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讲1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的发展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讲1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的发展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1-27 15:5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6讲
第16讲1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部分 世界史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18 【Ⅱ】32·雅典民主政治 【Ⅰ】32·梭伦 14.海南·古罗马 20.北京·雅典民主选举
17.浙江·古罗马法律
2019 【Ⅰ】32·雅典民主政治 14.江苏·雅典民主 20.北京·雅典城邦
2020 【Ⅰ】32·雅典司法 【Ⅱ】32·雅典民主政治 1.上海·国家的形成 10.天津·雅典民主 10.山东·雅典城邦 14.江苏·雅典民主
2021 【Ⅰ】32·雅典的直接民主 10.山东·雅典城邦 12.湖南·罗马法 ;11福建.罗马法;11.辽宁.古希腊民主政治
2022 【甲】32·雅典民主政治 【乙】32·雅典民主政治 11.山东高考·物种交流;16.浙江高考梭伦改革;11.湖北卷.雅典民主制度
【考情扫描】
考查角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影响、人文精神的内涵和罗马法的价值。
备考策略:纵向联系,如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相联系;横向联系, 感受古代世界文明多样性。
食物结构
生产工具
生活方式
社会关系
采集渔猎
农耕畜牧
采集植物果实、茎叶、鱼虾、动物
木、骨、石
迁徙、群居;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妇女在社会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没有私产和阶级区分
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磨制石器、陶器
定居生活
男性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女性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从属地位
一、文明的产生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前提:大约1万年前,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一、文明的产生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
农业:
1.西亚:
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
2.东南业:甘薯
3.美洲:玉米、马铃薯、
南瓜、辣椒、可可
4.中国:水稻、粟
5.非洲:咖啡、西瓜
畜牧业:
1.西亚:最早饲养绵羊和山羊
2.中国:最早饲养猪和狗(河姆渡)
3.美洲:最早驯化骆马
1.前提:大约1万年前,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1)表现: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有什么影响?(选必2p3)
食物生产者
人类文明的产生
早期城市
社会分工
剩余产品
私有制
阶级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食物采集者
原始社会
流浪生活
管理、文化创造
农业、手工业
交换、贸易
农耕生产
定居生活
国家
文字
社会分化
阶级矛盾、部落战争
前提
奴隶社会
一、文明的产生
2.标志: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采集
渔猎
文明的标志 产生原因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贫富差距; 战俘沦为奴隶
解决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需要
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部分手工业生产专业化
农耕文明要求定居 ; 政治宗教活动 ; 战争兼并人口增加
阶级分化
国家形成
社会分工
早期城市
文字 记事、管理的需要
古代农耕文明的价值与特点
1.农耕文明长期存在,人类最初的文明既有统一性又有地域性。
统一性表现为主要在大河流域,重视灌溉与水利工程,以农为本。由于农耕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在交通和交流受限的背景下,各文明又具有地域特色,呈现多元特征。
2.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长期并立、相互作用。
农耕世界有着相对先进的生产力、社会组织和文化,短期内可能败于游牧世界,长远看却能够吸收和融合游牧文化,从而逐步扩大农耕文明区域。
3.古文明均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农耕文明定居的特点决定了其延续和发展的特征。即使是古希腊文明以工商业繁荣著称,但也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
【古代农耕文明的价值与特点】
填图:结合教材,指出序号所示的区域名称及该地域诞生的古代文明。
1
2
3
4
5
中华文明
古代西亚文明
约BC3500年
古印度文明
约BC3千纪
古埃及文明
约BC3500年
古希腊文明
约BC2千纪
西亚:两河流域
北非:尼罗河流域
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
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
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海洋文明
大河文明
发展种植农业为主的农耕经济,地区性大国,君主专制的政治统治。
发展工商业和对外贸易为主的经济,城邦民主政治
思考:给图中的古代文明分类,并指出不同类型文明的共性特征。
1.特点:独立发展;多元特征。
二、多元的古代文明
2.原因:①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
②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文明的分类
(1)从纵向演进看:农耕文明、工业文明。
(2)从内部领域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
(3)从地理环境看: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
地理位置共同点:多邻近水源;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
文明发生地与农业最初发生地几乎完全一致。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国家治理 文化成就
苏美尔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水源 君主专制; 《汉谟拉比法典》 文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制、战车
楔形
二、多元的古代文明
(1)文字:“楔形文字”。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2)文学:《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史诗
刻在泥板上的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叙述了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的活动,中间穿插大量神话故事,包括著名的洪水故事,史诗生动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恐怖大眼睛,千年前的苏美尔人雕塑
(3)建筑和艺术
波斯王宫雕饰
亚述王宫人首飞牛石雕:整个雕塑姿态凛然,气宇轩昂,极其威武雄壮。
本质:王权至上,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①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生动有趣,壁画主题多样,别出心裁。
