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1-26 22:35:34

文档简介

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考试范围:必修下册、选必修上册第五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美食类网络文艺在生活节奏全面加速的当下广受欢迎,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青睐它内部呈现出的“慢”的内涵。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境实则是人们对“家”的情感眷恋和精神回归,体现出一种更具现代性话语特征的“家味”叙事。
主创者在关注食物的同时,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真挚情感,借美食的味道讲述情感的韵味。风餐露宿、不辞辛劳的食物供给者与大自然相融,将大自然的原生样态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他们对着镜头开怀大笑,展示自己捕获的战利品,每一张笑靥背后都是对现有生活的满心欢喜。这承载着他们劳有所得的成就感、自我认可的获得感和为家人提供生活保障的幸福感。《风味人间》通过微观视角深度诠释“幸福”的味道。夫妻店和老字号等常常出现在镜头里,简单的食材在店家们手中变为吸引四方来客的美食,他们的“打情骂俏”和彼此揶揄成为另一道风景,这是超越美食本身的默契和信任,也是家和万事兴的真实写照。
天地精华孕育万物生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游子们寻觅家乡美食来怀念家乡的人与物,相似的味道让他们实现精神回乡,乡愁得到短暂治愈,思念得以片刻缓解。对家乡味道的怀念与向往还能使散落各地的同乡人相聚,在陌生的城市空间中获得家人般的陪伴。食物成为子女与父母、个体与群体、家乡与异乡的情感联结,是最具地域特色和情感属性的生活符号,并在艺术手法的加持下更具人文气息。
(摘编自郝静静《一句“好好吃饭”,几多乡思涌上心头》)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搭乘短视频的东风,加速“破圈”,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大众通过掌上小屏就可感受到传统文化之魅力。戏腔成为短视频平台的热门音乐元素、名师讲解古诗词受到用户热捧、非遗传承人入驻短视频平台……以往“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何以能通过短视频实现“以文化人”,获得众多人的青睐?
只有不断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新故事,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紧密融通,实现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消弭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历史距离、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才能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焕发出强劲生命力。
传统文化类短视频通过故事情节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不断引导当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定位为“中国式的热血与浪漫”的某视频账号主打“国风+剧情+特效变装”,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形象,在主人公与其所扮演的孙悟空、关羽、赵云等角色之间的联结中,传播自强不息、重义轻利、家国情怀等传统价值观,在互联网上获得了众多年轻群体的青睐与追捧。正如一位用户评论道:“希望总要被燃起,给每一个努力的人加油!”
此外,传统文化类短视频还具有文化传播与价值观传承的功能,通过对传统文物的介绍、对古代文明与传统价值观的应用,在镜头的讲述中增进用户的理解与认同。央视系列短视频《如果国宝会说话》,每集五分钟时间,介绍每一个国宝背后所蕴含的往事。《鹰顶金冠饰》一集,在诙谐幽默的讲解中提升了用户对厚重历史文化的接受度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价值观的认同感。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将传统价值观寄托于每一则生动的故事里,在这样的“对话”中拉近了沉淀上千年的文物与年轻观众的心理距离,实现传统文化的“软着陆”。
以往,传统媒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往往事先设定一个明确的受众圈子,按照他们的认知和趣味来“派单”。这样的分众传播难以形成更为广泛的传播影响力。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得以传承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定规模的受众群体,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持续收获新的认同群体。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面对如此丰富的受众“宝矿”,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分众”走向“大众”,频频与年轻群体实现“双向奔赴”。
短视频的普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主体,呈现出大众性的特点。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创作者围绕这一特点,打造出具有文化记忆的作品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耳熟能详的故事融入大众化的体验之中,确保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编码与用户对其的转码相一致,从而在最广大的范围内引起用户的共鸣。
