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6 21:1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场”、“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纸上答题无效。
4.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5.保持卡面整洁,不要折叠、不要弄脏、不要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
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
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
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祀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
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不论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
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联系在一起,如《礼记》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的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
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
(摘编自潘祥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
材料二:
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文化体制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这是由我们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余光中经历了“双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与大陆相隔的宝岛台湾,后来又赴美留学,在另一个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接受台湾另一种政治形态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也曾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但是思维中固存的“落叶归根”的想法让多愁善感的诗人的乡土情结尤为浓重,以致后来他意识到他的西化是苍白和空虚的,然后清醒地回归并坚定传统文化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一种乡愁情结中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坚守。
余光中对于乡愁的看法是:“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地理当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种,文化同样换不了心,历史同样整不了容。乡愁并不限于地理,他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时间。一个人的乡愁如果一乡一镇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乡会的层次。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段话映射出他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回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于他的诗中,更是表现出余光中对故园的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摘编自傅天虹《诗国的游子——论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世界各个民族之中,但在中国文化里,表现得最为鲜明、持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
B.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在语言文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
C.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表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如诗人余光中。
D.余光中认为乡愁不是系于某人出生地的具体的那个乡镇,而是立体多层次的,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与整个民族相关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多处引经据典,不仅分析了“恋土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征,同时也阐释了其对中国文化以及国民心理的影响,论述充分,精当有力。
B.在中国传统社会,人死后会选择“风水宝地”作为归宿,这既体现了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的理念,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
C.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只要能对其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就会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作用。
D.作者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回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应表现在作品的创作中,余光中的诗就是最好例证。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一项是(3分)( )
A.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宋)陆游《寓叹》
B.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
C.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D.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恋土情结”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5.为建设好“美丽乡村”,某地举办以“乡情为骨,乡韵为魂”为主题的座谈活动,广纳良策,请你根据上述材料为他们提两点建议。(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砸骨头
铁凝
入冬前,正是税收季节,税款仍没有筹齐,还差六百块。全乡十二个村,就剩下居士村。村长和会计亲自收税,来到于老茂家。于老茂有一小片苹果树,应纳林果税五十四元。
村长:“道理我也不说了,好歹给我个面子。”于老茂:“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是老天不给咱们面子。伏天那场雹子不是我瞎编的吧,剩的那几个果子,才卖了六十块。你应该问问乡里,遭了雹灾怎么还不减税?”
是有一场雹子,村长想,他接过于老茂递上来的烟,点上,愣了一会儿,去了于喜开家。于喜开喂了几栏猪,下雹子也没砸死猪,他应该交割头税。于喜开正歪在被窝垛上哼哼,村长问怎么了,他说正在拉痢疾,说这痢疾是猪传给他的,说他那几栏猪眼下都得病,不能卖,不卖猪还交什么割头税。
村长又去了几家,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最后到了于四嘎家。于四嘎在门上贴了副对子:自古未闻屎上税,如今放屁也拿捐。
村长捂着腮帮子给会计念这副对子,他正在上火,牙床子肿。
会计:“看,听你念对子,叫我打错了算盘。”
村长:“打来打去,还不是差六百。”
会计:“不是你非让打来着。”
村长苦笑:“我就那么一说。”
会计:“当官的一动嘴,小兵子跑断腿。”
村长:“我看你是吃了戗药,”
算盘噼里啪啦又一阵紧响,村长烦躁起来,便说:“别耍把你那算盘了行不行?”
“怕是你还耍把不了这几下子。”
“我要是会耍算盘就把你辞了。”
会计不紧不慢地说:“辞了我不打紧,你别拿算盘撒气,没看见快散架了。”
村长听不得会计那口气,像是故意激他,火气又盛了些,他抓起算盘哗啦啦地摇。
“散架就散架,不就是架算盘!”
“一架算盘也得十来块钱!”
“居士村凑不上税钱还买不起一架算盘!”村长说着举起算盘就摔,算盘子溅得到处都是。
会计在这时才真正变了脸。他心疼这被他摩挲了许多年的算盘,光润如珠的算盘子显示着他的为人。虽然居士是个穷村,可会计从来没在算盘上做过对不起村人的事。摔了他的算盘,就好比模糊了他的为人,他决心要还击。他打算把暖壶投过去,转念想到暖壶也得七八块钱,何况村委会就剩这么一只。实在找不着别的,会计奔到炕边去掀炕席——炕席经摔。
他们相互扭打起来,招来一些看热闹的村人。
“咱们河滩上见,砸骨头去!”
“砸就砸!”
