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各成员之所以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不仅在于共同的血缘纽带和地缘关联,更得益于人们在共同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彼此认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生活智慧,创造了共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在“血缘—地缘一文缘”的价值序列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实现从血缘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向文化共同体的价值跃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生命的价值整合与创造。当前,从文化层面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共同体”实现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结构向度。“多元”指称的是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表达范式;“一体”指称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的集中表达,代表了民族发展的主线和价值公约数。多元一体既指明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相通性,又内蕴着各族群间的文化平等与价值共生。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特征,彰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多元文化的蓬勃张力。我国近代思想家杨度在其《金铁主义说》一文中指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中国不同族群间的整合与融汇不是诉诸暴力征服,而是通过文化吸引和价值包容来实现。
从结构向度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关键是要去追求多元一体的文化生命认同,构建互养相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历史演进的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继往开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时序向度。对于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需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在继往开来的时序向度中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命体系。在近代谋求民族独立解放的过程中,一方面,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使中国人陷入文化自卑,把民族的衰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积弊,从而兴起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浪潮;另一方面,在抵抗侵略中所唤醒的民族主义意识使得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抱有足够的警惕。山河破碎带来的文化自卑令中国人难以正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文化关联,因而不能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当前,我们要建立科学的“传统—现代”审思方式、价值评判标准、文化话语,把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一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与世界各民族共时性的文化互鉴有机结合起来。
包容开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的空间向度。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时代境遇下,中华民族正在从空间向度上构建起包容开放的共同体文化,努力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性文化建构来丰富人类现代性的文明内涵,进而提升各族人民对“共同体”的价值归属。当下,西方国家仍掌控着文化博弈的主动权,文化冲击、价值渗透从未间断,他们试图凭借话语优势竭力维持世界文化交往的“中心—边缘”结构。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系统作为独特价值标识,理应在平等的文化交往中得到尊重,在求同存异中达到彼此交融与理解。
(摘编自张九童、邹广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向度》)
材料二:
在关于共同体的理论研究中,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存在一个“共同体团结悖论”:共同体是一种内部包容和外部排斥相结合的矛盾体。这些人认为:共同体是有边界的,共同体对内标榜的一切价值都无法推广到共同体之外;而且,往往正是在捍卫这些价值的名义时,不同共同体之间才会发生持续的争夺和对抗。这样看来,似乎如挪威学者斯特杰诺的观点:“共同体内部的团结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对共同体外部成员的排拒和不团结的指向。”正是基于“共同体团结悖论”的民族国家利益观,一些西方学者对我国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产生了曲解和误读。
“共同体团结悖论”真的必然存在吗
中国提出建设“两个共同体”的主张,即对内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共同体团结悖论”的论断,建设这两个共同体似乎是相互矛盾的,这无疑是来自对司空见惯的盘剥、抑制、打压他国,只求自身发展的“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在接受美国多家主流媒体采访时表示:竞争不是拳击比赛,而应该是赛跑,双方相互促进,都发挥出最佳水平。