在时间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把过去与现在相连,将过往的经验与记忆以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当下不断触动用户的情绪,引起用户的回忆,并引导用户重新关注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被逐渐淡忘的传统文化。如过年系列短视频《挂灯笼、贴对联、备好年货过大年啦》,展现的是炸蛋酥花生、缝制新衣、制作糖葫芦和糖画等过年细节,这些是每个人的儿时经历,因此视频产生了现象级的传播效果,并引起了众多用户对传统文化的热烈讨论。
在社会层面上,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叙事与传播当下社会大众共同经历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具有共同经验的意义空间,并通过角色、情节等来影响用户的情绪,拉近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视频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共情效果。某视频账号通过国风变装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其视频内容以“遇到困难—放弃—解决困难—实现变装”的线条来呈现。在《好彩无借力,何以落九天》一集中,主人公因不想当“没人看的里子”而放弃敲鼓,后又为传承舞狮文化而回归敲鼓,最终实现舞狮变装。也正是因为主人公坚持做热爱的事情,使用户回想起自己过往的经历,将“我”投射到短视频的内容之中,从而产生了共情,实现了有效传播和意义传达。
(摘编自刘文辉《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何以“破圈”传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快节奏的生活与美食类网络文艺的“慢”的内涵广受欢迎之间的情境,实则是人们对“家”的情感眷恋和精神回归。
B. 游子们在异乡的城市谋生,寻觅与家乡有关的美食,相似的食物可以让他们的乡愁得到短暂治愈。
C. 内涵丰富、受人青睐的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其传递的价值观念,能够引导当年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D. 以往,传统媒体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时,先预设受众群体,再制作相关视频,这种传播方式的影响力明显不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美食来自劳动者的辛苦,网络视频呈现了食材采集过程,劳动者辛苦的背后有着收获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B. 传统文化类短视频要从人民生活中挖掘新故事,结合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制作,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才能焕发生命力。
C. 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增长迅速,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大众”走向“分众”。
D. 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在时间层面上将过去与现在相连,在社会层面上拉近用户与用户、用户与视频之间的心理距离。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对家’的情感眷恋和精神回归”的一项是(3分)( )
A.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美食是舌尖上的历史,美食文化是文化长河中一支波澜壮阔的生活欢歌。
B. 《寻味顺德》节目通过真实的视觉和听觉、营造的味觉和触觉虚构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家乡场景。
C. 美食类网络文艺是一种将美食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寻找食物中独有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的文艺。
D. 徽州臭鳜鱼是取一斤半左右的鲜鱼,净身抹精盐,码进木桶,压上青石腌制几天制作而成的。
4. 当今时代,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破圈”传播?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
5. 某美食博主在异乡定居,工作之余,在街头拍摄各地美食的相关视频,视频让观众产生深切的情感共鸣。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信号员
狄更斯【注】
我又往下走,到达了铁路旁边,发现这是一个脸色又黑又黄的人,胡子是黑的。眉毛粗浓。他的职责便是守在这儿,一个我所见过的最荒凉、阴沉的地方。这地方不论哪一边,都是高低不平的、潮湿滴水的石壁,抬头只能望见一条狭长的天空。向前看,一边只见到这个大土牢在弯弯曲曲、漫无尽头地向前延伸,另一边不远处有一盏阴暗的红灯,红灯那边是更加阴暗的隧道口,隧道黑咕隆咚的,建筑结实,给人一种粗野、窒息、恐怖的感觉。阳光在这里简直无路可入,以致空中弥漫着泥土和霉烂的气味;阴风不时阵阵吹过,使我不寒而栗,仿佛已离开了人间。
他在我们坐定后,立即稍稍向前俯出身子,用轻得跟耳语差不多的声音开始道:“昨天晚上我把你当作了另一个人。那使我不安。”
“我从没见过他的脸。他的左手一直遮在脸上,右手挥动着——剧烈地挥动着。这个样子。”
“看在上帝分上,赶快离开铁路!”