砸骨头是居士村男人之间战争的极致,每当他们由争吵到扭打,便会生发出砸骨头的愿望。一句砸骨头的过瘾宣言会迸射出寒气,这寒气能叫他们的眼睛冒火,嘴唇哆嗦。
当他们真的在河滩上站定,彼此眼中只有一副骨头架子,亟待对方去砸酥。村长和会计一人抄起一块鹅卵石,开始了他们的战争。村长砸破了会计的脸,会计砸破了村长的额头,他们都流了血,血再次鼓荡起他们的激情……
绿幽幽的河水哗哗地流向远方,太阳跃上山巅,照亮了河对岸那陡峭的黛色山壁,照亮了那满坡遍野金红的荐草。太阳照耀着河滩,河滩上聚满了村人,倘若有不知情的外人闯入其间,会以为人们正在欣赏两个男人豪迈的舞蹈。
他们一门心思地砸,直砸得天昏地暗、眼花缭乱。两具遍体鳞伤的身子扭结起来,扑嗵倒在河滩上,围观的村人这才关心起他们的命运,连忙寻找起交战双方的女人。媳妇们赶来,她们各自的丈夫,正搀扶着彼此的胳膊踉跄着往河岸上爬,村长和会计互相看看,觉得对方很模糊,模糊得像个半截石碑。他们都笑了,村长眯着乌青乌青的眼睛说:“上谁家?”
会计说:“上我家吧,媳妇买了驴灌肠。”
村长媳妇说:“待会儿我把枣酒送过去。”
他们出了河滩往会计家走,村人也一路沉默着往家走。
会计和村长就着驴灌肠喝枣酒,村长捧着碗刚喝两口,就呜呜地哭了起来。他哭得是如此的伤心,如此的软弱,如此的无所顾忌,如此的没有出息。他抽抽噎噎地说:“谁叫我没本事呢,生是要不出这六百块。”
会计没有劝阻村长的哭,只说他盘算了一下,想把给儿子定亲的二百先垫出来。村长说他也盘算了一下,把给儿子盖房攒的三百先垫出来。
“剩下的那一百呢?”
“让别的干部们凑凑。”
睡了一夜,村长和会计的脸更肿了,他们准备去乡里检讨,头上缠着白布顺着河滩走,于老茂领着一伙村人追了上来,交给会计一个纸包,说六百块钱和交税清单都在里头。
会计眯着肿眼数了钱,分毫不差。会计和村长不约而同地看居士村,村口聚集着更多的乡亲,这纸包像是居士村给他们意外的馈赠。村长和会计越走越远,站在村口的人渐渐看不见他们的身子,只见两个大白脑袋在太阳底下晃。
(1992年发表于《十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中的“砸骨头”是居士村的一种习俗,是男人之间解决纷争的一种手段。以之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事件,也能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在作者笔下,“砸骨头”的暴力场面激荡着一种原始的粗犷力量。在描绘乡村生活、民风民俗画卷的同时,也突出了当地民众尚武的“硬气”性格。
C.照章纳税,村长却要说“给我个面子”,而村民们接连借故拒缴。村长、会计彼此迁怒、扭打,则招来一群看热闹的村民,这些都凸显了人情冷漠。
D.小说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而又给人安慰的故事,作者没有渲染乡村生活的艰难,而是以戏谑的方式去处理,从而引发人们对新时期干群关系的思考。
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河水哗哗地流”,太阳“照亮了河对岸那陡峭的黛色山壁”等语句暗示着两人在决斗时愤怒的心理特点,两人怒目相向,视对方若仇敌。
B.小说叙述到决斗的紧张激烈之处,作者却故意宕开一笔,转而去描写景物,笔触舒缓了下来,这使情节张弛相间,紧张的气氛也有所缓和。
C.由河滩的景色自然过渡到河滩上聚集的村民们,有助于情节的发展变化,为下文村民们聚集观战,并最终理解村长和会计的难处作了铺垫。
D.作者在此突发奇想,设想不知情的外人的感受,寓庄于谐,表现出对农村干部为政不易的理解,也体现出小说语言轻快、幽默活泼的特点。
8.村长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开头写村长向于老茂收税未果,到于喜开家碰壁,到于四嘎家被恶作剧的对联奚落,情节大体相同但富有变化。这样的情节安排有怎样的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古天下有以绳墨之论,而挫英雄之志气者,如以荆轲为盗是也。况狃①于成败之形,而不察于确然之数,以忠臣孝子不得已之深心苦行,不痛惜其不幸,而反以为罪,则何以后之国家者处仇敌之法也?