《世界银行2022年年度报告:帮助各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指出:俄乌战争迅速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最大的难民危机,同时对全球粮食安全、能源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造成了严重冲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大流行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表明,人类在病毒面前是命运相连的整体,中国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重要国家,力所能及地为世界抗疫提供医疗物资等,都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稳定与发展的贡献。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秉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不会因为中国的发展而挑战他国,不会挑战区域及世界秩序,不会导致“共同体团结悖论”。这是因为我们选择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中国理念,坚持中国道路,传达中国声音,同时关切世界的团结发展,拥抱世界,学习世界,贡献世界。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我国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亦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与承诺。
(摘编自严庆《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体团结悖论”的破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稳固的多民族统一体,各民族既呈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又有着文化的相通性和平等性。
B.只有消除西方国家掌控的文化博弈的主动权及其依仗的话语优势,世界各民族文化才能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
C.以共同体文化引领各民族文化健康发展,构筑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的平台,能够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认同。
D.我国外交部发言人通过形象化的说法对“竞争”进行阐释,体现了包容开放的中国态度,同时也有力地回应了西方“某国优先”的论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追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结构的稳固性,有必要增强中华民族多元族群内在的文化聚合力。
B.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不仅要以包容姿态化解各族群间的文化隔阂,而且要加强与世界各族文明间的真诚对话。
C.传统文化积弊产生的文化自卑是制约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一现代”的历时性文化构建的关键性因素。
D.所谓的“共同体团结悖论”和西方所要维护的“中心一边缘”结构,它们的本质都是为了突出自己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构建包容开放特点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魏源的《魏源集》中说: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C.《北史·吐谷浑传》中说: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D.《论语·雍也》中说: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西方学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符合“共同体团结悖论”,材料二是如何针对这一观点进行驳斥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出自《礼记·乐记》,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智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百年孤独(节选)
加西亚·马尔克斯
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着遍布石头的河床流去,河里的石头光滑、洁白,活像史前的巨蛋。
每年三月,衣衫褴褛的吉卜赛人都要在村边搭起帐篷,在笛鼓的喧嚣声中,向马孔多的居民介绍科学家的最新发明,一个身材高大的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满脸络腮胡子,手指瘦得像鸟的爪子,拿着两大块磁铁,从一座农舍走到另一座农舍,大家都惊异地看见,铁锅、铁盆、铁钳、铁炉都从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嘎吱地拼命想挣脱出来,乱七八糟地跟在魔铁后面。布恩迪亚狂热的想象力经常超过大自然的创造力,他认为这种暂时无用的科学发明可以用来开采地下的金子。他用自己的一匹骡子和两只山羊换下了两块磁铁。这些家畜是他的妻子打算用来振兴破败的家业的,她试图阻止他,但是枉费工夫。在好几个月里,布恩迪亚带着两块磁铁,勘察了周围整个地区的一寸寸土地,甚至河床。他掘出的唯一的东西,是十五世纪的一件铠甲。
三月间,吉卜赛人又带来一架望远镜和一只放大镜。磁铁的试验失败之后,布恩迪亚不甘心,马上又产生了将放大镜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他用两块磁铁和三枚殖民地时期的金币交换放大镜。乌尔苏拉伤心地流了泪。那盒金币由她父亲一生节衣缩食积攒下来。布恩迪亚无心抚慰妻子,他冒着生命危险,一头扎进了作战试验。他将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因此受到灼伤,伤处溃烂,很久都没痊愈。他甚至编写了一份使用这种武器的《指南》,连同许多试验说明和几幅图解,请一个信使送给政府。他等待答复等了几年。最后等得厌烦了,他就为这新的失败埋怨梅尔基亚德斯,于是吉卜赛人归还了金币,换回了放大镜,并且给了布恩迪亚几幅葡萄牙航海图和各种航海仪器。梅尔基亚德斯亲手记下了修道士赫尔曼作的简要说明,把记录留给布恩迪亚,让他知道如何使用观象仪、罗盘和六分仪。在雨季的漫长月份里,布恩迪亚把自己关在宅子深处的小房间里,不让别人打扰他的试验。他完全抛弃了家务,整夜整夜呆在院子里观察星星的运行……最后,他洋洋得意地向孩子宣布自己的发现:“地球是圆的,像橙子。”
