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玄武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地理
2023.11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40题,每题2分,共80分)
2023年8月30日23时54分月球通过近地点,迎来了今年最大最亮的“超级满月”同时,天空上演土星伴月天文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此次天文现象的天体所属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可观测宇宙
2.此次天文现象出现时,天体的相对位置与下列哪幅图表示的最接近( )
A. B.
C. D.
3.有人提出在月球建立基地从事科研、生产、生活及其他太空活动,以下条件中哪些是人类登月短期内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条件( )
①充足的液态水 ②适宜的月地距离 ③适宜的温度
④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⑤强大的通信技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⑤
2023年中秋节期间,玉兔二号月球车也给我们带来了中秋礼物,传回了最新的月面环拍图。读图, 完成下面小题。
4.携带玉兔二号的航天器成为天体的时间段是( )
A.生产过程中 B.探月工作中
C.离开地球奔月过程中
D.完成使命返回地球后
5.玉兔二号月球车发送月面环拍图的能量最可能来自( )
A.燃油发电机 B.核燃料电池
C.风力发电机 D.太阳能电池板
6.玉兔二号月球车与地球的联系可能会受到太阳活动影响,这是因为太阳活动会( )
A.引发地震活动 B.扰动地球磁场 C.引发极光现象 D.扰动地球大气层
地层是地质历史上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化石是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 和遗迹。图示意某两种生物化石。完成下面小题。
7.下列关于图示化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为恐龙化石,乙为三文鱼化石 B.甲生物出现时间晚于乙生物
C.甲生物主要在海洋活动
D.乙生物主要在陆地活动
8.在乙生物化石所处的地层中,最可能会发现( )
A.甲生物化石 B.鸟类化石 C.蕨类植物化石 D.鹦鹉螺化石
9.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意义有( )
①研究地球气候演化 ②研究地球的海陆变迁 ③研究生命进化过程 ④研究地球的起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研究团队最近利用地震波,探测到了地球内部存在着一片巨大的远古海底遗迹,深
度达到了惊人的3200千米。左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图”,右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 成下面小题。
第1页 共8页 ◎ 第2页 共8页
10.远古海底遗迹位于地球的( )
A.b圈层 B.c圈层 C.d圈层 D.f圈层
11.地震波向下传播至2900千米时( )
A.纵波消失,横波速度变快 B.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变慢
C.横波速度变慢,纵波速度变快 D.横波速度变快,纵波速度变慢
12.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叙述正确的是( )
A.b圈层主体是冰川 B.c圈层是岩石圈
C.e圈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D.f圈层压力和密度很大
2022年1月14、15日,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连续两天剧烈喷发,卫星图像显 示,喷发的大片火山灰以及气体像蘑菇云一样,从蓝色的太平洋海域升起,如图。同年11月11日18时48 分在汤加群岛地区(西经172.05度,南纬19.25度)发生里氏7.4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据此完成下面 小题。
13.此次火山口喷出的岩浆可能来源于( )
A.岩石圈 B.地壳
C.软流层 D.地核
14.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巨大烟雾柱)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C.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D.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15.2023年11月11日发生的汤加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的( )
A.地壳 B.软流层 C.地幔 D.地核
北京时间2022年7月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7月25日,问天实验
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成功,中国空间站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预计在
2022年完成建造。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6.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发射过程中( )
A.会依次经过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 B.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C.外部空气密度越来越小,气压越来越大D.超过50千米后各种天气现象逐渐消失
17.中国空间站运行在图中( )
A.①上层 B.②上层
C.③上层 D.④上层
18.关于图中各层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的大气厚度在赤道地区最薄 B.②层中飞鸟众多,生物多样性丰富
C.③④层中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D.①层的热量直接源于氧气吸收太阳可见光
《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天雨新 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 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④→③ B.①→④→② C.④→③→② D.④→②→③
20.“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
因是( )
A.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 B.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
C.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增强地面辐射
D.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21.“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烟气”可以( )
A.吸收大气逆辐射,增加地面湿度 B.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阻挡冷空气南下,防止冻害发生 D.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 山夜雨时。”完成下面小题。
22.下列选项中能准确描述“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是( )