②亚述帝国修建了多座规模宏大的王宫,王宫大门上的标志性雕刻是人首飞牛。
③波斯王宫装饰豪华,雕梁画栋,多幅雕刻刻画了臣民进贡的场景,体现了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
(2015·上海高考·2)“什尔巴克,这是个你也知道的市镇,它的位置在幼发拉底。那是个古老的市镇,诸神都在那里存身,是他们让诸大神泛起洪水…”以上文字出自
A.《吉尔伽美什》 B.《罗摩衍那》 C.《摩诃婆罗多》 D.《荷马史诗》
A
请根据所提供的法典条文,
概括出该法典的主要特点。
第6条 如果一个人盗窃了寺庙或商行的货物,处死刑;接受赃物者也应处死刑。
第23条 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形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
第196、197条 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第203、205条 如果贵族阶层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处割耳制刑。
结语 怨声载道的统治,寿命不会长,将出现连年饥荒、一片黑暗、突然死亡……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换,他的名字将永远被人遗忘……他的幽魂[在地狱里]喝不到水。
①施行严格的、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
②颁行保护平民利益的规定
③施行同态复仇法
④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⑤宣扬君权神授
二、多元的古代文明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国家治理 文化成就
苏美尔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水源 君主专制; 《汉谟拉比法典》 文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制、战车
楔形
(4)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目的: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利益;研究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1)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B
(2023春·黑龙江)有学者对古巴比伦时期的租赁契约进行梳理后发现,其基本模式主要包括对房屋的描述(房主、面积等),房屋租赁的双方当事人、租期,租金、证人、契约签订的时间等契约条款。这些契约A.适应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B.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化C.推动了金属货币的流通 D.实现了社会的持续稳定
A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国家治理 文化成就
古埃及 文明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为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 官僚系统较完善; 法老权威至上 神话和文学故事、 象形文字 、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金字塔(权威、宗教信仰)、莎草纸、神话和文学故事
二、多元的古代文明
文明兴起(BC3500)——埃及统一(BC3100)
君主制
政权稳定、长期统一

法老
官员
“事死如生”
【学思之窗】法老被视为是神,是法律的来源。古埃及人赞扬他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 ——摘自埃及历史铭文
金字塔体现了法老至上的权威和埃及人建筑和数学的较高水平
(2022·辽宁·统考)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这些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
A.王权的衰落 B.对自然的崇拜 C.文字的发展 D.对科学的探索
B
二、多元的古代文明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国家治理 文化成就
古印度 文明 度河流域平原广阔; 恒河流域,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创造1—9的数字,发明了“0”
(3千纪BC)
文明诞生
(BC6世纪)
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BC1500年左右)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
鼎盛时期:孔雀王朝(BC324——BC187)
阿育王统治时期,印度基本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
(2023·浙江·统考)史诗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初形式之一。有部史诗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反映了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况,堪称一部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该史诗产生于( )A.古代印度 B.古代希腊 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
A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起了种姓制度
【学思之窗】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 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崔连仲等选译《古印度吠陀时代和列国时代史料选辑》
(1)用人体不同部位比喻不同种姓有何寓意?
种姓制度诞生自人类产生之初,神圣不可变动。
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特征:等级森严(不同种姓禁止通婚)、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种姓制度】
影响:
影响印度社会和历史发展
维护统治,维持社会安定
限制社会阶层流动
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不利于统一与团结
宗教色彩浓厚
【古印度早期佛教】
(2023·浙江预测)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不仅对古印度产生深远的影响,它还向西传播到希腊化世界,向南传播到东南亚,向北传播到中亚并沿着商路传到中国,进而传到朝鲜和日本。下列关于佛教及其传播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对种姓制度形成冲击B.佛教和印度教是现代印度的主要宗教C.唐朝的高僧玄奘和法显前往天竺求取佛经D.南传佛教的经典主要是用印度梵文书写
创立: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内容: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种姓低的人入教;宣扬“忍耐顺从”
外传: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法显是中国东晋时期的高僧
南传佛教的经典主要是用古代巴利文书写
印度教:
AD4兴起,源于婆罗门教,现代印度的主要宗教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国家治理 文化成就
古希腊 文明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多山少平原,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城邦制度 古希腊神话、戏剧、建筑、历史学、哲学等
古代中国 黄河、长江流域平原地区气候适宜 王位世袭制 甲骨文、青铜器等
二、多元的古代文明
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诞生(前2千纪)
形成众多奴隶制城邦国家,
雅典和斯巴达最为著名(前8—前6世纪)
城邦政治的特点:
小国寡民