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王喜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宋儒曰:“丹有罪,故书‘斩’”。呜呼,丹之心事可以告之于皇天后土而无憾矣!本意欲杀敌,不遂则死,已决绝于易水送轲之日矣。其书“斩”者,固其所笑而不受也。
然且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夫强秦之欲灭燕,岂待有衅哉?彼六国之见灭者,又坐何衅也?刺亦亡,不刺亦亡,三尺童子能辨之矣。即云幸而苟延焉,乃蜉蝣之朝夕也,尚不得为蟪蛄之晦朔也。有两人行而遇虎者,其一惶恐拜跪而乞哀以死,其一大呼奋臂斗不胜而死,而论者顾以乞哀为智,以大呼奋臂为狂佻,则何其愚且谬也!
且太子丹之遣轲也,或筹之熟矣。秦之横行而不可御,乃天下惊魂震魄,自慑服于秦,非秦果能治天下也。设一旦其万乘之君死于匹夫之手,国有不内乱乎?而太子丹者,收合六国之余烬以西向而前,吾恐嬴氏之亡,不待沛公之入关矣。他日张良之椎盖犹踵荆轲之剑而为之也,其不能成,则天也。故荆轲之与聂政②,不可同日语也。
宋人有见于战国之世,圣人之道不明,先王之法不立,其公子养客而侠士轻生,故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恶聂政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之于轲,恶原、尝、春申之属而并及于太子丹。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雄而感恩者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壮悔堂文集·太子丹论》)
【注】①狃(niǔ):因袭,拘泥。②聂政:战国时的刺客。严仲子与相国侠累争权结怨,求他代为报仇。他入相府刺杀侠累,然后自杀而死。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刺始皇A不中B秦人C来伐D王喜E斩丹头F以献于秦G国H以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皇天后土”指古人对天地神灵的尊称,古时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B.“晦朔”中“晦”指农历最后一天,“朔”指农历初一,此处“晦朔”表示时间很短。
C.“踵”在文中的意思是跟随,与成语“摩肩接踵”中的“踵”,用法和意思不同。
D.“绳”在文中的意思是准绳、准则,与《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的“绳”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儒认为燕太子丹有过错,所以史书曰“斩”,理由是他故意挑衅秦国而导致灭国之灾,对此作者并不认同。
B.作者认为秦国自身并未强大到可以制服天下的地步,如果荆轲行刺成功,太子丹联合各国反抗,就可能灭秦。
C.作者借论宋人对战国社会的看法,批判“以私害公”的社会现象,赞扬荆轲为后世反抗强敌树立了榜样。
D.文章运笔恣肆刚健,行文纵横开阖,论证层层深入,高度评价了历史英雄主义精神,洋溢着凛然的正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六国之见灭者,又坐何衅也?(4分)
(2)其论者顾以乞哀为智,以大呼奋臂为狂佻,则何其愚且谬也。(4分)
14.本文作者认为太子丹“与日月争光可也”,请简要分析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寄严荪友①
纳兰容若
别后闲情何所寄,初莺早雁相思。如今憔悴异当时,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
生小②不知江上路,分明却到梁溪③。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
[注]①严荪友:即严绳孙,字荪友,号秋水,无锡人。词人好友。②生小:从小,从来。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③梁溪:太湖一支流,流经无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莺”指春暮之时,“早雁”指秋末之时。“初莺早雁相思”一句,是说春去秋来,无日不思念好友。
B.“如今憔悴异当时”一句,是说词人想到好友漂泊他乡,容颜憔悴,不由得暗自伤感,为友人担忧。
C.“飘零”二句,是说词人的心事只有残月和落花知道,在表达思友之情的同时也体现了自己的孤寂。
D.“生小”二句,是说词人从来不知道江南的道路,在梦中却分明来到了友人的故乡。看似不合理,却写出了思念至深。
16.本词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用到了“冷”字,但手法和效果又有不同,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中,运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鹊桥仙》中与此意境相似的两句“______,______”。
(5)《青玉案·元夕》中写出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6)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呼吁当权者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7)《长亭送别》中,描写深秋霜林尽红,离人泪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8)《朝天子·咏喇叭》曲中,“______,______”两句是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狐假虎威、作威作福的宦官形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刻制在岩石或崖壁上的图画称为岩画,也叫崖壁画、崖画。岩画历史悠久,是古代先民们留给我们后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象和美好的愿望。它的制作方法可分为用软质工具沾矿物质颜料涂画和以石器、金属器等硬质工具敲击磨刻两种。
(2)在宁夏贺兰山东麓,岩画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得到了充分体现,近6000幅引人入胜的岩画,被刻制在贺兰口峡谷两侧绵延800多米的山岩崖壁上,它们生动地记录了原始先民放牧、祭祀、狩猎、征战、生产等生活场景,汇集成了一座 ① 的“艺术画廊”。古代先民创作了贺兰山岩画,不仅为今天的人们了解和研究古代先民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史料,也揭示了古代人的生活场景。
