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
一、选择题
1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芭芭拉·沙尔和纽约大学的迈克尔·普鲁加南联合开展了一项DNA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栽培稻的确起源于中国。你能从下面哪个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 (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龙山文化遗址
2.2019年,北京平谷上宅遗址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陶器、磨制石器和半地穴式房屋遗存,这三类考古发现还出现在半坡遗址。目前人们了解半坡人生活状况的科学依据是 ( )
A.神话传说 B.影视作品
C.考古发现 D.学者推断
3.有位考古学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找到两座大型宫殿建筑遗址时,激动地说:“这意味着人们几乎可以从中触摸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了。”这位考古学者提到的“中国第一个王朝”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4.《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天下为家”的含义是 ( )
A.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B.天下为一家所私有
C.天下一家和睦团结 D.天下处处可以成家
5.“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此记载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证国家的兵源稳定 B.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C.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 D.分割诸侯的兵力
6.禹传子,“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从历史的发展角度看 ( )
A.这是一种进步 B.无所谓进步与退步
C.这是一种退步 D.进步与退步交织在一起
7.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的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
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B.逐步推广牛耕技术
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8.“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出自《山海经》,与该材料相关的事件是( )
A.涿鹿之战 B.盘古开天辟地 C.尧舜禅让 D.大禹治水
9.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体现了我们先祖的创造力和智慧。根据神话传说,以下搭配错误的是( )
A.黄帝——发明算盘 B.仓颉——创造文字
C.嫘祖——养蚕缫丝 D.伶伦——制作音律
10.株洲神农城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神农氏雕像,这是为了纪念华夏族的祖先( )
A.黄帝 B.炎帝 C.尧帝 D.舜帝
11.从夏商两代的兴亡史中,我们可以得到的认识是一国的国王应该 ( )
A.增强国力 B.勤政爱民
C.发展经济 D.重视军事
12.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上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是遵守了 ( )
A.封建制的法规 B.禅让制的规则
C.世袭制的传统 D.分封制的义务
13.“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右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 (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4.下列关于诸侯争霸影响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B.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加剧了分裂的趋势
15.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著名的战役。以下典故与这一战役有关的是 ( )
A.退避三舍 B.纸上谈兵
C.卧薪尝胆 D.风声鹤唳
16.右图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水利专家塑像,假如让你给他写简历,一定要写到的重要事迹是( )
A.上书秦孝公请求变法
B.主持修建都江堰
C.治理黄河
D.发明铁制农具和牛耕
17.“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古人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若要深入研究这种思想,你要查阅( )
A.《诗经》 B.《论语》 C.《道德经》 D.《韩非子》
18.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19.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纷争,辩论成风。下列各家学派的学生听讲的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儒家学生:正在听孔子讲“为政以德”
B.道家学生:正在听老子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墨家学生:正在听墨子讲“仁政”
D.法家学生:正在听韩非讲“以法治国”
20.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战国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21.学完《夏商周的更替》这一课后,王婷同学得出一个认识:商灭夏是合民心的正义之举。她得出这个认识是根据(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倒退
B.夏朝的国王都压榨百姓
C.夏朝是一个奴隶主专政的国家
D.夏的最后一个国王奢侈残暴,人心尽失
2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出在周朝政治中( )
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
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
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23.《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
D.诸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
24.七(1)班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恰当的是( )
A.阪泉之战:化干戈,千古绝唱炎黄联盟
B.反抗暴政:临阵倒戈,得民心者得天下
C.诸侯争霸:乱纷纷,你唱罢我又登场
D.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25.胡适说: “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 )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为政以德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交融,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材料一中图一王朝的建立者是谁?
(2)从图一到图二,早期国家的地域发生了什么变化?为巩固疆土,图二王朝建立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商周时期典型的文明成果。
(3)材料二中“这一时期”是哪一时期?据材料二,归纳“兼并战争”的影响。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源头活水”的来源。
(4)综上所述,概括夏商周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 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们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是对哪位水利专家的赞扬?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说说这项工程的作用。
(3)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
28.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水平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是息息相关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这种推选首领的办法在历史上称为什么 这种制度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材料二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2)材料二中的“轩辕”是指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哪一位历史人物 相传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有哪些
材料三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
(3)从材料一中“天下为公”变为材料三的“天下为家”,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项政治制度的出现 “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材料四 传说牧野之战结束后,周武王登上一座山峰,鸟瞰天下山川形势,面对苍天,喟然长叹:“唉,殷纣不善乘天意,失去天命,我一刻也不能忘记这可怕的事情!”在返回镐京的途中,周武王一路忧心忡忡,从此夜不能寐。
材料四中“夜不能寐”的周武王后来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稳定周初的政治局势 这一措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29.古今中外,危机与改革相伴随,直面危机,勇于改革,是人类追求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永恒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内容包括:1、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织、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赐宅。3、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七年级历史教学参考岳麓版
材料二: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同时,他还深刻地指出“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自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这所畏也;重罚者,民这所愿也,……吾以是明仁又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韩非子》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次变法?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考虑,其变法内容中哪一条最重要?
(2)材料二所示的三位思想家谁提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是 (填字母);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是 (填字母)
(3)根据材料三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什么?建立什么样的国家?
答案
1-5BCABC 6-10ACAAA 11-15BDBDB 16-20BCBCC 21-25DBCDC
26.(1)建立者:汤。
(2)变化:地域扩大。制度:分封制。成果:青铜器或(或甲骨文)。
(3)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影响:带来了灾难;促进了民族交融。来源:诸子百家学说。
(4)中华文明发展的奠基阶段。
27、(1)A指大禹,B指李冰;李冰。
(2)都江堰。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量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至今仍造福于人民。
(3)克己奉公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8.(1)禅让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选举贤能、重用人才等。
(2)黄帝。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3)世袭制。夏朝。
(4)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29.(1)商鞅变法;第1条。
(2)B;A
(3)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中央集权君主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