“一个月夜,”那人道,“我正坐在这儿,听得一声喊叫:‘喂!下面听着!’我一跃而起,那嗓音仿佛喊哑了,喊的是:‘当心!当心!’然后又喊道:‘喂!下面听着!当心!’我抓起我的灯,把它转成红色,朝那人影直奔而去,一边喊:‘出了什么事?发生了什么?在哪儿?’当时他就站在黑洞洞的隧道外边。我走近以后,有些纳闷,不知他干吗用衣袖遮着眼睛。我跑到他跟前,伸出了手,想把衣袖拉开,他顿时不见了。”
“我跑进隧道,走了五百来码,这才站住,把灯举在头顶上,但我没看到他。我赶紧跑出隧道,跑回这儿。我向铁路两头发了电报:‘我接到了警报。有没有出什么事?’两头的答复都是:‘一切正常。’”
仿佛有一只冰冷的手指在我的背脊上缓缓移动,但我强作镇静向他说明,这个幻影应该是他的错觉,有时疾病影响了主管视觉器官的某根神经,便会出现这种现象。
“在那个幻影出现以后不到六个小时,这条铁路上发生了一起重大车祸,不到十小时,死伤者便被陆续运出隧道,经过了那个幻影站过的地方。”
我答道,不可否认,这是一种令人惊异的巧合,它必然会在他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重新把手搭在我的胳臂上,用迷茫的眼睛从肩上望望背后,开始说道:“过了六七个月,我已从诧异和震惊中恢复过来,可是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我站在门口,望着那盏红灯,这时我又看到了那个幻影。它只是靠在灯杆上,两只手遮住了脸。像这个样子。”
我又一次端详他的动作。这是哀悼的动作。我在坟地上见到过这种姿势的石像。
“就在那天,一列火车驶出隧道时,我从靠我这边的车窗中发现车内乱糟糟的,许多人的头和手挤在一起,还有什么在挥动。我一看到,立刻向司机发出信号:停车!他马上关闭机器,紧急刹车,但火车仍从这儿向前滑行了至少一百五十码。我随即奔去,还没到达那儿,便听到了可怕的尖叫声和哭喊声。一个美丽的少女在一节车厢中突然死了,她被抬到这屋里,停在我们中间的这块地上。”
他又开口道:“一星期前那个幻影又回来了。从那以后,它一再在这儿出现,但断断续续,忽隐忽现。在红灯那儿。”
他尽量装出迫不及待地拼命喊叫的样子,重复了一遍以前那个手势:“看在上帝分上,赶快离开铁路!”
然后他继续道:“它在喊我,往往接连几分钟之久,显得十分危急:‘下面听着!当心!当心!’它站在那儿向我挥手。它使我的小铃发出声音……”
“它在警告什么?”他一边说一边琢磨,眼睛望着炉火。
“如果我用电报向铁路两头,或者任何一头,发出危险警报,却讲不出个所以然,我只能自找麻烦,毫无好处。他们会认为我疯了。事情会这样:我发电道,‘危险!注意!’他们回电道,‘什么危险?在哪里?’我发电道,‘不知道。但是看在上帝分上,千万小心!’结果他们把我撤换了事。他们还能怎么办呢?”
他内心的痛苦是很值得同情的。这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所感受的精神折磨,他要为生命负责,可又不知道怎么尽这责任,这叫他无法忍受。
我看到他这副样子,我目前应该做的便是安抚他的情绪。因此向他表示,任何人忠实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这就行了,尽管他不理解那些令人困惑的现象,但他理解自己的责任,这至少是值得欣慰的。时已深夜,他的职责所规定的工作需要他更集中注意力,因此我最后决定,打算陪他去找我们所知道的当地最有经验的医生,听听医生的意见。他告诉过我,第二天他上班的时间有些变动,下班是在日出后一两个小时,到日落后不久便上班。我与他约定到时候再去看他。
第二天傍晚天气很好,我走到山壁边上我第一次见到他的那个地点,机械地向下瞧瞧。我无法形容我当时的惊恐心情,因为就在隧道口的附近,我看到一个人用左手的衣袖遮没了眼睛,拼命在挥动他的右手。
“出了什么事?”我问那些人。
“信号员今天早上被压死了,先生。”
“他是被车头撞倒的,先生。在英国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自己的工作。但不知为什么他没有退出轨道。”
“我看到他在隧道口,我已来不及刹车,车子却在向他驶去,我赶紧关闭机器,一边尽力大声喊他。”
“你喊什么啦?”