(3)作为我国北方岩画的代表之一,贺兰山岩画在世界岩画家族中有着 ② 的地位。先民们创作的岩画内容丰富,可大致归为动物图像、人面像、人体像、生活图像、符号和几何图案等几大类,可以说,先民创作的岩画与他们的生活 ③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根据第(1)段内容给“岩画”下定义。要求语序合理,不得丢掉关键的信息,可增删词语。不超过40个字。(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冷冻一般指将食物放入冰箱冷冻区保存,而速冻则是指快速地把食品温度降低到远低于水的冰点(通常在-18℃以下)。速冻和冷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吗?事实证明会影响,但是冷冻相较于速冻, ① 。如果速冻,食物中的水分则会进入一个“过冷”的状态。此时食物中形成的冰晶很小,不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因此食物细胞中的各种物质不会从细胞中流出。所以,速冻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食物的营养及口感。但是对于冷冻来说,因为食物温度降温慢,即使能降到冰点以下,食物中的水也会形成大块冰晶, ② 。再者,因为家庭制作条件所限,会存在一定的微生物污染。而且,因为家用冰箱还装有其他食物,可能存在交叉污染。相较而言,速冻食品在原料、加工、运输等步骤都必须符合卫生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并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 ③ ,危害人体健康。比如研究人员曾经将同一块鲜肉反复解冻、冷冻了4次,并在每次解冻后进行采样,分别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结果发现,经过解冻、冷冻的鲜肉菌落总数竟然达到了最初的15倍。
21.下列句子中的“交叉”和文中加点处的“交叉”,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可以说,梁山港正是瓦日铁路与京杭大运河的黄金交叉点。
B.谁都能看出来他双臂交叉是为了掩饰自己担心害怕的情绪。
C.此次降雨是南下的冷气流与北上的暖气流交叉碰撞的结果。
D.歌舞和时装表演交叉进行可以增强晚会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这一代青年,是将来建设共产主义的中坚力量,如果现在不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那时便要遇到极大的困难。
——1956年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在中共八大上做的报告《把我国青年引向最伟大的目标》
青年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和本领,更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同新一届团中央领导班子座谈时的讲话
我想对青年学生们说几句话,不管你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样的志向,一定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打牢基本功和培育创新能力是并行不悖的,树高千尺,营养还在根部。
——2021年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
以上材料带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社会与个人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哈尔滨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1.选D。 2.选A。 3.选C。
4.①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②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③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④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②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③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6.选C。 7.选A。
8.①体谅村民,心地善良:当村民交税有困难时,选择让步,甚至垫出自己的钱;②直率、易躁,有血气:在与会计的对话中,火气渐涨,两人矛盾才逐渐升级;③大度、自省,有脆弱面:与会计“砸骨头”后笑着和解,酒后流露心声。(每点2分,答出二点即可)
9.①三个情节大体相同,充分说明村子确实遭了灾,村民交税困难重重,让读者既能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也能避免枯燥乏味。②着力表现乡村干部工作不易,有助于下文展开情节,进一步塑造村长和会计的形象。③情节又富于变化,能引发读者对新时期干群关系的思考。(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0.B D G
11.D(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绳:动词,衡量)
12.C
13.(1)那六国被灭亡(的事实),又是因为什么事端呢?(彼:那、那些。见:被。坐:因为。衅:事端、祸端.每点1分)
(2)评论的人却只把哭着哀求看作是机智,把大喊着挥臂搏斗看作是发狂的举动,这是多么愚蠢荒唐的评论啊!(顾:反而,却。狂佻:轻举妄动。何其:多么。每点1分,句意1分。)
14.①无私为国,光明磊落;②深思苦行,筹划缜密;③勇于反抗,树立榜样。
15.B(“词人想到好友漂泊他乡,容颜憔悴”错)
16.答案:
①本词“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中的“冷”字用到了双关修辞手法;(2分)
②“冷”字既是写凌晨十分房内熏香烧完,自然环境的清冷;也是指词人因与好友相逢的美梦被惊醒后内心的凄冷、怅惘。(2分)
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被子比喻成了又冷又硬的铁,写出了诗人长期以来困苦凄凉的生活。(2分)
17.默写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5)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6)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7)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8)曲儿小,腔儿大。
18.【答案】①栩栩如生②举足轻重/不可或缺③息息相关
19.【答案】古代先民创作的贺兰山岩画,不仅展示了古代人的生活场景,也为当今了解和研究古代先民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史料。(或者:古代先民创作了贺兰山岩画,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人的生活场景,也为当今了解和研究古代先民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史料。)
20.【答案】岩画是古代先民利用石器、金属器或矿物质颜料在岩石、崖壁上刻画的图画。
21.【答案】C
22.【答案】①对口感的影响更加明显;②从而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③则会产生大量的细菌。(每空2分)
23.作文(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