吉卜赛人回来的时候,乌尔苏拉唆使全村的人反对他们,可是好奇战胜了恐惧,因为吉卜赛人说是要展出纳希安兹人最奇特的发明,大家都到吉卜赛人的帐篷去,花一分钱,就可看到返老还童的梅尔基亚德斯——身体康健,没有皱纹,满口漂亮的新牙……布恩迪亚觉得这一切既简单又奇妙,第二天他不再按时进餐,从早到晚在屋子里踱来踱去。“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他向乌尔苏拉唠叨,“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
他让那些跟他一起建立马孔多村的人带上铁锹、锄头和狩猎武器,并把自己的定向仪具和地图放进背囊,就去从事鲁莽的冒险了。……
探险回来以后,布恩迪亚绘了一幅地图。由于这张主观想出的地图,人们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马孔多是在一个半岛上面。他是恼怒地画出这张地图的,故意夸大跟外界往来的困难,仿佛想惩罚自己轻率地选择了这个建村的地点。“咱们再也去不了任何地方啦,”他向乌尔苏拉叫苦,“咱们会在这儿活活地烂掉,享受不到科学的好处了。”他决定把马孔多迁到更合适的地方去。
村里的男人已经开始准备搬家,乌尔苏拉却像蚂蚁一样悄悄地活动,唆使村中的妇女反对男人的轻举妄动。布恩迪亚说不清楚,不知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对立的力量,他的计划遭到一大堆借口和托词的阻挠,终于变成没有结果的幻想。有一天早晨他难过地对乌尔苏拉说:“既然谁也不想走,咱们就单独走吧。”
“不,咱们不走,”她说,“因为咱们在这儿生了个儿子。”
“可是,咱们还没有一个人死在这儿,”布恩迪亚反驳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亲属埋在这儿,他就不是这个地方的人。”
乌尔苏拉温和而坚决地说:“为了咱们留在这儿,如果要我死,我就死。”
布恩迪亚试图用自己的幻想迷住她,答应带她去看一个美妙的世界:那儿,只要在地里喷上神奇的药水,植物就会按照人的愿望长出果实;那儿,可以贱价买到各种治病的药物。
“不要成天想入非非,最好关心关心孩子吧。”她回答,“他们像小狗儿似的被扔在一边,没有人管。”
布恩迪亚望了望窗外,看见两个赤足的孩子正在烈日炎炎的菜园里。他觉得,他们仅在这一瞬间才开始存在。他全神贯注地望着两个孩子,终于望得两眼湿润,他无可奈何地发出一声深沉的叹息。
“好啦,”他说,“叫他们来帮我搬出箱子里的东西吧。”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封闭的马孔多村来说,吉卜赛人带来了外面世界新奇的东西,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认识到马孔多的闭塞,这成为他探索新事物的契机。
B.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相比,乌尔苏拉封闭、保守、节俭、务实,在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热衷于幻想并为之奋斗时,是她看守着他们的家,养育着孩子们。
C.“地球是圆的,像橙子。”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凭借自己长期的努力,以一已之力得出地球是圆的的结论,说明他有一定的钻研能力和科研精神。
D.“他们仅在这一瞬间才开始存在”的感受,侧面体现出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长期以来对探索的投入。“无可奈何的叹息”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家庭和孩子的愧疚。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小说注重从日常叙事中展现大时代。梅尔基亚德斯给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带来的葡萄牙航海图、观象仪、罗盘和六分仪等东西透露出人类发展的时代感。
B.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卜赛人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选文的主要内容,这个矛盾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同时又突出了人物形象。
C.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形象,主要是运用叙述的方式,通过他对新鲜事物的探索表现出来的。此外,乌尔苏拉也对他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
D.“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外界的关注和对自己所处环境的反思。
8.布恩迪亚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分析。(4分)
9.《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请联系本文,谈谈对“魔幻”及其与“现实”的关系的理解。(6分)
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令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申》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的“治”字含义相同。
B.“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C.“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
D.“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
B.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C.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D.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4分)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4分)
