨是流星体与地球大气层相摩擦结果,根据材料“某天文爱好者观察英仙座流星雨时所拍摄的流星雨照片”可知,英仙座流星雨进入了地球大气层,所在天体系统有地月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由于地球有大气层的保护,当流星体穿过大气层时,因高速摩擦而燃烧;大部分流星体质量较小,在穿过大气层时就燃烧殆尽,故只有少数能到达地球表面,说明大气层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B正确;不能说明地球属于英仙座、与其他行星公转轨道具有共面性特点、距离太阳遥远等,排除ACD;故选B。
【点睛】天体系统,是宇宙各星系的统称。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
化石是指在岩层中保存下来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特征显著、延续时间较短、分布较广、数量多、比较容易发现的化石,属于标志性化石,人们通常将它们作为划分、对比地层的重要依据。下图为某区域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甲类生物化石最有可能是()
A. 鸟类 B. 蓝细菌 C. 被子植物 D. 两栖类动物
4. 乙类生物繁盛时期()
A. 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B. 是地质史上主要的成煤期
C. 喜马拉雅山脉基本形成 D. 地壳运动相对平稳
5. 研究标志性古生物化石可以()
A. 预测未来海陆变迁 B. 推测地球起源
C. 推测古生物生存环境 D. 促进海洋生物的进化
【答案】3. D 4. C 5. C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三叶虫生活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早期,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而甲类生物化石位于两者之间,两栖类动物在古生代后期出现,D正确;鸟类是由中生代爬行类分化出来的,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适应飞翔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A错误;蓝细菌生活的地质年代是前寒武纪,B错误;被子植物生活的地质年代是新生代,D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由图判断,乙类生物繁盛时期应为新生代,在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脉基本形成,C正确;中生代联合古陆开始解体,A错误;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是地质史上主要的成煤期,B错误;新生代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现在世界上的许多高山是在这次运动中造成的,由此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研究标志性古生物化石可以通过其生活习性,推断古生物生存的环境,C正确;化石是生物的遗体或遗迹,通过单纯的古生物化石不能预测未来海陆变迁、推测地球起源重,AB错误;研究标志性古生物化石能够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不能促进海洋生物的进化,D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新生代的板块运动:联合古陆在新生代最终解体,各大陆板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现代海陆分布格局。这时期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如喜马拉雅山脉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虽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重要作用。下图示意近30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A. 是对流层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B. 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C. 主要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D. 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7. 为抑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可采取的措施是()
A. 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 因地制宜植树造林
C. 垃圾分类,提高资源利用率 D. 减少乘坐公共交通
【答案】6. D 7. B
【解析】
6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B错;大气中二氧化碳可以吸收地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D对C错;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A错。故选D。
【7题详解】
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可抑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但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经济发展规律,A错;因地制宜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可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B对;垃圾分类,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减少垃圾污染,不能抑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C错; 尽量多乘坐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可以抑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D错。故选B。
【点睛】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发展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绿色出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等。
暑假期间,小李同学从石家庄出发,乘坐石家庄—成都航班。当飞机在高空平稳飞行时,透过机窗,可以看到蔚蓝色天空下翻腾的云海(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飞机从石家庄起飞到平稳飞行,大气环境的变化为()
A. 水汽含量不断增多 B. 大气从以水平运动为主变为以垂直运动为主
C. 天气一直复杂多变 D. 大气密度呈降低趋势
9. 翻滚的云海可以()
A. 减少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B. 削弱大气辐射强度
C. 削弱太阳辐射强度 D. 增强地面辐射强度
【答案】8. D 9. C
【解析】
【8题详解】
飞机从石家庄起飞到平稳飞行,经历对流层到平流层,水汽含量不断减少,A错误;大气从以对流运动为主变为以平流运动为主,B错误; 对流层天气复杂多变,平流层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C错误;大气密度呈降低趋势,D正确。故选D。
【9题详解】
