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1-26 22:23:56

文档简介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共50分)
1.【A】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北斗斗柄指向上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公转造成的,地球的公转形成季节的变化。地球的公转是逆时针方向,A正确。BCD错误。
2.【D】由于地球自转,我们看到了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北天极附近的天体绕北极星呈同心圆逆时针转动,其角速度就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即15°/小时(除南北两极点外)。甲、乙两个时刻北斗星位置相差约90°,说明地球自转了90°,即6小时,乙比甲约晚6小时,约为23:00。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C】题中提到我国古代先民不仅用它来指示方向,还能用它区分季节,所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期间,是指北半球夏半年,运城昼长夜短,白昼先变长,后变短,A错;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B错;北半球夏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附近,所以公转角速度先变小后变大,C正确;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除极昼地区外,各地日出东北,D错。
4.【C】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从热力环流角度可知绿洲风在近地面是从绿洲吹向荒漠,绿洲的水汽被带向绿洲边缘的荒漠,夜晚荒漠降温较快,此时水汽易受冷凝结,向上蒸发能力减弱,使其最容易出现下湿上干的逆湿现象,选项地区中,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绿洲边缘的荒漠(丙处),水汽凝结后下渗快,C正确。荒漠边缘的绿洲上(乙)、绿洲中心地区(甲),水源较多,下渗较慢,以向上蒸发、蒸腾为主,A、B错误。荒漠中心(丁)空气干燥,水汽含量太少,无法凝结,D错误。
5.【B】背景风较弱,沙漠和绿洲之间因热容量不同导致的热力环流较为明显。CD错误。结合热力环流原理,荒漠地区比热容较小,因此晚上降温快,所以此时水汽易受冷凝结,因此在晚上产生逆湿现象较多。并且晚上地表温度较低,蒸发较弱,因此A错B对。
6.【D】逆湿现象发生时,会使水分向下输送,利于增加土壤表层水分含量,改善绿洲边缘土壤墒情,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有固沙,防治沙漠扩张的作用,所以D正确,ABC错误。
7.【B】图示显示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以北,所以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C、D错误;图示时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偏转成西南风,B正确,A错误。
8.【D】N地区位于非洲20°N,该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地面以沙土为主,赤道低压带控制非洲20°N地区时,气流上升强烈,A错误;地表蒸发能力强,B错误;大陆内部受寒流影响小,C错误;地面以沙土为主,大气水汽含量低,D正确。
9.【C】由材料“在北半球,由北向南逆行的暖锋叫倒暖锋。倒暖锋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过程,其具备暖锋特征,但与常见的暖锋又有明显不同。东北地区在倒暖锋天气形成之前的两天都有一次寒潮袭击,随后又受到东北方鄂霍茨克海的极大影响”可知,倒暖锋的行进方向为自偏北方向向偏南方向行进,过境时,气温升高。16-18时气温降低,不属于倒暖锋,A错误;18-20时风向为偏北风,但气温下降,B错误;20-22时风向为东北风,气温升高,符合倒暖锋过境时的特征,吹东北风时锋面应该向西南推进并伴随增温过程,C正确。22-24时盛行偏北风,但气温下降,D错误;。
10.【B】由题可知倒暖锋,是一种特殊锋面,因此测站受倒暖锋影响时应位于低压槽,并且位于我国东北部,因而是类似于北半球的锋面气旋。①测站位于低压中心,A错误;②测站位于低压槽,且由锋面气旋的等压线分布情况可知该测站风向为偏北风,B正确;③测站位于低压槽,但是由锋面气旋的等压线分布可知其风向为偏南风,C错误;④测站位于高压脊,不会出现锋面活动,D错误。故选B。
11.【B】由材料可知,倒暖锋具备暖锋特征,所以东北地区北部受来自鄂霍次克海的暖气团控制,气温高,东北地区南部受寒潮影响,为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气温北高南低,A、C错误。倒暖锋常出现于东北地区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时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故北部的暖气团来自海洋,南部冷气团来自陆地,B正确,D错误。
12.【B】结合材料可知,该现象发生在流域植被恢复之后,植被数量增加,植物蒸腾量会增加,A错误;植被可以增加下渗,D错误;结合图片信息可知近年来水面蒸发量减少并不明显,且河床宽度小于30m,无大型水库,水域面积较小,蒸发量有限,C错误;随着植被覆盖度不断提高,太阳辐射无法直接到达地面,地表温度上升缓慢,土壤蒸发量减少,B正确。
