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字形推断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般情况下根据其构成可推导字义。形声字的形旁表义,揭示这个字的意思或表明这个字与什么有关,是参透一个汉字的“关窍”所在。
据此规律,再加上语境提示,我们可以直接从字形推导出字义,至少可以据字形推断其意义范围,从而“解锁”词义。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词义推断:“骐”和“骥”的偏旁都是“马”,马字旁的字大多和马有关,推测这可能是一种“马”,再结合语境推测,“骐骥”在这里应是“骏马”的意思。
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解析:“组”的偏旁是“纟”,而用“纟”作偏旁的字大多与“丝织品、绳索”等有关,再结合前文的“系”,可推断“组”在此是“绳索”的意思。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后梁君臣的首级,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看
解析:“眄”的偏旁是“目”,目字旁的字大多和眼睛有关。再根据“眄”的对象“庭柯”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译文: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
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
赏赐
解析:“赉”的上面是“来”,下面是“贝”,含“贝”的字大多与金钱有关,故有“金钱到来”之意。再结合前面的“赏”可知,这里是“赏赐”的意思。
译文:后来又召到安福殿谈政事,受尚书郎,多次陈述朝廷得失,朝廷增加对他的赏赐。
3.后召诣安福殿言政事,拜尚书郎,数陈得失,赏赉增加。
(节选自《后汉书》)
水边
解析:“涘”的偏旁是三点水(氵),带三点水(氵)的字大多跟水有关,或表示水流、水域的名称,或表示与水有关的动作或活动。再结合语境可推测出“涘”是“水边,岸边”的意思。
译文:黄河的水流浩大宽阔,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
4.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节选自《庄子·秋水》)
语法分析法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生词,可根据它在句中的位置,运用汉语语法知识,推断它与其他词语的语法关系,判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词义。
如名词、代词常常充当主语、宾语;动词、形容词充当谓语;副词充当状语;等等。
例如:
词义推断:“将军”是主语,“被”同“披”,“被”“执”为动词,是谓语,那么可以推断:“身”为状语,应解释为“亲身、亲自”;“坚”“锐”分别为“被”“执”的宾语,应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解释为“坚硬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将军身被坚执锐。
(司马迁《陈涉世家》)
文言文中的排比、对偶(包括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等比较多,在这类句子中,位置一致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
据此规律,我们可以由已知推出未知,能够推断出未知词语的词性和词义。
例如:
词义推断:这句话是成分对偶,“追”对应“逐”,“亡”对应“北”,结合语境可知,“亡”的意思是“逃亡”,即“溃败”,“北”也应有逃亡、失败之意。我们也常说“败北”,因此,“北”即“败走,败逃”。
追亡逐北
(贾谊《过秦论》)
1.烟涛微茫信难求。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确实
解析:“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在这里是副词,是“确实”的意思。
译文:大海波涛渺茫,(瀛洲)确实不易寻求。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节选自屈原《九章·涉江》)
任用、起用
解析:整句话句式比较整齐,“以”与“用”处于相同的位置,意思应相关,联系语境,“用”的意思是“任用”,据此可推导出“以”也是“任用,起用”的意思。
译文: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起用。
3.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深挖战壕,高筑营垒
解析:“足下”为主语,可翻译为“您”,后边直接跟着“深沟高垒”这个名词词组,因此“深沟高垒”应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理解为:深挖战壕,高筑营垒。
译文:希望您调拨三万奇兵给我,我从小路拦截他们的粮草;您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外出与他们交战。
4.谅毅亲受命而往。至秦,献书秦王曰:“大王广地宁邑,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宁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而使不得通。使若无罪,愿大王无绝其欢;若使有罪,愿得请之。”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
拓展疆域
解析:“广地宁邑”,由语法结构可知,“广地”应为动宾结构,“广”是动词,是“扩大”的意思,“地”是名词,是“土地”的意思;结合语境,“广地”可译为:拓展疆域。
译文:谅毅亲自接受了使命,前往秦国。到了秦国之后,向秦王献书说:“大王拓展疆域得到宁邑,诸侯都来祝贺,敝国大王也私下为大王高兴,不敢安闲地坐在朝堂上,于是派使臣捧着礼物三次来到大王的宫门前,都没能得到大王召见。我国使臣如果没有罪过,希望大王不要拒绝他们的示好;如果使臣有罪过,希望大王能够指出来。”
5.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漆成红色 涂成黑色
解析: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可知,“有势家”是主语,“朱丹”和“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朱丹”带了宾语“门”,“黝”带了宾语“之”,所以能得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朱丹”是“漆成红色”的意思,“黝”是“涂成黑色”的意思。
译文:权势之家把大门漆成了红色,听说海瑞来了,赶紧把门涂黑。
组词联想法
绝大多数文言字词都有多个含义;而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单个字词的含义却是确定的。
所以,遇到不易理解的文言词语时,破解妙招就是——组词。
1.双音节词联想法。
现代汉语有大量的双音节词,而古代汉语中文言词语大都是单音节词。
我们遇到难理解的文言词语时,可以将文言单音节词组合成不同的双音节词,然后选择最符合语境的含义。
例如: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
词义推断:“赞”,可组词:赞叹、赞助、赞美等。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该是“赞助”的意思,因此“赞”的意思是“帮助”。
2.成语联想法
借助熟知的成语的意思来理解文言文中的词,化难为易,就可以准确疏通文意。
例如:
其文约,其辞微。
(《屈原列传》)
词义推断:“微”字,可联系成语“微言大义”来理解,其中“微”为“精微”之意,由此可推断出句中“微”为“精微、精妙”之意。
3. 邻字推断法
除了用组双音节词、联想成语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外,我们还可以从相邻字入手,继续运用组词联想法来推断。
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会遇到两个同义或反义的词并列使用的现象。
这两个词的词性相同,词语意义相同或相反。
这两个词语,如果一个比较熟悉,另一个相对陌生,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根据旁边的字来推断陌生词的词义。
例如: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诸葛亮《出师表》)
词义推断:“奖”“率”为同义词连用,“奖”是“劝勉、鼓励”的意思,“率”在这里与其意义相近,应是“奖励、勉励”的意思,如果译成“率领”则文意不通。
提分干货 积累速记
常见的同义连用词还有很多,如
蠲除(蠲:免除)
谦冲(冲:谦和)
矜悯(矜:同情)
穷乏(乏:穷困)
诛杀(诛:杀死)
破灭(破:消灭)等。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深深忧虑
解析:“殷”,可组词:殷切、殷勤、殷实等。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该是“殷切”的意思,因此“殷”的意思是“深”,“殷忧”即“深深忧虑”。
译文: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治理成效显著的,而功业一旦建成就道德衰退。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庄周《逍遥游》)
很饱的样子
解析:“果然”,“果”可联想成语“食不果腹”,“果腹”为“吃饱肚子”之意,“果”是“吃饱”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出“果然”是“很饱的样子”。
译文:到近郊去的人,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肚子还是很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