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为对流层,可以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C正确;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减少, 减弱地面辐射强度,D错误;翻滚的云海,云层较厚,能够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辐射强度增强,AB错误。故选C。
【点睛】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的高空飞行。
地面冷热不均,会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致使等压面产生变化。下图为北半球某地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丁、丙
C. 乙、甲、丙、丁 D. 甲、乙、丁、丙
11. 若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丙—丁中间释放一气象探测气球,将会飘向()
A. 东方 B. 西方 C. 南方 D. 北方
12. 若此图表示的是海陆之间的气压关系,则甲为()
A. 热源,如夜间的海洋 B. 热源,如白天的海洋
C. 冷源,如白天的陆地 D. 冷源,如夜间的陆地
【答案】10. B 11. C 12. A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等压面“凸高凹低”的规律可知,甲处高空为高压,则位于近地面的甲地为低压;乙处高空为低压,则近地面为高压,即近地面气压值甲<乙,高空气压值丁>丙。再根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可知:气压值甲>丁。综上所述,甲、乙、丙、丁四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乙>甲>丁>丙,B正确,ACD错。故选B。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区域位于北半球,由上题可知,在高空气压值丁>丙,故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丁指向丙,即由西指向东,北半球高空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可偏转90度,最终风向为北风,故在丙—丁中间释放一气象探测气球,气球将飘向南侧,C正确,ABD错。故选C。
【12题详解】
若此图表示的是海陆之间的气压关系,由上题可知,近地面气压值甲<乙,故此时近地面风从乙吹向甲,则甲处为低压,盛行上升气流,说明热源在甲,排除CD;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相反,此时风从乙吹响甲,若为白天,则甲为陆地,若为晚上,则甲为海洋,A正确,B错。故选A。
【点睛】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在同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②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③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一般为曲面,等压面上各点气压相等,但海拔高度一般不等。④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⑤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⑥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冷的地方,近地面形成高压。
2023年7月29日起,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与副热带高压、台风“卡努”水汽输送、地形综合作用等影响,中国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出现灾害性特大暴雨天气。2023年7月30日,永定河上游的北京市斋堂水库提前进行了预泄,7月31日洪峰形成后,北京市第一次动用了1998年建成的滞洪水库蓄洪,最大限度发挥水库的蓄洪调峰作用。河道向下游控泄流量700m3/s,最大限度地减轻对下游地区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此次北京特大暴雨主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A. 陆地内循环 B. 海陆间循环 C. 海上内循环 D. 海上大循环
14. 北京市采取的一系列蓄洪措施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A. 下渗 B. 地下径流 C. 地表径流 D. 水汽输送
【答案】13. B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据材料分析可知,形成于海上的台风杜苏芮和卡努将海洋水汽向陆地输送,在陆地形成了特大暴雨,由于特大暴雨形成了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注入河流,而河流最终又注入了海洋,由此可知,此次特大暴雨主要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B正确;陆地内循环的降水主要来自于陆地内部,A错误;海上内循环是海洋水汽蒸发后在海洋上降水的过程,没有到达陆地,C错误;海上大循环的说法不正确,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北京市采取的一系列蓄洪措施,主要是利用水库拦截地表径流汇聚形成的洪峰,使其洪峰流速减慢,流量下降,主要影响的是地表径流,而对下渗、地下径流和水汽输送环节影响不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水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它维持了全球水量平衡;第二,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第三,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第四,它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海洋表层温度(SST)作为关键的海洋环境变量,是海洋表面水热交换的重要参数,能够指示海洋系统的动力过程。已有研究显示,1970年以来全球海洋持续升温,特别是近年来SST表现为持续大幅度升高。下图示意1982—2021年黄渤海地区年平均SST变化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全球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最可能会导致( )
A. 所有鱼类生长更加旺盛 B. 表层海水密度降低
C. 表层海水盐度降低 D. 深层海水密度升高
16. 在全球海洋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图示海域东北部表层海水温度却有所降低,其原因可能是该海域( )
A.纬度偏高 B. 距离陆地较近 C. 寒流加强 D. 潮汐加强
【答案】15. B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对高纬度地区冷水性鱼类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A错误;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密度将降低,B正确,D错误;表层海水温度上升,蒸发加剧,盐度升高,C错误。故选B。
【16题详解】