“我说:‘下面听着!当心!当心!看在上帝分上,赶快离开铁路!’”
我吃了一惊。
“唉!这是一个可怕的时刻,先生。我不停地喊他。我不敢看,用这条胳臂遮住了眼睛,还用这条胳臂一直挥到最后,但一切都没有用。”
我不想再谈任何一个奇怪的细节了,火车司机发出的警告,不仅与不幸的信号员一再向我复述的那些叫他不安的话完全符合,而且与我——不是他——赋予他所模仿的那个手势的那些潜在的话(它们只存在于我的心中)完全符合。(有删改)
【注】狄更斯,英国著名作家,生于1812年。原本家境小康,狄更斯十二岁时,父亲负债入狱,狄更斯只得辍学到工厂做工,这段际遇使他对中下阶层人民生活的困难有深刻的了解。在他的小说里,常常出现孤苦无依和饱受压迫的人物形象。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信号员以为“我”是再次出现的“幻影”,因此十分不安,“幻影”出现时会遮住脸,并大喊大叫,还使劲地挥动右手。
B. 信号员在“幻影”出现后发电报,但得到的答复是“一切正常”,可当天出现了乘客死伤的事故,可见有人弄虚作假。
C. “我”非常肯定地认为信号员讲的“幻影”就是一种错觉,“幻影”的出现是他自身的疾病影响了他的神经而导致的。
D. 小说描写“幻影”出现三次,导致三次重大事故,最后连信号员也丧失了生命,这表明作者拥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显得非常真实和亲切。
B. “他的左手一直遮在脸上,右手挥动着”,小说多次对“幻影”的这一动作进行描写。
C. 小说以一个普通信号员的悲惨经历,来揭示当时的社会现实,取得了一波三折的效果。
D. 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预警手势,就像命运之神的手掌,神秘莫测,显得离奇,引人深思。
8. 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 有评论认为,小说通过荒诞(或悬疑)的情节构思来表达主题。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成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材料二: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注),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注】韦、弦:韦,柔软的皮;弦,弓弦。当年西门豹曾身佩软皮,董安于佩戴强弓。在这里韦、弦代指有益的规劝。
10.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处于 B. 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
C. 纵情以傲物 物:事物 D. 此非贻厥子孙者 厥:相当于“其”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B. 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洽也
C. 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洽也
D. 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1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B. 《谏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C. 《谏太宗十思疏》以“居安思危”为总绳,以劝谏太宗“十思”为目的;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
D. 从《太宗答魏征》可见唐太宗从谏如流,这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美政,也证明了魏征奏疏的成功。
13.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8分)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
14. 唐太宗在回答魏征诏书中认为晋朝的何曾“不忠”“罪大”,唐太宗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15-16小题。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①风,庾楼②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楚台:楚襄王兰台。“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至,王乃披襟以当之曰:‘快哉此风!’”②庾楼:庾亮南楼。“晋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乘夜月共上南楼,据胡床咏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
B.“楚台风”“庚楼月”两句用典,这里以清风明月指昔日游赏之快。
C.“燕东归,雁南飞”,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于是很自然地过度到下面两句的忆旧。
D.下片即景抒怀,说的是:作者被名缰利锁、世情俗态缚住了手脚,耽搁了自己的生活。
16.李攀龙评此词“洵一幅秋光图,最堪把玩”,请你赏析这幅秋光图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