A. B.
C. D.
23.“夜雨”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
A.山谷盛行上升气流 B.山谷盛行下沉气流
C.地表温度较低 D.人类活动较少
24.“夜雨”出现对该地区的影响主要是( )
A.使该地区昼夜温差增大 B.多地震现象
C.空气湿度增大 D.温度降低
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越大。下图为“2023年10月9日6 时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与甲地相比,乙地( )
A.气压较低 B.风力较小
C.气温较低 D.气流上升
26.甲地此时的风向为( )
A.偏北风 B.偏南风
C.偏东风 D.偏西风
27.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
由低压指向高压
B.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风向相反C.高空中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D.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唐代诗人胡玢曾写过诗句《桑落洲》:“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 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结合下图,从地理学角度完成下面小题。
2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数家新住处”位于①岸
B.河流流向大致为自南向北C.“古岸崩欲绝”位于②岸
D.①处流速较②处要快
29.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30.该图景观在地貌学分类上属于( )
A.三角洲 B.风蚀蘑菇
C.江心洲 D.沙丘
31.该地貌反映该地的气候特征正确的是( )
A.高温多雨 B.干旱少雨
C.温和湿润 D.四季如春
32.塑造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及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风力堆积 C.冰川堆积 D.海浪堆积
河流流经地势平缓地区,在河流弯曲地方洪水期河水冲断河曲颈,使河曲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下 图为牛轭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3.牛轭湖一般形成在河流故道的( )
A.左岸 B.右岸
C.凸岸 D.凹岸
34.牛轭湖形成的地区( )
A.植被较稀少 B.蒸发量较大
C.地势较为平坦 D.土壤肥力较低
35.牛轭湖形成后,面积会逐渐缩小直至消亡,在自然状态下牛轭湖的消亡是因为( )
A.湖水大量流出 B.湖水蒸发下渗C.上游水流汇入 D.人类过度用水
“中国天眼”是全球已建成的最大射电望远镜(FAST),它建于贵州平塘县大窝凼(喀斯特地貌所特有的一
大片漏斗天坑群),它就像一个天然的“巨碗”,刚好盛起望远镜如30个足球场面积大的巨型反射面。读中
A. B
国天眼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36.“中国天眼”选址大窝凼的主要原因是( )
A.基础稳定,地表水不易下渗 B.环境优美,大气能见度好
C.地形独特,开挖工程量小
C. D.
D.人口稠密,基础设施完善37.该地区喀斯特地貌( )
A.不易形成水土流失,有利于农业发展
B.溶蚀作用形成的浑圆状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形成石柱 C.沉积作用形成的从地面向上长高的堆积体是石钟乳
D.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可溶性岩石广布
读下图“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38.B地和D地的相对高度有可能是( )
A.180米 B.260米 C.350米 D.420米
39.图中村庄位于( )
A.盆地 B.山地 C.丘陵 D.平原
40.A地所在地形部位是( )
A.山脊 B.鞍部 C.陡崖 D.山谷
4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如图为我国某地菜农建造的温室大棚及其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图1为北半球某时刻海陆等压面示意图,图2为四川某地传统民居穿堂风(穿堂风是流动于建
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能取得较好的纳凉效果)示 意图。
第II卷(非选择题)二、综合题(共20分)
41.读下列一组地貌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7分)
(1)图中①、②、③、④点,气压最高的是 ,气温最高的是 。(2分)
(2)①、②降水较多的是 ,昼夜温差较大的是 。(2分)
(3)此时滨海地区近地面的风向为 ,图中所示季节为 。(2分)
(4)屋前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4分) (5)图中温室大棚棚顶采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简要说明塑料薄膜的作用。(3分
(1)写出各图所表示的地貌名称:A ,C 。
(2)判断以上各种地貌的主要成因:B主要是因 形成的;C主要是因 形成的。
(3)图A所示的地貌一般出现在 地区,图B所表示的地貌通常分布在 。
(4)图C所表示的地貌是 地区的基本地表形态。南京市玄武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学情调研
地理试卷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D A C D D B D A B B D C D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C B B D B A A B A D D B D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B D C B C D C D C