13.【D】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植被恢复但是年均气温却是升高的,故流域内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微弱,降水不会明显增加,阴雨天气不会明显增多,A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显示该地区进行大量农业灌溉活动,且推测植被恢复是由于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导致的,故耕地面积应该是减少的,灌溉用水也会缩减,B错误;植被恢复利于调节气候,降水增加,空气湿度增加,C错误;风速是影响蒸发的因素,风速越大,蒸发越强,植被恢复利于增加地面摩擦力,降低风速,减少水面蒸发,D正确。
14.【A】森林植被会调节气温,使温差减小,不会导致年均气温升高,D错误;植被恢复,下渗增加,坡面径流减少,B错误;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植被恢复但是年均气温却是升高的,故流域内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微弱,降水不会明显增加,C错误;植被恢复,河流含沙量减小,含沙量小于输沙能力,河流以冲刷为主,河床降低,A正确;故选A。
15.【B】河流流出山口后,随着流速逐渐降低,携带的碎石泥沙逐渐沉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所以“湿扇”自扇顶至扇缘颗粒物逐渐变细,A错误。“湿扇”常年受河流的堆积作用,面积一般较大;“旱扇”主河道为常流河,其余为时令河,堆积作用较小,“旱扇”发育面积通常较“湿扇”小,B正确。“湿扇”上全部为常流河,一般发育于湿润、半湿润区,流量年际变化小,C错误。我国的“旱扇”多是时令河冲积形成,我国的时令河多分布在西北地区,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河流水量大,搬运堆积能力强,是“旱扇”发育的活跃期,D错误。
16.【A】“旱扇”呈串珠状分布,这种现象反映山脉的垂直运动,当山脉抬升时,河流的流速增加,新生成的“旱扇”向前伸展,排列在旧的“旱扇”前面,①正确,②错误;当山脉下降时,河流的流速降低,新生成的“旱扇”向后退,排列在旧的“旱扇”后面,③正确,④错误。①③正确,A正确;②④错误,B、C、D错误。
17.【A】根据材料信息“有些房屋墙面可观测到三叶虫化”,结合所学知识,三叶虫在寒武纪出现,寒武纪晚期与奥陶纪兴盛,志留纪开始衰退,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灭绝,故岱崮地貌形成时期至少早于三叶虫灭绝的时代,其中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所以岱崮地貌形成时期至少早于中生代,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8.【C】.由题干“不少垒房子的石头里都发现有三叶虫化石”可判断,这些岩石类型为沉积岩。而沉积岩需要漫长的沉积物压制、固结成岩,因此地质过程的首先一步就是先形成沉积环境。题干上信息“岱崮地貌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因此可以判断岱崮地貌经历外力侵蚀作用。因此沉积岩经历地壳抬升后,又经历外力风化侵蚀。因此岱崮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为沉积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故C正确。因此排除A、B、D,选择C。
19.【B】根据材料中“不少垒房子的石头里都发现有三叶虫化石”可以判断,该地岩石主要为沉积岩,故A排除;该地地势崎岖,降水集中,容易发生崩塌、滑坡,故B正确;该地位于暖温带,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C排除;该地地势起伏大,发展粮食种植易造成生态破坏,故D排除;因此排除A、C、D,选择B。
20.【B】“有机质含量高、含水量较大,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生产力较高”,据图可知,南坡海拔3200米处为山地草甸草原带,北坡同海拔为山地森林带,南坡生物量较北坡低,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所以南坡的土壤容重较大,C,D错误。南坡为阳坡,蒸发较北坡强,所以南坡土壤含水较少,A错误。
21.【D】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地膜覆盖可以保持土壤的水分,都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生产力,①④正确;培育良种提高了种子的品质,对土壤没有影响,②错误;间作套种,主要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③错误。故选D。
22.【A】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地区区域内水分条件差异大,图示地区南高北低,说明四类植被带均位于山地背风坡一侧,水汽少,①植被带位于阴坡,蒸发少,土壤含水较多,可分布白桦林,A正确;禾草草甸相较于邻近植被带,具有较好的水分条件,④位于河流附近,水分较多,因此④为禾草草甸,线叶菊在草原地带中主要分布于山地丘陵的上部,因此②为线叶菊,贝加尔针茅常进入线叶菊草地,成为亚优势种,因此③为贝加尔针茅,BC D错误。所以选A。
23.【D】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地区南高北低,四类植被带均位于山地背风坡一侧,水汽少,森林植被生长需水量大,①植被带位于阴坡,避免阳光直射,蒸发较小,土壤湿润,可分布白桦林,D正确,ABC错误。
24.【B】本题主要考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阿尔泰山、天山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形成的自然带为荒漠带;读图分析可知,甲地位于山地的基带,与周围水平自然带相一致,应该最可能是荒漠带,故答案选B。