14.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无敌于天下”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始闻秋风①·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飚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②动,雕眄③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③眄:斜视。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我”可理解为有情的秋风,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一年未见的“君”,也就是诗人,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用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也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五更听到风声醒来,对镜感叹自己容貌之变化,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则解释了“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16.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________, ”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词人梦里与妻子相见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形,生动感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_________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您的话真怪。”她_________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
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身上有一样东西,同他_________,使她永远保持现在这种样子,并且不让他闯进她的内心世界。
卡秋莎 玛斯洛娃这一人物形象,一旦时机成熟,她在精神上就会“复活”。托尔斯泰塑造的迷人的这一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小说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而对暗无天日的社会发出“我控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在绿草如茵的旷野上,我独自一人,静静地享受着阳光的洗礼。阳光穿过稀疏的云层,投射在大地之上,将远处的山峦映照得更加苍劲有力。那是一幅美妙的画卷,如同诗人的诗篇,唤醒了内心深处的感动。
在这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我似乎听到了风的呼唤,那是一种悠远而神秘的声音。它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关于这片土地的古老传说。我如同一匹自由的马,在这片草原上任意驰骋。我感受到了那风的速度,也领略了那草原的辽阔。
在这片草原的深处,我发现了那些野马。那些强壮而矫健、拥有着流畅线条和浓密鬃毛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的野马,在阳光下奔跑着。那是一种毫无束缚的自由。
然而,在这片草原上,马并不是唯一拥有这种自由的生物。还有那些游牧的人们,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如同飘荡的云彩,不受任何束缚;他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移,逐水草而居;他们以简单而朴素的方式生活,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在这片草原上,我看到了生命的真谛:那就是追求自由,尊重自然。无论是那些野马还是那些游牧的人们,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感受。这些感受让我深深地感动,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20. 下列句子中的“仿佛”和文中加点的“仿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 这家餐厅的菜肴味道仿佛和我妈妈做的一样美味。
C. 夜幕下的那座高塔,仿佛一盏古老的明灯,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
D. 站到队列前,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个指挥官,所有人都在等待我的号令。
21.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短句,要求语境协调,文意顺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长征一共穿越了中国15个省区,翻越了20多座崇山峻岭,走过了30多个急流险滩;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一共遭遇了 400多场战斗,平均每3天就发生一场遭遇战,平均每300米就倒下一位战士。红军长征时,军团长一级的干部平均年龄为25岁,一线作战的师团级干部平均年龄为 20岁,14岁到18岁的红军小战士占60%。所以,长征还是历史上罕见的青年血脉贲张的历史事件,那一代年轻人虽然不像我们今天这么富足、这么安宁,但是他们背负着光荣和梦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心脊梁。
材料二:在中国取得的一系列航天成就背后,有这样一组数据:嫦娥团队平均年龄33岁,“天问一号”团队平均年龄35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1岁。2020年上半年,支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的医护人员中有近1/3是90后……青年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创新的生力军,新时代的社会发展更需要青年勇挑大梁。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体验。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只有……才能……”错误,原文为“西方国家仍掌控着文化博弈的主动权,文化冲击、价值渗透从未间断,他们试图凭借话语优势竭力维持世界文化交往的‘中心一边缘’结构。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间交错互动、融合共享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可知前者不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2.【C】“传统文化积弊产生的文化自卑”错误,原文为“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使中国人陷入文化自卑,把民族的衰落归咎于传统文化的积弊”,可知“传统文化积弊”与“文化自卑”因果不当,“文化自卑”来自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优势。
3.【A】A.体现了包容开放的特点;B.强调格局、眼界;C.强调团结;D.强调推己及人;
4.①材料二首先指出“共同体团结悖论”的实质,是来自对西方“某国优先”模式的归纳;
②其次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关系入手,指出两者是密切相关、同向共进的,并不是对外部排斥的;