1.D 2.D 3.A
【解析】1.根据“超级满月”所处的地月系和土星伴月所处的太阳系可知,地月系和太阳系都属于可观测宇宙的一部分,故此次天文现象的天体所属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可观测宇宙,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出现超级满月时,地球应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且地球的夜半球和月球的昼半球应是相对的位置;同时,土星位于地球外侧轨道,若其出现伴月情况,则说明土星与月球处于同一直线上,且土星的昼半球朝向地球的夜半球,具备以上条件的只有D图,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人类登月后若想在短期内维持生命,需要充足的液态水供人类饮用,①正确;适宜的月地距离不是人类登月后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②错误;人类需要适宜的温度来维持正常的体温,③正确;人类需要呼吸氧气,故需要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④正确;强大的通信技术不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必要条件,⑤错误。①③④正确,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C 5.D 6.D
【解析】4.玉兔二号航天器离开地球奔月过程中处于宇宙环境中,脱离了地球大气层,有自己的运行轨道,是一颗独立的人造天体,C正确;而生产过程在地球上,探月工作在月球上,完成使命返回到地球后,都不是单独存在于宇宙空间中,都不是天体,ABD错误。故选C。
5.月球车在月球上工作,可以利用太阳能电池板,使用太阳能发电,D正确;月球车在月球工作时间长,且月球上没有氧气,不可能使用燃油发动机,排除A;核燃料电池电能有限,适宜在没有阳光照射到月球车的时候使用,排除B;月球无大气,不存在风能,排除C。故选D。
6.太阳活动不会引发地震,排除A;太阳活动扰动地球磁场、引发极光现象,对月球车和地球的联系不会产生明显影响,排除BC;月球与地球距离遥远,玉兔二号月球车通过无线电波与地球联系,太阳活动扰动地球大气层,尤其是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从而干扰穿过其中的电磁波通讯信号,D正确。故选D。
7.B 8.D 9.A
【解析】7.根据所学知识,甲图为恐龙化石,恐龙活跃于中生代,生活在陆地上,乙图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主要活跃于寒武纪,生活在海洋中。明显恐龙要晚于三叶虫,B正确,排除ACD。故选B。
8.根据地质年代表,最接近寒武纪的生物是鹦鹉螺,D正确,排除ABC。故选D。
9.研究古生物化石可以有助于研究地球气候的演化、研究海陆变迁、研究生命的进化过程等,但和研究地球起源无关,因为地球起源之初没有古生物存在,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10.B 11.B 12.D
【解析】10.远古海底遗迹主要被保存在地层之中,处在地壳内,b圈层为水圈, c圈层为地壳, d圈层为上地幔, f圈层为外核,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结合地震波传播特征相关知识可知,在地下平均2900千米处为古登堡界面,纵波速度下降,继续向下传播,而横波完全消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b圈层为水圈,水圈的主体为海洋,A错误, c圈层为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B错误;e圈层为下地幔,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处在上地幔,C错误;f圈层为外核,压力和密度很大,D正确。故选D。
13.C 14.D 15.C
【解析】1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浆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岩石圈下面,属于上地幔,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4.火山灰物质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喷出地表之后进入大气圈,经过沉降过程落在地表,然后进入水圈、生物圈,最后在地表沉积,进入岩石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km,海洋部分约5~10km,大陆部分约39~41km。汤加群岛位于南太平洋,本次地震震源深度40km,位于地壳以下,即地幔中,但远远没有到达深处的软流层(约80~400km深处)和地核(地下2900km至地心),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6.B 17.D 18.C
【解析】16.读图可知,①是对流层,②是平流层,③④是高层大气,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发射过程中会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A错误;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故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再升高,B正确;外部空气密度越来越小,气压越来越小,C错误;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平均高度10~12千米,故超过对流层顶部,各种天气现象逐渐减少消失,不是超过50千米后才逐渐消失,D错误。故选B。
17.根据材料,中国空间站轨道高度为400~450公里,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空间站运行在图中④上层,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8.图中①层为对流层,对流层在赤道地区最厚,A错误;②层为平流层,飞鸟稀少,B错误;③④层为高层大气,在一定高度中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C正确;①层的热量直接源于地面辐射,D错误。故选C。