(2)《谏逐客书》中,李斯用河海的例子证明有容乃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十二章》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小题。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其涉及的内容和思想可谓 ① 。《红楼梦》创造出了长篇小说的网状式结构,将纷繁复杂的人物和事件整体推进,小说 ② ,环环相扣而自然,事事相因而无闲笔。全书有一条围绕着宝玉的爱情和婚姻的线索,还有一条以凤姐为主的家族线索,另有一条以贾雨村、刘姥姥为主的社会线索,这三条线索相互交融。《红楼梦》像崇山峻岭,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奇观,这样的奇观总能 ③ 。
《红楼梦》有对生命的思考,有对命运的叩问,这种思考和叩问带有忧郁的色调,像一首瑰丽的精神史诗而令人陶醉。《红楼梦》中宝玉、黛玉的对人生感悟和追求,不是表现为对传统仕途经济的超越,而且表现为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过午不食”的做法很健康、能减肥,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这无疑是正确的。其实, ① ,更不适合普通人,一日三餐的模式是人类在不断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符合人类的正常生理需求。胃部食物需要4~6个小时排空一次,一日三餐, ② ,又能保证营养物质对身体各个器官的供应。“过午不食”的进餐方式会使胃部长时间处于空虚状态,而胃酸却在持续分泌,并且在夜间分泌量达到高峰,如果胃里没有食物中和胃酸就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导致胃炎、胃溃疡或者十二指肠溃疡,出现胃灼热、胃部疼痛等症状。
采用“过午不食”进餐方式的修行者,一般过着早睡早起、清心寡欲的生活,“过午不食”本身也是他们的一种修行。所以从营养的角度来讲,不推荐“过午不食”这种做法。 ③ ,就会造成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长期下去可能出现低血糖、头晕、抵抗力下降、肌肉减少等症状,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健康科学的做法是过午少食,将大部分的能量和营养摄入放在早餐和午餐,而且晚餐要少吃,早吃并且要清淡。
21. 文中画线处用了顿号,其中顿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过午不食”的做法很健康、能减肥 B. 导致胃炎、胃溃疡或者十二指肠溃疡
C. 出现胃灼热、胃部疼痛等症状 D. 一般过着早睡早起、清心寡欲的生活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 60 分)
23. 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60 分)
在大自然漫长进化过程中,很多生物为了能更好地生存,采取了不同的手段。比如松树使其叶子变得尖细,表面有蜡质层,以此对抗严寒,求得自保;根瘤菌,通过“固氮”,满足豆科植物的生长需要,豆科植物则为根瘤菌供给碳水化合物,两者互利共生。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提炼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 B “相似的食物”错误,原文是“相似的味道”。
2. C “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大众’走向“分众”错误,原文是“传统文化类短视频正从“分众’走向‘大众”。
3. B A.是讲中华文明与美食文化,不适合做论据。C.是对“美食类网络文艺”的定义。D.重点讲臭鳜鱼的腌制方法,不适合做论据。
4. ①不断从人民的生活中挖掘新故事,与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紧密融通,消弭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历史距离、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
②创作者要打造出具有文化记忆的作品内容,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耳熟能详的故事融入大众化的体验之中,最广大范围地吸引用户。
5. ①美食类视频让在他乡生活且怀念和向往家乡味道的游子们的乡愁得到短暂治愈,思念得以片刻缓解。
②美食类视频背后的真挚情感及其讲述情感的韵味,也是一道风景,吸引着观众。
6. A B.“可见有人弄虚作假”于文无据。从文中内容无法推论出“有人弄虚作假”的结论。C.“‘我’非常肯定地认为信号员讲的‘幻影’就是一种错觉”说法绝对,原文是“但我强作镇静向他说明,这个幻影应该是他的错觉,有时疾病影响了主管视觉器官的某根神经,便会出现这种现象”。“强作镇静”表明“我”也对信号员讲的“幻影”有所畏惧,内心认为这个“幻影”也许是某种神秘力量。D.“这表明作者拥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分析不当,这是作者通过荒诞的情节构思来表情达意。
7. C “取得了一波三折的效果”分析不当,应是取得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8. ①烘托了人物心情。开头的环境描写突出了荒凉、阴沉的特点,揭示了信号员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偏僻荒郊,其生存环境“仿佛已离开了人间”,他感到压抑窒息。②推动了情节发展。信号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他不断地产生幻觉,连续地出现巧合事件。③揭示了小说主题。信号员身处恶劣的工作环境,暗示了他的悲剧命运,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9. ①小说所描写的信号员三次看到幻影后出现三次重大事故的巧合,使情节具有荒诞(或悬疑)的特点,小说通过巧合事件来揭示当时社会个体难以掌控自身命运的现实。②小说所描写的三处巧合,分别是在隧道中、火车上、铁轨上,表明信号员的工作环境处处充满危险,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悲叹和同情。