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地理环境 造就优势
三面环水,港湾众多
古希腊半岛80%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少
地中海气候
海洋阻隔,陆地分离
航海贸易发达
粮食供给不足,发展海外贸易与对外扩张
盛产橄榄和葡萄等
难以统一,
城邦逐渐形成
◎古代希腊示意图
地理环境 造就优势
三面环水,港湾众多
古希腊半岛80%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少
地中海气候
海洋阻隔,陆地分离
航海贸易发达
粮食供给不足,发展海外贸易与对外扩张
盛产橄榄和葡萄等
难以统一,
城邦逐渐形成
“文明在这个地方碰见的是山岭、狭窄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黑格尔《历史哲学》
高频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雅典民主在许多方面不同于民主的现代形式。……除十将军外所有官吏均通过抽签选出,所有公职人员的任期均限定一年……既然雅典人被少数名声显赫的人统治不感兴趣,由所有男性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就差不多每周都开会对所有重大决定进行投票表决。
——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
6世纪末BC
克利斯提尼改革
确立
5世纪BC
伯利克里
顶峰
4世纪BC渐衰
6世纪初BC
梭伦改革
基础奠定
特点:
历程:
评价:
原因:
地理环境影响;城邦体制形成;工商业经济;自由平等观念
积极性:
(1)为近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3)促进了雅典经济的繁荣
【雅典城邦民主政治】
局限性:
(1)范围:雅典民主仅成年男性公民享有,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2)形式: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3)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4)实质:奴隶主的民主,是奴隶主阶级专政的手段。
(2022·河北高考·11)伯里克利执攻时期,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必须接受8年的初级教育,富家子弟可继续接受约4年的中等教育。公元前5世纪末,年满18岁公民必须接受两年以军事训练为主的教育。学习内容见如表,下述材料表明,当时雅典
A.构建了完整的公共教育体系
B.公民积极追求智慧和健康
C.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现状
D.重视公民综合素质的培养
D
(2018.4·浙江高考·16)卓尔不群的雅典,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影响深远。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其民主制的“得”与“失”表现明显。下列选项中属于其“失的是
①公职选举 ②众多妇女和外邦人不享有公民权
③民众组成陪审法庭 ④城邦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古典希腊文化】
(1)地位: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线性文字、希腊字母
领域 代表
哲学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文艺 《荷马史诗》、戏剧、《掷铁饼者》、帕特农神庙
史学 “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叙事体;
政治史奠基人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2)成就
产生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分科教育的基础
教育
(2022·天津高考·15)有关《荷马史诗》作者的生平虽然没有留下可靠的史料记载,但是十几个希腊城邦却都自称是荷马的故乡,柏拉图也说“荷马教育了希腊人”;古罗马文学家维吉尔仿照《荷马史诗》歌颂罗马帝国和屋大维;德意志哲学家尼采以荷马为标志,把古希腊时代分为前荷马时期和后荷马时期。由此可以深刻认识到
A.文化名人成为民族荣誉的代表 B.伟大作品具有教育的重要功能
C.文史经典能够产生隽永的影响 D.史诗首先要求内容的真实准确
C
(3)成就辉煌的原因
①经济:古希腊工商业经济繁荣。
②政治:城邦公民政治提供较为宽松环境;城邦重视公民教育。
③文化: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
④对外:从周边汲取优秀文化成果。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
要求人们追求真理和智慧, 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理想国”,追求智慧、正义、理性;理念是万物本原。
真理高于一切;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归纳和演绎的两种思维方式;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特点:
(1)探讨的主题是人和人类社会(探究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再到认识人自己)
(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
(3)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人的主体作用;
(4)重视知识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古典希腊思想】
(2023·广东·预测)古希腊哲学家普罗狄科说:“凡是对人的生活有用的东西,人们就奉之为神。”克里底亚也坚称“神的产生归因于人的政治生活的需要”。这些认识( )A.否定人们的宗教信仰 B.为民主制度构建理论依据C.突出人的智慧和地位 D.适应希腊城邦的社会生活
(2023·河南·统考)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自己就是中心,整个世界都只集中在他身上,苏格拉底就是这样理解他自己的,在他看来( )A.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B.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C.注重探索自然规律 D.坚持民主政治的规则
C
A
国 别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
差异 中央集权制度 民主政治制度
政治 宗法制影响深远,形成了严格的血缘关系及等级观念 小国寡民,各城邦长期独立自主的特点,易于造就宽松的民主氛围
经济 小农经济发达 工商业发达
文化 儒家、法家思想影响深远 希腊先哲重视人的价值
地形 大河流域、平原广大 多山、多岛、临海、港湾多
特点 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
法律至上、直接民主
认识 不同的文明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不能简单比较优劣
【古代中国文明与古代希腊文明比较】
1.生产方式(根本原因):大河文明以农业立国;海洋文明以工商业见长。
2.地理环境: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影响大。
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流域,利用冲积平原进行农业生产。古希腊港湾众多对其工商业的发展及海外贸易有很大影响。
3.周边环境:西亚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的交汇处,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朝代更替频繁,也不利于文明的稳定。中国、印度文明周边压力较小,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
4.宗教思想:是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也反过来深化了文明的多样性。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罗马帝国的基督教都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多样性的原因】
深化拓展
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