纬度偏高,水温较低纬度海域低,但不能解释全球海洋升温背景下,而该海域东北部水温降低,A错误;全球海洋升温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陆地温度也在升高,B错误;寒流加强,水温降低,C正确;潮汐是海水周期性涨落,不会导致水温降低,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海水密度的主要因素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海水密度分布规律:①水平分布: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②极地海区:海水结冰,盐度较高,表层海水密度最大。③垂直分布: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④特殊性:有时随着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海水浮力也会突然变小,称为“海中断崖”,这可能会使得潜艇掉落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导致艇毁人亡。⑤季节差异: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春季为降密期,而秋季为增密期。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灶神星是从地球上可以看见的最亮的小行星,是小行星带里体积第二大的小行星。黎明号太空船在2011年7月16日至2012年9月5日进入环绕灶神星的轨道,进行了近一年的探测活动。右图示意太阳系八大行星分布。
(1)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是______(填字母),图中表示地球的是______(填字母),灶神星最可能位于______和______之间(填字母)。
(2)A、B、C、D具有相似的体积与质量,它被称为______。灶神星与八大行星具有相似的运动特点是______。
(3)简述黎明号太空船在飞往灶神星轨道时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答案】(1) ①. E ②. C ③. D ④. E
(2) ①. 类地行星 ②. 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3)太阳活动会威胁到黎明号太空船的正常通信;黎明号探测器与小行星带里其它小天体碰撞。
【解析】
【点睛】本题以灶神星为背景,涉及天体系统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运用能力,体现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是E木星(填字母),图中表示地球的是C;根据“灶神星是从地球上可以看见的最亮的小行星,是小行星带里体积第二大的小行星。”可知,灶神星最可能位于D火星和E木星之间。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具有相似的体积与质量,它被称为类地行星。灶神星与八大行星具有相似的运动特点是公转方向相同,公转轨道的形状近似正圆,公转轨道平面与八大行星接近同一平面。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产生的耀斑通过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流,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太空中运行的航天器以及地球磁场,严重威胁到黎明号太空船的正常通讯;此外,黎明号太空船在进入小行星带后,也可能面临众多小天体的碰撞。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8月31日15时3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
(1)图中②层是____(填名称),其中分布有____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原因是____。
(2)遥感三十九号卫星的预定轨道应位于图中的____层(填数字),地面发送的信号可以反射回地面,主要得益于该层的____(填名称)。
(3)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发射升空时,在①层气温逐渐变____,其原因是____。
【答案】(1) ①. 平流层 ②. 臭氧 ③. 臭氧可吸收紫外线
(2) ①. ③ ②. 电离层
(3) ①. 低 ②.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气垂直分层为背景,涉及大气垂直分层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基础知识运用能力。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②层位于地面12千米高空到50千米高空,是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即大气下冷上热,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其中分布有臭氧层,太阳辐射中短波紫外线对人体和生物有害,当它穿过平流层时,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臭氧层就成为地球一道天然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活动的保护伞”。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遥感三十九号卫星的预定轨道应位于图中的③高层大气层,地面发送的信号可以反射回地面,主要得益于该层的电离层。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原因是因为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克环流,是赤道太平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热力环流。在东太平洋赤道区,由于秘鲁寒流带来了冷海水,对沿岸地区的气候具有降温作用,使赤道太平洋东西部出现很大的温度差异。下图为沃克环流示意图。
(1)请画出沃克环流的热力环流图(标注箭头)
(2)简述秘鲁寒流对沿岸海洋污染物的影响。
(3)若秘鲁寒流增强,试分析沃克环流机制的变化。
【答案】19. 20. 加快进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21. 秘鲁寒流增强,说明信风增强,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使得东部水温降低,而西部水温升高,东西两侧的温差增大。
【解析】
【分析】本题以沃克环流为背景考查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洋流,考查海--气相互作用作用的方式和洋流的形成和性质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调取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正常年份下西部海域受暖流影响,东部海域受寒流影响;在偏东信风吹拂下,温度较高的大洋表层海水在赤道附近自东向西运动,所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如下: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地上的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之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使污染范围扩大。但是,随着洋流的运动,污染物质会传到其他海域,加快净化速度。
【小问3详解】
若秘鲁寒流增强为拉尼娜年,秘鲁寒流增强,说明信风增强,使得东部水温降低,而西部水温升高,东西两侧的温差增大。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区水温分布大致呈西高东低。当东南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不断向西流动,深层的冷水不断上涌进行补充,导致该地区表层海水温度异常降低,产生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引起气候异常。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面水温下降,降水偏少,易出现旱灾;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海面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