19.B 20.B 21.D
【解析】19.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为图中的②,地面辐射的来源是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在图中为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是抵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被削弱后抵达地面。所以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能量传递过程是①→④→②,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0.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天雨新晴,北风寒切”造成“是夜必霜”是因为在秋天降水过后,天气转晴,晴朗的白天温度高,水汽蒸发,晴朗的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温度迅速降低,水汽凝结,当温度低于零度,凝结的水汽附着在地面植被上,形成霜,B正确。天雨新晴是指降水过后,天气转晴,排除A;冷空气加速地面水分蒸发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使晚上温差变小,不利于水汽凝结成霜,排除C;空气湿度大会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排除D。故选B。
21.依据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固体杂质含量,有利于吸收地面辐射,排除A;增强大气逆辐射,排除B;放火做煴,少得烟气不能影响整体气候,不能阻止冷空气南下,排除C;“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固体杂质含量,有利于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使晚上温差变小或降温速度变慢,有利于阻止霜害的发生,D正确,排除ABC,故选D。
22.B 23.A 24.A
【分析】本组选择题以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山谷风等相关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22.根据所学知识,由于热力性质的差异,在夜晚时,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在山坡处形成高压,山谷由于降温慢、温度相对较高,形成低压,山坡冷而重的气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从山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风;山谷的暖湿气流受冷气流影响,被迫辐合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随海拔升高而气温降低,又因为巴山谷底地带的水汽含量丰富,所含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容易成云致雨,故呈现“巴山夜雨涨秋池”,因此B项正确。A项显示的为谷风,根据所学知识,谷风主要在白天,因此A项错误。C、D两项显示的是海陆风,主要发生在滨海地带,因此CD错误。综上所述,B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由上题可知,夜雨的出现是因为在山风的影响下,山谷的暖湿气流被迫辐合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随海拔升高而气温降低,又因为巴山谷底地带的水汽含量丰富,所含水汽在上升过程中容易成云致雨,所以A项正确、B项错误。夜雨出现后,受降水的影响地表温度降低,因此地表温度降低是夜雨产生的结果,所以C项错误。夜雨的出现主要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因此D项错误。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
24.根据所学知识,夜雨出现时会使夜间温度降低,但在白天,由于降水后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云层变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变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增强,地面温度升高,进而使得昼夜温差增大,因此A项正确、D项错误。地震主要由于板块运动导致的,因此B项错误。夜雨出现时,受降水的影响,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空气湿度下降,因此C项错误。综上所述,A项正确,BCD错误。故选A。
25.B 26.A 27.D
【解析】25.从图中等压线可以看出,甲地气压为1025hPa,乙地气压为1027.5hPa,所以乙地气压较高,A错误;与甲地相比,乙地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B正确;乙地纬度低,气温较高,C错误;乙位于高压脊附近,气流下沉,D错误。故选B。
26.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西北方向为高压中心,再根据其等压线特征,利用地转偏向力原理可以判断位于北半球的甲地,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为偏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7.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A错误。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风向垂直,B错误。高空中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C错误。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D正确。故选D。