25.【A】本题主要考查山地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山体所在的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在山体上分布的海拔高度越高,从阿尔泰山到青藏高原,纬度越高,雪线的海拔高度越高,A正确;影响自然带数量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拔高度、和山体的相对高度,青藏高原垂直自然带数量较少是因为相对高度小,B错误;森林多分布于降水较多的区域,阿尔泰山和北路天山有森林分布是因为其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因而发育森林,C错误;天山的山地森林以上为夏季牧场。以下为冬季牧场,由此判断丙区为优良的夏季牧场,乙区为冬季牧场,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周边山脉、高原隆起,形成封闭性的盆地(2分);四周山地、高原阻挡了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2分);气候变暖,蒸发加剧,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只写“气候变暖,蒸发加剧”给1分)(2分)。
(2)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使沙粒逐渐变细;塔克拉玛干沙漠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使沙粒变细;风力从远处搬运来的多为颗粒细小的细沙和粉沙(或者风力难以搬运较大的颗粒在此沉积);塔克拉玛干沙漠距离周边高山较远,河流流量小(或河流搬运能力弱),难以搬运来颗粒较大的沉积物。(任答3点6分)
(3)塔克拉玛干沙漠多大风,成土母质的形成过程经常被风蚀和沙埋作用打断,难以发育稳定的成土母质(2分);当地气候干旱,降水少,生物稀少,有机质来源少,土层浅薄贫瘠,难以形成土壤(只答生物稀少或有机质来源少1分)(2分)。
27.(1)“杜苏芮”携带大量水汽抵达京津冀地区,形成台风雨(2分);紧接着台风“卡努”登陆,形成东南急流,补充了大量水汽(2分);京津冀东北部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坝,阻挡水汽北上(2分);太行山脉的阻挡抬升作用明显,在山前形成了此次极端强降水(或受山地抬升,形成地形雨)(2分)。
(2)受台风影响,水汽输送量大(2分)(此点必答);降水强度大,降水时间长,降水量大(2分)(只答降水量大或者降水时间长1分;只答降水强度大2分;答降水时间长,降水量大2分)(此点必答);城市路面硬化面积大,下渗少,地表径流量大;局部地区地势低洼或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不畅。(后两点任答一点2分)
(3)及时远离低洼处,尽量转移到高处;尽量远离带电的物体如电线杆、高压线;尽量减少外出,要及时切断电源、气源;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在暴雨来临前迅速在门外放上沙袋,防止积水进入;屋内进水,迅速向楼顶、阳台等高处转移,及时拨打110电话,等待救援。(任答4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
28.(1)三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降雪的水汽条件充足;冬季风东进的过程中,越过海洋增温增湿,在堪察加半岛西岸受地形抬升,降雪量大; 纬度较高,山地海拔较高,冬季气温低; 半岛东岸有千岛寒流流经,气候寒冷,利于冰川形成。(任答3点6分)
(2)堪察加半岛纬度高,气候寒冷,夏秋交替之际,气温高,河流解冻(2分);但此时河流水位较浅,上下游之间落差较小,流速缓,三文鱼溯流而上的阻力小(2分);河流含沙量小,水质较好等(2分)。
(3)洄游的三文鱼将氮从海洋带向陆地的河流、湖泊;棕熊捕食三文鱼,将氮快速地从河湖中"转运"出来;棕熊吃剩井随意丢弃的三文鱼残骸,成为植物生长的重要外部氮源;流水等作用将植物、土壤中的氮携带至海洋,从而促成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氮流动。(每点1分,共4分)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2023.11
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斗七星几乎是夜空中最亮、最容易识别的恒星。我国古代先民不仅用它来指示方向,还能用它区分季节。图1为一年内四个日期的同一时刻看到的北斗七星位置的合成图。图2为北半球某地同一天甲、乙两个不同时刻观测到的北斗七星与北极星的相对位置。据此完成1-3题。
1.图1中北斗七星斗柄的朝向变化是由于地球的
A.逆时针公转 B.逆时针自转 C.顺时针公转 D.顺时针自转
2.图2中,若甲是17 :00,则乙约为
A.11:00 B.14 :00 C.20:00 D.23 :00
3.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期间
A.运城昼长夜短,白昼逐渐变长 B.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
C.地球公转角速度先变小,再变大 D.全球各地日出东北
干旱地区的土壤受蒸发影响,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增加,但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出现浅层土壤湿度大于深层土壤的现象,这就是逆湿现象。右图中绿洲与沙漠间的热力环流有利于形成逆湿现象。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