10. D A.当:主持,掌握。句意: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B.休:喜庆,福禄。句意:永保永无止境的喜庆。C.物:人。句意: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
11. A “为”的宾语是“人臣”,所以在“臣”后断开,排除BD;“进思尽忠”和“退思补过”结构一致,“将顺其美”和“匡救其恶”结构一致,应分别断开,排除C。
12. C “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错误,应该是骈散结合,并非全是“骈俪工整”。
13. (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
(2)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之明。
(1)“虽”,即使;“董”,督责;“怀仁”,怀念国君的仁德;“貌”,表面上。
(2)“为……所”,被动句;“戮”,杀;“美”,称赞;“以为”,认为。
14. 太宗认为作为人臣,看到国家的弊病,应该当面直言皇帝的过失,以有利于朝局;而不应该上朝不说,退朝乱说:这样的臣子不能为国家清除隐患,是严重失职。
参考译文: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对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值得尊敬的是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作为君主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劳损聪明的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太宗答魏征
阅读了你的多次奏章,感觉到你的态度非常诚恳。你的意见言无不尽,恳切备至。我常常读到深夜而忘了疲倦。如果不是你忧国情深,竭诚忠告并晓以大义,又怎能把这些治国良策写出来,弥补我的不足之处呢。我听说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不再关心朝政。司徒何曾退朝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次上朝看到皇上不谈论治理国家的宏图大略,只谈论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这不是贻害子孙的事情吗?只是你还可以免除杀身之祸。”而何曾指着他的那些孙子说:“你们将会死于非命。”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之明。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说何曾不忠的罪太大了,作为一名朝廷的官员,上朝时当为国家建言献策以尽忠义的本分,退朝时应当修身以弥补过失。国君有好的政令时要顺势助成,国君有缺失时要纠正补救,这样才能共同治理好国家。何曾官居三公之位,地位高而名望重,(既然发觉君主有缺点)应该当面直说和劝诫,讨论治国的正道来辅佐时政。而如今他是退朝后才发表议论,上朝时却不直言劝谏,还认为自己很明智,这不是很荒谬吗!站立不稳时不来相扶,要这种人做什么?你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失。我将把你的奏章放在桌子上,把它当成柔皮和弓弦,经常提醒自己。期望在年底时收到好的效果,把国家治理的更好,不让“康哉良哉”这样的歌曲只在尧舜的时代才流行。也让我们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更明显地出现在当今。未能早日回复你的好诤谏,只希望你能够犯颜直谏而无须隐瞒。我将会虚怀若谷、心平气和、恭敬地等待你的善言。
15.A “自然的秋声”理解有误。“孤城画角”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画角是古代军中的乐器,其音哀厉清越,高亢动人,诗人笔下常作为悲凉之声来描写。属于人为之声。
16.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旅舍客馆、砧上的捣衣声、孤城城头、城头角声、燕子东归,大雁南飞等意象写出了一幅凄清哀婉、岑寂冷隽的秋光图,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②视听结合。开头三句绘写秋声,“寒砧”“画角”写出悠远哀长的秋声。下两句写词人目之所见,燕子飞往苍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写出寥廓的秋景。(答“动静结合”亦可)③虚实结合。开头五句为实写,后三句虚实相生。燕子、大雁等景物引发词人久客异乡之感,自然地过渡到后三句的忆旧。清风明月景象宛如昨日,追忆昔日游赏之快。
17.(1)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2)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3)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18. ①博大精深 ②浑然天成 ③引人入胜
19. ①比喻句由本体“《红楼梦》”、喻体“崇山峻岭”和比喻词“像”构成。把《红楼梦》比作崇山峻岭,使表达生动形象。②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让人们认识到《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吸引人们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和探究《红楼梦》。