③接着举例说明中国力所能及地为世界抗疫提供医疗物资等,都是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稳定与发展;
④最后从当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入手,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致力于团结和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并不是所谓的矛盾体。(每点1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5.①同则相亲。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有着共同的血缘、地缘、文缘和共同的民族认同而多元一体,团结友善、融合发展;
②异则相敬,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民族之间虽存在差异性,但能相互尊重,继往开来;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交错互动,开放包容、共同发展。(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6.【D】根据语境可以看出,“无可奈何的叹息”反映了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内心深处面对沉重现实的无力感,他不想放弃搬家,但又不得不放弃。
7.【B】选文的主要矛盾是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竭力钻研科学、探索外部世界与马孔多村的封闭保守之间的矛盾。
8.①有远见,富于幻想,有时不切实际。认识到世界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认识到家乡的局限;看到磁铁,他想到可以用其来开采地下的金子;看到放大镜,他产生将它作为作战武器的念头;感觉到村子的位置不理想,就动员大家搬家。②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探索实践。为了用放大镜制造作战武器,他将阳光的焦点射到自己身上,以至于被灼伤。③行动果敢,做事执着,甘于寂寞。他不顾妻子的反对,耗费钱财,多次尝试新事物;为了观察天象,他整夜整夜地呆在院子里。④关键时刻懂得让步。在妻子的劝说下,他最终放弃了搬家的念头。(答对2点就给4分,概括1分,分析1分。)
解析:本文主要通过叙述和描写来刻画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形象。作答时,结合相关事件分条概括,并进行简单分析即可。
9.①“魔幻”是指用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夸张的手法,对现实生活进行“特殊表现”,把现实变成一种“神奇现实”。如文本写到磁铁,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造成一种“魔幻”的神奇效果。②“魔幻”是表现“现实”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它立足于现实,最终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现实。如本文描写磁铁的神奇效果“铁锅、铁盆、铁钳、铁炉都从原地倒下,木板上的钉子和螺丝嘎吱嘎吱地拼命想挣脱出来,乱七八糟地跟在魔铁后面”,这段描写虽然夸张,但立足于磁铁吸铁的事实;同时它又表现了封闭的马孔多人“少见多怪”的社会现实,给读者以新奇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答对2点就给6分,概括二者关系2分,分析1分。)
解析:本题需要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知识有了解,然后结合文本分析。“魔幻”是指表现方法和手段的奇异:运用象征、荒诞、夸张、变形等手法描写事物、刻画人物;“现实”是魔幻表象下、魔幻背后的现实。魔幻立足于现实,同时又表现现实。具体作答时,结合文中例子进行分析即可。
10.BDE
句意:如今讨厌耻辱却和不仁义在一起,这就好像讨厌湿却居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不如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
第一个“而”字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连接“恶辱”和“居不仁”,中间不能断开,故第一处断在B处;“是……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且“恶湿而居下”与前文“恶辱而居不仁”句式结构一致,中间不能断开,故第二处应在D处断开;“之”是代词,是“恶”的宾语,应在“之”后断开,故第三处应在E处断开。
(每处1分,共3分)
11.【B】B项“含义相同”错误。代词,这、此/认为正确、对。句意:由此看来。/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显明。A项含义相同,都是“治理”的意思。C项含义不同,损害、伤害/盗贼。D项含义不同,侍奉/做事。
12.【D】D项“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错误,原文是“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用比喻论证强调了“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重要性。
13.(1)用武力使人服从(征服人),人家不是心中诚服,是因为他实力不够;用道德使人服从(征服人)的,人家才会内心高兴而真诚归服。(采分点:第一个“服”,使动用法,使……服从;“赡”,足;“诚”,真心实意,真诚;“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判断句。)
(2)这不是用来和孩子的父母结交的,不是用来在同乡中博取名誉的,也并非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采分点:“所以”,翻译成“用来……的”或者“为了……”皆可;“内交”,结交;“要”,求取;状后句式。)
14.①治理天下以德服人,施行仁政。
②修明政治法律制度。
③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
④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税。
(第①点必答,②③④任意两点得2分。)
15.【B】B项“借助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理解有误。诗人在诗中只说“今听玄蝉我却回”,是借助“玄蝉”这一秋天的典型景物表明“秋”的季节特点,诗人并无此意。