5.有利于形成较强逆湿现象的天气是
A.背景风较弱,晴朗的白天B.背景风较弱,晴朗的夜晚
C.背景风较强,晴朗的白天D.背景风较强,晴朗的夜晚
6.干旱地区发生逆湿现象时
A.土壤表层湿度降低B.对流运动加强
C.不利于植物生长D.会抑制荒漠化发展
气压带、风带的实际位置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复杂多变。右图是“某季节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示M地的季节及盛行风向是
A.北半球夏季东南风
B.北半球夏季西南风
C.北半球冬季西北风
D.北半球冬季东南风
8.图示季节,N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但该地区降水量并不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A.大气对流运动弱B.地表蒸发能力弱
C.寒流减湿作用明显D.大气水汽含量低
在北半球,由北向南逆行的暖锋叫倒暖锋。倒暖锋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过程,其具备暖锋特征,但与常见的暖锋又有明显不同。东北地区在倒暖锋天气形成之前的两天都有一次寒潮袭击,随后又受到东北方鄂霍茨克海的极大影响。下图为某倒暖锋过境前后某测站
14-24时气温与风向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本次倒暖锋
A.16-18时过境,向东南推进并伴随降雪过程
B.18-20时过境,向西北推进并伴随大风过程
C.20-22时过境,向西南推进并伴随增温过程
D.22-24时过境,向东北推进并伴随降水过程
10.在倒暖锋影响下,下图中与锋面附近近地面等压线分布最接近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1.倒暖锋过境期间东北地区的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是
A.南高北低,南部较北部纬度低,气温高
B.北高南低,北部受来自海洋的暖气团影响,气温高
C.南高北低,南部较北部降水少,气温高
D.北高南低,南部受来自海洋的冷气团影响,气温低
蒸散发的主要形式有:植物蒸腾、水面蒸发和土壤蒸发。近年来北川河(黄河的二级支流,位于吕梁山中段西翼)流域植被恢复后年蒸散发量减少,7.8月减少最明显。流域内无大型水库,河床宽度小于30米。下图示意北川河流域1970 ~ 2020年水面蒸发量变化。据此完成12-14题。
12.近年来该流域蒸散发量变小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蒸腾量减少B.土壤蒸发量减少
C.水面蒸发量减少D.土壤下渗量减少
13.该流域水面蒸发量呈减小趋势是因为
A.阴雨天多,光照减少B.大量灌溉,水面萎缩
C.降水减少,空气干燥D.植被恢复,风速下降
14.不考虑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北川河流域植被恢复,使流域内
A.河床下降B.坡面径流增多
C.降水明显增加D.年均气温升高
河流在山区汇集水源,一路冲出山口, 摆脱了侧边的束缚,沿着一定坡度的山麓呈放射状铺展开来,形成了扇状堆积体和“蒲扇”样的河道形态,这就是河流的冲积扇。根据冲积扇所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可以将它细分为“旱扇”和“湿扇”,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5-16题。
15.关于“旱扇”和“湿扇”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湿扇”自扇顶至扇缘颗粒物逐渐变粗
B.“旱扇”发育面积通常较“湿扇”小
C.“湿扇”扇上的河流径流年际变化较大
D.我国“旱扇”发育的活跃期是春季
16.高空俯视“旱扇”,有时会发现一个个“旱扇”叠置成串珠状,这种现象反映的是山脉的垂直运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山脉抬升,新的“旱扇”排列在前,旧的“旱扇”排列在后
②山脉抬升,新的“旱扇”排列在后,旧的“旱扇”排列在前
③山脉下降,新的“旱扇”排列在后,旧的“旱扇”排列在前
④山脉下降,新的“旱扇”排列在前,旧的“旱扇”排列在后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岱崮地貌”是山东省沂蒙地区独有的一种地貌景观。崮,是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的方形山,如左图;岱崮地貌岩层分布如右图所示。在崮顶村庄,不少垒房子的石头里都发现有三叶虫化石。据此完成17-19题。
17.岱崮地貌形成时期至少早于
A.中生代B.新生代C.古生代D.太古宙
18.推测岱崮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A.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变质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侵蚀作用——地壳抬升——沉积作用
19.关于岱崮地貌分布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以花岗岩为主B.易发生崩塌、滑坡
C.地表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D.重点发展粮食种植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的重量的比值,它与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科研人员在野外调查祁连山中段山地表层土壤容重时发现: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容重不同。左图示意祁连山中段山地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右图示意祁连山中段不同植被类型0~10 cm土壤容重。据此完成20-21题。