20. 示例:《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不但表现为对传统仕途经济的超越,而且表现为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
21. A 并列谓语,顿号改为逗号
22. ①“过午不食”的做法并不健康;②这样既让人没有饥饿感;③人们如果盲目地“过午不食”
23.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生物为了能更好地生存,而采取了不同的手段:或者如松树强大自己抵御严寒,或者像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由此看来,生物的生存既要自强,又要凭借外在的条件,主观上要努力,客观上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二者缺一不可。考生由此可联想到,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的发展,都要需要发展自我的实力,同时又要借助相应的外部力量,比如一个国家不能独立发展,必然要和其他国家建立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互帮互助或者竞争等情况下获得发展。
行文思路上,可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自强不息,合作共赢的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一是主观上论述人应该适应环境不断壮大自己,二是客观上要相互扶持,互利共生,在外界成就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在无形中成就了他人,实现智慧双赢。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单凭一个人的独舞是很难演绎一场精彩的表演的,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借助外在的条件,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和目标。然后进行引申论证,由自然界生物,到个人的发展,再到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振兴,最后归结全篇,重申论点,强调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又要善假于物,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立意:
1.自强不息,合作共赢。
2.既要发展实力,又要和谐共生。
3.独立发展,互相借力,成就人生之美。
例文:
向内求变求强,向外合作共生
天地广邈,自然袤阔。生生不息,进化的法则诠释了生存的意义,为自保求变求强,为生长互利共生,生物如此,人类亦然。向高山攀登,而不止于高山;向深海探索,而不止于深海。向内蓄力以不断强大,向外合作以求互利共生。
生有热烈,藏与俗常。卑以自牧,含章可贞。发挥内驱力,改变自己,使自身强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内在的动力会让人化茧成蝶,促人蜕变成长。是使命使然,更是对自我学术的追求不止,屠呦呦数百次试验,才有了惊人的发现,40年后终登上诺奖之巅;是自我的约束,对完美的渴望,羽生结弦一次次受伤又爬起,坚持苦练,终为世界呈现出无懈可击的冰上英姿。唯有历经困境磨练的人生才能过得充实,拥有求变自强的决心与魄力,才能磨练青春,光彩照人。
虚极静笃,和光同尘。协力同频,精进臻善。利用外环境,各取所需,从而互利共赢。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与他人合作,互利交流,才能共同发展,不断进步。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众常可以胜寡,寡却难以敌众。每一份力量和智慧,犹如一根绳索,分开是脆弱单薄的,但若是拧在一起,便会凝聚成巨大的能量。剑之所指,无往不胜。一带一路的长远规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因此,向外探寻合作之路,智者当借力而行。
克己慎独,交流互鉴。自我发展,外部协作。两者互补,共同发展,以促行稳致远。以内驱力为行事之基础,自身的强大,才能于时代建功,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向外部寻求更大的发展契机,与人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若没有自身的强大与努力,合作的天平就会崩塌。就像弱国无外交一样,所以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民族,要明辨内在求强与利用外在环境条件的关系。入则无自身的自立自强,出则无外力的支援助力。因此,强基固本,合作协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笔揽万方,向内蓄力,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画得云笺九万里,同频共振,合作共赢,梦逐沧海,笑傲群山,我开天籁第一声。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就要不断自强,互利合作,以苍松之劲拔对抗霜寒,以豆菌合作之势勇敢向前,向内求变求强,向外合作共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