【解析】28.曲流处,凹岸水流速度快,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水深岸陡,适合筑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沉积,适合建房。图中①岸为凹岸,②岸为凸岸。“数家新住处”应位于②岸,A错误;图中的等高线向北凸出,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故河流应由北向南流,B错误;“古岸崩欲绝”位于①岸,C错误;①处流速较②处要快,D正确。故选D。
29.①②连线处河道弯曲,凹岸水流急,被侵蚀,岸陡;凸岸处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岸缓。读图可知,①处为凹岸,流水侵蚀,岸陡;②处为凸岸,泥沙沉积,岸缓。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0.D 31.B 32.B
【解析】30.三角洲一般位于地形平坦、海拔较低的河流入海口处,海拔不会在800米以上,A错误;风蚀蘑菇的俯视图一般呈蘑菇状,由于其上层面积较大且海拔高,底层面积较小且海拔低,故俯视图应有大面积的上层部分遮挡面积较小的底层部分,被遮挡住的部分等高线应体现有虚线,与图中地貌外部形态和海拔分布特征不符,B错误;江心洲是河道中心的由流水堆积形成的沙洲,其高度不大,且坡度较为平缓,而图中地貌坡度较陡,不符合江心洲的地貌特征,C错误;图中地貌一侧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平缓,应为迎风坡,另一侧等高线较为密集,坡度较大,应为背风坡,符合沙丘的特征,D正确。故选D。
31.根据上题可知,该地貌为沙丘,一般分布在沙源较多且风力较大的地区,而干旱少雨的气候有利于沙丘的形成,B正确;气候相对湿润多雨的地区,沙土含水量大且植被覆盖率高,不易被风吹起堆积形成沙丘,AC错误;四季如春的气候主要反映了某地区温度条件适宜,与沙丘的形成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3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沙丘是由风力堆积形成的风积地貌,B正确;流水堆积、冰川和海浪堆积都不能形成沙丘,ACD错误。故选B。
33.D 34.C 35.B
【解析】33.牛轭湖形成于河曲处,在河曲弯曲处凹岸不断遭受侵蚀,变得更加弯曲,最终河流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D正确,C错误;牛轭湖形成于河流的凹岸,凹岸有可能在左岸,有可能在右岸,AB错误。故选D。
34. 牛轭湖多形成于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地区,河流多河曲发育,以侧蚀为主,C正确;河流中下游植被较丰富,植被起到固定河岸的作用,河曲才容易发育,才能形成牛轭湖,A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判断牛轭湖所在地区蒸发量大小以及土壤肥力高低,BD错误。故选C。
35. 在自然状态下,由于地势平坦,湖水不可能大量流出,A错误;牛轭湖形成后,与原河道脱离,不受上游河道影响,C错误;人类过度用水不属于自然原因,D错误;牛轭湖是弯曲河流发生自然裁弯后的遗留河道,原河道的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经历若干年后变成封闭的浅水湖泊,由于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及植被发育覆盖,牛轭湖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B正确。故选B。
36.C 37.D
【解析】36.本题考查“中国天眼”选址的条件。由材料可知,“中国天眼”主要用于天文观测,该地是喀斯特地貌,多天坑、溶洞,地表水容易下渗,A错。此处位于贵州省,多阴雨天气,大气能见度不是很好,B错。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便于安置射电望远镜,建设工程量小,C对。该处人烟稀少,基础设施并不是很完善,D错。故选C。
37.本题考查喀斯特地貌的相关特征。该地区降水集中,地形崎岖,易形成水土流失,不利于农业发展,A错。溶蚀作用形成的锥状耸立的山峰成片分布,形成峰林,B错。沉积作用形成从地面向上长高的堆积体是石笋,石钟乳是自上而下地生长,C错。有可溶性岩石分布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本条件,可溶性岩石广布,是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的原因之一,D对。故选D。
38.C 39.D 40.C
【解析】38.读图可知,B地海拔为400~500米,D地海拔为1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为300~400米,350米介于300~400米之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9.读图可知,图中村庄位于海拔100米以下地区,地面平坦开阔,为平原,D正确;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丘陵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起伏和缓,ABC错误。故选D。
40.读图可知,A处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为陡崖,C正确;山脊是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是等高线向高处凸出,鞍部是在两座山峰的低洼处,ABD错误。故选C。
41.(1) 三角洲 新月形沙丘(沙丘)(2) 流水沉积 风力沉积
(3) 大河入海口 山前(山麓)(4)干旱(沙漠)
42.(1) ② ①(2) ① ②(3) 西北风 冬季
(4)石子地面比热容小(吸热快),升温快;林地比热容大(吸热慢),升温慢,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
(5)白天,塑料薄膜能够透过太阳辐射,照射到地面、墙体产生长波辐射;薄膜能有效阻隔大部分地面、墙体等发出的长波辐射,使墙体、地面能蓄积更多的热量,从而达到保温的效果。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