20.与海拔同为3200米的山地北坡相比,南坡的土壤容重特点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南坡土壤容重大;南坡冰雪融水多,土壤含水多
B.南坡土壤容重大;南坡生物量较低
C.南坡土壤容重小;南坡蒸发强,土壤含水较少
D.南坡土壤容重小;南坡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
21.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是
①秸秆还田②培育良种③间作套种④地膜覆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某校地理科考小组在我国内蒙古东部某地观测到不同海拔有白桦林、线叶菊、贝加尔针茅(狼针草)、禾草草甸等植被分布并绘制示意图(如图所示),读图回答22 -23题。
22.该地区四类植被分布说法可信的是
A.①—白桦林 B.②—贝加尔针茅 C. ③—禾草草甸 D.④—线叶菊
23.白桦林生长的位置及原因是
A.位于迎风坡 降水较多 B.位于背风坡 降水较少
C.位于阳坡 光照较强 D.位于阴坡 土壤湿润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完成24 -25题。
24.图中甲代表的自然带最可能是
A.草原带B.荒漠带C.阔叶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25.关于图示信息,叙述正确的是
A.从阿尔泰山到青藏高原,雪线高度的变化主要受纬度的影响
B.青藏高原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较少是因为降水少
C.阿尔泰山和北路天山有森林分布是因为其山地海拔较低
D.北路天山中丙区为优良的冬季牧场,乙区为夏季牧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小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1985年西北石油地质局地质大队在新疆却尔却克山发现了大量的三叶虫化石,再次证实了新疆地区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后逐渐演变出了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该地气候干旱,平均年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蒸发量高达2500- 3400毫米,昼夜温差达40℃以上。全年有三分之一是风沙日,大风风速达每秒300米,沙漠中分布着无数个流动沙丘。塔克拉玛干沙漠沙粒多为细沙和粉沙,在自然状态下很难发育成熟土壤。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示意图。
(1)从地质和气候角度,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6 分)
(2)推测塔克拉玛干沙漠沙粒多细沙和粉沙的原因。(6 分)
(3)结合土壤发育过程,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难以发育成熟土壤的原因。(4 分)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2023年7月28日9时55分,台风“杜苏芮”裹挟着大量的热量和水汽在福建省晋江市沿海登陆,其残余环流于29日夜间进入河南并继续北上。紧接着西太平洋上的台风“卡努”于8月1日移入东海,逐渐向浙江沿海靠近,形成东南急流,同时副热带高压在华北地区的北部形成高压坝。受台风和高压坝的共同影响,7月29日至8月2日,京津冀地区出现极端强降雨天气,累计降雨量100 - 600毫米,地处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达到惊人的1003毫米。受强降水影响,多地出现严重城市内涝、山洪、地质灾害,受灾人口826.9万,死亡145人,失踪26人,直接经济损失352.5亿元。下图为京津冀地区极端强降水成因示意图。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京津冀地区此次极端强降雨形成的主要原因。(8 分)
(2)利用水循环原理,分析此次多地出现城市内涝的原因。(6 分)
(3)请列举在城市内涝发生时可采取的个人避险自救措施。(4 分)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堪察加半岛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半岛内约有405条冰川,每年夏秋交替之际,数以百万计的三文鱼在河流入海口处集聚,后溯流而上,回到出生地产卵,在此过程中易成为棕熊及其他动物的食物。研究发现,岛上树林获得的氮至少有17%- -25%来自海洋,距河、湖近的林区这一比例更高,因而棕熊成为连通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氮流动的桥梁。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地理位置及棕熊捕食三文鱼景观。
(1)分析堪察加半岛冬季积雪厚,冰川数量多的主要原因。(6 分)
(2)从气候和水文角度,分析每年夏秋交替之际三文鱼洄游到出生地产卵的有利条件。(6 分)
(3)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棕熊是连通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氨流动的桥梁的
理由。(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