16.①首联表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首联作者将秋风拟人化,写秋风深情回忆去年与诗人作别,今又回到诗人身边,实则是从秋风着墨,写自己与秋风别后重逢的心理活动,营造了一个奇妙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且尾联“为君”二字,呼应开头,回称秋风是“君”,是对秋风的回答,也是感谢,由此表达了诗人对秋风去而复还的欣喜之情。
②颔联诗人感叹衰老。诗人听闻秋风又来,醒来之后,却在镜中看到自己容颜衰老,有秋风依旧人已老的怅惘。
③后两联诗人却精神振作。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比(以物喻人)兴,引出诗人迎着秋风上高台,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倔强进取的精神品格。(每点2分,共6分)
17.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4)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18.饱经风霜、鄙夷不屑、水火不容
19.托尔斯泰塑造的这一迷人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他对下层人民极其真挚的感情,因此小说能那么强烈地震撼读者的心灵,从而对暗无天日的社会发出“我控诉”的呐贼。
20.【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仿佛”表示“想象”。
A.比喻词,表通感。
B.表示比较。
C.表示比喻
D.表示“想象”。
21. 那些野马强壮而矫健,拥有着流畅的线条和浓密的鬃毛,它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它们在阳光下奔跑着。
22. (1)比喻,把游牧的人们比成“飘荡的云彩”,形象地表现了他们游牧且自由的生活特点。(2)排比,揭示了游牧人们自由、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方式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隐含着作者的感动和赞美,增强了语势。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首先抽出长句的主干,单独成句:野马在阳光下奔跑着。
然后把修饰语独立出来,添加成分,化为分句:“那些强壮而矫健”添加主语改为“那些野马强壮而矫健”;“拥有着流畅线条和浓密鬃毛的”去掉句尾“的”,改为“拥有着流畅的线条和浓密的鬃毛”;“眼神中闪烁着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独立成句。
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注意连贯表述。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那些游牧的人们,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如同飘荡的云彩,不受任何束缚”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游牧的人们,喻体是“飘荡的云彩”,二者的相似点是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如同飘荡的云彩,不受任何束缚;他们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移,逐水草而居;他们以简单而朴素的方式生活,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句式上形成排比,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的感动与赞美。
23.【评分说明】
(一)作文判分整体要求
1.评价标准
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
2.评判原则
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既要看审题立意,也要从选材、结构、文体要求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判分敢于打高分,不打保险分,篇篇得其宜,赋分正合适。
建议作文基准分45分。
(二)评分等级
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一等卷48-60,其中一等上54-60,一等下48-53;二等卷36-47,其中二等上42-47,二等下36-41;三等卷24-35,其中三等上30-35,三等下24-29;四等卷0-23。
(三)评分建议
泛泛而谈,原则上不超过42分。审题正确,但论证不够深入,分析不到位。42-47有深刻见解,说理透彻。48-53论点正确,结构流畅。语言优美有品位,素材精当、新颖,论证深入,54-60
参考译文:
孟子说:“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做‘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要称王,不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创王业),文王凭借百里的土地(创王业)。用武力使人服从(征服人),人家不是心中诚服,是因为他实力不够;用道德使人服从(征服人)的,人家才会内心高兴而真诚归服。”
孟子说:“有仁义就会光荣,没有仁义就会耻辱。如今讨厌耻辱却和不仁义在一起,这就好像讨厌湿却居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孔子说:‘能治理好他的国家,谁敢侮辱他 ’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太申》也说:‘天造作的罪孽,还可以逃掉;自己造作的罪孽,却无处可逃。’正是这个意思。”
孟子说:“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让优秀的杰出的人有职位,那么天下的读书人就会都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社会供职。对于耕田的人,只要他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税,那么天下的农民就会都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田野里耕种。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邻国的人民。就会像对父母一样敬仰。像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若是还不能称王行王道,那是没有的事。”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用来和孩子的父母结交的,不是用来在同乡中博取名誉的,也并非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损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